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什么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学习兴趣作为支撑,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习起来的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让学生自己对学习产生兴趣,去探索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再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像日常生活中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本文推荐了几个方法,让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方法
目前国内还有很多的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也很多,比如无聊的课堂,单一的知识点,重复的做题练习,都会导致学生逐渐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再加上老师对分数的看重,导致多数情况下老师只是死板的去灌输知识理论,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分散,长期无聊的学习氛围也会导致学生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严重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情绪障碍,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与老师关系产生裂痕,严重影响数学学习[1]。
一、利用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老师对书本内容按部就班的讲解,往往会让学生丧失新鲜感,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利用设置悬念,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有新鲜体验,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一)設置疑问,让学生产生探索想法
比如教师在进行“圆”的教学时,我们把问题给故事化,创造成一个两名运动员赛跑的动画,一名运动员沿着正方形跑,一名运动员沿着圆形跑。学生就会发现两名运动员所跑的路程就是两个形状的周长[2]。让学生们猜测两个人跑的路程是不是一样的,比赛到底公不公平,学生们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学会周长的算法,然后经过教师指导,知道圆和其他形状的关系。通过这种创设问题情景故事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猜测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用矛盾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设置矛盾关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通分的学习时,学生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掌握了在分子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老师们在上课时就可以写出两组分子分母不相同的情况来向学生进行提问,比如1/8和6/7的大小,学生们肯定回答不上来,这时候学生们正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学生们看到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时候,会感觉到陌生,无从下手,陷入矛盾关系的纠结之中,这个时候老师在一旁进行指导,然后讲解原因,将学生脑海里产生出的矛盾问题进行解决。
二、帮助学生增强参与体验,提升兴趣
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但同时也好动的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都是以具体思维的方式进行展开,很少会有抽象思维的概念,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他们对使用具体形象进行的教学比较感兴趣。所以老师在课堂前,需要充分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教学用具,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让学生们不再对数学的学习感觉无聊。由于数学的绝大多数概念都非常的抽象化,小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就需要抓住小学生思维简单,对具体化的东西比较感兴趣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事物,提升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比如在进行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时,老师可以拿出一包糖放在桌子上,然后叫出两名,三名,五名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将包里的糖数量查清后,询问学生,把这一包糖分给这三组同学,那么这三组同学的每个人分别能分到多少数量的糖,如果谁能正确回答问题,就可以多分到一块糖,学生们就会积极的参与进来,调动了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然后在学生们产生统一答案后,老师开始进行平均数相关知识的讲解,在课堂结束后,将糖当作奖励分法给学生,这样既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的效果,又能起到加深学生记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里了解抽象化的概念[3]。
三、改变课堂练习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不光要在讲课阶段让学生产生兴趣,也要做到越往下讲,学生的兴趣越浓,而不是越往下讲,学生慢慢的丧失兴趣。做到这些之后,在课堂结束之后,也要让学生们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必须要让学生们“乐之”,才能保证学生们喜欢学习,让学生们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对数学的疑问中产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乐趣[4]。作为小学生来说,争强好胜也是他们的一大特点,所以在课堂里,我们的老师就应该去设计一些灵活多变,具有一定比赛性质的游戏,通过奖励和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兴趣,让学生们保持新鲜感。首先,练习的内容应该层次分明,不光要让学生们加固对当天所学习新知识的记忆,还要满足学生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能够体验到在练习中获得胜利的喜悦心情,比如在进行“年月日”的学习时,在学生们做完书本上的基础问题后,老师可以提出诸如“北京奥运会的2008年的8月8日是星期几?”这种比较难的题,来让学生们产生兴趣,有探索欲望,还能起到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
四、帮助差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日常的学习中,会有一些跟不上教师学习进度的差生,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与之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数学失去兴趣的原因或者为什么数学成绩不好,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帮助他们参加活动,让他们从我不想学慢慢转变成我想学,再从我想学慢慢转变成我爱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不掉队,形成整体课堂效率的提高,学习成绩的上涨。
五、结束语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们付出努力,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让学生们都能从根本上喜欢数学的学习,体会到数学的真正魅力,改变学生们的学习观念,为今后学生们在接触更加高难度的数学学习方面打下基础,以免学生以后对数学彻底丧失兴趣或信心。
参考文献:
[1]王鸣凤.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方法[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2):12.
[2]廖坤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6(9):74.
