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道尊严”历来被传统所推崇,“尊师重道”也被社会所公认。孕育出大批的优秀学子,为社会造就出栋梁之才,是历代教师的梦,而曾军良却使梦想成真。
北京立新学校校长曾军良,改变了许多传统的教育理念,也改变了许多教育的陋习,以极大的热情、爱心和责任感,呕心沥血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不但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还开创性地建立起一系列科学的授课方法。媒体的报道和有关部门的总结,洋洋洒洒数百篇,但究其根本却只有四个字:以人为本。
“做教育归根结底要有爱心”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说这句话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来了,不算什么新观点。的确,不算新观点却永远有新意,特别是对待天真无邪的孩子。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在上边涂抹着颜色的就是教师。教师可以使其画成一幅名画,受众人敬仰,也可以使其平庸。
曾军良认为教师面对孩子要永远面带微笑,要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即使是学生犯了错误或是屡教不改,也不能声色俱厉训斥他们,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恨铁不成钢,不能只表现在恨的上面,而应体现在爱心当中。
因此,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会看见曾军良躬着身躯同稚气满脸的孩子们娓娓交流。他面带微笑,用鼓励的眼神让还有些紧张孩子的神情逐渐放松,使交谈渐入佳境。在带领十几个“差班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人每周一次简短的谈话,每周发一次短信,每月在管理日记上写一段激励语录,每月见一次面做促膝谈;这样的促膝谈基本上是畅所欲言,彻底解决学生的思想负担。最后,学生们全部考上了北京一流的院校……
有人总结他的教学方法,用了十六个关键词:学习与研究,爱心与激励,梦想与追求,方法与思维。他说,做教育工作归根结底就是要有爱心:爱事业,更要爱学生。教师是个高尚的职业,受社会尊重,但毕竟是一种职业。从某种意义说,学生是老师的衣食父母;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又具有教孩子知识和塑人育人的使命,为将来谋业的“父母”。总的来说,如果教师把所有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那么一切就会迎刃而解。
人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非常重要,很多有大成就者都在这个时期受到良好教育,其思想与心理已经形成。他认为这时期是塑造孩子们灵魂,是树立他们认知社会和世界观的初期阶段,懂得理解、尊重和爱人。他见到学校里的工作人员,都无一例外热情地打招呼,称他们为老师。一位搞卫生的男职工有些受宠若惊地说:“校长,我只是一个扫地的工人,不是什么老师。”他说:“不,凡在校工作的人都是学生的老师,不管他是做什么工作的。”从此这位职工干活特别认真,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们做好表率。孩子们也懂得了应该尊重各个职位的人。
曾军良认为,学习不应当是孩子们全部生活,还应当包括参与艺术、体育、集体与社会等活动,要让学校里充满着书声朗朗、歌声朗朗和笑声朗朗,要使他们快乐学习、体验成长和幸福人生。
曾军良鼓励差生去向好生提问题,让他们不停地解答,在回答这些学生问题的同时,不但解决他人的疑难,其本身也是一个提高甚至飞跃。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十分可行的路径,学生之间感情增加了,团队精神也增强了。
他努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推进课外作业的系列改革。寒暑假作业大变脸,从原有的巩固性作业,转变为自主学习作业,培育与发展自学能力,为人的终身发展做准备;周末的作业也变为自主研习下周的教学内容,推动先学后教;每天作业的主要内容是预习与自学明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让所有的习题或答疑全在课堂上解决,课外的巩固性作业少而精,而且注意分层布置。大量减少课外的重复性作业,让孩子们轻松愉悦地学习与生活。他认为,过量的是负担,适量的是动力;被动的是负担,主动的是享受;无用的是负担,有用的是财富;重复的是负担,新颖的是效率。要适量而高效地布置作业,避免那些机械而毫无意义的重复。
爱护、激励、理解和欣赏
带高考班对每个老师都是场考验:升学率高了,老师会得到赞赏和提升;升学率低了,会受到责难甚至惩处。曾军良的体会是:任何老师都想把工作做好,谁也不愿意在“高考”中“落榜”,他们只是在方法上存在着误区。他很反感在校内张贴“离高考还有N天”等类标语,这不但给学生施加压力,也让老师加重思想负担,使老师和学生都产生焦虑或急躁的情绪。他要在高考前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心态平静的氛围,让学生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顺利完成考试。
