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曹禺的《雷雨》是我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戏剧的创作在结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受到西方戏剧影响。但更为突出的是曹禺在话剧的民族化方面做出来努力,传奇性的故事情节、强烈的抒情性、民族化的个性语言,使《雷雨》成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关键词:三一律 传奇性 诗意 个性化语言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大师级的剧作家。《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在曹禺的创作生涯与现代话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经典。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样式,从形式上借用西方戏剧的是在所难免的。《雷雨》对西方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三一律”的运用。曹禺的《雷雨》基本上遵守了“三一律”原则。《雷雨》中舞台表演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周家客厅,以这里作为大家族坍塌的窗口,故事发生在一天(即二十四小时)内,时间上是从上午到深夜,以周朴园作为矛盾的中心,所有的人都与他产生激烈的矛盾,并通过这些矛盾揭示出当时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直到这个大家庭全面崩溃。剧中的人物死的死,疯的疯,一场雷雨,暴露了天地间的残忍。无论是繁漪的悲剧、侍萍的悲剧,还是周萍、四凤、周冲的悲剧,都体现了人们追求理想的无法实现,但仍执着、顽强追求的人生悲剧,这部戏剧有很浓厚的悲剧氛围。“《雷雨》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因素的作品,的确有很多情节与世界文学名作相接近,但《雷雨》的独特性也是不容忽视的”。[1]陈思和从人物形象以及人性的丰富性方面细致具体地分析了《雷雨》的“独特性”。其实,《雷雨》的独特性还体现在曹禺在话剧的民族化或者说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尝试与努力。曹禺从小更多地受中国古典戏剧的熏染,对戏剧产生了兴趣,上中学时钻研戏剧并有了大量的表演实践。《雷雨》的成功尝试,在于作家吸取外国戏剧的优点长处,并继承民族戏剧的宝贵经验,最终都融化为自己的东西,用来表现民族的现实生活而有了自己的创造。这样,就形成了《雷雨》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
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中国传统戏剧和小说非常注重故事情节的设置,追求情节的传奇性,《雷雨》的情节结构结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通过“巧合”的应用使《雷雨》具有故事的传奇性、冲突场面的紧张性。在故事情节上,曹禺更多的考虑到了中国观众的习惯,从中国民族戏剧中吸取经验,设置了诸多的“巧合”。中国人看戏有“无巧不成书”的说法,观众相信这些巧合在现实中是可能发生的、或者说即使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但却能极大地满足观众猎奇的好奇心理。《雷雨》的舞台表演虽然遵从“三一律”,故事在一天中发生,但实际上《雷雨》中的故事前后跨度四十年,即使是不算上序幕和尾声,剧本中发生的故事也延续了三十年。剧中大的故事框架是大家庭中少爷与使女相爱、始乱终弃的故事,而三十年后大家庭的下一辈又重复了这一命运,更加巧合的是年青一辈少爷与使女竟然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当三十年前被赶出家的使女变成佣人鲁妈来寻找自己女儿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来到了曾经抛弃自己现在是大资本家的周老爷的家里。而领导工人运动的领袖是三十年前被和使女一起赶走的周老爷的儿子。还有大家庭中老爷续娶的太太作为继母喜欢上继子,并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所有的人物关系纠缠在一起,所有的矛盾冲突最后集中暴发,上演了一出大家庭的人伦大悲剧。有人认为这些乱伦、复仇、恶魔般的人性都从西方文学中找到依据。但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中国式的悲剧,旧式中国的少爷与使女相恋得不到保障,宗法制的大家庭面临社会转型濒临解体,自由恋爱的观念深入急待冲破束缚,劳资冲突的加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既有现实依据又符合观众口味的剧情和人物关系的设置。
