饭香满溢的青春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这是一个相对大雅的名字,这里有戏剧、有电影、有讲座、有“十佳”,每天都上演着各出好戏。其实,百讲在北大仅仅屹立了18年,它的前身是北大学生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大饭厅。我们一行四人分工协作,阅读资料和书籍,如刘敬圻的《“吃”在燕园》,王则柯的《五十年前读北大》,李志伟的《北大百年》和张曼菱的《那时北大》;上网搜图片……还原北大饭厅——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由沙滩旧址迁至燕园。为了适应实际需要,清华、北大、燕京三校调整建设委员会在今天百年大讲堂所在地上,建起了一大一小两个学生食堂。它们见证了那个时代柴米油盐的琐碎、轻歌曼舞的闲适、风云际会的诡谲……
  我们的青春是饥饱与苦乐
  1950年代,北大的伙食曾采用供给制,学生吃饭不用付钱。大饭厅里学生分桌而食,每桌八人,一人一碗菜。伙食分为大锅饭、中灶、分菜制,经常有鱼、肉吃。如果足够幸运,旁边桌无人落座,那么还可以多享受一份饭菜。
  1956年以后,学校开始实行饭票制,当时所有同学都享受助学金,每月最低可领14元5角,其中12元是伙食费,2元5角零用。饭票的规格,有一两、二两;菜票的规格多样:甲菜一角钱,乙菜八分钱,丙菜六分钱,丁菜四分钱。校友回忆道,五十年代末北大的伙食很好,甲菜中有不少肉食,丙菜如虾皮炒小白菜,丁菜里拌酱的凉菜也挺好下饭。大饭厅还给饭量较大的同学开辟了“包伙区”:副食自备,主食管饱。一位1965届数学系校友认为,“大跃进”中尚有如此饭食,恐怕是全国“饿着肚皮”支援北京庆祝建国十周年的结果。
  但当困难时期的阴影真正笼罩到每个人头上时,按三餐准时报到的大饭厅就不那么让人满意了。
  主食里馒头米饭越来越少见,杂粮渐多;副食取消了甲乙丙丁的区分,大多数时候只有菜叶,连豆芽也少有,更别说荤腥了;原来无人监督、自觉交付的饭票,换成了按量划格子、便于控制的饭卡。此时早饭三两、午饭四两、晚饭三两的定量安排,让不少人难以忘怀。
  粮食如此珍贵,浪费现象绝不能被容忍。校刊上时常刊登声讨浪费、疾呼节约的文章,还有这样的节约小故事:主人公法律系周龙祥在大饭厅吃完饭后被同桌者叫住,对方指着桌面严肃地询问他来自什么系。他看到桌上自己吃饭时掉下的米粒,心里非常惭愧。于是他将饭粒捡起来吃掉,认真地保证下次绝不浪费一粒米,“那同学笑了,我也感到愉快”。
  好不容易捱过了艰苦岁月,学生的伙食标准提高到了每月16元。可这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于是北大学生们各出奇招:有人开荒种菜挖菜;还有人从落叶中提取叶绿素掺在面里,蒸出的绿色馒头“质量双增”……一箪食、一瓢饮,却不改其乐,这是那一代人泪中带笑的共同记忆。
  我们的青春是自由与远方
  在北大人的记忆中,大饭厅又是苦涩和沉重的。1957年4月27日,马寅初校长在大饭厅演讲,掷出了“新人口论”这枚炸弹:节制生育,控制人口,是社会发展刻不容缓的选择。老校长赢得一时叹服,却在随后政治风向的转变中遭到批判。1957年5月19日,一名历史系学生在大饭厅灰色的南墙上,贴出反右运动中的第一张大字报。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大饭厅的东墙上贴出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一张大字报。
  进入1980年代,大饭厅迎来了新的春天。北大学生用毛巾和带子缝成“饭包”,内装饭盒,挂在书包上。一大早,大家便拎着吃饭的家伙急匆匆赶向饭厅。还有人干脆端着玉米糊糊径直走向教室、阅览室抢座位,路上不时有清秀女生旁若无人地往嘴里送饭。楼里则自然形成或长或短的队列,端着碗等着教室开门的学生沿着楼梯一直到楼门外。有的人一手拿着碗,一手拿着单词卡片,在啜饮的间隙念念有词。饭菜简朴依旧,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成了这时最美味的佐餐佳品。
  大饭厅自从建成起就没有座位,北大人吃饭必须带上小凳,否则就要蹲着或站着吃饭。这种设计将它的附加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校园里真正的礼堂在原燕大的办公楼里,小而容量有限。每逢大型会议、放电影、文艺汇演和舞会,大小饭厅就任起了礼堂的兼差。