怎么样才能使学生胸有成竹地进入考场呢?必须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所学过的知识,做到学科的主干核心知识要融会贯通,非主干的知识也要没死角。他在高考冲刺阶段的三个月时间,集中了所有参加高考被认为必然落榜的45名最差理科生,成立一个短训班,自己担当班主任。他在班上说,他并不认为这些同学考不上大学,他发现他们每个人都具有天赋,只是过去没有认真对待学习,现在正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时候了。“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你们,你们不但能考上大学,还能考上你们心中理想大学。学校在期待,老师在期待,家长在期待,我也在期待,未来的国家更是期待。”他得到热烈的掌声,他看到是激动的发红的青春笑脸,有的甚至眼里含着泪花……短训班在校内校外引起极大的关注,人们都在看曾军良用什么高招,把这些“顽劣之徒”送进象牙之塔。他宣布了六大措施助推同学们发展。其中有一条重要措施是选出六位老师参加晚自习答疑。这45个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自习,在教室旁边的一个教室成为答疑室,晚六点半至八点半,由语、数、英的三位教师答疑;晚八点半至十点半,由理、化、生的三位教师答疑。教室实现无声自习,学生可以在答疑室互相讨论,有问题请教与咨询老师。
他给老师订了条规矩:对学生的疑难问题,不管是高难的、还是低级的,都要认真地解答,不断地激励,不能有丝毫怠慢。如果感觉到学生没透彻地理解习题,一定要穷追不舍,直到他们完全掌握为止。其间,他还建立一项拼搏奖,凡勇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学生,都可以在年级大会上上台领奖,由他亲自发奖,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过奖励。其目的旨在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们树立攻克学习难关的决心与信心。 看似简单的培训计划,却使他经历过不知多少彻夜未眠。他一直站在学生的身边,用他睿智而凝重的目光,关注着每个学生细微变化。在学生自习的时间,他都在讲台上正襟危坐,在灯光下为明天备课。他的认真和专注,使学生无不肃然,因此没有一个显出疲沓和懈怠……
曾军良没有完全紧盯在课堂里,而是调动家长的作用。要求他们:孩子在家里,不要询问学习成绩,不要逼问考上考不上大学,只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为他们做后勤就行了。
结果,高考成绩令人振奋:每个学生平均考分增长167分,实现了跨越发展。41人考进“二本”,11人考进“一本”。这说明,每个孩子都是可教之材,并不“顽劣”;很多学生或成为伟人、或走入歧途,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学校和家庭的后天教育至为关键与重要。
曾军良认为,现代中小学生教育当中有较为严重的四种缺失现象:孩子童年和少年快乐的缺失,父母亲情沟通的缺失,精神文化的缺失及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的缺失。这样的缺失会使孩子不能愉快的学习和成长,在情感上冷漠和缺少关爱他人。
走进校园以后,随便问一个学生一天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无论低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都会告诉你:见到和蔼可亲的曾校长!“只要看见他,我们整天都特别高兴;如果见不到他,心里就好像空落落的。”
“不为良相便为良师”
曾军良是伟人毛泽东的同乡。古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师”。他却多次地推掉行政官位以及百万年薪的高职,坚决地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在改革形势下,只有伟人的胸怀和才干,过人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在社会一致鞑伐和诟病的教育界,做出非同寻常的成就。
曾军良生长在农民家庭,七岁就到稻田插秧。那时候,他就有一股子争强好胜的劲儿,做什么事都要争第一。到上学和工作时,他也要出类拔萃,当仁不让。他虽不能比肩毛泽东、曾国藩和熊希龄等伟人,但也是一个教育的奇才。他的世界观很简单:人生要有担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大志气、大智慧和大境界。人生的最大价值并不体现在权力和金钱上,更应该体现在为当代人民作出多少贡献,为后世留下多少精神财富;“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他在筑造和建立人生观的过程当中,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困惑,还有不理解、讥讽和无缘由的嫉妒。他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语)的斗志,接受一切挑战,而且越是遇到挫折越是勇敢。在挫折中成熟,在斗争中增长信心与韧力。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说,这是他在奋斗与成长历程中的真实写照。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跑十千米,风雨无阻,保持着健康的体质;他科学饮食,不吸烟,不喝酒,从不暴饮暴食,完全地控制了体重,身材保持像三十多年前一样。这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力和耐得寂寞的坚韧精神,才能经得起纷繁世界的强烈干扰与诱惑。