[3]郑娟.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5(2):26-26. [4]宋锡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读书文摘,2016(34):193-194.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方法
目前国内还有很多的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也很多,比如无聊的课堂,单一的知识点,重复的做题练习,都会导致学生逐渐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再加上老师对分数的看重,导致多数情况下老师只是死板的去灌输知识理论,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分散,长期无聊的学习氛围也会导致学生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严重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情绪障碍,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与老师关系产生裂痕,严重影响数学学习[1]。
一、利用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老师对书本内容按部就班的讲解,往往会让学生丧失新鲜感,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利用设置悬念,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有新鲜体验,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一)設置疑问,让学生产生探索想法
比如教师在进行“圆”的教学时,我们把问题给故事化,创造成一个两名运动员赛跑的动画,一名运动员沿着正方形跑,一名运动员沿着圆形跑。学生就会发现两名运动员所跑的路程就是两个形状的周长[2]。让学生们猜测两个人跑的路程是不是一样的,比赛到底公不公平,学生们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学会周长的算法,然后经过教师指导,知道圆和其他形状的关系。通过这种创设问题情景故事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猜测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用矛盾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设置矛盾关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通分的学习时,学生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掌握了在分子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老师们在上课时就可以写出两组分子分母不相同的情况来向学生进行提问,比如1/8和6/7的大小,学生们肯定回答不上来,这时候学生们正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学生们看到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时候,会感觉到陌生,无从下手,陷入矛盾关系的纠结之中,这个时候老师在一旁进行指导,然后讲解原因,将学生脑海里产生出的矛盾问题进行解决。
二、帮助学生增强参与体验,提升兴趣
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但同时也好动的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都是以具体思维的方式进行展开,很少会有抽象思维的概念,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他们对使用具体形象进行的教学比较感兴趣。所以老师在课堂前,需要充分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教学用具,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让学生们不再对数学的学习感觉无聊。由于数学的绝大多数概念都非常的抽象化,小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就需要抓住小学生思维简单,对具体化的东西比较感兴趣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事物,提升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比如在进行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时,老师可以拿出一包糖放在桌子上,然后叫出两名,三名,五名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将包里的糖数量查清后,询问学生,把这一包糖分给这三组同学,那么这三组同学的每个人分别能分到多少数量的糖,如果谁能正确回答问题,就可以多分到一块糖,学生们就会积极的参与进来,调动了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然后在学生们产生统一答案后,老师开始进行平均数相关知识的讲解,在课堂结束后,将糖当作奖励分法给学生,这样既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的效果,又能起到加深学生记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里了解抽象化的概念[3]。
三、改变课堂练习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不光要在讲课阶段让学生产生兴趣,也要做到越往下讲,学生的兴趣越浓,而不是越往下讲,学生慢慢的丧失兴趣。做到这些之后,在课堂结束之后,也要让学生们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必须要让学生们“乐之”,才能保证学生们喜欢学习,让学生们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对数学的疑问中产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乐趣[4]。作为小学生来说,争强好胜也是他们的一大特点,所以在课堂里,我们的老师就应该去设计一些灵活多变,具有一定比赛性质的游戏,通过奖励和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兴趣,让学生们保持新鲜感。首先,练习的内容应该层次分明,不光要让学生们加固对当天所学习新知识的记忆,还要满足学生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能够体验到在练习中获得胜利的喜悦心情,比如在进行“年月日”的学习时,在学生们做完书本上的基础问题后,老师可以提出诸如“北京奥运会的2008年的8月8日是星期几?”这种比较难的题,来让学生们产生兴趣,有探索欲望,还能起到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
四、帮助差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日常的学习中,会有一些跟不上教师学习进度的差生,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与之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数学失去兴趣的原因或者为什么数学成绩不好,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帮助他们参加活动,让他们从我不想学慢慢转变成我想学,再从我想学慢慢转变成我爱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不掉队,形成整体课堂效率的提高,学习成绩的上涨。
五、结束语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们付出努力,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让学生们都能从根本上喜欢数学的学习,体会到数学的真正魅力,改变学生们的学习观念,为今后学生们在接触更加高难度的数学学习方面打下基础,以免学生以后对数学彻底丧失兴趣或信心。
参考文献:
[1]王鸣凤.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方法[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2):12.
[2]廖坤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6(9):74.
[3]郑娟.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5(2):26-26. [4]宋锡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读书文摘,2016(34):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