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产业被誉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文化历史悠久类型丰富,特别是音乐资源,如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都在大力推进中原文化建设的今天而获得了巨大的传承和发展。新时期下,国内外文化发展环境都有了突出的变化,应该对当前的发展现状做认真的审视和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 中原地区 音乐文化产业 发展思
一、加大对传统音乐资源的传承力度
音乐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广泛体现在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对地方音乐艺术的保护以及民族民间文化底蕴的挖掘与传承上,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使得我们不但在产业化过程中创新了一批品种,还搞活了一批传统的艺术种类,这些无疑都是推动音乐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力举措。中原地区历史悠久,全国七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就占据了三个席位。各种民歌、器乐、曲艺资源十分丰厚。一方面,对这些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当前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在音乐审美多元化的今天,对这些音乐文化的深入挖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一定人群的音乐审美需要。所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传统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为各种音乐资源的保护和研究提供充裕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在普及和传承上下功夫。对此一个捷径就是和高校音乐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传统音乐全方位引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如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视唱练耳等课程,都可以将传统音乐资源作为教学资源广泛运用,不但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开发,而且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同时,在全方位融入教学的同时,也要辅以相应的教学活动。如近年来大力提倡的“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就是将一些传统音乐名家请进大学校园,或者为学生授课,或者举办讲座等。“走出去”则使学生们对一些传统音乐的发源地和代表地进行采风,实地对其进行考察。通过这种有机的传承,让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这一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主力军,对传统音乐有正确的认识,最终使传统音乐成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打造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项目
“品牌”是近年来各种产业发展中一个十分热门的词汇,这两个字代表着一种特色和理念,尤其是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的今天,品牌建设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成败。对此河南省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十分注重品牌建设,近年来先后推出了多部在国内,甚至国际舞台上广受好评的音乐佳作。如《木兰诗篇》,这是中国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民族歌剧佳作。取材于妇孺皆知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之前豫剧大师常香玉已经用豫剧的形式对其进行了经典的演绎,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河南省的文化部门联系全国各地著名的创作者和演唱者,多方联动,上下一心,打造出了这部音乐精品。歌剧一经上演之后,立刻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好评,而且还走出了国门,在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巡演,歌剧中表达出来对和平的向往,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赞同。不但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和丰富了河南文化的内涵。又比如《禅宗大典》,少林寺也是河南的“名片”,在工作和生活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人们渴望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禅宗大典》正式从人们的这种心理文化诉求出发,创作出了这部带有浓郁禅宗风格的音乐大作。演出分为《水乐》、《木乐》、《风乐》、《光乐》、《石乐》五个乐章,。《风乐》演绎的是禅宗祖庭少林寺的传奇故事,由“达摩面壁”开始,讲述千年古风的承传;《水乐》是演出的诗境篇,描绘了中国古典山水名画的优美禅意;《光乐》是演出的华彩乐章,表达禅宗对生命万物的礼赞;《石乐》是演出的唱颂篇,它用36亿年的嵩山古石制成乐器,将音乐大典推向高潮。整个演出全是禅宗音乐,体现和谐之美,是对禅宗文化传统的追溯和挽救,也是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理想的呼应。演出规模宏大,音画一体,88架古筝的激情演奏,近600人的禅武演绎,春夏秋冬的景观变化,直指心性的佛乐禅音,奏响了一曲中岳嵩山的辉煌交响,成为了河南省的旅游和音乐文化的新名片。
三、注重音乐文化对大众的普及
任何一门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要以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并不以指创作者、传播者为本,而是以音乐的接受者——民众为本,如果能够充分满足多数人的音乐审美需要,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成功了。所以各种音乐的普及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具体来说。首先要对各种音乐文化进行定位,即对音乐作品的接受群体进行定位。比如音乐剧作品,主要面对的是30岁以下的年轻观众。传统民歌和器乐,主要是面对的是三十岁以上的观众,通过这种大致的归类,让各种音乐创作和传播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指向,从而对音乐市场有更为深刻的把握。其次是对各种新的音乐形式的传播。很多音乐形式,因为之前的传播力度不够,所以其特点并没有为广大民众所充分认知,不但阻碍了这门音乐艺术的发展,也失去了一个新的音乐文化经济增长点。如歌剧,歌剧被誉为是最誉为是音乐魅力最丰富的音乐门类,但是长期以来则更像是“阳春白雪”,难以为广大民众这些“下里巴人”所接受,对此创作者就应该及时调整创作思路,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木兰诗篇》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其取材于妇孺皆知的传说,人们对作品的内容是耳熟能详的,在此基础上,他们愿意看到用歌剧的形式对其进行表现的景象。这就从客观上实现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诞生。所以说,要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始终坚持音乐文化的普及,这不但是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
