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不识字,那你就是文盲:如果你不知道牛顿,那你就是科盲。但如果你不知道莱布尼茨,那倒不要紧,因为莱布尼茨不是一般的人。要想对他有所了解,可得有些学问。那为什么要讲他呢?我认为至少有三条理由。
首先,莱布尼茨是位大数学家。我们知道,牛顿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这靠的是他在物理学和数学上的成就。没人能挑战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万有引力定律是他发现的,至少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也是他的独创。另一个他比别人强的地方是数学,他发明了微积分。要是微积分也是他一个人的发明,那他就十全十美了。让牛顿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就是莱布尼茨也发明了微积分。争夺微积分的发明权使他俩打了20多年的“仗”,成为数学史上最大的一场斗争。
数学史上关于发明优先权的争执并不少,但牛顿和莱布尼茨的争论可不像求解三次方程之类的争论那么无足轻重。这是由微积分的重要性决定的。简单地说,微积分之前的数学是初等数学,一般人花点儿时间都能弄明白;而微积分以后的数学是高等数学,绝大多数人难以学会,也没有必要去学。微积分是整个数学中最大的创新和突破。在这方面。牛顿居然还有莱布尼茨这样的对手,可见莱布尼茨有多么厉害。顺便提一下,现在微积分用的符号系统主要是莱布尼茨而不是牛顿发明的。还有,数学中的核心概念——函数也是莱布尼茨首先提出来的。
其次。莱布尼茨是信息时代的先驱之一。进入21世纪,无论穷国富国,都同步进入了信息时代。其标志就是,差不多人人都有一部手机,到处都看到人们玩游戏、发短信、上网、拍照。而像我们这些六七十岁的倒霉蛋,就在上世纪90年代还要花两年的工资才能安装一部座机电话;要是没电话,通信只能靠跑邮局了。信息时代的幸福青少年大概不知道应该感谢谁。那么请记住下面三个名字吧:
维纳——控制论之父:
冯·诺伊曼——电脑之父;
申农——信息论之父。
他们都是数学家,也提出了信息科学技术的许多基本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程序软件、信息编码等。而这些思想在莱布尼茨那里都已经有了雏形。我们知道。法国的数学天才帕斯卡造出了第一台机械计算机,但只能做加减法。可莱布尼茨造出来了更好的计算机,不仅能做加减法,还会乘除。他也知道如何把文字、符号都归结成数字来表示。可他缺少了一项关键的东西——他没电。直到二三百年后。人们才知道如何驾驭电——这得感谢物理学家。当然,物理学家没有数学家帮忙的话,短信还是发不出去。这里我们要提到莱布尼茨的另一项伟大成就。他提出了二进制。而0,1,0,1,…正是我们在计算机和网络中传输的东西。虽然看起来数学有点儿像纸上谈兵,但信息时代拼的就是脑袋瓜!
再有,莱布尼茨是有史以来最博学多才的人物之一。人类历史上产生过两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一位就是莱布尼茨。他们不仅掌握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知识,而且还开创了许多新学科、新领域。他们两人共同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领域都是逻辑学。逻辑学为什么这么重要呢?20世纪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创立的数理逻辑,就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要懂得计算机原理非得学点儿数理逻辑不可。罗素在开创这门学科时曾专门写了一本专著,书中集中研究了莱布尼茨。
除了逻辑学外,莱布尼茨更以哲学出名。任何近代哲学史的书中,都有论述他的章节。除此之外,他还是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神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也颇有造诣,比如说在力学、天文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甚至对炼金术他也颇有兴趣。不过在当时,除了牛顿力学之外,其他学科都还谈不上是科学。用当时的词语来说,这些都不过是自然哲学。他对工程技术也很感兴趣,是位伟大的发明家,只是实用的发明不太多。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外交家,对国际事务很通晓。不管怎么说,他的博学多才是极为罕见的。连革命导师马克思在1870年给恩格斯的信中也提到:“你知道,我是佩服莱布尼茨的。”
上面这三条真的是足够了。另外我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他对中国和中国典籍很有兴趣,还曾经上书给康熙皇帝。你不会不知道康熙皇帝吧!
