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艺术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关于教学的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启发艺术、板书艺术等,已有许多教者和研究者进行了生动的阐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教学中布白艺术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事实上,教学布白艺术应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艺术性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就教学布白艺术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对教学布白艺术的理解
(一)布白艺术的内涵.
布白,顾名思义,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它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从“空白”与物象的关系看,“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布白的艺术,并将它作为艺术家造诣深厚的重要标志。如在绘画中,画家就十分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空白是画”。曾见一位作画者,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勾点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际。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以“虚”生。所以黄宾虹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又如,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像,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地再创造。如司图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戏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强调的都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诸如此类,还有许许多多。可见,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中“空白”与有形的物像等内容都是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意境中的规律和宝贵经验。
(二)对教学布白艺术的理解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所谓教学布白的艺术乃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布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设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二、教学布白艺术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中的布白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只有所布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生出“实”来,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布白艺术。教学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布白技巧与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一)保留教学内容,创造知识上的“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布白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直接有利于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手段。从上面谈到的教学布白艺术的心理机制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教学过程中由于“空白”造成的断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像焊接合缝,“空白”前后的教学环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像联系起来。
(二)借助语言技巧,创造语言上的“空白”
一是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教”和“学”的顺利进行。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清朝扬州一个说书艺人,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只是张口怒目,以手佐势,不出一声,而听众便觉得满室中如雷霆于耳。如果这个说书艺人真的喊出声来,那么,不管他声音如何洪亮,听众都不会觉得这喊声能喝断长坂桥。这种不出一声的“空白”,正寓有喝断长坂桥之声。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空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用想象填补“空白”。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印度洋上生死夜》这一课时,深情地讲述:“当文章主人翁——皮埃尔面对的一边是生命垂危的妻子,一边是数以千计的人的生命,此时他的心中——”说到这儿,教师突然打住,看着满脸庄重、神情严肃的学生。此时的学生完全已沉浸在文章的故事情节中,思绪已完全融入主人翁皮埃尔的内心深处。脑子里想象着皮埃尔当时痛苦、矛盾、焦急的复杂心情。教师没有用言语来表达,而是巧布空白,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进行引导。瑞士的艾米尔认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教学应通过突破时空限制的布白,在“有限中求无限”,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营造出好的教学气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教学中的布白,可以让学生咀嚼、回味已讲内容;可以形成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强烈对比,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可以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使其注意力集中指向讲课内容。
(三)通过质疑问难,创造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教第十二册语文教材《早》这篇课文时,许多学生读文深觉奇怪:文章主要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及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事情,何以花费诸多笔墨来描写“腊梅花的特点”?“腊梅花”与“鲁迅”有何联系呢?有位教师就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学生思想上的这一矛盾冲突,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究腊梅花的内在品格,探究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从而通过两相比较,学生恍然明白:文章原是“借物喻人”,鲁迅不就像那寒冬里的一株腊梅花吗?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了解和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这种对“完形”结构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极为愉悦的感受。教学所布“空白”及空掉的知识,易于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教学完善、完满为一个整体。上面这位教师就摈弃了烦琐的分析,通过质疑问难,巧布学生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四)利用板书设计,创造板面上的“空白”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必须在板书中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可通过省略号或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都大有裨益。如有位教师精心设计的古诗《泊船瓜洲》一课的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离家近,应该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离家久,更该还
舍小家,为国家————不能还!
这则板书上画横线的词语,教学时让学生按教学内容思考、概括后填写。板书设计得虚实相生、很有特色。整个板书突出了一个“还”字,清晰地标示了全文的结构层次,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还”的内涵和意义,读来如诗如曲,韵味无穷;而且它是导读的拐棍,教师没有包办,而是留下空白让学生填补。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谴词用句和语言概括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赏析水平和审美情趣。
原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教学布白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必然带有审美性特点。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布白艺术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如教学布白的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疏密相间、布局合理的结构美等。教学布白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的痕迹,以审美的形式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紧张、活跃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动。以审美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的教育,体会到思维劳动这种“智慧体操”的乐趣。因此,教师如果能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教学布白手段,那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金华荣,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215006)
一、对教学布白艺术的理解
(一)布白艺术的内涵.
