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灵石县马和村村民老耿是位勤劳朴实的农民。作为农业农村部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为了进一步了解基层农户的生产生活变化和需求,我已两年对他家进行跟踪调查,眼看着他家脱贫并一天天变好。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我更加牵挂朴实的老耿一家。新冠疫情当前,我以视频回访的方式,再次见到东山脚下的马和村。掠过整洁的街道来到熟悉的小院,醒目的对联、鲜红的灯笼,一群穿着崭新服装的小朋友追逐戏耍,欢声笑语映衬着春节的气氛,一幅新农村的景象映入眼帘。
“咱这一带前年一冬无雪,去年春秋大旱,大部分家庭两季绝收,有的产量和下的种子差不多。”谈到去年的收成,年近古稀的老耿心痛地说,种了7亩地却只有往年2亩地的收成,辛苦忙碌一年刚够一家人的口粮,種地只能靠天吃饭,好在对今年的收入没有太大影响。
马和村所在的马和乡是灵石县城镇建设和新区建设的主阵地,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发达。老耿家门口停着一辆七座面包车,老耿介绍说,那是孩子们买来拉货的,走亲访友全家人都能带上,既方便实用还节省时间。去年春天,老耿的儿子在村里开了早餐店。老耿和老伴、儿子、儿媳每天天还没亮就到店里工作,生意很好,每月收入上万元。店里每天有一些剩饭剩菜,老耿就买了两头猪苗,到十月出栏时,恰赶上市场行情好,两头猪又卖了一万多元。“我还喂了两只鹅、三十只母鸡,鸡蛋、鹅蛋保证全家够吃外,每月也有上千元收入。我抽空打了百十天工,也挣个一万多元。去年老两口的养老金一分没动,都存银行了。一年下来一家人花的也不少,但年底全家仍有6万元存款。”听到这里,我心里也基本有数了,老耿一家现在住着独院、有车,他们家已经过上小康生活了。
看到连续三年的调查户一年一个样,提前实现小康,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老耿却觉得,小康只是个名头,庄稼人的本分还是要先种好地,老辈传下来的话,“地是刮金板”,庄稼不收年年种,种下就有希望。
“以前说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都实现了。”老耿十分感慨地说,“我们现在享的福要比上一辈强多少倍。儿孙们就更有福了。我们农民的好光景,主要是靠党和政府领导大家实打实地干出来的。”
回想起过去的日子,老耿打开了话匣子。
老辈人说,解放前村里大部分人靠扛长工、打短工或租田耕种熬光景。一年到头奔波劳累,仍然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老耿回忆说,那时候村里的光棍很多,娶媳妇生孩子很难,养孩子更难,除了因为“长子不出门”的风俗留下长子外,后来生下的孩子或卖、或送人、或过继给本家的不在少数。
“1948年土改,我家分了20多亩地,住上了地主家的好院子,还分了一头牛和部分农具。”老耿说,“后来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姊妹8个都没被送人,成了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天下的穷苦人翻身做了主人。‘党啊,亲爱的妈妈’‘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都是穷苦老百姓心里的话。”
国家困难时期,人们也挨过饿、受过饥,但大家都是同舟共济、共渡难关。“那时候人们家里穷,又冻又饿还没有吃的,但是思想特别好。已经下雪了,集体的胡萝卜还在地里,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拿集体的东西充饥。”老耿每当说起这些,总是念念不忘集体主义时代的荣誉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后来政策调整,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不长的时间摆脱了困难的局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农村改革迅猛发展,农民负担较轻,农业一年一个台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农民在政策宽松的氛围下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79年老耿家有了承包地,老耿记得当时国家出台政策减轻了农民不合理的负担,村干部公道正派,水利设施为农民服务,自由市场放开,农副产品自由交易变现,农村一片繁荣景象,老耿家的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改变2600年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还开了种地补贴先河。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我家7亩地,以前光农业税一亩地就要交40多元,加上乡统筹村提留费,一亩合计一百多元成本。取消农业税后,政府不向我们农民要钱了,反而还给钱,种粮、良种等各种补贴一亩地就有几十元。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没有过这样的好事啊!”
