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由于学生先天能力存在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无法使用一种教学策略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需要通过分层教学法来解决合格教学问题。通过针对不同学生发展特点的分层教学,可以实现因材施教,鼓励不同的学生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通过数学课堂有所进步,适应了新课标当中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促进了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应用方式
一、科学划分学生层次,构建分层结构
落实分层教学法的基本前提是要科学分析学生的层次结构,据实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与思维品质发育情况,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学习态度,也要时刻追踪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实现自主成长,让学生切实实现长足进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素质结构,全方位定位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思维品质与学习态度等个人信息,以便准确定位各层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潜能,据实构建学生分层结构,以便顺利组织分层教学指导活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为了顺利落实分层教学法,笔者就通过整体分析与日常观察全面分析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认知潜能,最终确定了三层学生结构。而每一层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如下所示:
第一层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整体的数学学习态度比较消极敷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表现都不甚理想,且长期无法取得优良的数学学习效益,对自己缺乏自信,缺少自主学习动机,而且在整个班级中都处于低游水平的学生。
第二层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数学学习态度比较认真,虽然对数学学习并无明确喜恶,整体数学认知欲望并不强,但是胜在认真负责,能够根据笔者所设计的数学学习计划逐步学习数学知识,且存在明顯的机械学习行为。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属于大多数,也是影响班级数学考试平均成绩的主力军,笔者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能够根据个人学习需求自主完成数学学习计划。
第三层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数学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学习能力水平较高,而且数学学习行为比较主动、有效。除了笔者所设计的统一性数学学习任务之外,这些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认知需求适当参加自主学习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去学习数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创造能力,但是在班级中人数较少。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分层
虽然小学数学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启蒙教学内容,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仍有一定难度。在完成学生分层后,教师就需要结合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数学知识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来展开,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更加深层次的数学含义。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当设计更加多样化的内容。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知识,这就为数学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提供了合理的数学知识导入内容,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知识的具体形成过程。其次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例如在“圆”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进行联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由圆形组成的事物,这些圆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功能?”“同学们还能够想到哪些圆的利用场景?”以问题的方式逐渐引导学生深入对圆形的性质进行探究,从而达到由易至难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难度不同的题型,让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则应当设计较为简单的题型;而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需要为学生提供综合性习题,以此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加法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目,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为学生提供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将加法与减法相结合,让学生来进行混合运算。
三、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教学目标,制定学习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组,可以针对不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差异化考量,并在小组考量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个体考量,保证班级当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帮助,设置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在整个班级范围之内深层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增强积极性的同学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贯彻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提质增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
比如说,当教师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拔高生”“潜力生”“后进生”三个层次,可以针对“拔高生”制定拓展延伸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可以通过拔高性的思维锻炼进一步发展,并且多多鼓励“拔高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班级中其他同学的学习,促进“拔高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潜力生”,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开拓潜力,提供不同的数学题目加以训练。例如有的同学计算上比较粗心,可以通过集中的计算训练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习惯,有的同学思考能力有限,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针对“后进生”,教师可以在班级当中成立一对一帮扶小组,由“拔高生”和“潜力生”来帮助“后进生”学习,并且针对其短板之处进行重点突击,夯实数学基础知识,加强基础训练,增强“后进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落实分层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要促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积累有效学习经验,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让学生始终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数学认知潜能、现有学习能力,科学划分学生,也要据实设计层次化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以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各层学生调整数学学习行为,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天津教育,2021(03):81-82+117.
[2]王晶晶.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宁夏教育,2021(Z1):128-129.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应用方式
一、科学划分学生层次,构建分层结构
落实分层教学法的基本前提是要科学分析学生的层次结构,据实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与思维品质发育情况,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学习态度,也要时刻追踪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实现自主成长,让学生切实实现长足进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素质结构,全方位定位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思维品质与学习态度等个人信息,以便准确定位各层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潜能,据实构建学生分层结构,以便顺利组织分层教学指导活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为了顺利落实分层教学法,笔者就通过整体分析与日常观察全面分析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认知潜能,最终确定了三层学生结构。而每一层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如下所示:
第一层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整体的数学学习态度比较消极敷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表现都不甚理想,且长期无法取得优良的数学学习效益,对自己缺乏自信,缺少自主学习动机,而且在整个班级中都处于低游水平的学生。
第二层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数学学习态度比较认真,虽然对数学学习并无明确喜恶,整体数学认知欲望并不强,但是胜在认真负责,能够根据笔者所设计的数学学习计划逐步学习数学知识,且存在明顯的机械学习行为。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属于大多数,也是影响班级数学考试平均成绩的主力军,笔者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能够根据个人学习需求自主完成数学学习计划。
第三层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数学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学习能力水平较高,而且数学学习行为比较主动、有效。除了笔者所设计的统一性数学学习任务之外,这些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认知需求适当参加自主学习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去学习数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创造能力,但是在班级中人数较少。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分层
虽然小学数学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启蒙教学内容,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仍有一定难度。在完成学生分层后,教师就需要结合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数学知识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来展开,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更加深层次的数学含义。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当设计更加多样化的内容。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知识,这就为数学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提供了合理的数学知识导入内容,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知识的具体形成过程。其次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例如在“圆”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进行联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由圆形组成的事物,这些圆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功能?”“同学们还能够想到哪些圆的利用场景?”以问题的方式逐渐引导学生深入对圆形的性质进行探究,从而达到由易至难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难度不同的题型,让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则应当设计较为简单的题型;而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需要为学生提供综合性习题,以此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加法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目,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为学生提供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将加法与减法相结合,让学生来进行混合运算。
三、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教学目标,制定学习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组,可以针对不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差异化考量,并在小组考量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个体考量,保证班级当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帮助,设置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在整个班级范围之内深层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增强积极性的同学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贯彻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提质增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
比如说,当教师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拔高生”“潜力生”“后进生”三个层次,可以针对“拔高生”制定拓展延伸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可以通过拔高性的思维锻炼进一步发展,并且多多鼓励“拔高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班级中其他同学的学习,促进“拔高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潜力生”,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开拓潜力,提供不同的数学题目加以训练。例如有的同学计算上比较粗心,可以通过集中的计算训练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习惯,有的同学思考能力有限,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针对“后进生”,教师可以在班级当中成立一对一帮扶小组,由“拔高生”和“潜力生”来帮助“后进生”学习,并且针对其短板之处进行重点突击,夯实数学基础知识,加强基础训练,增强“后进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落实分层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要促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积累有效学习经验,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让学生始终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数学认知潜能、现有学习能力,科学划分学生,也要据实设计层次化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以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各层学生调整数学学习行为,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天津教育,2021(03):81-82+117.
[2]王晶晶.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宁夏教育,2021(Z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