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被公认为全球水平最高的艺术博览会之一,又被誉为“世界艺博会之冠”,并以其悠久历史和巨大交易额而被视为全球艺术市场的“晴雨表”。第三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于2015年3月13日至17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上海艺术家》编辑部作为媒体前往观摩,通过实地观看、实地采访、实地考察来亲身体验世界一流水准的博览会。此文为我们对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总结与分析,进而探讨上海自贸区引进成熟艺博会的可能性所在——之所以会提出上海自贸区,是因其2013年成立之后,世界两大拍卖巨擘之一的佳士得就紧随进驻上海,开设分公司并举办拍卖会。那么下一步,我们自然是有理由期待作为一级市场的艺术博览会能够同样引进国际顶尖品牌的进驻,并与我们本土18年老牌上海艺博会互相呼应,共同繁荣我们的艺术市场。
为什么选择香港?
香港是巴塞尔艺博会的第三大展区,本土瑞士巴塞尔于1970年举办第一届;美国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博会则起始于2002年,香港则是从2013年才开始。香港巴塞尔虽年轻,然起点颇高,因袭着巴塞尔艺博会这个品牌本身的悠久历史,打开了西方艺术世界进军亚洲市场的大门。而香港也因其特殊的地位,在艺术市场领域,向来是欧美国家和机构选择亚洲市场的布局落脚点。
我们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香港巴塞尔虽然年轻,但因巴塞尔艺博会本身这品牌是有着悠久历史(瑞士巴塞尔有45年,迈阿密则是12年),所以它们从第一届开始就成为全球艺术市场的焦点。而巴塞尔艺博会对参展画廊的选择标准和品味也已经在业内具有相当的话语权和分量的(一般在全世界范围内只选择不超过300家的画廊)。
另一方面,香港往往都是欧美进驻亚洲市场的首选和试水之选,世界上最古老的两大拍卖行佳士得与苏富比皆选择香港作为亚洲市场的落脚点。从城市本身的定位来说,香港也一直都是精明的市场,它充分利用了时代快速消费的特点。在自由资本市场,精准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本届香港巴塞尔新任的亚洲总监黄雅君本身就有着运营画廊的资历,也曾经有巴塞尔东南亚地区的VIP经历,因而非常熟悉这个一级市场,她知道画廊的需求是什么,也知道艺术家和藏家想要什么;她也熟谙如何与各种有想法的策展人打交道。因而,今年销售成绩火爆也离不开总监及团队的努力,从销售成果来看,也没有让巴塞尔主办方对选择香港作为打开亚洲市场这一举措失望。
今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交出的成绩怎样?
从各种新鲜出炉的官方数据来看(我们的参考数据皆由国内及国际权威知名艺术媒体官网所公布的信息为准,如雅昌艺术网、凤凰艺术、国际艺术新闻TANC等,这些艺术媒体的数据公布皆是经由巴塞尔艺博会主办方授权的,也来自他们一线访谈、咨询汇集而成的数据兼统计),今年香港巴塞尔的销售成果是非常可观的,据报道,很多画廊都是在VIP预展夜短短两个小时内就销售一空,我们在现场也是时常耳闻买家们在咨询价格等事宜。我们也和一些参展画廊的负责人简单交流过,据他们的普遍反映,时间从往年的5月提前到3月对于吸引大批藏家尤其是欧美藏家非常有利的。
但是,我们实地看下来,直观上第一感觉是本土画廊比例稀少。而从我们拿到的主办方媒体资料的画廊名单统计来看,我们统计出中国大陆本土画廊约有15家画廊参与,而中外合资画廊约有8家(此数据不包括港澳台画廊,若算上港澳台等大中华地区则有59家)。这从整体参展的233家画廊来看,比例稀少可见一斑。要知道,这里是香港展会,并不是欧美主场,我们理应看到更多比例的本土画廊,看到更多对本土艺术家的扶持。
有趣的是,与本土画廊的弱势相比,本土买家则现强势入驻的势头。根据雅昌艺术网、TANC(全球权威艺术新闻)等官方艺术媒体统计结果来看,以香港、上海、北京、东京、新加坡买家为多,其中又有不少是私人美术馆与基金会等机构。如上海香格纳画廊总监劳伦斯坦言今年很多客户是来自中国和亚洲,他们很积极地参观甚至支持一些艺术项目;北京麦勒画廊透露的消息是今年台湾藏家来得比往年多;艺术门画廊(在上海、香港、新加坡均设有空间)则表示虽然今年依旧以美国藏家购买为主,但新增东南亚藏家令人惊喜;北京大未来林合画廊透露今年他们的主要买家来自国内和香港,欧洲次之。而今年巴塞尔将展会时间提前到3月也颇具战略雄心,避开了6月巴塞尔本土瑞士的展会时间。因而吸引到比以往两届更多的欧美藏家亲临现场,带动人气,也拉升了交易额。
我们如何学习与借鉴?