莱布尼茨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他的同时代的名人中有康熙,还有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而最伟大的人物则是牛顿。莱布尼茨比牛顿小3岁半,却比牛顿早去世十几年。尽管如此,他也活过了古稀之年,这在当时算是相当长寿了。长寿也许是成为伟大学者的一个重要条件:他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去钻研学问。牛顿和莱布尼茨晚年都得了痛风,这在西方被称为“帝王病”。看来他们的营养都相当棒哦!
莱布尼茨与牛顿出身不一样。牛顿是农家子弟。差一点儿就一辈子务农了此一生;莱布尼茨出身于城里的学者家庭,只要想从事学术,便有天生有利的条件。正是天才与环境的共同作用,造就了这位大学者。
一般书上都讲莱布尼茨是个德国人,可当时德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几百个大大小小的邦国组成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历史学家称,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同罗马无关,更不是像中国那样的中央集权的帝国。我们还是讲讲德国吧,“30年战争”之后德国遭到很大破坏,经济上远不如英国和法国,可文化上却还不错,至少大学多如牛毛。虽然很多大学并不怎么样,但的确也有好的。莱布尼茨的父亲,就是当时最著名的大学——莱比锡大学的教授。
一般来讲,德国人认真、严谨、踏踏实实,就像他们的产品——奔驰汽车所体现的。教授在德国的地位很高,但他们也得真有学问,而学问当时只能表现在书本上。莱布尼茨在1646年7月1日降生时,他父亲已经有了丰富的藏书,主要都是些西方经典。西方经典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四书五经,它们常被用“两希”来概括:一是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史学,当然还有数学:一是希伯来基督教神学。这么庞杂的内容,对小孩子来说是沉重的负担。而最让孩子们头痛的是,除了母语之外,还要至少学两门外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如果不会,他们根本就当不上学者,更谈不上当教授。应该说,这些学习任务对普通的孩子是超重的负担,但对天才又好学的莱布尼茨来说则不在话下。 当然,天才也不能无师自通。在莱布尼茨这样的书香家庭,启蒙教育当然首先来自父母,小莱布尼茨学习很快,最重要的是他学会了读书,而不是读图。但很不幸,他父亲还没来得及教他多少东西便去世了。然而。过早丧父并没有使他变成一个普通的孩子。这得益于他的母亲的一个十分英明的决定:把他父亲的图书对6岁的孩子开放。莱布尼茨于是成了贪婪的读者,凡是他看到的无所不读。他自称10岁时已经读遍家里所有的藏书。虽说这可能有些夸大,但也不会差的太远。这时,他最喜欢的书是诗歌与历史方面的书。
莱布尼茨7岁时进入一所正规学校学习,所学的课程相当于现在中学的水平,只是没有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几乎全是文科,主要有拉丁文、希腊文、德国文学和历史、修辞学、逻辑和宗教。学校的学习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困难,他仍大量地去读课外书,为古典哲学和神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他对逻辑有自己独创的思想。不过,他受母亲的影响,一生都信仰路德新教,但对天主教和其他新教持宽容的态度。要知道,新旧教派已经为了信仰打了100多年的仗。这对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来说的确难以理解。
1661年,莱布尼茨还不满15周岁,就进入了莱比锡大学学习。莱比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他父亲执教的学校。衡量一所大学的优劣,最重要的还是看它出了多少成果、出了多少人才。除了莱布尼茨以外,这所大学还培养出许多文化名人,像大文豪歌德,大哲学家费希特,大作曲家瓦格纳等。
当时西欧正处于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也是科学革命正在酝酿的时期。在这所新教大学里,莱布尼茨广泛地接触了各种新思想,特别是英国、法国、荷兰的许多先进思想,例如笛卡尔、培根、霍布斯、惠更斯等人的著作。另一方面,他系统地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这也许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对于近代科学,他仍然知之甚少。不过,他读过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科学著作之后,对当时的科学也产生了兴趣。但他的主要研究还集中在哲学上。