布白,顾名思义,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它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从“空白”与物象的关系看,“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布白的艺术,并将它作为艺术家造诣深厚的重要标志。如在绘画中,画家就十分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空白是画”。曾见一位作画者,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勾点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际。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以“虚”生。所以黄宾虹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又如,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像,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地再创造。如司图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戏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强调的都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诸如此类,还有许许多多。可见,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中“空白”与有形的物像等内容都是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意境中的规律和宝贵经验。
(二)对教学布白艺术的理解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所谓教学布白的艺术乃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布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设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二、教学布白艺术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中的布白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只有所布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生出“实”来,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布白艺术。教学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布白技巧与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一)保留教学内容,创造知识上的“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布白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直接有利于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手段。从上面谈到的教学布白艺术的心理机制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教学过程中由于“空白”造成的断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像焊接合缝,“空白”前后的教学环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像联系起来。
(二)借助语言技巧,创造语言上的“空白”
一是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教”和“学”的顺利进行。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清朝扬州一个说书艺人,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只是张口怒目,以手佐势,不出一声,而听众便觉得满室中如雷霆于耳。如果这个说书艺人真的喊出声来,那么,不管他声音如何洪亮,听众都不会觉得这喊声能喝断长坂桥。这种不出一声的“空白”,正寓有喝断长坂桥之声。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空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用想象填补“空白”。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印度洋上生死夜》这一课时,深情地讲述:“当文章主人翁——皮埃尔面对的一边是生命垂危的妻子,一边是数以千计的人的生命,此时他的心中——”说到这儿,教师突然打住,看着满脸庄重、神情严肃的学生。此时的学生完全已沉浸在文章的故事情节中,思绪已完全融入主人翁皮埃尔的内心深处。脑子里想象着皮埃尔当时痛苦、矛盾、焦急的复杂心情。教师没有用言语来表达,而是巧布空白,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进行引导。瑞士的艾米尔认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教学应通过突破时空限制的布白,在“有限中求无限”,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营造出好的教学气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教学中的布白,可以让学生咀嚼、回味已讲内容;可以形成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强烈对比,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可以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使其注意力集中指向讲课内容。
(三)通过质疑问难,创造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教第十二册语文教材《早》这篇课文时,许多学生读文深觉奇怪:文章主要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及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事情,何以花费诸多笔墨来描写“腊梅花的特点”?“腊梅花”与“鲁迅”有何联系呢?有位教师就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学生思想上的这一矛盾冲突,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究腊梅花的内在品格,探究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从而通过两相比较,学生恍然明白:文章原是“借物喻人”,鲁迅不就像那寒冬里的一株腊梅花吗?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了解和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这种对“完形”结构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极为愉悦的感受。教学所布“空白”及空掉的知识,易于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教学完善、完满为一个整体。上面这位教师就摈弃了烦琐的分析,通过质疑问难,巧布学生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四)利用板书设计,创造板面上的“空白”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必须在板书中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可通过省略号或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都大有裨益。如有位教师精心设计的古诗《泊船瓜洲》一课的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离家近,应该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离家久,更该还
舍小家,为国家————不能还!
这则板书上画横线的词语,教学时让学生按教学内容思考、概括后填写。板书设计得虚实相生、很有特色。整个板书突出了一个“还”字,清晰地标示了全文的结构层次,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还”的内涵和意义,读来如诗如曲,韵味无穷;而且它是导读的拐棍,教师没有包办,而是留下空白让学生填补。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谴词用句和语言概括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赏析水平和审美情趣。
原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教学布白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必然带有审美性特点。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布白艺术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如教学布白的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疏密相间、布局合理的结构美等。教学布白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的痕迹,以审美的形式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紧张、活跃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动。以审美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的教育,体会到思维劳动这种“智慧体操”的乐趣。因此,教师如果能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教学布白手段,那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金华荣,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2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