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秦汉以后逐步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它是和用现代汉语写的白话文相对而言的。文情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教学文言文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吸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借鉴、学习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现代语文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下面我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 使之形成一种朗读能力,从而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岳阳楼记》的“属予作文以记之”一句中的“属”不读“shǔ”,而应读“zhǔ”。再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就会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另外,我在教学中还喜欢一边翻译,一边分析,一边朗读,基本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背诵课文。这样的课堂活而不乱,张弛有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找到自信、找到乐趣、找到方法,学会课文。
二、注重方法,学会翻译。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地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文注释,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三、猜读文意,提高能力。
文意猜读法是学生在文言文的自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对新知识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测从而明确文意的一种方法。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这种方法,在老师点拨重点难点前,我不让学生看资料书,要求学生只根据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不会翻译的地方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大胆地推测。
例如:《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一句的翻译,首先翻译“居”字,作者是来游玩的,因此可以推测“居”不能译为“居住”,要翻译为“待、停留”;再看“以”字的翻译,“不能长时间停留”是有原因的,所以“以”要翻译为“因为”。这种方法比让学生查资料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在看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文章时,能根据所学知识并根据文章语境读懂文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四、学会归纳,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或”字,即“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这两个“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再联系《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要放过。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我也把这些记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把有关的字词归类。这样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收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五、讲述分析,加深理解。
讲析法,即“用讲述分析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抓住课文的特点和重点,紧扣课文的字词句来进行。可以侧重于课文的某一方面,如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结构分析、语言分析、逻辑分析、表现手法分析等,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分析文言文的表现手法,要因体裁的不同而重点不同。议论文着重在篇章结构,论点论据;人物传记着重在选材,剪裁和人物描写;写景抒情的散文,着重于景物描写和意境。对同一体裁的课文,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同是游记,《桃花源记》着重记所见所闻,写的是人、事和活动的经历;《小石潭记》着重所见景物,写的是景物特征,教学重点自然应有所区别。
六、评点词句,陶冶情操。
评点法,即对古诗文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品评点示。评,主要用在层次段落间,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作简明扼要的评析;点,主要用在字词句间,就其精妙与疑难之处作出启发和提示。要评得中肯,点得准确。例如,在讲《马说》一文时,我对“其真无马邪?”和“其真不知马也。”两句中的“其”进行点评,一个是“难道”的意思,表强调;一个是“其实”的意思。再点评两句的语法特点,一个反问句,一个肯定句。进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之情。再如,在讲《使至塞上》一诗时,对其中的“直”、“圆”二字进行点评分析,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雄浑开阔的意境。评点课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感受作者的情感。随着文意的理解、意境的领会、情感的体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并提高语文素养。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些方法较之“满堂灌法”确有明显的好处。因为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以上介绍的这些方法,好似文言文教学大海沙滩上的贝壳,难免有它的不足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愿与诸位同仁继续“上下求索”。
一、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 使之形成一种朗读能力,从而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岳阳楼记》的“属予作文以记之”一句中的“属”不读“shǔ”,而应读“zhǔ”。再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就会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另外,我在教学中还喜欢一边翻译,一边分析,一边朗读,基本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背诵课文。这样的课堂活而不乱,张弛有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找到自信、找到乐趣、找到方法,学会课文。
二、注重方法,学会翻译。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地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文注释,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三、猜读文意,提高能力。
文意猜读法是学生在文言文的自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对新知识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测从而明确文意的一种方法。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这种方法,在老师点拨重点难点前,我不让学生看资料书,要求学生只根据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不会翻译的地方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大胆地推测。
例如:《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一句的翻译,首先翻译“居”字,作者是来游玩的,因此可以推测“居”不能译为“居住”,要翻译为“待、停留”;再看“以”字的翻译,“不能长时间停留”是有原因的,所以“以”要翻译为“因为”。这种方法比让学生查资料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在看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文章时,能根据所学知识并根据文章语境读懂文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四、学会归纳,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或”字,即“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这两个“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再联系《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要放过。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我也把这些记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把有关的字词归类。这样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收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五、讲述分析,加深理解。
讲析法,即“用讲述分析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抓住课文的特点和重点,紧扣课文的字词句来进行。可以侧重于课文的某一方面,如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结构分析、语言分析、逻辑分析、表现手法分析等,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分析文言文的表现手法,要因体裁的不同而重点不同。议论文着重在篇章结构,论点论据;人物传记着重在选材,剪裁和人物描写;写景抒情的散文,着重于景物描写和意境。对同一体裁的课文,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同是游记,《桃花源记》着重记所见所闻,写的是人、事和活动的经历;《小石潭记》着重所见景物,写的是景物特征,教学重点自然应有所区别。
六、评点词句,陶冶情操。
评点法,即对古诗文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品评点示。评,主要用在层次段落间,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作简明扼要的评析;点,主要用在字词句间,就其精妙与疑难之处作出启发和提示。要评得中肯,点得准确。例如,在讲《马说》一文时,我对“其真无马邪?”和“其真不知马也。”两句中的“其”进行点评,一个是“难道”的意思,表强调;一个是“其实”的意思。再点评两句的语法特点,一个反问句,一个肯定句。进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之情。再如,在讲《使至塞上》一诗时,对其中的“直”、“圆”二字进行点评分析,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雄浑开阔的意境。评点课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感受作者的情感。随着文意的理解、意境的领会、情感的体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并提高语文素养。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些方法较之“满堂灌法”确有明显的好处。因为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以上介绍的这些方法,好似文言文教学大海沙滩上的贝壳,难免有它的不足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愿与诸位同仁继续“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