强烈的诗意与抒情性。《雷雨》在描写环境、塑造人物上,吸取了中国戏剧和古典诗词的抒情性,创造一个富于诗意的戏剧境界。曹禺在创造《雷雨》时,主要靠的是灵感、想象、情绪,而不是在理性的、冷静的状态下开始创作的,如诗人般进行戏剧创作,其作品也极富诗意。如《雷雨》中“雷雨”意象的创造。剧中的这个故事发生在雷雨之夜,天空中是闷雷滚滚,空气中弥漫的是压抑、沉闷的气息。曹禺在《日出·跋》中谈到“雷雨”意象说:“我常纳闷何以我每次写戏总把主要的人物漏掉。《雷雨》里原有第九个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叫‘雷雨’的一名好汉,他几乎总是在场,他手下操纵其余八个傀儡,而我总不能明显的添上这个人……”[2]这位叫“雷雨”的好汉就是民间传说中的“雷公”,他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原型意象,这个手执巨锤、青面獠牙的“雷公”是传说中主宰正义、诉诸因果报应的神,而在《雷雨》中是剧中主宰人物命运的一种隐喻的象征。“雷雨”不仅是剧中的渲染氛围的环境、主宰人物命运的“上帝”。同时,“雷雨”也是某种社会力量的象征,曹禺创造《雷雨》的时代,是在中国最黑暗的时代”,整个环境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雷电的爆发。曹禺敏锐感觉地感觉到这种气息,把他的感受凝结成“雷雨”意象,在整个戏剧中透露出时代精神。“雷雨”它既代表着自然界的雷雨,构成戏剧的氛围和剧情展开的节奏,又是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潮汐和激荡,它为作家雷雨般的热情构筑了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雷雨”又体现了人物繁漪的性格特征,她饱受压抑与忽视,爱得发疯着魔,叫人感到阴鸷可怕,这一切看来都具有“雷雨”的性格。因此“雷雨”又具有了很强的象征意味。
《雷雨》的诗意的境界,还体现在它的抒情性上。曹禺注意到中国戏剧习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丰富人物情感。为此,曹禺不惜笔墨,直到在冲突中能把人物情感描写出来。如蘩漪乞求周萍不要走,而周萍则拼命脱开,这不是简单的停留在表面的纠葛,而是借此表现他们各自的情感。在周萍摆脱的动作中,意味着他感情的懦弱、厌烦和苦闷;在蘩漪拼命纠缠中,揭示她受到的压抑、愤懑和痛苦。同样,在写鲁侍萍和周朴园重逢的场面,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就是为了让侍萍抒发积郁了三十年的恨和悔。在这些方面,显示出作家的戏剧诗人的特色,作家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人物性格的激情,使作品人物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使观众聽到他们的心声,引起感情的共鸣。《雷雨》这种抒情风格是格外浓郁的。
《雷雨》在民族化方面的成就还体现在语言方面。在戏剧语言的锤炼上,曹禺戏剧语言的突出成就在于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和通俗易懂性。作为话剧主要是通过语言表现人物形象。《雷雨》的语言摆脱了当时那种欧化和半文半白的语言,符合当时处于变革时期旧式大家庭中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性格,有的比较单纯,有的比较复杂,但是无论如何复杂,总有统一的和基本的性格。如周冲、四凤的性格在他们一出场就透露出来,是比较单纯的人物性格;而周朴园在逼蘩漪喝药时,表现的是专制蛮横的性格,在遇到侍萍时,表现的是薄情势利的性格,在和儿子的对话中,又体现出封建大家长的霸权;同样,蘩漪在周萍面前,是一个等待被爱、追求爱情的美好女子,但在周萍恋上四凤而逃脱她时,她又是疯狂、阴鸷、乖戾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雷雨》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剧中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简洁明净、朗朗顺口的特点,听来也十分悦耳,节奏鲜明,这在现代文学戏剧中同样是突出的成就之一。
曹禺从创造之始,就放眼于广阔的世界,从最有影响的戏剧大师身上,在最优秀的成果上汲取营养。曹禺虽然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但重要的还是创新,他的戏剧具有明显的民族化特点,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注 释
[1]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19.
