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呼唤有效的课堂理答。课堂理答是一种教学行为,是一种评价行为,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课堂理答的各种方式中,发展性理答很重要。积极、善于运用发展性理答,容易建构深入思考、对话与民主的有效课堂。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若能适时、机智地运用探问、追问、转问和反问这四种发展性理答行为,学生的思维就会更活跃,认识就会更全面、准确、深入。
课堂教学 理答 有效课堂 巧“问”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变数和意想不到的东西。于是,我们在好些课堂上看到,即使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课堂提问,也会出现冷场、卡壳、答非所问等等现象。此时,教师一个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或是引导无方,直接越俎代庖;或是左突右冲,顾左右而言他;或是直接让学生当“应声虫”;或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甚至错误理答,误人子弟。凡此种种,都让我们正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恰到好处地发问,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學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下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课堂中,积极、善于运用各种提问,容易建构深入思考、对话与民主的有效课堂。
一、“探问”
探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提问方式,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运用探问式的提问,将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向文本深处。
探问具有针对性,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如笔者在教学六册《争吵》时,在了解了他们争吵的原因,了解了安利柯的感受后,探问学生:安利柯为什么觉得不安、后悔,从他的感受中,我们发现安利柯是个怎样的孩子?克莱谛呢?这一探问,让学生明白了安利柯极其矛盾的心理,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他们俩的为人以及文章的主旨:知错就改。这样的探问,学生感到新奇,乐于接受,易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探问时层层递进,把课堂一步步引向深入,使学生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主动去追求真、善、美,让课堂不断升华。
二、“追问”
追问,即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紧接学生的回答而创设一些问题。有时,当学生说出答案时,学生未必是真懂或懂得透彻。这时,教师有意来个“回马枪”,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而进为知其所以然。这里的追问有问个究竟、刨根究底的意思。
笔者在教学《惊弓之鸟》时,让学生找出更羸不射箭就射下大雁的句子进行交流。
生:“不取箭,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嘣……”这句看出更羸确实是这样做的。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真不愧是射箭能手啊!
生:真是了不起啊!……
师:是呀,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竟然可以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真是让人敬佩!真有这么神奇的事情?是什么让他如此胸有成竹呢?
生:他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生:他的经验很丰富。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他看到大雁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
生:他听到大雁叫得悲惨,因为只有他一只,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生:他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
生:他一害怕,拼命往上飞,结果伤口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是啊,更羸根据自己观察的,一步步经过分析,推理,再判断,才会如此胸有成竹,对大王说,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多么神奇啊!此时,让你感受到更羸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生:有大智慧。
生:我觉得他智勇双全!
由此可见,有效的追问,能让学生深入思考,逐渐明晰,体会到更羸这个大块头确实拥有大智慧。
三、“转问”
转问,就是让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而又不需要追问,或追问无效时。有时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为了使某种情感引发大家的共鸣,也会出现转问。采用转问,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另辟蹊径,常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当然,有些教师在学生答题遇阻或出现非自己期望的答案时,为了急于获得结论,而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不够准确和近似的答案不加理睬,大量地采用转问他人的形式,直至问到自己期望的答案;很少有关于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的思路、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启发、点拨与师生对话。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作用,既挫伤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也不知其所以然。“大量转问”、“急于求成”,显然是与智慧转问背道而驰的。
四、“反问”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这种无疑而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采用反问的形式就是为了更好地引起他人的思考。
在教学中,当学生的见解有偏差时,教师常常会问“是吗?”“真得吗?”“真是这样吗?”一类问题,事实上是否定了学生的答案。但用反问的形式来否定学生的答案比较不容易挫伤孩子,而且这样的形式有“强心剂”的效果,使学生的心理为之一震,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在笔者教学《燕子》最后一段时,有学生提出:“课文最后提出‘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燕子怎么就成了音符,在唱赞歌呢。
“同学们,你们认为呢?请大家再次读课文,仔细想想,看看究竟是怎样的?
通过读书思考,学生们纷纷从课文中找到了根据:从“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感受到作者的无限联想以及运用语言的有趣之处。也真正读懂了可爱的燕子,可爱的春天。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当教师掌握有效提问这一教学基本功时,在阅读课中才能扎实运用,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特性——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对话中得以共生。学生获得语言积累、提高语文能力,学生精神得以释放、成长,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得以实现。“巧问”让我们的课堂少一分刻板,多一分精彩!
