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试图改变传授型“单一性”传统培养模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多样性”培养模式转变,鼓励学生把学习的过程变为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的变革:
一、在培养目标上:重知识,更重能力
第一个变革是在培养目标上,要变“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为“既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能力的培养”。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仅够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得鱼。更何况,人类知识在不断膨胀和更新,靠生硬灌输和被动接受永远赶不上科学的飞速发展,唯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良策。
为此,我们要让科学知识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桥梁,通过科学知识的形成,最终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我们要有这样的理念,那就是科学知识是重要的,但探究能力更重要,发展探究能力是为了更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我们还要有这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才是科学教育的本,我们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又回到曾经饱受痛苦的老路上。
二、在教学内容上:重课内,更重课外
第二个变革是在教学内容上,应不拘泥于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教材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到要设置教学之外、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的拓展性项目学习活动。)广泛利用存在于教材以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科学学习,这对呵护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有着很大的作用。
笔者认为,只有课内外结合的科学课才是完整的科学课,虽然其他学科也强调课内向课外延伸,但科学课在这一点上更为注重。因为,科学课更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科学概念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而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外才是更广阔的舞台,种植、养殖、参观、访问、调查、考察等等,都要在课外进行。
为此,科学教师要有这样的备课意识,那就是除了备教材、备学生外,还需要备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活动,从而架起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让课外这个广阔的舞台真正发挥作用。
三、在学习形式上:重个体学习,更重小组学习
第三个变革是在学习形式上,应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与合作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
这一点是新课程改革后,在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方面做得最好的一点。不要说在一些科学优质课评比中,就是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都非常自觉地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更有利于信息交流的方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实现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从而使得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同学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它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
四、在教学方法上:轻讲解,重探究
第四个变革是在教学方法上,应通过轻讲解、重启发,以调动学生的科学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充分发展的结合;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的结合;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在大量的实践活动和多层次的评价中,增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以达到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应用的目的。
然而,重讲解、轻探究的现象还屡见不鲜。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是科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未能和新课程同步发展;或者是科学教师为贪图省力,毕竟讲解省力省时,探究费力费时,而且短时效果又不明显;或者是科学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年龄和资源的关系,科学教师想开展也开展不起来,等等。
凡此种种,说明教学方法的改变,并不是自动发生的,它需要多方面的推动。新课程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教育部门的相关培训也是很有力的推手,其实,在我看来,最最主要的还是教师本人的求变心理,毕竟老教材还可以有新教法嘛!
五、在组织形式上:轻封闭,重开放
第五个变革是在组织形式上,应以家校合作为凭借,实现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教师和社会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继而形成科学教育的合力,让科学学习真正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人文和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和接班人。
科学教师,再也不要简单地认为科学教育就是把那三十号人关在一个教室里,然后一堂课一堂课地搞活动。殊不知学生的那个苦,学生的那个痛,只是他们想说不敢说罢了!
开放才能搞活。这虽是经济用语,但用在科学教育上也并无不可。开放我们的科学课堂,给孩子们一个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才可以真正地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
六、在资源开发上:轻单一,重整合
第六个变革是在资源开发上,应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平台,挖掘和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课程资源,在各种拓展性科学学习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并树立社会责任感,逐步领会做人的本质。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年,但总的来说,学生的科学学习资源还是非常的单一,学生所拥有的就是教材、实验室以及一些配套的实验器材,甚至有的学校连实验室都没有。学生所谓的科学课就是在实验室里开展一些实验,那些没有实验室的学校只能让学生留在班里上科学课,而有的学校因为缺少实验器材,只好让学生在班里拿着教科书上科学课。
显然,这不是完整的科学课。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支持科学教师开发、整合课内外科学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中学科学、用科学,并进而爱上科学。
七、在评价方式上:轻甄别,重发展
第七个变革是在评价方式上,要让评价成为科学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成为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的是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
然而用一纸一笔来考查学生的科学概念,然后把学生的成绩排排队的方式来评价孩子们的科学学习,在各地还很普遍。显然这是不符合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科性质的。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它更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为此,科学课提出“双发展理论”,即科学概念和动手能力同步发展,并要求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概念的掌握之上,也就是说,掌握科学概念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我认为,要让科学课有效地促进孩子们科学素养的提升,必须落实好科学课程标准在评价上的四点建议:一是评价主体要实现多元;二是评价内容要实现全面;三是评价方法要实现多样;四是评价时机要实现全程。从而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