“习主席吃过苦、种过地,与农民心连心,我们觉得就像自己的亲人当了领导,心里踏实了。”老耿笑着说,“十八大以后短短几年时间,特别是近三年来,各种补助直接打到个人账户;承包经营政策再延续30年不变,土地、宅基地等进行了确权;农民开天辟地第一次有了养老金。现在村里放高利贷的没了,赌博的少了,农村乱象得到整治,社会风气焕然一新。老了,老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都让我们赶上了。”
作为一个三农工作者,通过回乡调研,走进农家、接近农民,倾听他们的诉说,分享他们的欢乐,也了解了当地农户土改时的喜悦,集体化时的干劲,改革后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十八大后农村发生的新变化。调查户老耿一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调研中,我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一是要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全社会都应有农民惜地如金的精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地才能有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证吃饭,家国一理。
二是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村水利设施管护水平。水利是农业命脉,是农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三是持续提升土壤肥力。通过倒茬、轮耕、休耕、使用农家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
四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谁来种地”的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是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
五是进一步强化村委班子建设。基层组织是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者,也是净化农村空气的带头人,更是知人用人、培养新农民的领头人。事实证明,有一个好的村委班子,经济发展、村民幸福才有保障。
在中国全部的历史生活中,农民是以最艰辛的生存与劳动作出最大贡献的群体,他们虽处在社会最基层,却是全社会该用仰视的目光崇敬的。农业好,农民就好,农民好,祖国会更好。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本文选自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2020年春节回乡调研报告)
老耿家的小康生活
“咱这一带前年一冬无雪,去年春秋大旱,大部分家庭两季绝收,有的产量和下的种子差不多。”谈到去年的收成,年近古稀的老耿心痛地说,种了7亩地却只有往年2亩地的收成,辛苦忙碌一年刚够一家人的口粮,種地只能靠天吃饭,好在对今年的收入没有太大影响。
马和村所在的马和乡是灵石县城镇建设和新区建设的主阵地,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发达。老耿家门口停着一辆七座面包车,老耿介绍说,那是孩子们买来拉货的,走亲访友全家人都能带上,既方便实用还节省时间。去年春天,老耿的儿子在村里开了早餐店。老耿和老伴、儿子、儿媳每天天还没亮就到店里工作,生意很好,每月收入上万元。店里每天有一些剩饭剩菜,老耿就买了两头猪苗,到十月出栏时,恰赶上市场行情好,两头猪又卖了一万多元。“我还喂了两只鹅、三十只母鸡,鸡蛋、鹅蛋保证全家够吃外,每月也有上千元收入。我抽空打了百十天工,也挣个一万多元。去年老两口的养老金一分没动,都存银行了。一年下来一家人花的也不少,但年底全家仍有6万元存款。”听到这里,我心里也基本有数了,老耿一家现在住着独院、有车,他们家已经过上小康生活了。
看到连续三年的调查户一年一个样,提前实现小康,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老耿却觉得,小康只是个名头,庄稼人的本分还是要先种好地,老辈传下来的话,“地是刮金板”,庄稼不收年年种,种下就有希望。
奋进的新时代
“以前说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都实现了。”老耿十分感慨地说,“我们现在享的福要比上一辈强多少倍。儿孙们就更有福了。我们农民的好光景,主要是靠党和政府领导大家实打实地干出来的。”
回想起过去的日子,老耿打开了话匣子。
老辈人说,解放前村里大部分人靠扛长工、打短工或租田耕种熬光景。一年到头奔波劳累,仍然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老耿回忆说,那时候村里的光棍很多,娶媳妇生孩子很难,养孩子更难,除了因为“长子不出门”的风俗留下长子外,后来生下的孩子或卖、或送人、或过继给本家的不在少数。
“1948年土改,我家分了20多亩地,住上了地主家的好院子,还分了一头牛和部分农具。”老耿说,“后来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姊妹8个都没被送人,成了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天下的穷苦人翻身做了主人。‘党啊,亲爱的妈妈’‘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都是穷苦老百姓心里的话。”
国家困难时期,人们也挨过饿、受过饥,但大家都是同舟共济、共渡难关。“那时候人们家里穷,又冻又饿还没有吃的,但是思想特别好。已经下雪了,集体的胡萝卜还在地里,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拿集体的东西充饥。”老耿每当说起这些,总是念念不忘集体主义时代的荣誉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后来政策调整,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不长的时间摆脱了困难的局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农村改革迅猛发展,农民负担较轻,农业一年一个台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农民在政策宽松的氛围下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79年老耿家有了承包地,老耿记得当时国家出台政策减轻了农民不合理的负担,村干部公道正派,水利设施为农民服务,自由市场放开,农副产品自由交易变现,农村一片繁荣景象,老耿家的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改变2600年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还开了种地补贴先河。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我家7亩地,以前光农业税一亩地就要交40多元,加上乡统筹村提留费,一亩合计一百多元成本。取消农业税后,政府不向我们农民要钱了,反而还给钱,种粮、良种等各种补贴一亩地就有几十元。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没有过这样的好事啊!”
“习主席吃过苦、种过地,与农民心连心,我们觉得就像自己的亲人当了领导,心里踏实了。”老耿笑着说,“十八大以后短短几年时间,特别是近三年来,各种补助直接打到个人账户;承包经营政策再延续30年不变,土地、宅基地等进行了确权;农民开天辟地第一次有了养老金。现在村里放高利贷的没了,赌博的少了,农村乱象得到整治,社会风气焕然一新。老了,老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都让我们赶上了。”
回乡调研的思考
作为一个三农工作者,通过回乡调研,走进农家、接近农民,倾听他们的诉说,分享他们的欢乐,也了解了当地农户土改时的喜悦,集体化时的干劲,改革后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十八大后农村发生的新变化。调查户老耿一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调研中,我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一是要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全社会都应有农民惜地如金的精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地才能有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证吃饭,家国一理。
二是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村水利设施管护水平。水利是农业命脉,是农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三是持续提升土壤肥力。通过倒茬、轮耕、休耕、使用农家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
四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谁来种地”的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是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
五是进一步强化村委班子建设。基层组织是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者,也是净化农村空气的带头人,更是知人用人、培养新农民的领头人。事实证明,有一个好的村委班子,经济发展、村民幸福才有保障。
在中国全部的历史生活中,农民是以最艰辛的生存与劳动作出最大贡献的群体,他们虽处在社会最基层,却是全社会该用仰视的目光崇敬的。农业好,农民就好,农民好,祖国会更好。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本文选自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2020年春节回乡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