曾军良有其自身的天赋,也有着良好教育环境的自我修养。他“吾日三省吾身”,洁身自好,严于律己,凡做事都身先士卒,为人表率。水流在浅滩平缓无奇,但在沟壑纵横的险滩就会激起滔天白浪。他喜欢挑战,愿作暴风雨中的海燕。
任何人这样做都会在精神和物质上失去很多,曾军良也不例外。他的前妻因为他生活寡淡、缺乏浪漫,只知道工作,只有枯燥和寂寞,毫无情趣可言而同他分手。这使他很痛苦,精神受到打击,但当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融进欢乐的孩子群里,很快地就释然了。
曾军良人生实现了三级跳:从县城到地级城市,从地级城市到省城,从省城到北京,现在担任北京市立新学校校长,北京市立新学校是海淀区唯一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公立学校。他参加教育工作近三十年,在从事高三物理教学与主管高三工作25年中,共培养了470位清华、北大学子,他骄人的成就、高尚的职业道德,受到社会广泛的赞扬。
在谈到他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时,他说:“首先就是我手不释卷,学习不辍。我家有六个书柜,加上办公室的书柜,藏书近两千册。我读书是兼收并蓄,什么教育理论、脑科学、企业管理、哲学、名人传记、社会科学、国民经济和文学艺术等等,都在我阅读范畴之内。家里书柜的书,我基本上都通读了一遍,许多重点的著作反复读,有的还要做笔记。不管工作多么紧张,我也要挤出时间,进行读书学习。”他认为,当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大量的信息和新鲜的知识需要人们去学习、去掌握。社会几乎在日新月异地前进,而我们的学习速度小于社会前进的速度,就会落伍。他认为,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而人的创新能力来自于大量的积累。在读书和学习当中,也是自我思想改造的过程。因为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给予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拥有大海般的储备。
要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挤出读书的时间,就要使工作有序,分出轻重缓急。在晚上休息之前,他都要为第二天安排工作计划,使其有条不紊。
其次,要勤奋。教师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良心职业;具有责任心的老师,会努力去做,而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思想的人,也能混饭吃。因此,教师首先要有为教育事业献身,教书育人为己任,不是只为“稻粱谋”;其次为教师不能懒惰,要不辞辛劳和有耐心及恒心;再者,不要受物质的诱惑,只有欲望,不讲精神进取。
人是善变的,孩子是可塑的。教师、家长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其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剔除不良的影响,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识别善恶,辨别是非,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曾军良不但实施“有教无类”,还去除学校官员化。他从不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事必躬亲。他说,教师们应当永远在孩子们的身边,理解他们,热爱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人,而不应当高高在上,总板着面孔以教育者自居。
孩子们天性活泼和顽皮,但也非常敏感。他们可以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当中,分辨出你是真心、还是假意。如果你是诚心地对待他,他就会感动,拿你当最亲近的人。反之,他们会因你过分严厉和缺乏真诚的爱而产生逆反的心理。他说,学生为什么都喜欢我?是因为我以平等态度经常同他们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所需和所想,为他们解决学习的难题和情感的纠结,还有思想上的包袱。
他认为人有两张文凭,一张是在大学获得的,或是大专、或是本科、或是研究生等,但这张文凭并不是你在社会上的通行证。另一张文凭是在社会上获得的,这就是终身学习的文凭,而这张文凭是谁穷其一生也拿不到的,因为“活到老,学到老”,这张拿不到手的文凭才是一个实现生命价值的所在。
他十分自豪地说:我是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来,从事教育是我终身的使命。他对物质是知足常乐,对教育是不知足常乐。的确,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教以来,都是淡饭粗茶;他从来不请客送礼,简朴而充实地生活着、工作着,因此,他永远愉快而幸福着。
