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选择探析

来源 :婚育与健康·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da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选择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根据产妇意愿,将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86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3例,观察组产妇选择阴道试产,参考组产妇采用剖宫产,比较其产后大出血、新生儿结局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观察组产妇成功阴道分娩39例,中途转开腹手术4例,阴道分娩率为90.1%,成功分娩率为100%,参考组剖宫产成功分娩率为10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大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参考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剖宫产并非唯一术式,在产妇满足阴道试产指征时,可加强分娩中监护促进分娩,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临床选择
  瘢痕子宫是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产手术、子宫畸形矫治术等手术后常出现的症状,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时子宫极易破裂,导致胎内窘迫、子宫破裂、产后大出血等现象的发生,对母婴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妊娠结局较差。因此,对瘢痕子宫再次分娩方式的选择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受到社会因素等影响,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多采用剖宫产术,虽然降低了阴道试产存在的不确定性,然而产后极易出现感染、粘连、切口愈合不良等现象[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6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86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29.15±2.54)岁;孕周36~42周;孕次1~5次,平均(2.96±1.24)次。均为单胎;距离上次手术时间均>2年。上次手术方式:子宫下段刮宫术27例,子宫肌瘤剔除术8例,剖宫产51例,所有产妇上次手术后均未出现感染现象。根据孕妇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均为43例,两组孕妇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首次剖宫产切口部位在子宫下段,未出现切口感染;②首次剖宫产距再次妊娠时间均>2年;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检查显示未出现异常,瘢痕厚度均>0.35cm;④超声检查胎儿体重2500~3500g;⑤所有孕妇均接受胎儿入骨盆情况评估,未出现头盆不对称;⑥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1.3 方 法 观察组孕妇采用阴道试产方式分娩,在分娩中加强对胎心变化、宫缩强度、产程进展等观察,对子宫下段腹部形状、是否有压痛等进行观察,尽量促进第二产程的进度,对先兆子宫破裂前期表现进行严密观察,一旦出现先兆子宫破裂、胎儿窘迫、分娩困难等不良事件,立即转剖宫产,分娩完成后给予缩宫素促进宫缩。参考组采用传统剖宫产分娩,加强对产妇及胎儿基本情况的检测,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分娩结束后,立即采用缩宫素缩宫,对两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进行观察,及时抢救产后大出血产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分娩结局 观察组产妇均采用阴道分娩,其中39例产妇顺利分娩,4例产妇分娩中出现产程迟滞转剖宫产,阴道分娩率为90.1%,分娩成功率为100%。参考组产妇均采用剖宫产分娩,43例均成功分娩,成功娩出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大出血发生率 观察组产妇产后平均出血量为(120.36±9.65)ml,参考组产妇产后平均出血量为(301.77±11.65)ml,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大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亦明显低于参考组,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新生儿结局比较
  2.3 新生儿评分 观察组新生儿Apgar平均评分为(9.65±0.27)分,参考组新生儿Apgar平均评分为(8.33±0.41)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临床研究显示,80%有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均采用剖宫产,相较阴道分娩,剖宫产能够减少阴道分娩的不确定性,有效减少了分娩风险。剖宫产已经成为主要的选择,这可能与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有关[2]。然而,再次妊娠剖宫产极易出现羊水栓塞、术中出血等现象,严重威胁产妇安全。首次剖宫产术时子宫及腹膜间极易出现粘连,而二次剖宫产时导致子宫周围组织出现损害,从而加重黏膜子宫粘连的严重性[3]。因此,在瘢痕子宫再次分娩中,医护人员应对产妇各项指征进行观察。在满足阴道分娩条件的情况下,产妇尽量选择阴道试产分娩,减少分娩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研究报告显示,前次剖宫产方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胎儿大小、再次妊娠间隔时间、产妇及家属对剖宫产及顺产认知等均是影响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结局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要对产妇进行全面检查,并对产妇及其家属等进行教育指导工作,尽量采用阴道试产分娩,同时分娩中加强对产妇的监护及观察,从而提高阴道试产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陶萍.80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结局的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7):1318-1319.
  [2] 尹玲,陶霞.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42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4(8):566-569.
  [3] 殷善巧.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比较(附210例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10,7(9):65-66.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加阿司匹林的方法治疗川崎病患者30例,治疗结束后记录病情变化,进行疗效评价,并随访3个月,观察远期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治愈率为70%,总有效率为86.67%;随访3个月后,治愈率为70%,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疗效确切,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 要】 目的:对老年念珠菌性阴道炎治疗中单独应用酮康唑治疗和酮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老年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单独应用酮康唑治疗,观察组采用酮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4周、12周、24周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老年念珠菌性阴道炎治疗中,酮康唑
【摘 要】 目的:对脑出血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脑出血患者,根据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均为38例,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参考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分别在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周、4周观察其NHISS 评分及血肿体积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肿体积及NHI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时血
【摘 要】 目的:对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联合用于人工流产术前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自愿接受人工流产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据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实验组患者在人工流产术前给予米非司酮片和米索前列醇联合用药,对照组仅给予米索前列醇。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摘 要】 目的:观察分析幼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采用盐酸氨溴索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72例肺炎并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2.22%,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 法
【摘 要】 目的:观察分析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360例,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盐酸多奈哌齐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80例,有效72例,显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40例,有效64例,显效率为25%,总有效
【摘 要】 目的:观察分析小儿过敏性支气管炎采用布地奈德与特布他林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6例小儿过敏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布地奈德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7.67%)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早产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早产儿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6例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氨溴索,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症状改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