[2]曹禺.日出·跋[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15.
关键词:三一律 传奇性 诗意 个性化语言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大师级的剧作家。《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在曹禺的创作生涯与现代话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经典。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样式,从形式上借用西方戏剧的是在所难免的。《雷雨》对西方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三一律”的运用。曹禺的《雷雨》基本上遵守了“三一律”原则。《雷雨》中舞台表演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周家客厅,以这里作为大家族坍塌的窗口,故事发生在一天(即二十四小时)内,时间上是从上午到深夜,以周朴园作为矛盾的中心,所有的人都与他产生激烈的矛盾,并通过这些矛盾揭示出当时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直到这个大家庭全面崩溃。剧中的人物死的死,疯的疯,一场雷雨,暴露了天地间的残忍。无论是繁漪的悲剧、侍萍的悲剧,还是周萍、四凤、周冲的悲剧,都体现了人们追求理想的无法实现,但仍执着、顽强追求的人生悲剧,这部戏剧有很浓厚的悲剧氛围。“《雷雨》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因素的作品,的确有很多情节与世界文学名作相接近,但《雷雨》的独特性也是不容忽视的”。[1]陈思和从人物形象以及人性的丰富性方面细致具体地分析了《雷雨》的“独特性”。其实,《雷雨》的独特性还体现在曹禺在话剧的民族化或者说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尝试与努力。曹禺从小更多地受中国古典戏剧的熏染,对戏剧产生了兴趣,上中学时钻研戏剧并有了大量的表演实践。《雷雨》的成功尝试,在于作家吸取外国戏剧的优点长处,并继承民族戏剧的宝贵经验,最终都融化为自己的东西,用来表现民族的现实生活而有了自己的创造。这样,就形成了《雷雨》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
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中国传统戏剧和小说非常注重故事情节的设置,追求情节的传奇性,《雷雨》的情节结构结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通过“巧合”的应用使《雷雨》具有故事的传奇性、冲突场面的紧张性。在故事情节上,曹禺更多的考虑到了中国观众的习惯,从中国民族戏剧中吸取经验,设置了诸多的“巧合”。中国人看戏有“无巧不成书”的说法,观众相信这些巧合在现实中是可能发生的、或者说即使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但却能极大地满足观众猎奇的好奇心理。《雷雨》的舞台表演虽然遵从“三一律”,故事在一天中发生,但实际上《雷雨》中的故事前后跨度四十年,即使是不算上序幕和尾声,剧本中发生的故事也延续了三十年。剧中大的故事框架是大家庭中少爷与使女相爱、始乱终弃的故事,而三十年后大家庭的下一辈又重复了这一命运,更加巧合的是年青一辈少爷与使女竟然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当三十年前被赶出家的使女变成佣人鲁妈来寻找自己女儿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来到了曾经抛弃自己现在是大资本家的周老爷的家里。而领导工人运动的领袖是三十年前被和使女一起赶走的周老爷的儿子。还有大家庭中老爷续娶的太太作为继母喜欢上继子,并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所有的人物关系纠缠在一起,所有的矛盾冲突最后集中暴发,上演了一出大家庭的人伦大悲剧。有人认为这些乱伦、复仇、恶魔般的人性都从西方文学中找到依据。但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中国式的悲剧,旧式中国的少爷与使女相恋得不到保障,宗法制的大家庭面临社会转型濒临解体,自由恋爱的观念深入急待冲破束缚,劳资冲突的加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既有现实依据又符合观众口味的剧情和人物关系的设置。
