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核磁共振法对小鼠乳腺癌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揭示绿原酸抗肿瘤相关生物标记物和抗癌作用靶点.方法 以小鼠(Balb-c/EMT-6)乳腺癌为疾病模型,设立绿原酸治疗组(CHA,20mg/kg,qd)、多西他赛(DX,5mg/kg,qod)治疗阳性对照组、肿瘤模型组、空白组;小鼠血清去蛋白后,测定并采集各样品的核磁共振(NMR)谱,对比不同周期各组血清波谱特征的差异;采用PLS-DA模式识别分析,计算出各组波谱参数的统计学关系.结果 各个特征峰的归属分别为乳酸(δ1.32-1.36ppm)、丙氨酸(δ1.48ppm)、乙酸(δ1.92ppm)、缬氨酸(δ2.26ppm)、丙酮酸(δ2.38ppm)、柠檬酸(δ2.5~2.75ppm)、肌酸(δ3.05ppm)、胆碱(δ3.20~3.22ppm)、葡萄糖(δ3.75ppm); PLS-DA模式识别分析使各组参数得到有效区分;CHA组和DX组出现部分重叠,接近于空白组并区别于模型组,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这些现象呈现加强的趋势.经绿原酸治疗后,血清中胆碱、肌酸和柠檬酸等代谢组分与模型组相关代谢组分比较呈减小趋势(P>0.1),乳酸、丙氨酸、乙酸、和丙酮酸呈现较明显下降趋势(P≤0.1);随着治疗的深入,上述关联代谢组分的变化趋势随着抑瘤率的逐渐增加而得到加强.结论 小鼠乳腺癌血清中乳酸、丙氨酸、乙酸、肌酸、柠檬酸、胆碱、丙酮酸等代谢物的变化水平与肿瘤的生长密切相关,意味着经过深入验证后可成为表达肿瘤生长状态的生物标记物.根据乳酸、丙氨酸、乙酸、肌酸、柠檬酸、胆碱、丙酮酸等无氧糖酵解代谢物的变化,推测绿原酸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能量代谢途径发挥抗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