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虽然轰动、交易成绩好,但也还有很多不足,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本土艺术市场话语权的薄弱。但是,从运营模式与定位来看,巴塞尔艺博会无疑给予我们一个非常值得借鉴、值得推广的案例。想必诸如巴塞尔艺博会这样的老牌艺博会一级市场也正在进行全球艺术市场扩张的进程中。而二级市场的拍卖行,诸如佳士得与苏富比,则早先一步踏上中国大陆的版图(佳士得上海、苏富比北京),那么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世界顶级艺博会品牌也将进驻上海。
艺术市场的繁荣并非仅仅是一家独大,而是共同的欣欣向荣——这才是一个好的艺术生态。以美国迈阿密海滩巴塞尔展会为例,迈阿密也藉由艺博会的机缘,向世界展示城市本身的魅力,告诉全世界这里并非远离艺术中心的艺术死海,博物馆、画廊、私人收藏,都会在艺博会期间展示出他们压箱底的艺术品;而迈阿密街头和公园里也将设置各类艺术品。随着迈阿密文化形象的建立和生长,政府的投资意愿也被激发。一些当地博物馆正在扩建,其中包括享有盛名的北迈阿密当代艺术博物馆,扩建资金部分来自于政府。迈阿密美术馆也正在建设当中,它是由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该事务所曾经重塑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形象。而在上海来说,这座原本就是中国经济龙头的国际化大都市,在成功开设自贸区之后,在艺术生态和艺术环境发展方面,也理应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来。
上海本土老牌艺博会已走过18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大陆本土最老牌的艺博会。上海艺博会的定位也是一年比一年清楚——立足本土,推广本土画廊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这一点,在香港巴塞尔是十分薄弱的。上海艺博会近两年也逐渐开始将重点放在推介青年艺术家与外资画廊的引进,也有志成为亚洲第一的博览会品牌。而目前我们亟需加强的正是上海的艺博会土壤,也即一级艺术市场的土壤。现在我们艺术市场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大家都仰赖二级市场也即拍卖行的权威性,买东西都要去拍卖行买才行,然后就把价格抬得很高,这就是造泡沫了。其实在一个良性健康的艺术市场,话语权的引导是在一级市场手中的,一级市场就是画廊、艺博会这些机构。 上海在上海艺博会之外,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引进。我们曾经有“上海当代博览会”(SH Contemporary,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举办三届之后夭折。SH Contemporary之前的三届无论是学术性上还是销售成绩上都广受好评,根据笔者连续三届亲临现场的观察来看,来参与的国际一流画廊也较多,带来的作品也基本上是一流的(当然,很多大牌画廊还没有把他们的一流作品带来)。SH Contemporary在2014年更名为“博罗纳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据笔者向多位内部知情人士了解,SH Contemporary本来就是政府外包给博罗纳公司的项目,后来因牵涉执照等问题,结果2014年博罗纳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有一半是空场的,因为很多外资画廊知道没有执照是无法通过海关的,最后参展的画廊就算有执照也只是展览执照,无法做交易。艺博会没法做交易,这几乎就是闹剧了。
从博罗纳事件来看,问题出在一个关税与交易执照的点。政府有政府的立场,商家有商家的利益,这些不同立场一直都存在。而上海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就作为一个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中心,改革开放之后又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我们的市场经济土壤在很多方面其实是优于香港的,所以现在我们需要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机,好好耕耘我们的艺术市场土壤。自2013年上海成立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之后,它采取特殊的监管政策和优惠税收,对一国内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将有极大促进作用。在文艺市场的直接体现就是,佳士得进驻中国,并首次举办了拍卖预展与拍卖会(至今已举办两届)。有三百年历史的老牌拍卖行来了,二级市场这一次又走在了一级市场前面;那么,我们何不在自贸区引进巴塞尔艺博会这样的世界顶尖水准的博览会呢?在关税方面给予此类艺博会以优惠税收政策,那么大家的参与积极度也会大大提高。
此外,巴塞尔艺博会的成功得益于他们有独立的组委会与策展人团队。而我们上海艺博会,虽也有独立的组委会,但是缺少策展人团队;这样就导致了组委会几乎是要包揽招商、评选、主题设计、学术打造、媒体宣传等一箩筐大大小小的整套程序,任务繁重、分工不明。建议上海艺博会可以与独立策展人团队合作,或者多多扶持策展人,商业与学术两手抓。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出现话语权过度入侵的现象,也要注意扶持本土艺术家,鼓励新锐艺术家与青年艺术家的自由创作与表达。以自信、开放的心态真正由内而外茁壮起来。那是可以期待、也是能做到的事情。
延伸思考:我们如何去看一个展览?