强烈的诗意与抒情性。《雷雨》在描写环境、塑造人物上,吸取了中国戏剧和古典诗词的抒情性,创造一个富于诗意的戏剧境界。曹禺在创造《雷雨》时,主要靠的是灵感、想象、情绪,而不是在理性的、冷静的状态下开始创作的,如诗人般进行戏剧创作,其作品也极富诗意。如《雷雨》中“雷雨”意象的创造。剧中的这个故事发生在雷雨之夜,天空中是闷雷滚滚,空气中弥漫的是压抑、沉闷的气息。曹禺在《日出·跋》中谈到“雷雨”意象说:“我常纳闷何以我每次写戏总把主要的人物漏掉。《雷雨》里原有第九个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叫‘雷雨’的一名好汉,他几乎总是在场,他手下操纵其余八个傀儡,而我总不能明显的添上这个人……”[2]这位叫“雷雨”的好汉就是民间传说中的“雷公”,他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原型意象,这个手执巨锤、青面獠牙的“雷公”是传说中主宰正义、诉诸因果报应的神,而在《雷雨》中是剧中主宰人物命运的一种隐喻的象征。“雷雨”不仅是剧中的渲染氛围的环境、主宰人物命运的“上帝”。同时,“雷雨”也是某种社会力量的象征,曹禺创造《雷雨》的时代,是在中国最黑暗的时代”,整个环境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雷电的爆发。曹禺敏锐感觉地感觉到这种气息,把他的感受凝结成“雷雨”意象,在整个戏剧中透露出时代精神。“雷雨”它既代表着自然界的雷雨,构成戏剧的氛围和剧情展开的节奏,又是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潮汐和激荡,它为作家雷雨般的热情构筑了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雷雨”又体现了人物繁漪的性格特征,她饱受压抑与忽视,爱得发疯着魔,叫人感到阴鸷可怕,这一切看来都具有“雷雨”的性格。因此“雷雨”又具有了很强的象征意味。
《雷雨》的诗意的境界,还体现在它的抒情性上。曹禺注意到中国戏剧习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丰富人物情感。为此,曹禺不惜笔墨,直到在冲突中能把人物情感描写出来。如蘩漪乞求周萍不要走,而周萍则拼命脱开,这不是简单的停留在表面的纠葛,而是借此表现他们各自的情感。在周萍摆脱的动作中,意味着他感情的懦弱、厌烦和苦闷;在蘩漪拼命纠缠中,揭示她受到的压抑、愤懑和痛苦。同样,在写鲁侍萍和周朴园重逢的场面,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就是为了让侍萍抒发积郁了三十年的恨和悔。在这些方面,显示出作家的戏剧诗人的特色,作家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人物性格的激情,使作品人物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使观众聽到他们的心声,引起感情的共鸣。《雷雨》这种抒情风格是格外浓郁的。
《雷雨》在民族化方面的成就还体现在语言方面。在戏剧语言的锤炼上,曹禺戏剧语言的突出成就在于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和通俗易懂性。作为话剧主要是通过语言表现人物形象。《雷雨》的语言摆脱了当时那种欧化和半文半白的语言,符合当时处于变革时期旧式大家庭中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性格,有的比较单纯,有的比较复杂,但是无论如何复杂,总有统一的和基本的性格。如周冲、四凤的性格在他们一出场就透露出来,是比较单纯的人物性格;而周朴园在逼蘩漪喝药时,表现的是专制蛮横的性格,在遇到侍萍时,表现的是薄情势利的性格,在和儿子的对话中,又体现出封建大家长的霸权;同样,蘩漪在周萍面前,是一个等待被爱、追求爱情的美好女子,但在周萍恋上四凤而逃脱她时,她又是疯狂、阴鸷、乖戾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雷雨》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剧中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简洁明净、朗朗顺口的特点,听来也十分悦耳,节奏鲜明,这在现代文学戏剧中同样是突出的成就之一。
曹禺从创造之始,就放眼于广阔的世界,从最有影响的戏剧大师身上,在最优秀的成果上汲取营养。曹禺虽然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但重要的还是创新,他的戏剧具有明显的民族化特点,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注 释
[1]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19.
[2]曹禺.日出·跋[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