在大学前两年,他主要研究哲学,为进一步学习法学打基础。他的基础很好,对于古典哲学和神学都有很深的造诣。1663年5月他写了一篇优秀的论文并获得学士学位。德国大学有非常优良的传统。即至少有一学期要到其他大学游学,这样可以开阔眼界,取长补短。1663年夏天,莱布尼茨去了耶拿大学。在这里他不仅学习法学,数学也有很大的提高。其后两年,他学习法学,并撰写博士论文交给莱比锡大学审阅。
虽然莱布尼茨天资聪颖又酷爱学习,无奈父亲去世以后,家庭经济状况一落千丈。1664年初,他母亲也去世了。上大学让他背负了一屁股债,他不得不考虑生计问题。做学问最好的地方当然是在母校,因为它的名气大,可以先当助教,然后慢慢往上升。1665年他提交了博士学位论文,让教授会审阅。可倒霉的是,那年博士生特别多,学校当局只得让年纪最轻的莱布尼茨等一等。拿不到博士学位,助教的职位便泡了汤。而没有工作,不用说还债,连生计都成了问题。
不给博士学位的理由居然是太年轻了,莱布尼茨真的气坏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他找了一个小大学,它在纽伦堡的郊外。到了这所大学。他就把写好的另一篇博士论文递交了上去。过了半年,1666年2月。他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不仅如此,学校还破格请他当教授。这回轮到他说“不”了。他不能只顾眼前,要考虑长远,他可不是书呆子!
20岁的莱布尼茨野心勃勃,他想干一番大事业。
与牛顿比起来,莱布尼茨的确有点儿俗气。说得不好听一点,他就跟现在有些人一样,只想升官发财。他还特别懂得人情世故,知道从哪里下手。一到纽伦堡,他就参加到当地一个炼金术的组织里。要知道,对炼金术感兴趣的人差不多都是达官贵人,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学者。我们知道,像牛顿、波义尔等大科学家也对炼金术感兴趣,他们的目标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并且花很多时间亲力亲为地做实验。可莱布尼茨没那么“傻”,他想要掌握炼金术的秘密,因为那样就可能发一笔小财。莱布尼茨比别人聪明,他有经济头脑。他也说对物质结构有兴趣,可他从来不做实验,他只是去学习炼金术家的神秘概念和符号(这可是他的强项)。一旦人家有什么发现,他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其实莱布尼茨参加这个组织的目的主要还是结交上层社会的人士,为自己未来事业铺路。
当然莱布尼茨也得真有些本事。在这个组织中有位男爵,过去是美因兹选帝侯的首相。顺便提一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是世袭的,而是由7位贵族选出来的,这7位贵族就称为选帝侯。美因兹选帝侯就是其中最有势力的一位。莱布尼茨同这些贵族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他是靠什么赢得他们的青睐的呢?原来这位男爵(也是前首相)也是位有学问的人。家里有大量的藏书。后来,莱布尼茨还为这些书编了目录。与有学识又当过首相的人交往,不难看出莱布尼茨的才学。莱布尼茨在炼金术组织中还担任过秘书,这表现了他的处理行政事务的才能。莱布尼茨不仅学问高超,而且思想方法独树一帜。他对法学进行过百科全书式的整理,并且写成了系统性的论文。后来,男爵看上了他,成了他的保护人。不久之后,他跟着男爵来到其驻地法兰克福。很快,男爵向选帝侯推荐他,他被任命为法官。这样,他不仅没有失业,还专业对口。其后五年,他就在法兰克福和美因兹之间来回往返。在这五年中,莱布尼茨至少干了三件大事:
首先是他的本行——法律。他给负责为国家立法的官员当助手,立法官员负责具体条文,而莱布尼茨负责理论说明。这正是他无人能及的地方。法律制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莱布尼茨那样博学、整体思维平衡、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的人。法律同数学有某些相似之处,都需要定义清晰、逻辑严密,而他正是逻辑大家。
其次是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研究,这涉及他之后五年的工作。
第三则是计划编大百科全书。莱布尼茨对任何知识都有着狂热的爱好。他很想把已经存在的知识、现在正进行的研究以及未来可能会产生的成果都集中起来。这种想法在当时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知识都集中在图书当中,而图书则分散在各地,不便查阅。另外,把一大堆知识按字母顺序排列也不便于查找。莱布尼兹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首先,他提出按主题对图书进行分类并付诸实践,这成为图书馆学上的一大创举;其次,他对于知识提出系统化的分类大纲,这成为后来知识分类的基础。不过,他的想法往往既宏大又超前,以一人之力根本无法实现。但他的策划对后来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有很大的影响。他去世后,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编辑出版了28卷(后又补充了7卷)的《百科全书》,成为展示新思潮的窗口,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前奏。从那时起,全世界出版了数以万计的各种类型的百科全书,其中也有许多是为少年儿童撰写的,它们大大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