如今,我们往往用“浏览”替代“阅读”去看展览,于是我们不禁要问艺术作品于我们而言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需要更多的艺术展览,还是仅仅是艺术“集市”?这两者看似仅是名词的差别,背后则涉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自信的差异。
文化的自信,不仅仅是因为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在新的时代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局势所具有的开放胸怀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胆略。从巴塞尔在国内外的冷热两相对比来看,除了传统艺术不够分量的原因,另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国内的市场或许更仰赖于二级市场(也即拍卖行)的话语权。而当代艺术圈、尤其是艺术市场金融资本的扩张,其后遗症就是话语权的入侵。巴塞尔艺博会选择参展画廊的模式是以“画廊选画廊”,因而显然带有强烈偏好,也即西方话语权。
但是,艺术市场再怎样风生水起,我们归根结底要回归我们的学术。因此,我们不管是在引进艺博会还是自己打造的艺博会经营和举办中,都要注意避免出现给大家像是在赶“艺术集市”的感觉。因为,如果不是这些艺博会,观众和普通大众也不会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能在同一场地看到那么多好的作品。虽然它无法像美术馆、博物馆的欣赏艺术品的氛围。但好的艺术品终究是好的,它不会因为离开美术馆或博物馆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更应该好好经营我们的艺博会,用我们的“阅读”去抵抗“浏览”这种快餐式方式去欣赏艺术品。
为什么选择香港?
香港是巴塞尔艺博会的第三大展区,本土瑞士巴塞尔于1970年举办第一届;美国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博会则起始于2002年,香港则是从2013年才开始。香港巴塞尔虽年轻,然起点颇高,因袭着巴塞尔艺博会这个品牌本身的悠久历史,打开了西方艺术世界进军亚洲市场的大门。而香港也因其特殊的地位,在艺术市场领域,向来是欧美国家和机构选择亚洲市场的布局落脚点。
我们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香港巴塞尔虽然年轻,但因巴塞尔艺博会本身这品牌是有着悠久历史(瑞士巴塞尔有45年,迈阿密则是12年),所以它们从第一届开始就成为全球艺术市场的焦点。而巴塞尔艺博会对参展画廊的选择标准和品味也已经在业内具有相当的话语权和分量的(一般在全世界范围内只选择不超过300家的画廊)。
另一方面,香港往往都是欧美进驻亚洲市场的首选和试水之选,世界上最古老的两大拍卖行佳士得与苏富比皆选择香港作为亚洲市场的落脚点。从城市本身的定位来说,香港也一直都是精明的市场,它充分利用了时代快速消费的特点。在自由资本市场,精准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本届香港巴塞尔新任的亚洲总监黄雅君本身就有着运营画廊的资历,也曾经有巴塞尔东南亚地区的VIP经历,因而非常熟悉这个一级市场,她知道画廊的需求是什么,也知道艺术家和藏家想要什么;她也熟谙如何与各种有想法的策展人打交道。因而,今年销售成绩火爆也离不开总监及团队的努力,从销售成果来看,也没有让巴塞尔主办方对选择香港作为打开亚洲市场这一举措失望。
今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交出的成绩怎样?
