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家庭教育的各种理论和成功个案层出不穷,而其结果,非但没有令年轻父母“豁然开朗”,反而有更多的家长陷入集体性的“育儿焦虑”之中:我现在的教育方法对路吗?小孩五岁可以送去学钢琴了吗?……
家庭教育应注重“未来”和“自然”取向,“我们的孩子将以成年的方式生活在2030至2050年,家长需要思考的,是把孩子引向过去,还是把教育导向将来?”无论如何,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都是孩子过去、现在和未来最为宝贵的财富。
现在的努力将来未必奏效
做父母的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现在教育孩子的观点,希望孩子表现出来的特征,在他们长大成年之后,真的还像现在一样重要吗?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社会化的主体教育里面取得成功,就要去研究下未来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现在很多家长都在努力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希望孩子有很强的竞争性,但如果我们相信未来社会是一个和谐的、高福利、高保障的社会的话,那它会重视不同岗位的人,而不是只需要精英。
大部分中国父母很容易把“学习成绩好”与“竞争能力强”等同起来,但这已经被证实并不匹配了。做父母的回顾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就会发现,现在表现最出色、最成功的老同学,往往都不是当年班上的第一名、优等生。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最大的竞争能力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创意”和“发展”能力。
我提出家庭教育的“未来”取向,不是要求父母立刻做出一个决定,但希望它能够为“育儿焦虑”提供一种补偿,一个缓冲系统。妈妈当然可以延续她原来的教育模式,但当她想到未来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即使现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也并不意味着他将来就不会成功或者不会幸福的时候,她的焦虑会不会减轻一些,从而让孩子更加自在一些呢?
家长不要成为孩子的心理敌人
很多家长都问我如何教育新时代的孩子,我的观点就两个:第一,要尊重他;第二,要允许他成为“他自己”。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提供了很多优秀的标准和模型,家长们往往就把孩子往这些模型里套,但肯定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套进去的。尤其是孩子明明没有这个天赋,而家长非要秉持这种培养模式的话,那肯定是累人累己。所以除了吃喝玩乐之外,家长要尊重做“他自己”的权力,让孩子有这种自我成就感。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足够的尊重,那孩子就会把很多力气花费在与父母的对抗上面,反而会忽略了学习和自我发展。
就拿兴趣班来说,如果家长让孩子读兴趣班是为了长期的功效,那强迫性的做法肯定是错了,因为孩子的兴趣都是缓慢发展的。比如说弹钢琴:3至5岁是形成兴趣爱好的阶段,你可以让他多听音乐,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会慢慢显露出来,如对旋律特别敏感。孩子5岁以后,可以让他正式学两年钢琴。上了小学,学琴这个事情就应该放慢下来,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的兴趣是放在人际交往中,还要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等到了10岁,孩子对学校和同学的兴趣减少了,学习上也能应付自如了,他会重新爆发出对钢琴的热情。这一时期的热情,极有可能会延续一生。很多钢琴大师小时都曾有过暂时放弃的经历,但家长并没有强制他们练琴,他们对钢琴的热爱也没有受到创伤。
相反如果我们的家长不懂得这个规律,在孩子懈怠的时候非逼着孩子,那钢琴就可能成为孩子心理上的敌人,他的兴趣和天赋都被打压下去了。
责编 林楠
家庭教育应注重“未来”和“自然”取向,“我们的孩子将以成年的方式生活在2030至2050年,家长需要思考的,是把孩子引向过去,还是把教育导向将来?”无论如何,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都是孩子过去、现在和未来最为宝贵的财富。
现在的努力将来未必奏效
做父母的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现在教育孩子的观点,希望孩子表现出来的特征,在他们长大成年之后,真的还像现在一样重要吗?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社会化的主体教育里面取得成功,就要去研究下未来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现在很多家长都在努力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希望孩子有很强的竞争性,但如果我们相信未来社会是一个和谐的、高福利、高保障的社会的话,那它会重视不同岗位的人,而不是只需要精英。
大部分中国父母很容易把“学习成绩好”与“竞争能力强”等同起来,但这已经被证实并不匹配了。做父母的回顾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就会发现,现在表现最出色、最成功的老同学,往往都不是当年班上的第一名、优等生。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最大的竞争能力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创意”和“发展”能力。
我提出家庭教育的“未来”取向,不是要求父母立刻做出一个决定,但希望它能够为“育儿焦虑”提供一种补偿,一个缓冲系统。妈妈当然可以延续她原来的教育模式,但当她想到未来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即使现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也并不意味着他将来就不会成功或者不会幸福的时候,她的焦虑会不会减轻一些,从而让孩子更加自在一些呢?
家长不要成为孩子的心理敌人
很多家长都问我如何教育新时代的孩子,我的观点就两个:第一,要尊重他;第二,要允许他成为“他自己”。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提供了很多优秀的标准和模型,家长们往往就把孩子往这些模型里套,但肯定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套进去的。尤其是孩子明明没有这个天赋,而家长非要秉持这种培养模式的话,那肯定是累人累己。所以除了吃喝玩乐之外,家长要尊重做“他自己”的权力,让孩子有这种自我成就感。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足够的尊重,那孩子就会把很多力气花费在与父母的对抗上面,反而会忽略了学习和自我发展。
就拿兴趣班来说,如果家长让孩子读兴趣班是为了长期的功效,那强迫性的做法肯定是错了,因为孩子的兴趣都是缓慢发展的。比如说弹钢琴:3至5岁是形成兴趣爱好的阶段,你可以让他多听音乐,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会慢慢显露出来,如对旋律特别敏感。孩子5岁以后,可以让他正式学两年钢琴。上了小学,学琴这个事情就应该放慢下来,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的兴趣是放在人际交往中,还要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等到了10岁,孩子对学校和同学的兴趣减少了,学习上也能应付自如了,他会重新爆发出对钢琴的热情。这一时期的热情,极有可能会延续一生。很多钢琴大师小时都曾有过暂时放弃的经历,但家长并没有强制他们练琴,他们对钢琴的热爱也没有受到创伤。
相反如果我们的家长不懂得这个规律,在孩子懈怠的时候非逼着孩子,那钢琴就可能成为孩子心理上的敌人,他的兴趣和天赋都被打压下去了。
责编 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