莱布尼茨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也不都没有落在实处,他的确设计并制造出了计算机。那时的人和现在不太一样,光吹牛说大话不管用,还得拿真东西让大家见识见识。莱布尼茨的确设计出了计算机,不仅能做加减。还能乘除,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乘法就用连加,除法就用连减。莱布尼茨把这事告诉给一位法国科学家。这位科学家很热心,希望他能拿来演示,。如果成功,会推荐给法国首相。结果莱布尼兹只是纸上谈兵。不过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他的确造出了一个模型,算是拿出了真东西。
搞科学技术得实打实,可搞政治和外交就得玩儿虚的。现在许多年轻人喜欢谈国际政治、军事,整天夸夸其谈,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莱布尼茨那时很年轻,还不到25岁,却对整个国际事务了然于胸。美因兹在德国虽然有势力,但旁边却有一个超级大国虎视眈眈,那就是法国。路易十四上台后,大搞经济建设,真正做到了富国强兵,还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地方。他不仅有硬实力,还大搞科学文化建设。中国人都知道巴黎是时尚之都,这其实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许多美轮美奂的建筑,例如凡尔赛宫就是从那时开始建设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路易十四在1666年建立了法国科学院,这使得巴黎成为欧洲科学的中心。直到现在,法国科学院的院士或国外院士仍然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但这位太阳王可不是省油的灯。你好好搞你的国内建设不挺好嘛,可他不,他要称霸欧洲,甚至想称霸世界。这当然引起了邻国的恐慌。特别是让美因兹选帝侯急得睡不着觉。于是,他召集他的智囊团开会,商量对策。在这种情况下,莱布尼兹献上了一计,由此也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未完待续)
首先,莱布尼茨是位大数学家。我们知道,牛顿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这靠的是他在物理学和数学上的成就。没人能挑战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万有引力定律是他发现的,至少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也是他的独创。另一个他比别人强的地方是数学,他发明了微积分。要是微积分也是他一个人的发明,那他就十全十美了。让牛顿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就是莱布尼茨也发明了微积分。争夺微积分的发明权使他俩打了20多年的“仗”,成为数学史上最大的一场斗争。
数学史上关于发明优先权的争执并不少,但牛顿和莱布尼茨的争论可不像求解三次方程之类的争论那么无足轻重。这是由微积分的重要性决定的。简单地说,微积分之前的数学是初等数学,一般人花点儿时间都能弄明白;而微积分以后的数学是高等数学,绝大多数人难以学会,也没有必要去学。微积分是整个数学中最大的创新和突破。在这方面。牛顿居然还有莱布尼茨这样的对手,可见莱布尼茨有多么厉害。顺便提一下,现在微积分用的符号系统主要是莱布尼茨而不是牛顿发明的。还有,数学中的核心概念——函数也是莱布尼茨首先提出来的。
其次。莱布尼茨是信息时代的先驱之一。进入21世纪,无论穷国富国,都同步进入了信息时代。其标志就是,差不多人人都有一部手机,到处都看到人们玩游戏、发短信、上网、拍照。而像我们这些六七十岁的倒霉蛋,就在上世纪90年代还要花两年的工资才能安装一部座机电话;要是没电话,通信只能靠跑邮局了。信息时代的幸福青少年大概不知道应该感谢谁。那么请记住下面三个名字吧:
维纳——控制论之父:
冯·诺伊曼——电脑之父;
申农——信息论之父。
他们都是数学家,也提出了信息科学技术的许多基本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程序软件、信息编码等。而这些思想在莱布尼茨那里都已经有了雏形。我们知道。法国的数学天才帕斯卡造出了第一台机械计算机,但只能做加减法。可莱布尼茨造出来了更好的计算机,不仅能做加减法,还会乘除。他也知道如何把文字、符号都归结成数字来表示。可他缺少了一项关键的东西——他没电。直到二三百年后。人们才知道如何驾驭电——这得感谢物理学家。当然,物理学家没有数学家帮忙的话,短信还是发不出去。这里我们要提到莱布尼茨的另一项伟大成就。他提出了二进制。而0,1,0,1,…正是我们在计算机和网络中传输的东西。虽然看起来数学有点儿像纸上谈兵,但信息时代拼的就是脑袋瓜!