(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321000)
一、在培养目标上:重知识,更重能力
第一个变革是在培养目标上,要变“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为“既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能力的培养”。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仅够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得鱼。更何况,人类知识在不断膨胀和更新,靠生硬灌输和被动接受永远赶不上科学的飞速发展,唯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良策。
为此,我们要让科学知识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桥梁,通过科学知识的形成,最终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我们要有这样的理念,那就是科学知识是重要的,但探究能力更重要,发展探究能力是为了更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我们还要有这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才是科学教育的本,我们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又回到曾经饱受痛苦的老路上。
二、在教学内容上:重课内,更重课外
第二个变革是在教学内容上,应不拘泥于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教材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到要设置教学之外、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的拓展性项目学习活动。)广泛利用存在于教材以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科学学习,这对呵护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有着很大的作用。
笔者认为,只有课内外结合的科学课才是完整的科学课,虽然其他学科也强调课内向课外延伸,但科学课在这一点上更为注重。因为,科学课更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科学概念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而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外才是更广阔的舞台,种植、养殖、参观、访问、调查、考察等等,都要在课外进行。
为此,科学教师要有这样的备课意识,那就是除了备教材、备学生外,还需要备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活动,从而架起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让课外这个广阔的舞台真正发挥作用。
三、在学习形式上:重个体学习,更重小组学习
第三个变革是在学习形式上,应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与合作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
这一点是新课程改革后,在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方面做得最好的一点。不要说在一些科学优质课评比中,就是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都非常自觉地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更有利于信息交流的方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实现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从而使得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同学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它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
四、在教学方法上:轻讲解,重探究
第四个变革是在教学方法上,应通过轻讲解、重启发,以调动学生的科学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充分发展的结合;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的结合;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在大量的实践活动和多层次的评价中,增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以达到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应用的目的。
然而,重讲解、轻探究的现象还屡见不鲜。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是科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未能和新课程同步发展;或者是科学教师为贪图省力,毕竟讲解省力省时,探究费力费时,而且短时效果又不明显;或者是科学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年龄和资源的关系,科学教师想开展也开展不起来,等等。
凡此种种,说明教学方法的改变,并不是自动发生的,它需要多方面的推动。新课程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教育部门的相关培训也是很有力的推手,其实,在我看来,最最主要的还是教师本人的求变心理,毕竟老教材还可以有新教法嘛!
五、在组织形式上:轻封闭,重开放
第五个变革是在组织形式上,应以家校合作为凭借,实现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教师和社会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继而形成科学教育的合力,让科学学习真正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人文和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和接班人。
科学教师,再也不要简单地认为科学教育就是把那三十号人关在一个教室里,然后一堂课一堂课地搞活动。殊不知学生的那个苦,学生的那个痛,只是他们想说不敢说罢了!
开放才能搞活。这虽是经济用语,但用在科学教育上也并无不可。开放我们的科学课堂,给孩子们一个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才可以真正地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
六、在资源开发上:轻单一,重整合
第六个变革是在资源开发上,应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平台,挖掘和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课程资源,在各种拓展性科学学习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并树立社会责任感,逐步领会做人的本质。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年,但总的来说,学生的科学学习资源还是非常的单一,学生所拥有的就是教材、实验室以及一些配套的实验器材,甚至有的学校连实验室都没有。学生所谓的科学课就是在实验室里开展一些实验,那些没有实验室的学校只能让学生留在班里上科学课,而有的学校因为缺少实验器材,只好让学生在班里拿着教科书上科学课。
显然,这不是完整的科学课。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支持科学教师开发、整合课内外科学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中学科学、用科学,并进而爱上科学。
七、在评价方式上:轻甄别,重发展
第七个变革是在评价方式上,要让评价成为科学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成为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的是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
然而用一纸一笔来考查学生的科学概念,然后把学生的成绩排排队的方式来评价孩子们的科学学习,在各地还很普遍。显然这是不符合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科性质的。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它更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为此,科学课提出“双发展理论”,即科学概念和动手能力同步发展,并要求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概念的掌握之上,也就是说,掌握科学概念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我认为,要让科学课有效地促进孩子们科学素养的提升,必须落实好科学课程标准在评价上的四点建议:一是评价主体要实现多元;二是评价内容要实现全面;三是评价方法要实现多样;四是评价时机要实现全程。从而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
(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