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胰管支架内移位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胰管支架移位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所有病例均经实验室检查、X线透视、内镜及胰腺CT证实.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记录取出支架耗时,术前和术后第1、4、7天血清淀粉酶,总结其临床特点、移位时间、临床治愈时间和处理策略.结果 10例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5.9岁.移位的胰管支架均是带侧翼胰管支架,长度为5~7 c
【机 构】
:
110840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110840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110840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110840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110840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110840沈阳军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胰管支架内移位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胰管支架移位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所有病例均经实验室检查、X线透视、内镜及胰腺CT证实.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记录取出支架耗时,术前和术后第1、4、7天血清淀粉酶,总结其临床特点、移位时间、临床治愈时间和处理策略.结果 10例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5.9岁.移位的胰管支架均是带侧翼胰管支架,长度为5~7 cm,1例支架出现堵塞.2例胰管支架尾端位于胰颈部,7例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部.临床症状为腹痛10例,恶心、呕吐7例,发热1例.胰管支架移位发生于术后平均2.9个月.所有移位支架均成功取出,其中利用取石球囊拖出胰管支架2例,活检钳夹出胰管支架7例,取石网篮取出支架1例,平均耗时为17.7 min.支架取出后1例再次植入胰管支架,余9例行鼻胰管外引流术.术后患者均未出现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胰腺坏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第1、4及7天血清淀粉酶平均值分别为508、137和86 U/L,平均恢复时间为6.7d,鼻胰管拨除时间平均为8.6d.结论 对于胰管支架内移位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应尽快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取出支架及胰管引流术,该方法安全、有效,可短时间内改善症状。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直肠前突患者的肛门、盆底功能,并对直肠前突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顺序纳入功能性便秘(F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所有受试者完成排粪造影、直肠肛门测压.根据排粪造影所示的直肠前突程度将受试者分入无、轻度、中度及重度直肠前突组.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比较FC患者中不同程度直肠前突者的直肠肛门测压结果.并比较伴中度直肠前突的FC组与伴中度直肠前突的对照组的测压结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消化动力沙龙、《中医杂志》社(英文版科学引文索引)主办的第二届北京胃肠功能及动力疾病中西医整合医学论坛于2014年7月1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柯美云教授、杨云生教授、魏玮教授共同发起,彭丽华教授、夏志伟教授、孙晓红教授和魏玮教授共同召集,以国医大师路志正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等为代表的著名中西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和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神经退行性疾病,年发病率约1/100 000,是食管动力异常疾病中最常见的,在不同性别、年龄、种族间均有发病[1].其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多因素造成的,与肠肌丛的抑制性神经元的选择性丧失、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和一氧化氮的异常增多,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肠屏障功能不全可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内毒素可直接损害肝细胞,并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加重肝损伤[1-4].预防和控制IETM的发生是成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关键之一.本研究观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采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联合乳果糖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和TNF-α的水平,结合患者病情转归及肝功能变化,探讨
淋巴上皮瘤是一种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发生于鼻咽部的、非角化的低分化或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类发生于鼻咽部以外的、在组织病理学上与淋巴上皮瘤相似的恶性肿瘤,可见于胃、肺、扁桃体、涎腺、胸腺、子宫颈、膀胱、皮肤等部位[1-2].食管原发性LELC临床罕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以肝内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性反应为特征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一、对象与方法1.病例来源:根据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PBC诊断建议[1],①有关胆汁淤积的生物化学指标(如ALP)升高;②超声或胆管造影检查示胆管正常;③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 antibod
目的 探讨Barrett食管及其相关腺癌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的35例Barrett食管患者、850例食管癌患者和218例食管胃交界处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Barrett食管患者的随访情况.结果 35例Barrett食管患者中,6例(17.1%)有特异性肠上皮化生,均未进展为食管腺癌或食管胃交界处腺癌Siewe
患者男,69岁,因间断腹痛2周、加重伴呕吐1d于2013年12月23日入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剧烈绞痛,每次持续数秒后可自行缓解,与体位、饮食、排便无关.1d前受凉后出现持续性脐周绞痛,阵发性加重,伴腹胀.呕吐2次,呕吐物为白色水状物,总量约500 mL.有排气,未排便,无发热.以“腹痛原因待查”入院.21个月前确诊为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