再有,莱布尼茨是有史以来最博学多才的人物之一。人类历史上产生过两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一位就是莱布尼茨。他们不仅掌握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知识,而且还开创了许多新学科、新领域。他们两人共同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领域都是逻辑学。逻辑学为什么这么重要呢?20世纪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创立的数理逻辑,就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要懂得计算机原理非得学点儿数理逻辑不可。罗素在开创这门学科时曾专门写了一本专著,书中集中研究了莱布尼茨。
除了逻辑学外,莱布尼茨更以哲学出名。任何近代哲学史的书中,都有论述他的章节。除此之外,他还是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神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也颇有造诣,比如说在力学、天文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甚至对炼金术他也颇有兴趣。不过在当时,除了牛顿力学之外,其他学科都还谈不上是科学。用当时的词语来说,这些都不过是自然哲学。他对工程技术也很感兴趣,是位伟大的发明家,只是实用的发明不太多。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外交家,对国际事务很通晓。不管怎么说,他的博学多才是极为罕见的。连革命导师马克思在1870年给恩格斯的信中也提到:“你知道,我是佩服莱布尼茨的。”
上面这三条真的是足够了。另外我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他对中国和中国典籍很有兴趣,还曾经上书给康熙皇帝。你不会不知道康熙皇帝吧!
莱布尼茨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他的同时代的名人中有康熙,还有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而最伟大的人物则是牛顿。莱布尼茨比牛顿小3岁半,却比牛顿早去世十几年。尽管如此,他也活过了古稀之年,这在当时算是相当长寿了。长寿也许是成为伟大学者的一个重要条件:他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去钻研学问。牛顿和莱布尼茨晚年都得了痛风,这在西方被称为“帝王病”。看来他们的营养都相当棒哦!
莱布尼茨与牛顿出身不一样。牛顿是农家子弟。差一点儿就一辈子务农了此一生;莱布尼茨出身于城里的学者家庭,只要想从事学术,便有天生有利的条件。正是天才与环境的共同作用,造就了这位大学者。
一般书上都讲莱布尼茨是个德国人,可当时德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几百个大大小小的邦国组成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历史学家称,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同罗马无关,更不是像中国那样的中央集权的帝国。我们还是讲讲德国吧,“30年战争”之后德国遭到很大破坏,经济上远不如英国和法国,可文化上却还不错,至少大学多如牛毛。虽然很多大学并不怎么样,但的确也有好的。莱布尼茨的父亲,就是当时最著名的大学——莱比锡大学的教授。