  文艺也悄然复兴,大饭厅的舞台迎来一批批艺术家和文化讲座。崔健尚未成名时曾在学二食堂演出,彼时观者寥寥,空气里只余饭菜的味道。一年后,他在大饭厅再度扛起青春的大旗,全场欢声雷动,掌声几乎掀翻了顶棚。
  大饭厅的西端有个不小的舞台,放电影时幕布就悬于其上。1950年代放的电影多来自苏联东欧,也有颇为“捆手捆脚”的国产片,不为宣传教育而放映的片子很少。1980年代后,风气悄然改变——从名作经典、卖座热片到先锋前卫,大饭厅放映的影片无所不包。大饭厅里放的电影票价低廉,又是难得的娱乐活动,因此每到放映日门口便排满了自带方凳的学生。
  周末夜晚的大饭厅里则是另一番暗潮涌动。“地上流着从洗碗池里溢出的水。脚下时常有土豆在滚动,那是从墙角里头,被音乐和舞步震动出来的。灯光昏黑,看不清人们的穿着和身段。食堂里不放暖气,大家都穿着棉大衣戴着围巾。”这是在大饭厅举办的“廉价”舞会,1982届中文系校友张曼菱回忆,“最初的舞会在学生食堂举行。那种舞会说不上优雅情趣,是热火朝天的,意在突破‘禁区’,因为曾经‘禁舞’……北大的风气是:越禁越跳。”
  不过,在那个由诗歌和理想烹成饕餮盛宴的年代,诗人才是校园里最抢手的宝贝。大饭厅里最火爆的莫过于诗人见面会。每到这时,大饭厅里早早就挤得水泄不通,台下翘首盼望的脸上带着年轻稚嫩的激动、陶醉。顾城、北岛……这些璀璨的名字在简陋的大饭厅里刻下华美的印痕,也把理想的光芒久久映在每颗心上。现在,未名诗歌节阴错阳差地仍在如今的百讲、当年的大饭厅举办,像是一场跨越漫长时空隧道的问答。
  1983年,原来的大饭厅改建为大讲堂,条件依然简陋:一色青灰,大门破旧,东墙上漆着大字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1997年6月,在老饭厅的旧址上,一座新的世纪大讲堂正式动工。1998年,时值北大百年校庆,这座“百周年纪念讲堂”正式投入使用。
  大饭厅是那段历史中北大校园文化的缩影,北大人自由洒脱、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会、舞会、演讲……那一代人的青春激昂里总是伴着饭香。
  “每次我走进世纪大讲堂,总是百感交集。既怀念在这里度过的难忘时光,又为它的日新月异而骄傲自豪。”北京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胡坚在自己博客里这样写道。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他文献
这些年,我去一些地方,总会有一些年轻人问我,如何成为一个作家,我认为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写。你不去经历就不会拥有人生,你不写就不会成为作家。  让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深刻的友谊  我刚开始写小说时,也有很功利的目的。当时,我做了5年牙医,想换一份舒服的工作,所以选择去文化馆写小说。一开始时,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根本不知道如何写,所以就先从短篇小说学习,那个过程很艰难。  坐在书桌前,我脑子里什么内
那时,我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大四一整年,我都在北京的一家计算机公司做项目相关工作。干了一年即大学毕业时,我选择了北京某知名商学院,平日帮商学院招生,周末蹭MBA等相关课程,我把这段时间定位为职场充电。  小而美,我的菜  听了一年的课,我决定再次进入职场。此时,我有三个选择——  回老家教计算机,月薪5000元左右(逐年增长),有周末有寒暑假;去北京的一家国企,做系统管理员(由大四所在的计算机公司
比利时电影制片人、插画师 Vincent Bal对影子情有独钟,他在影子上加几笔,或配点实物,画面立马妙趣横生。
