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根本是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在人格因素中,品格居第一位,它表现在教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中。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要以优良的品格,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在践行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实践中,努力解好以下不等式。
“倒数第一”不等于“最差”
据心理学家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七项智能,它们在具体的人身上会表现出个体差异,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这方面“特短”的人,可能另一方面“特长”。作为教师,别把差生挂在嘴上,要树立“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唯一,个个都是第一名。换个角度看待一个人,“第一,另起一行,不就人人都是第一吗?”在具体的教学中,时刻注意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不同的学生,进步就是优,只有这样才能对每一层次的学生产生新的激励,某一方面后进的追赶优秀,优秀的则追求更优秀。虽然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但都有了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进步。引导学生看准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的位置,选准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的爱好,经营自己的特长,放大自己的亮点。
“乖”不等于“棒”
乖即听话、服从、不越雷池半步,而棒即能干、敢作敢为,有独创性。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是希望培养乖孩子,而西方国家习惯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孩子异想天开,给孩子提供“破坏”的天空,这便是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培养孩子观念上的不同。享誉世界的日本乐声公司的松下和本田汽车总裁本田宗一郎,小时候都是调皮捣蛋、成绩很差的“劣等生”;众所周知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是被老师称为“不可救药”的人,但这些“毛病”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日后的发展和飞跃。这恰与中国的“后进效应”(凡有作为者多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相吻合。教育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要纠正中国人习惯于培养顺从、保守等符合我们成人思想的乖孩子。天真烂漫的孩子,没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常常会生出超凡脱俗的奇想。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这一特点,鼓励孩子大胆地去想象、创新,突破常规,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品质,要看得惯那些有个性的孩子。乖孩子不等于好孩子!调皮的孩子不等于坏孩子!
“师道尊严”不等于“严遵师道”
古训“严师出高徒”成为某些教师体罚学生的理论依据,似乎只有“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是一时冲动”、“这些学生不严加管教不行”等如此理由,才能体现师道尊严,学生才会惟命是从。把学生当成自己任意摆布的物件,教育活动完全是教师说了算的专制强权。这种你不想学,我逼你学;我让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强制性教育严重地压抑、束缚了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其结果是学生负担沉重,学习被动,逆反心理强烈,导致逃学和体罚现象屡禁不止。为父、为母、为师者不要忘记“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也是古训,究竟应该继续对学生“专制”下去,以标榜自己管教严厉、学生循规蹈矩,还是应该反思一下,朝着“宽容”的方向松动松动,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缺点”不等于“错误”
缺点指人或事物不完善的地方;错误指不符合实际或违反客观真理,给集体、他人或自己带来损害的思想或行为。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好奇心、独立意识、模仿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愿望都较强。只是他们涉世未深,辨别是非能力、自理、自立、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他们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是难免的、正常的。敢于“犯错误”的人有时也是勇士。科学家的名字应该叫“错误”,昨天的错误成了今天的真理,今天的真理也许是明天的错误。教师要以“无错误教育”理念为向导,别把学生的缺点当错误,不该揪住学生的缺点不放,横指责,竖曝光,一味求全责备,不可事无巨细地评头论足,不得强制或体罚。只要教师用爱的策略和凸现学生闪光点的手段,让学生认识到缺点与错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今天的缺点可以酿成明天的错误,当自己生命的航向出现错误时,不要轻易溜过,能认真地对待,让错误成为自己生命中有价值的部分,“屡教不改”就会变为“一教就改”。
“惩罚”不等于“体罚”
惩罚是学校对违纪学生给予纪律处分的一种教育手段,惩罚学生一般应坚持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慈、严而有爱、严而有情的原则,它以批评教育、警戒为特征。而体罚是教师对学生身心施加的暴力或非暴力的违法行为,它以强暴、压服、伤害为特征,随意性、私愤性很大。惩罚与体罚的动机、性质、手段和效果不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该依法执教,应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绝不能以体罚学生代替惩罚学生,混淆二者的本质区别,导致自食违法恶果。
诸如“听清楚了吗?”不等于“我说清楚了吗?”“培养人才”不等于“培养人”“基础教育”不等于“专业教育”、“是不是”不等于“可以不可以”、“寄语”(激励、期盼手法,可多可少,一般为百分之百鼓励、欣赏、赞扬)不等于“评语”(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哪怕是百分之九十八欣赏加百分之二的批评)、“三不学生”(成绩不优、表现不突出、不违犯纪律)不等于“三不老师”(不谈心、不表扬、不批评)等等,无一不体现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师生角色的转变和教师的爱。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中,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发挥情感教育这条主线,着力落实教师的爱是给予;教师的爱是宽容;教师的爱是激励;教师的爱是呵护;教师的爱是唤醒;教师的爱是耐心;教师的爱是尊重;教师的爱是公正等服务育人、情感育人策略,想法扬起学生善良的天性,明确“教学”该给学生“教”些什么,该让学生“学”些什么。教学生求真的方法,教学生做真人的道理,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教育的根本保证。在我们教师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鲜活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都对未来抱着憧憬和梦想。作为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只有父爱、母爱并施,集世界上一切崇高的、纯洁的、无私的爱于一身,才能卓有成效地做好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孙晓雯)
