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学重点,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独立学习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会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
关键词:数学活动;学生经验;积累
一、将生活现象总结为数学经验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将生活感悟与数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数的整除”一课时,可以引入游戏教学法。教师课前准备好教具——圆盘一个。圆盘分为若干格,每个格中都有对应的奖品。教师转动指针,指针指向几就开始数几,学生能够数到几个格就会得到相应的格中的奖品(其中奇数格均为大奖,其余均为小奖)。
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学生发现很难得到大奖。教师和学生一同分析:为什么拿不到大奖?最后发现,不管转到几,最后都是该数的2倍,也就是一定是偶数。最终得到结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其实不少学生对于摸奖都会有害怕受骗的感觉,但又说不出其中的道理来。在本节课中,学生把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主动地联系起来,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二、使直观感知上升为理性经验
动手实践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与直观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感性经验操作层面,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在感性认识中揭示、总结理性经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比如,在“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一动、量一量。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就能总结和感悟圆柱和圆锥的本质特征。另外,教师还应该将传统教具与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做到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最终使自己的感性经验升华为理性经验。
学生将自己的感性经验提升为抽象的、普遍的理性经验,能够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深化对圆柱和圆锥的理性认识,拓展自己的认知空间,提升想象能力,奠定数学基础。
三、把原有经验迁移到新知体系中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維活跃,模仿能力强,对新事物充满探求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原有的经验,使之有效迁移,帮助他们学习相关新知识。
比如,“梯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
首先可以通过“铺垫诱导”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学生学习的迁移、类推做好知识上、能力上、思维方法上的准备。我们学习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割补成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旋转平移成平行四边形)
之后,再通过“引导实践”“验证推理”“抽象概括”“巩固应用”这四个环节让学生体验积累。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剪、拼、画等实践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实践经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梯形面积计算”与已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有关,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衔接和贯通,帮助他们完善数学知识体系,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知。
四、把错误资源转化为有利经验
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从学生失败的经验中总结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教师应该将这些作为教学的重点。如果教师忽视这些薄弱环节,而是模式化地进行说教,就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要及时捕捉错误资源,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失利中进步。
学生的错误中蕴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从本文的研究中能够发现,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思维能力,获得经验。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研究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活动经验,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活动;学生经验;积累
一、将生活现象总结为数学经验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将生活感悟与数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数的整除”一课时,可以引入游戏教学法。教师课前准备好教具——圆盘一个。圆盘分为若干格,每个格中都有对应的奖品。教师转动指针,指针指向几就开始数几,学生能够数到几个格就会得到相应的格中的奖品(其中奇数格均为大奖,其余均为小奖)。
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学生发现很难得到大奖。教师和学生一同分析:为什么拿不到大奖?最后发现,不管转到几,最后都是该数的2倍,也就是一定是偶数。最终得到结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其实不少学生对于摸奖都会有害怕受骗的感觉,但又说不出其中的道理来。在本节课中,学生把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主动地联系起来,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二、使直观感知上升为理性经验
动手实践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与直观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感性经验操作层面,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在感性认识中揭示、总结理性经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比如,在“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一动、量一量。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就能总结和感悟圆柱和圆锥的本质特征。另外,教师还应该将传统教具与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做到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最终使自己的感性经验升华为理性经验。
学生将自己的感性经验提升为抽象的、普遍的理性经验,能够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深化对圆柱和圆锥的理性认识,拓展自己的认知空间,提升想象能力,奠定数学基础。
三、把原有经验迁移到新知体系中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維活跃,模仿能力强,对新事物充满探求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原有的经验,使之有效迁移,帮助他们学习相关新知识。
比如,“梯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
首先可以通过“铺垫诱导”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学生学习的迁移、类推做好知识上、能力上、思维方法上的准备。我们学习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割补成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旋转平移成平行四边形)
之后,再通过“引导实践”“验证推理”“抽象概括”“巩固应用”这四个环节让学生体验积累。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剪、拼、画等实践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实践经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梯形面积计算”与已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有关,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衔接和贯通,帮助他们完善数学知识体系,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知。
四、把错误资源转化为有利经验
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从学生失败的经验中总结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教师应该将这些作为教学的重点。如果教师忽视这些薄弱环节,而是模式化地进行说教,就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要及时捕捉错误资源,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失利中进步。
学生的错误中蕴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从本文的研究中能够发现,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思维能力,获得经验。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研究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活动经验,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