责任编辑 吴军涛
北京立新学校校长曾军良,改变了许多传统的教育理念,也改变了许多教育的陋习,以极大的热情、爱心和责任感,呕心沥血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不但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还开创性地建立起一系列科学的授课方法。媒体的报道和有关部门的总结,洋洋洒洒数百篇,但究其根本却只有四个字:以人为本。
“做教育归根结底要有爱心”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说这句话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来了,不算什么新观点。的确,不算新观点却永远有新意,特别是对待天真无邪的孩子。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在上边涂抹着颜色的就是教师。教师可以使其画成一幅名画,受众人敬仰,也可以使其平庸。
曾军良认为教师面对孩子要永远面带微笑,要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即使是学生犯了错误或是屡教不改,也不能声色俱厉训斥他们,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恨铁不成钢,不能只表现在恨的上面,而应体现在爱心当中。
因此,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会看见曾军良躬着身躯同稚气满脸的孩子们娓娓交流。他面带微笑,用鼓励的眼神让还有些紧张孩子的神情逐渐放松,使交谈渐入佳境。在带领十几个“差班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人每周一次简短的谈话,每周发一次短信,每月在管理日记上写一段激励语录,每月见一次面做促膝谈;这样的促膝谈基本上是畅所欲言,彻底解决学生的思想负担。最后,学生们全部考上了北京一流的院校……
有人总结他的教学方法,用了十六个关键词:学习与研究,爱心与激励,梦想与追求,方法与思维。他说,做教育工作归根结底就是要有爱心:爱事业,更要爱学生。教师是个高尚的职业,受社会尊重,但毕竟是一种职业。从某种意义说,学生是老师的衣食父母;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又具有教孩子知识和塑人育人的使命,为将来谋业的“父母”。总的来说,如果教师把所有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那么一切就会迎刃而解。
人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非常重要,很多有大成就者都在这个时期受到良好教育,其思想与心理已经形成。他认为这时期是塑造孩子们灵魂,是树立他们认知社会和世界观的初期阶段,懂得理解、尊重和爱人。他见到学校里的工作人员,都无一例外热情地打招呼,称他们为老师。一位搞卫生的男职工有些受宠若惊地说:“校长,我只是一个扫地的工人,不是什么老师。”他说:“不,凡在校工作的人都是学生的老师,不管他是做什么工作的。”从此这位职工干活特别认真,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们做好表率。孩子们也懂得了应该尊重各个职位的人。
曾军良认为,学习不应当是孩子们全部生活,还应当包括参与艺术、体育、集体与社会等活动,要让学校里充满着书声朗朗、歌声朗朗和笑声朗朗,要使他们快乐学习、体验成长和幸福人生。
曾军良鼓励差生去向好生提问题,让他们不停地解答,在回答这些学生问题的同时,不但解决他人的疑难,其本身也是一个提高甚至飞跃。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十分可行的路径,学生之间感情增加了,团队精神也增强了。
他努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推进课外作业的系列改革。寒暑假作业大变脸,从原有的巩固性作业,转变为自主学习作业,培育与发展自学能力,为人的终身发展做准备;周末的作业也变为自主研习下周的教学内容,推动先学后教;每天作业的主要内容是预习与自学明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让所有的习题或答疑全在课堂上解决,课外的巩固性作业少而精,而且注意分层布置。大量减少课外的重复性作业,让孩子们轻松愉悦地学习与生活。他认为,过量的是负担,适量的是动力;被动的是负担,主动的是享受;无用的是负担,有用的是财富;重复的是负担,新颖的是效率。要适量而高效地布置作业,避免那些机械而毫无意义的重复。
爱护、激励、理解和欣赏
带高考班对每个老师都是场考验:升学率高了,老师会得到赞赏和提升;升学率低了,会受到责难甚至惩处。曾军良的体会是:任何老师都想把工作做好,谁也不愿意在“高考”中“落榜”,他们只是在方法上存在着误区。他很反感在校内张贴“离高考还有N天”等类标语,这不但给学生施加压力,也让老师加重思想负担,使老师和学生都产生焦虑或急躁的情绪。他要在高考前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心态平静的氛围,让学生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顺利完成考试。