一般来讲,德国人认真、严谨、踏踏实实,就像他们的产品——奔驰汽车所体现的。教授在德国的地位很高,但他们也得真有学问,而学问当时只能表现在书本上。莱布尼茨在1646年7月1日降生时,他父亲已经有了丰富的藏书,主要都是些西方经典。西方经典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四书五经,它们常被用“两希”来概括:一是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史学,当然还有数学:一是希伯来基督教神学。这么庞杂的内容,对小孩子来说是沉重的负担。而最让孩子们头痛的是,除了母语之外,还要至少学两门外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如果不会,他们根本就当不上学者,更谈不上当教授。应该说,这些学习任务对普通的孩子是超重的负担,但对天才又好学的莱布尼茨来说则不在话下。 当然,天才也不能无师自通。在莱布尼茨这样的书香家庭,启蒙教育当然首先来自父母,小莱布尼茨学习很快,最重要的是他学会了读书,而不是读图。但很不幸,他父亲还没来得及教他多少东西便去世了。然而。过早丧父并没有使他变成一个普通的孩子。这得益于他的母亲的一个十分英明的决定:把他父亲的图书对6岁的孩子开放。莱布尼茨于是成了贪婪的读者,凡是他看到的无所不读。他自称10岁时已经读遍家里所有的藏书。虽说这可能有些夸大,但也不会差的太远。这时,他最喜欢的书是诗歌与历史方面的书。
莱布尼茨7岁时进入一所正规学校学习,所学的课程相当于现在中学的水平,只是没有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几乎全是文科,主要有拉丁文、希腊文、德国文学和历史、修辞学、逻辑和宗教。学校的学习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困难,他仍大量地去读课外书,为古典哲学和神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他对逻辑有自己独创的思想。不过,他受母亲的影响,一生都信仰路德新教,但对天主教和其他新教持宽容的态度。要知道,新旧教派已经为了信仰打了100多年的仗。这对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来说的确难以理解。
1661年,莱布尼茨还不满15周岁,就进入了莱比锡大学学习。莱比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他父亲执教的学校。衡量一所大学的优劣,最重要的还是看它出了多少成果、出了多少人才。除了莱布尼茨以外,这所大学还培养出许多文化名人,像大文豪歌德,大哲学家费希特,大作曲家瓦格纳等。
当时西欧正处于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也是科学革命正在酝酿的时期。在这所新教大学里,莱布尼茨广泛地接触了各种新思想,特别是英国、法国、荷兰的许多先进思想,例如笛卡尔、培根、霍布斯、惠更斯等人的著作。另一方面,他系统地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这也许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对于近代科学,他仍然知之甚少。不过,他读过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科学著作之后,对当时的科学也产生了兴趣。但他的主要研究还集中在哲学上。
在大学前两年,他主要研究哲学,为进一步学习法学打基础。他的基础很好,对于古典哲学和神学都有很深的造诣。1663年5月他写了一篇优秀的论文并获得学士学位。德国大学有非常优良的传统。即至少有一学期要到其他大学游学,这样可以开阔眼界,取长补短。1663年夏天,莱布尼茨去了耶拿大学。在这里他不仅学习法学,数学也有很大的提高。其后两年,他学习法学,并撰写博士论文交给莱比锡大学审阅。
虽然莱布尼茨天资聪颖又酷爱学习,无奈父亲去世以后,家庭经济状况一落千丈。1664年初,他母亲也去世了。上大学让他背负了一屁股债,他不得不考虑生计问题。做学问最好的地方当然是在母校,因为它的名气大,可以先当助教,然后慢慢往上升。1665年他提交了博士学位论文,让教授会审阅。可倒霉的是,那年博士生特别多,学校当局只得让年纪最轻的莱布尼茨等一等。拿不到博士学位,助教的职位便泡了汤。而没有工作,不用说还债,连生计都成了问题。
不给博士学位的理由居然是太年轻了,莱布尼茨真的气坏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他找了一个小大学,它在纽伦堡的郊外。到了这所大学。他就把写好的另一篇博士论文递交了上去。过了半年,1666年2月。他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不仅如此,学校还破格请他当教授。这回轮到他说“不”了。他不能只顾眼前,要考虑长远,他可不是书呆子!