四、建立科学、完备、规范的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加强河南音乐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完备、规范的音乐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一是在改革音乐文化体制过程中,需要了解和领会国家与文化产业单位的产权关系,培育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富有竞争力的市场运行主体。同时加强对音乐文化艺术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音乐文化艺术资源的整体竞争力,更好地体现出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在国际艺术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实力。二是加速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塑造理性的市场调控主体。三是调整和完善市场结构。充分了解音乐文化产业市场优势与不足,建立健全音乐文化产业经营的批发、零售和中介市场。探索音乐文化产业的交易和远期交易市场建设的途径。四是深化音乐文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及配送网络。五是改革音乐文化商品价格体系,完善省内音乐文化艺术商品的价格机制。六是加强音乐文化市场的法制和国民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对各类文化市场要依法管理,为市场体系的健康运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起科学、完备、规范的音乐文化艺术市场体系。还要推进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的文艺院团改革,深化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综上所述,21世纪,文化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已经为世界各国所充分认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本身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最好体现。在河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决策下,各类音乐文化产业正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本文结合实际形势,就新时期下中原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课题的充分重视,为中原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庞彦强.艺术经济通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王万举.艺术-文化学导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3]于平.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新时期 中原地区 音乐文化产业 发展思
一、加大对传统音乐资源的传承力度
音乐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广泛体现在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对地方音乐艺术的保护以及民族民间文化底蕴的挖掘与传承上,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使得我们不但在产业化过程中创新了一批品种,还搞活了一批传统的艺术种类,这些无疑都是推动音乐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力举措。中原地区历史悠久,全国七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就占据了三个席位。各种民歌、器乐、曲艺资源十分丰厚。一方面,对这些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当前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在音乐审美多元化的今天,对这些音乐文化的深入挖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一定人群的音乐审美需要。所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传统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为各种音乐资源的保护和研究提供充裕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在普及和传承上下功夫。对此一个捷径就是和高校音乐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传统音乐全方位引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如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视唱练耳等课程,都可以将传统音乐资源作为教学资源广泛运用,不但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开发,而且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同时,在全方位融入教学的同时,也要辅以相应的教学活动。如近年来大力提倡的“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就是将一些传统音乐名家请进大学校园,或者为学生授课,或者举办讲座等。“走出去”则使学生们对一些传统音乐的发源地和代表地进行采风,实地对其进行考察。通过这种有机的传承,让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这一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主力军,对传统音乐有正确的认识,最终使传统音乐成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打造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项目