“倒数第一”不等于“最差”
据心理学家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七项智能,它们在具体的人身上会表现出个体差异,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这方面“特短”的人,可能另一方面“特长”。作为教师,别把差生挂在嘴上,要树立“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唯一,个个都是第一名。换个角度看待一个人,“第一,另起一行,不就人人都是第一吗?”在具体的教学中,时刻注意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不同的学生,进步就是优,只有这样才能对每一层次的学生产生新的激励,某一方面后进的追赶优秀,优秀的则追求更优秀。虽然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但都有了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进步。引导学生看准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的位置,选准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的爱好,经营自己的特长,放大自己的亮点。
“乖”不等于“棒”
乖即听话、服从、不越雷池半步,而棒即能干、敢作敢为,有独创性。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是希望培养乖孩子,而西方国家习惯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孩子异想天开,给孩子提供“破坏”的天空,这便是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培养孩子观念上的不同。享誉世界的日本乐声公司的松下和本田汽车总裁本田宗一郎,小时候都是调皮捣蛋、成绩很差的“劣等生”;众所周知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是被老师称为“不可救药”的人,但这些“毛病”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日后的发展和飞跃。这恰与中国的“后进效应”(凡有作为者多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相吻合。教育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要纠正中国人习惯于培养顺从、保守等符合我们成人思想的乖孩子。天真烂漫的孩子,没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常常会生出超凡脱俗的奇想。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这一特点,鼓励孩子大胆地去想象、创新,突破常规,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品质,要看得惯那些有个性的孩子。乖孩子不等于好孩子!调皮的孩子不等于坏孩子!
“师道尊严”不等于“严遵师道”
古训“严师出高徒”成为某些教师体罚学生的理论依据,似乎只有“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是一时冲动”、“这些学生不严加管教不行”等如此理由,才能体现师道尊严,学生才会惟命是从。把学生当成自己任意摆布的物件,教育活动完全是教师说了算的专制强权。这种你不想学,我逼你学;我让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强制性教育严重地压抑、束缚了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其结果是学生负担沉重,学习被动,逆反心理强烈,导致逃学和体罚现象屡禁不止。为父、为母、为师者不要忘记“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也是古训,究竟应该继续对学生“专制”下去,以标榜自己管教严厉、学生循规蹈矩,还是应该反思一下,朝着“宽容”的方向松动松动,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缺点”不等于“错误”
缺点指人或事物不完善的地方;错误指不符合实际或违反客观真理,给集体、他人或自己带来损害的思想或行为。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好奇心、独立意识、模仿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愿望都较强。只是他们涉世未深,辨别是非能力、自理、自立、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他们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是难免的、正常的。敢于“犯错误”的人有时也是勇士。科学家的名字应该叫“错误”,昨天的错误成了今天的真理,今天的真理也许是明天的错误。教师要以“无错误教育”理念为向导,别把学生的缺点当错误,不该揪住学生的缺点不放,横指责,竖曝光,一味求全责备,不可事无巨细地评头论足,不得强制或体罚。只要教师用爱的策略和凸现学生闪光点的手段,让学生认识到缺点与错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今天的缺点可以酿成明天的错误,当自己生命的航向出现错误时,不要轻易溜过,能认真地对待,让错误成为自己生命中有价值的部分,“屡教不改”就会变为“一教就改”。
“惩罚”不等于“体罚”
惩罚是学校对违纪学生给予纪律处分的一种教育手段,惩罚学生一般应坚持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慈、严而有爱、严而有情的原则,它以批评教育、警戒为特征。而体罚是教师对学生身心施加的暴力或非暴力的违法行为,它以强暴、压服、伤害为特征,随意性、私愤性很大。惩罚与体罚的动机、性质、手段和效果不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该依法执教,应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绝不能以体罚学生代替惩罚学生,混淆二者的本质区别,导致自食违法恶果。
诸如“听清楚了吗?”不等于“我说清楚了吗?”“培养人才”不等于“培养人”“基础教育”不等于“专业教育”、“是不是”不等于“可以不可以”、“寄语”(激励、期盼手法,可多可少,一般为百分之百鼓励、欣赏、赞扬)不等于“评语”(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哪怕是百分之九十八欣赏加百分之二的批评)、“三不学生”(成绩不优、表现不突出、不违犯纪律)不等于“三不老师”(不谈心、不表扬、不批评)等等,无一不体现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师生角色的转变和教师的爱。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中,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发挥情感教育这条主线,着力落实教师的爱是给予;教师的爱是宽容;教师的爱是激励;教师的爱是呵护;教师的爱是唤醒;教师的爱是耐心;教师的爱是尊重;教师的爱是公正等服务育人、情感育人策略,想法扬起学生善良的天性,明确“教学”该给学生“教”些什么,该让学生“学”些什么。教学生求真的方法,教学生做真人的道理,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教育的根本保证。在我们教师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鲜活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都对未来抱着憧憬和梦想。作为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只有父爱、母爱并施,集世界上一切崇高的、纯洁的、无私的爱于一身,才能卓有成效地做好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