谢宇飞是东南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大四学生。四年大学,他除了和微积分打交道,还跳出了本专业的条条框框,接触到了不少好玩有趣的兼职。音乐电台的主播,健身房的动感单车教练,录音棚的录音师,这些毫不关联的课外兼职带给了谢宇飞不一样的成长体验。  电台主播:你永远无法取悦所有人  大二时,谢宇飞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校园十佳歌手比赛,舞台上精彩的演绎让他被当时已经常驻电台的朋友发现并引荐,随后加入并签约了国内某
熊胆体    语出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就“活熊取胆”问题召开媒体沟通会的发言,房书亭描述说:“取胆汁过程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简单,自然、无痛,完了之后,熊就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了。我感觉没什么异样!甚至还很舒服。”这句话掀起了“熊胆体”造句潮。   申超:吃地沟油做的饭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简单,自然,无痛,完了之后,人就痛痛快快出去玩了,感觉没什么异样!还很舒服。   蚊子还我初吻7:考试过程就像开自来
2013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要求高校今后每年发布就业质量报告。  2014年4月,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编制的首份《201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在网络发布,  数据的内容细化到各校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就业趋势等,  希望以此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回应社会关切。  2014年就业更难季,就业率
“我对大学有明确的规划:大一、大二、大三上学期,主要是创业;然后逐渐过渡到备战考研外什么都不做,只学习,当学霸。”吴芃说,“学业上,我是要读到博士,我觉得有这个必要。”  吴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二学生。大学报到后不久,他成立了公司,一年后上线App应用Campus学生团队管理系统。就读于社会工作专业,吴芃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发起了“琢玉”计划,以社会工作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已经在全国几十所
2016年5月27日,中国美院毕业展正式开幕,连续的大雨天气并没有阻挡看展游客的脚步,展馆的电闸都还没有通上就已经有好多迫不及待的观众入场先睹为快了。络绎不绝的观众,对一组名为“曲趣”的作品赞不绝口,这组作品是由三位女生龚巧林、邱煜钐、王唯佳共同完成的,利用竹资源天然、环保的优势,对竹子的制造工艺进行进一步挖掘,发扬竹材在现代家具中的应用,把中国结等传统文化特色设计跟竹子这种传统  材料结合,彰显
秦朝吃不上水煮鱼  2014年,福建师范大学启动教改项目,通过竞赛,学校从文科、理科、工科各选拔一名老师,从教案、板书、素材等方面进行培训,再接受教学大赛的检验,成绩不错的老师,由教务处量身打造教改项目,给全校本科学生开设一门公选课。作为学校大学语文老师的潘苇杭在这个比赛中脱颖而出。  但让人很难想象的是,张口就能蹦出各种网络流行语的80后美女老师潘苇杭居然连网络社交必备神器微信都不用。原来她最近
放眼望去,“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项目”等无处不在。虽说90后大学生创业热闹,但这创业之路上同时布满了各种坑,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资本  很多大学生都沉浸在创业的神话里,大三的熊超就对“一年几个亿”的创业导师、“手上有n个项目”的业内名人有着无比的羡慕。他常常奔走于各种风投、论坛、讲堂、训练营,几乎每周都去听聆听大咖的演讲,他坚信通过不断向创业导师学习、积累他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