“品牌”是近年来各种产业发展中一个十分热门的词汇,这两个字代表着一种特色和理念,尤其是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的今天,品牌建设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成败。对此河南省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十分注重品牌建设,近年来先后推出了多部在国内,甚至国际舞台上广受好评的音乐佳作。如《木兰诗篇》,这是中国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民族歌剧佳作。取材于妇孺皆知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之前豫剧大师常香玉已经用豫剧的形式对其进行了经典的演绎,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河南省的文化部门联系全国各地著名的创作者和演唱者,多方联动,上下一心,打造出了这部音乐精品。歌剧一经上演之后,立刻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好评,而且还走出了国门,在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巡演,歌剧中表达出来对和平的向往,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赞同。不但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和丰富了河南文化的内涵。又比如《禅宗大典》,少林寺也是河南的“名片”,在工作和生活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人们渴望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禅宗大典》正式从人们的这种心理文化诉求出发,创作出了这部带有浓郁禅宗风格的音乐大作。演出分为《水乐》、《木乐》、《风乐》、《光乐》、《石乐》五个乐章,。《风乐》演绎的是禅宗祖庭少林寺的传奇故事,由“达摩面壁”开始,讲述千年古风的承传;《水乐》是演出的诗境篇,描绘了中国古典山水名画的优美禅意;《光乐》是演出的华彩乐章,表达禅宗对生命万物的礼赞;《石乐》是演出的唱颂篇,它用36亿年的嵩山古石制成乐器,将音乐大典推向高潮。整个演出全是禅宗音乐,体现和谐之美,是对禅宗文化传统的追溯和挽救,也是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理想的呼应。演出规模宏大,音画一体,88架古筝的激情演奏,近600人的禅武演绎,春夏秋冬的景观变化,直指心性的佛乐禅音,奏响了一曲中岳嵩山的辉煌交响,成为了河南省的旅游和音乐文化的新名片。
三、注重音乐文化对大众的普及
任何一门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要以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并不以指创作者、传播者为本,而是以音乐的接受者——民众为本,如果能够充分满足多数人的音乐审美需要,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成功了。所以各种音乐的普及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具体来说。首先要对各种音乐文化进行定位,即对音乐作品的接受群体进行定位。比如音乐剧作品,主要面对的是30岁以下的年轻观众。传统民歌和器乐,主要是面对的是三十岁以上的观众,通过这种大致的归类,让各种音乐创作和传播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指向,从而对音乐市场有更为深刻的把握。其次是对各种新的音乐形式的传播。很多音乐形式,因为之前的传播力度不够,所以其特点并没有为广大民众所充分认知,不但阻碍了这门音乐艺术的发展,也失去了一个新的音乐文化经济增长点。如歌剧,歌剧被誉为是最誉为是音乐魅力最丰富的音乐门类,但是长期以来则更像是“阳春白雪”,难以为广大民众这些“下里巴人”所接受,对此创作者就应该及时调整创作思路,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木兰诗篇》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其取材于妇孺皆知的传说,人们对作品的内容是耳熟能详的,在此基础上,他们愿意看到用歌剧的形式对其进行表现的景象。这就从客观上实现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诞生。所以说,要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始终坚持音乐文化的普及,这不但是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
四、建立科学、完备、规范的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加强河南音乐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完备、规范的音乐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一是在改革音乐文化体制过程中,需要了解和领会国家与文化产业单位的产权关系,培育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富有竞争力的市场运行主体。同时加强对音乐文化艺术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音乐文化艺术资源的整体竞争力,更好地体现出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在国际艺术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实力。二是加速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塑造理性的市场调控主体。三是调整和完善市场结构。充分了解音乐文化产业市场优势与不足,建立健全音乐文化产业经营的批发、零售和中介市场。探索音乐文化产业的交易和远期交易市场建设的途径。四是深化音乐文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及配送网络。五是改革音乐文化商品价格体系,完善省内音乐文化艺术商品的价格机制。六是加强音乐文化市场的法制和国民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对各类文化市场要依法管理,为市场体系的健康运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起科学、完备、规范的音乐文化艺术市场体系。还要推进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的文艺院团改革,深化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综上所述,21世纪,文化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已经为世界各国所充分认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本身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最好体现。在河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决策下,各类音乐文化产业正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本文结合实际形势,就新时期下中原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课题的充分重视,为中原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庞彦强.艺术经济通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王万举.艺术-文化学导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3]于平.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