参考文献:
[1]崔峦.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6,(6~8).
[2]雷玲.听名师讲课[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项阳,王崧舟.会听是金,会答更是金[J].语文教学通讯,2008,(4).
课堂教学 理答 有效课堂 巧“问”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变数和意想不到的东西。于是,我们在好些课堂上看到,即使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课堂提问,也会出现冷场、卡壳、答非所问等等现象。此时,教师一个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或是引导无方,直接越俎代庖;或是左突右冲,顾左右而言他;或是直接让学生当“应声虫”;或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甚至错误理答,误人子弟。凡此种种,都让我们正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恰到好处地发问,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學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下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课堂中,积极、善于运用各种提问,容易建构深入思考、对话与民主的有效课堂。
一、“探问”
探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提问方式,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运用探问式的提问,将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向文本深处。
探问具有针对性,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如笔者在教学六册《争吵》时,在了解了他们争吵的原因,了解了安利柯的感受后,探问学生:安利柯为什么觉得不安、后悔,从他的感受中,我们发现安利柯是个怎样的孩子?克莱谛呢?这一探问,让学生明白了安利柯极其矛盾的心理,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他们俩的为人以及文章的主旨:知错就改。这样的探问,学生感到新奇,乐于接受,易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探问时层层递进,把课堂一步步引向深入,使学生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主动去追求真、善、美,让课堂不断升华。
二、“追问”
追问,即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紧接学生的回答而创设一些问题。有时,当学生说出答案时,学生未必是真懂或懂得透彻。这时,教师有意来个“回马枪”,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而进为知其所以然。这里的追问有问个究竟、刨根究底的意思。
笔者在教学《惊弓之鸟》时,让学生找出更羸不射箭就射下大雁的句子进行交流。
生:“不取箭,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嘣……”这句看出更羸确实是这样做的。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真不愧是射箭能手啊!
生:真是了不起啊!……
师:是呀,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竟然可以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真是让人敬佩!真有这么神奇的事情?是什么让他如此胸有成竹呢?
生:他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生:他的经验很丰富。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他看到大雁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
生:他听到大雁叫得悲惨,因为只有他一只,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生:他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
生:他一害怕,拼命往上飞,结果伤口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是啊,更羸根据自己观察的,一步步经过分析,推理,再判断,才会如此胸有成竹,对大王说,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多么神奇啊!此时,让你感受到更羸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生:有大智慧。
生:我觉得他智勇双全!
由此可见,有效的追问,能让学生深入思考,逐渐明晰,体会到更羸这个大块头确实拥有大智慧。
三、“转问”
转问,就是让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而又不需要追问,或追问无效时。有时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为了使某种情感引发大家的共鸣,也会出现转问。采用转问,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另辟蹊径,常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当然,有些教师在学生答题遇阻或出现非自己期望的答案时,为了急于获得结论,而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不够准确和近似的答案不加理睬,大量地采用转问他人的形式,直至问到自己期望的答案;很少有关于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的思路、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启发、点拨与师生对话。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作用,既挫伤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也不知其所以然。“大量转问”、“急于求成”,显然是与智慧转问背道而驰的。
四、“反问”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这种无疑而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采用反问的形式就是为了更好地引起他人的思考。
在教学中,当学生的见解有偏差时,教师常常会问“是吗?”“真得吗?”“真是这样吗?”一类问题,事实上是否定了学生的答案。但用反问的形式来否定学生的答案比较不容易挫伤孩子,而且这样的形式有“强心剂”的效果,使学生的心理为之一震,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在笔者教学《燕子》最后一段时,有学生提出:“课文最后提出‘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燕子怎么就成了音符,在唱赞歌呢。
“同学们,你们认为呢?请大家再次读课文,仔细想想,看看究竟是怎样的?
通过读书思考,学生们纷纷从课文中找到了根据:从“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感受到作者的无限联想以及运用语言的有趣之处。也真正读懂了可爱的燕子,可爱的春天。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当教师掌握有效提问这一教学基本功时,在阅读课中才能扎实运用,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特性——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对话中得以共生。学生获得语言积累、提高语文能力,学生精神得以释放、成长,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得以实现。“巧问”让我们的课堂少一分刻板,多一分精彩!
参考文献:
[1]崔峦.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6,(6~8).
[2]雷玲.听名师讲课[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项阳,王崧舟.会听是金,会答更是金[J].语文教学通讯,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