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体育课教学不再只是简单的传授技艺,而是通过对体育的学习使学生在“看、听、想、练”的过程中来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增强身体素质和体育的学习、运动能力;增强自我锻炼、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等。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将会积极参加,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一、学生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
1目的不明确。“从众效应”是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普遍现象。不少学生不能正视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某些体育项目,也只是盲目参与。
2科学性不强。一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缺乏对锻炼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解,在某一项目的练习中,不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3学生锻炼中自我保护意识缺乏。自我保护,预防处理突发事件在体育锻炼中极为重要,如果处理不好,一方面将造成运动中的操作和技术变形;另一方面,对于动作难度较大的项目不能有效保护,会使学生出现恐惧的感觉,学生不敢完成这一动作。
学生在心理上、生理上趋于成熟,其认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强,但对全面锻炼身体的意义还不能全面深入理解,致使锻炼有始无终。
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1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对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的兴趣,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并使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结合体育运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讲明引发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让学生知道其因果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明白道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他们自己的亲身体验,感知用进废退的原理,知晓体育运动的奥妙所在,诱发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体育教学中去,逐步提高体育学习的责任感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改革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增加娱乐性、健身性等复合性教材的比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逐步建立起适合增强学生体质、完善学生身心发展的快乐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3循序渐进与教学创新相结合。体育教学应该系统连贯,也应有所创新,抛弃旧的条条框框。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推出新颖、易于学生接受和具有游戏娱乐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健康,从而能有兴趣、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他们今后健康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也就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4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和扩大学生的体育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增加他们的体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都有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既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同时又是丰富和活跃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手段,有利于他们独立活动能力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应该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积极拓展活动内容,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结合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和区域特点,充分发挥、科学运用自己的体育专业知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
三、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备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等。
创新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开发一些新的、有兴趣的体育活动,这就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
2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3教会自编游戏的方法。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4优化组合。一种创新活动可能产生出另一种创新活动来,两种活动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从更大范围来讲,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的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
5重新排列。学生已经较好的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
6迁移提高。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仆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可以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
7学会几种思考角度。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生、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质的,多样性的。
四、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政治和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经常地进行身体锻炼,这就给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培养学生具备能独立地提高体育锻炼能力的问题,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并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指导者。
自学:培养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与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坚持经常持久的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自练: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去,使自练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自调:学生在身体锻炼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并能进行自我调节。
自控:执行锻炼计划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体锻炼效果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的能力。
五、运动能力的培养
运动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的从事各种运动的本领。
不断改进体育的教学方法,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参加运动,以发展他们运动的能力。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运动,这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六、保健能力的培养
教师必须做学生的表率,同时要认真地传授给学生卫生保健的知识,还要训练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要使学生自己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掌握和控制运动量、运动负荷,防止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伤害事故。同时,还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练习时的自我保护能力。要注意运动场地的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利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还要坚持课内课外结合,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始终把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效果显著。
一、学生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
1目的不明确。“从众效应”是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普遍现象。不少学生不能正视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某些体育项目,也只是盲目参与。
2科学性不强。一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缺乏对锻炼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解,在某一项目的练习中,不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3学生锻炼中自我保护意识缺乏。自我保护,预防处理突发事件在体育锻炼中极为重要,如果处理不好,一方面将造成运动中的操作和技术变形;另一方面,对于动作难度较大的项目不能有效保护,会使学生出现恐惧的感觉,学生不敢完成这一动作。
学生在心理上、生理上趋于成熟,其认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强,但对全面锻炼身体的意义还不能全面深入理解,致使锻炼有始无终。
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1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对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的兴趣,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并使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结合体育运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讲明引发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让学生知道其因果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明白道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他们自己的亲身体验,感知用进废退的原理,知晓体育运动的奥妙所在,诱发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体育教学中去,逐步提高体育学习的责任感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改革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增加娱乐性、健身性等复合性教材的比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逐步建立起适合增强学生体质、完善学生身心发展的快乐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3循序渐进与教学创新相结合。体育教学应该系统连贯,也应有所创新,抛弃旧的条条框框。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推出新颖、易于学生接受和具有游戏娱乐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健康,从而能有兴趣、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他们今后健康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也就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4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和扩大学生的体育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增加他们的体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都有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既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同时又是丰富和活跃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手段,有利于他们独立活动能力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应该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积极拓展活动内容,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结合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和区域特点,充分发挥、科学运用自己的体育专业知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
三、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备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等。
创新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开发一些新的、有兴趣的体育活动,这就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
2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3教会自编游戏的方法。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4优化组合。一种创新活动可能产生出另一种创新活动来,两种活动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从更大范围来讲,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的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
5重新排列。学生已经较好的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
6迁移提高。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仆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可以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
7学会几种思考角度。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生、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质的,多样性的。
四、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政治和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经常地进行身体锻炼,这就给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培养学生具备能独立地提高体育锻炼能力的问题,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并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指导者。
自学:培养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与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坚持经常持久的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自练: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去,使自练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自调:学生在身体锻炼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并能进行自我调节。
自控:执行锻炼计划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体锻炼效果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的能力。
五、运动能力的培养
运动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的从事各种运动的本领。
不断改进体育的教学方法,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参加运动,以发展他们运动的能力。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运动,这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六、保健能力的培养
教师必须做学生的表率,同时要认真地传授给学生卫生保健的知识,还要训练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要使学生自己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掌握和控制运动量、运动负荷,防止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伤害事故。同时,还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练习时的自我保护能力。要注意运动场地的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利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还要坚持课内课外结合,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始终把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