怎么样才能使学生胸有成竹地进入考场呢?必须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所学过的知识,做到学科的主干核心知识要融会贯通,非主干的知识也要没死角。他在高考冲刺阶段的三个月时间,集中了所有参加高考被认为必然落榜的45名最差理科生,成立一个短训班,自己担当班主任。他在班上说,他并不认为这些同学考不上大学,他发现他们每个人都具有天赋,只是过去没有认真对待学习,现在正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时候了。“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你们,你们不但能考上大学,还能考上你们心中理想大学。学校在期待,老师在期待,家长在期待,我也在期待,未来的国家更是期待。”他得到热烈的掌声,他看到是激动的发红的青春笑脸,有的甚至眼里含着泪花……短训班在校内校外引起极大的关注,人们都在看曾军良用什么高招,把这些“顽劣之徒”送进象牙之塔。他宣布了六大措施助推同学们发展。其中有一条重要措施是选出六位老师参加晚自习答疑。这45个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自习,在教室旁边的一个教室成为答疑室,晚六点半至八点半,由语、数、英的三位教师答疑;晚八点半至十点半,由理、化、生的三位教师答疑。教室实现无声自习,学生可以在答疑室互相讨论,有问题请教与咨询老师。
他给老师订了条规矩:对学生的疑难问题,不管是高难的、还是低级的,都要认真地解答,不断地激励,不能有丝毫怠慢。如果感觉到学生没透彻地理解习题,一定要穷追不舍,直到他们完全掌握为止。其间,他还建立一项拼搏奖,凡勇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学生,都可以在年级大会上上台领奖,由他亲自发奖,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过奖励。其目的旨在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们树立攻克学习难关的决心与信心。 看似简单的培训计划,却使他经历过不知多少彻夜未眠。他一直站在学生的身边,用他睿智而凝重的目光,关注着每个学生细微变化。在学生自习的时间,他都在讲台上正襟危坐,在灯光下为明天备课。他的认真和专注,使学生无不肃然,因此没有一个显出疲沓和懈怠……
曾军良没有完全紧盯在课堂里,而是调动家长的作用。要求他们:孩子在家里,不要询问学习成绩,不要逼问考上考不上大学,只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为他们做后勤就行了。
结果,高考成绩令人振奋:每个学生平均考分增长167分,实现了跨越发展。41人考进“二本”,11人考进“一本”。这说明,每个孩子都是可教之材,并不“顽劣”;很多学生或成为伟人、或走入歧途,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学校和家庭的后天教育至为关键与重要。
曾军良认为,现代中小学生教育当中有较为严重的四种缺失现象:孩子童年和少年快乐的缺失,父母亲情沟通的缺失,精神文化的缺失及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的缺失。这样的缺失会使孩子不能愉快的学习和成长,在情感上冷漠和缺少关爱他人。
走进校园以后,随便问一个学生一天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无论低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都会告诉你:见到和蔼可亲的曾校长!“只要看见他,我们整天都特别高兴;如果见不到他,心里就好像空落落的。”
“不为良相便为良师”
曾军良是伟人毛泽东的同乡。古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师”。他却多次地推掉行政官位以及百万年薪的高职,坚决地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在改革形势下,只有伟人的胸怀和才干,过人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在社会一致鞑伐和诟病的教育界,做出非同寻常的成就。
曾军良生长在农民家庭,七岁就到稻田插秧。那时候,他就有一股子争强好胜的劲儿,做什么事都要争第一。到上学和工作时,他也要出类拔萃,当仁不让。他虽不能比肩毛泽东、曾国藩和熊希龄等伟人,但也是一个教育的奇才。他的世界观很简单:人生要有担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大志气、大智慧和大境界。人生的最大价值并不体现在权力和金钱上,更应该体现在为当代人民作出多少贡献,为后世留下多少精神财富;“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他在筑造和建立人生观的过程当中,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困惑,还有不理解、讥讽和无缘由的嫉妒。他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语)的斗志,接受一切挑战,而且越是遇到挫折越是勇敢。在挫折中成熟,在斗争中增长信心与韧力。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说,这是他在奋斗与成长历程中的真实写照。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跑十千米,风雨无阻,保持着健康的体质;他科学饮食,不吸烟,不喝酒,从不暴饮暴食,完全地控制了体重,身材保持像三十多年前一样。这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力和耐得寂寞的坚韧精神,才能经得起纷繁世界的强烈干扰与诱惑。