20岁的莱布尼茨野心勃勃,他想干一番大事业。
与牛顿比起来,莱布尼茨的确有点儿俗气。说得不好听一点,他就跟现在有些人一样,只想升官发财。他还特别懂得人情世故,知道从哪里下手。一到纽伦堡,他就参加到当地一个炼金术的组织里。要知道,对炼金术感兴趣的人差不多都是达官贵人,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学者。我们知道,像牛顿、波义尔等大科学家也对炼金术感兴趣,他们的目标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并且花很多时间亲力亲为地做实验。可莱布尼茨没那么“傻”,他想要掌握炼金术的秘密,因为那样就可能发一笔小财。莱布尼茨比别人聪明,他有经济头脑。他也说对物质结构有兴趣,可他从来不做实验,他只是去学习炼金术家的神秘概念和符号(这可是他的强项)。一旦人家有什么发现,他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其实莱布尼茨参加这个组织的目的主要还是结交上层社会的人士,为自己未来事业铺路。
当然莱布尼茨也得真有些本事。在这个组织中有位男爵,过去是美因兹选帝侯的首相。顺便提一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是世袭的,而是由7位贵族选出来的,这7位贵族就称为选帝侯。美因兹选帝侯就是其中最有势力的一位。莱布尼茨同这些贵族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他是靠什么赢得他们的青睐的呢?原来这位男爵(也是前首相)也是位有学问的人。家里有大量的藏书。后来,莱布尼茨还为这些书编了目录。与有学识又当过首相的人交往,不难看出莱布尼茨的才学。莱布尼茨在炼金术组织中还担任过秘书,这表现了他的处理行政事务的才能。莱布尼茨不仅学问高超,而且思想方法独树一帜。他对法学进行过百科全书式的整理,并且写成了系统性的论文。后来,男爵看上了他,成了他的保护人。不久之后,他跟着男爵来到其驻地法兰克福。很快,男爵向选帝侯推荐他,他被任命为法官。这样,他不仅没有失业,还专业对口。其后五年,他就在法兰克福和美因兹之间来回往返。在这五年中,莱布尼茨至少干了三件大事:
首先是他的本行——法律。他给负责为国家立法的官员当助手,立法官员负责具体条文,而莱布尼茨负责理论说明。这正是他无人能及的地方。法律制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莱布尼茨那样博学、整体思维平衡、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的人。法律同数学有某些相似之处,都需要定义清晰、逻辑严密,而他正是逻辑大家。
其次是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研究,这涉及他之后五年的工作。
第三则是计划编大百科全书。莱布尼茨对任何知识都有着狂热的爱好。他很想把已经存在的知识、现在正进行的研究以及未来可能会产生的成果都集中起来。这种想法在当时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知识都集中在图书当中,而图书则分散在各地,不便查阅。另外,把一大堆知识按字母顺序排列也不便于查找。莱布尼兹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首先,他提出按主题对图书进行分类并付诸实践,这成为图书馆学上的一大创举;其次,他对于知识提出系统化的分类大纲,这成为后来知识分类的基础。不过,他的想法往往既宏大又超前,以一人之力根本无法实现。但他的策划对后来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有很大的影响。他去世后,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编辑出版了28卷(后又补充了7卷)的《百科全书》,成为展示新思潮的窗口,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前奏。从那时起,全世界出版了数以万计的各种类型的百科全书,其中也有许多是为少年儿童撰写的,它们大大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
莱布尼茨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也不都没有落在实处,他的确设计并制造出了计算机。那时的人和现在不太一样,光吹牛说大话不管用,还得拿真东西让大家见识见识。莱布尼茨的确设计出了计算机,不仅能做加减。还能乘除,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乘法就用连加,除法就用连减。莱布尼茨把这事告诉给一位法国科学家。这位科学家很热心,希望他能拿来演示,。如果成功,会推荐给法国首相。结果莱布尼兹只是纸上谈兵。不过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他的确造出了一个模型,算是拿出了真东西。
搞科学技术得实打实,可搞政治和外交就得玩儿虚的。现在许多年轻人喜欢谈国际政治、军事,整天夸夸其谈,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莱布尼茨那时很年轻,还不到25岁,却对整个国际事务了然于胸。美因兹在德国虽然有势力,但旁边却有一个超级大国虎视眈眈,那就是法国。路易十四上台后,大搞经济建设,真正做到了富国强兵,还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地方。他不仅有硬实力,还大搞科学文化建设。中国人都知道巴黎是时尚之都,这其实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许多美轮美奂的建筑,例如凡尔赛宫就是从那时开始建设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路易十四在1666年建立了法国科学院,这使得巴黎成为欧洲科学的中心。直到现在,法国科学院的院士或国外院士仍然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但这位太阳王可不是省油的灯。你好好搞你的国内建设不挺好嘛,可他不,他要称霸欧洲,甚至想称霸世界。这当然引起了邻国的恐慌。特别是让美因兹选帝侯急得睡不着觉。于是,他召集他的智囊团开会,商量对策。在这种情况下,莱布尼兹献上了一计,由此也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