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报告三例中之一例成年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瓣病中之一例的诊治经过,并结合其余二例对本病的诊断作了扼要的讨论,认为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如并有下列四种情况时,提示有并存之主动脉病变:①主动脉区闻及非连续性杂音,向颈部传导,并可触知震颤。②左室明显扩大,但心导管检查所得之自左向右分流量较小,二者不相称。③X线显示左室及升主动脉较显著扩大,而未见“肺门舞蹈”,或肺动脉段突出较轻及无肺动脉高
【机 构】
:
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科教研组及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脏内科,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科教研组及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脏内科,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科教研组及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脏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报告三例中之一例成年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瓣病中之一例的诊治经过,并结合其余二例对本病的诊断作了扼要的讨论,认为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如并有下列四种情况时,提示有并存之主动脉病变:①主动脉区闻及非连续性杂音,向颈部传导,并可触知震颤。②左室明显扩大,但心导管检查所得之自左向右分流量较小,二者不相称。③X线显示左室及升主动脉较显著扩大,而未见“肺门舞蹈”,或肺动脉段突出较轻及无肺动脉高压征者。④颈动脉波高峰时间在0.15秒以上者。二、若左室与主动脉压力阶差在4d-50毫米汞柱以上时,表示狭窄较严重,应考虑在行动脉导管切断术之同时,行主动脉瓣切开术。
其他文献
阐述检验诊断的临床意义,是十分有意义的问题。以往国内医学书刊中,仅有零星介绍,系统的论述却属罕见。本书的出版,是值得欢迎的。
到目前为止,由各家所提出的高血压病分期的方案为数不少,其中以苏联学者Мясников氏的分期在我国得到较广泛的应用。1959年全国心脏血管疾病学术报告会提出了高血压病分期方案。最近吴洁医师又提出了另一种分期的意见。这些不同的分期法代表着对高血压病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经过等不同的看法。我们也愿就此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我们自1954年开始作胃镜检查,1958年一次总结,共有病例339例(本刊第3期181页)。1958年10月至1960年4月又有病例205例,将13例结果不满意者除外,尚有192例可供分析。此192例中有103例作过胃粘膜活体检查。其中3例取材过小,100例材料完整。兹分析其结果如下。
患者男性,35岁,干部。自1956年10月起因屡次发热、咯血住入本院五次,终于1959年8月24日因大咯血死亡。患者自1954年开始有视力减退,曾在他院住院两次,当时诊断为“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因反复发作,转来本院眼科,曾用各种抗菌素、碘剂、皮质素、钙离子透入等治疗,但时好时犯。自1955年1月起患者曾二次发现左下肢红肿、疼痛并出现红色索条。1955年1月至1956年1月曾三次出现两下肢红色斑
本文分析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之88例的临床资料,男女比率为6∶1。发病年龄以3d-50岁为最多,共53例(60.0%)。自起病至入院时间在三个月以内者为59例(67%),在6个月以内者71例(80.7%)。患者之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部肿块(92%),上腹疼痛(84%),消瘦(70.4%)及食欲减退(56.8%)。根据临床现象,确诊率可达93.1%。文中对目前延误诊断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早期
一年来对121例接受皮下留针满一疗程(留针六次,约需三个月)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疗效观察,显著进步者16例(13.2%)及进步者57例(47.1%),共计73例(60.3%),无改变者48例(39.7%)。经分析,疗效与年龄、患病年限、发作季节、过敏原因及留针次数无大关系。此法简易安全,可在城乡推广使用。
1958年成都部队总医院首创100%茶叶煎剂口服,治疗细菌性痢疾,以后第四军医大学、重庆刘增臣医师先后报道,均认为疗效显著。而我们于1959年4~10月间应用25~50%绿茶煎剂10~20毫升口服治疗杆菌痢疾(均有典型急、慢性痢疾症状,且30.5%培养出痢疾杆菌),约700余例。有完整病史可查的有168例,总的双程累计治愈率仅及40.6%。其中对急性典型菌痢双程治愈率为42.7%,较他文报告为低,
甲状腺在正常情况下,是特别能抵抗细菌侵入的。因此,临床上甲状腺炎或脓肿较少发生。伤寒病常见,但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甲状腺炎症或脓肿则较罕有。本院于1957年9月外科住院病人中遇见一例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甲状腺脓肿,兹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所谓原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多数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对患者生命威胁甚大。关于本病出血机制的研究尚少详细报道。过去一般认为血小板数减少是本病出血的唯一原因,但难以解释全部临床现象。我们以44例患者为基本对象,对其有关出血因素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所有病例皆符合另文所述的几项诊断根据。绝大部分都经过酸血清试验等检查以除外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观察项目包括出血倾向的程度,血小板数,凝血时间,复钙时间,凝血酶元时间,
住院号89106,男,36岁,已婚,河北省人,结核疗养院医生,于1961年3月3日入院。入院前廿多日无何诱因激惹,自觉发热、腹胀、腰痛、便秘、疲乏无力,伴有下肢轻度浮肿。体温波动在37°—38℃之间,发热以午后为重。d-6天后,腹胀加剧,并有腹痛,尿少色深。在1953年曾因发热,食欲不振,周身无力,发黄,诊断为“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应用保肝疗法治疗3个月,症状消失出院。于1956年因发热,腹上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