曾军良有其自身的天赋,也有着良好教育环境的自我修养。他“吾日三省吾身”,洁身自好,严于律己,凡做事都身先士卒,为人表率。水流在浅滩平缓无奇,但在沟壑纵横的险滩就会激起滔天白浪。他喜欢挑战,愿作暴风雨中的海燕。
任何人这样做都会在精神和物质上失去很多,曾军良也不例外。他的前妻因为他生活寡淡、缺乏浪漫,只知道工作,只有枯燥和寂寞,毫无情趣可言而同他分手。这使他很痛苦,精神受到打击,但当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融进欢乐的孩子群里,很快地就释然了。
曾军良人生实现了三级跳:从县城到地级城市,从地级城市到省城,从省城到北京,现在担任北京市立新学校校长,北京市立新学校是海淀区唯一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公立学校。他参加教育工作近三十年,在从事高三物理教学与主管高三工作25年中,共培养了470位清华、北大学子,他骄人的成就、高尚的职业道德,受到社会广泛的赞扬。
在谈到他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时,他说:“首先就是我手不释卷,学习不辍。我家有六个书柜,加上办公室的书柜,藏书近两千册。我读书是兼收并蓄,什么教育理论、脑科学、企业管理、哲学、名人传记、社会科学、国民经济和文学艺术等等,都在我阅读范畴之内。家里书柜的书,我基本上都通读了一遍,许多重点的著作反复读,有的还要做笔记。不管工作多么紧张,我也要挤出时间,进行读书学习。”他认为,当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大量的信息和新鲜的知识需要人们去学习、去掌握。社会几乎在日新月异地前进,而我们的学习速度小于社会前进的速度,就会落伍。他认为,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而人的创新能力来自于大量的积累。在读书和学习当中,也是自我思想改造的过程。因为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给予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拥有大海般的储备。
要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挤出读书的时间,就要使工作有序,分出轻重缓急。在晚上休息之前,他都要为第二天安排工作计划,使其有条不紊。
其次,要勤奋。教师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良心职业;具有责任心的老师,会努力去做,而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思想的人,也能混饭吃。因此,教师首先要有为教育事业献身,教书育人为己任,不是只为“稻粱谋”;其次为教师不能懒惰,要不辞辛劳和有耐心及恒心;再者,不要受物质的诱惑,只有欲望,不讲精神进取。
人是善变的,孩子是可塑的。教师、家长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其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剔除不良的影响,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识别善恶,辨别是非,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曾军良不但实施“有教无类”,还去除学校官员化。他从不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事必躬亲。他说,教师们应当永远在孩子们的身边,理解他们,热爱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人,而不应当高高在上,总板着面孔以教育者自居。
孩子们天性活泼和顽皮,但也非常敏感。他们可以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当中,分辨出你是真心、还是假意。如果你是诚心地对待他,他就会感动,拿你当最亲近的人。反之,他们会因你过分严厉和缺乏真诚的爱而产生逆反的心理。他说,学生为什么都喜欢我?是因为我以平等态度经常同他们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所需和所想,为他们解决学习的难题和情感的纠结,还有思想上的包袱。
他认为人有两张文凭,一张是在大学获得的,或是大专、或是本科、或是研究生等,但这张文凭并不是你在社会上的通行证。另一张文凭是在社会上获得的,这就是终身学习的文凭,而这张文凭是谁穷其一生也拿不到的,因为“活到老,学到老”,这张拿不到手的文凭才是一个实现生命价值的所在。
他十分自豪地说:我是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来,从事教育是我终身的使命。他对物质是知足常乐,对教育是不知足常乐。的确,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教以来,都是淡饭粗茶;他从来不请客送礼,简朴而充实地生活着、工作着,因此,他永远愉快而幸福着。
责任编辑 吴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