从各种新鲜出炉的官方数据来看(我们的参考数据皆由国内及国际权威知名艺术媒体官网所公布的信息为准,如雅昌艺术网、凤凰艺术、国际艺术新闻TANC等,这些艺术媒体的数据公布皆是经由巴塞尔艺博会主办方授权的,也来自他们一线访谈、咨询汇集而成的数据兼统计),今年香港巴塞尔的销售成果是非常可观的,据报道,很多画廊都是在VIP预展夜短短两个小时内就销售一空,我们在现场也是时常耳闻买家们在咨询价格等事宜。我们也和一些参展画廊的负责人简单交流过,据他们的普遍反映,时间从往年的5月提前到3月对于吸引大批藏家尤其是欧美藏家非常有利的。
但是,我们实地看下来,直观上第一感觉是本土画廊比例稀少。而从我们拿到的主办方媒体资料的画廊名单统计来看,我们统计出中国大陆本土画廊约有15家画廊参与,而中外合资画廊约有8家(此数据不包括港澳台画廊,若算上港澳台等大中华地区则有59家)。这从整体参展的233家画廊来看,比例稀少可见一斑。要知道,这里是香港展会,并不是欧美主场,我们理应看到更多比例的本土画廊,看到更多对本土艺术家的扶持。
有趣的是,与本土画廊的弱势相比,本土买家则现强势入驻的势头。根据雅昌艺术网、TANC(全球权威艺术新闻)等官方艺术媒体统计结果来看,以香港、上海、北京、东京、新加坡买家为多,其中又有不少是私人美术馆与基金会等机构。如上海香格纳画廊总监劳伦斯坦言今年很多客户是来自中国和亚洲,他们很积极地参观甚至支持一些艺术项目;北京麦勒画廊透露的消息是今年台湾藏家来得比往年多;艺术门画廊(在上海、香港、新加坡均设有空间)则表示虽然今年依旧以美国藏家购买为主,但新增东南亚藏家令人惊喜;北京大未来林合画廊透露今年他们的主要买家来自国内和香港,欧洲次之。而今年巴塞尔将展会时间提前到3月也颇具战略雄心,避开了6月巴塞尔本土瑞士的展会时间。因而吸引到比以往两届更多的欧美藏家亲临现场,带动人气,也拉升了交易额。
我们如何学习与借鉴?
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虽然轰动、交易成绩好,但也还有很多不足,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本土艺术市场话语权的薄弱。但是,从运营模式与定位来看,巴塞尔艺博会无疑给予我们一个非常值得借鉴、值得推广的案例。想必诸如巴塞尔艺博会这样的老牌艺博会一级市场也正在进行全球艺术市场扩张的进程中。而二级市场的拍卖行,诸如佳士得与苏富比,则早先一步踏上中国大陆的版图(佳士得上海、苏富比北京),那么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世界顶级艺博会品牌也将进驻上海。
艺术市场的繁荣并非仅仅是一家独大,而是共同的欣欣向荣——这才是一个好的艺术生态。以美国迈阿密海滩巴塞尔展会为例,迈阿密也藉由艺博会的机缘,向世界展示城市本身的魅力,告诉全世界这里并非远离艺术中心的艺术死海,博物馆、画廊、私人收藏,都会在艺博会期间展示出他们压箱底的艺术品;而迈阿密街头和公园里也将设置各类艺术品。随着迈阿密文化形象的建立和生长,政府的投资意愿也被激发。一些当地博物馆正在扩建,其中包括享有盛名的北迈阿密当代艺术博物馆,扩建资金部分来自于政府。迈阿密美术馆也正在建设当中,它是由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该事务所曾经重塑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形象。而在上海来说,这座原本就是中国经济龙头的国际化大都市,在成功开设自贸区之后,在艺术生态和艺术环境发展方面,也理应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来。
上海本土老牌艺博会已走过18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大陆本土最老牌的艺博会。上海艺博会的定位也是一年比一年清楚——立足本土,推广本土画廊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这一点,在香港巴塞尔是十分薄弱的。上海艺博会近两年也逐渐开始将重点放在推介青年艺术家与外资画廊的引进,也有志成为亚洲第一的博览会品牌。而目前我们亟需加强的正是上海的艺博会土壤,也即一级艺术市场的土壤。现在我们艺术市场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大家都仰赖二级市场也即拍卖行的权威性,买东西都要去拍卖行买才行,然后就把价格抬得很高,这就是造泡沫了。其实在一个良性健康的艺术市场,话语权的引导是在一级市场手中的,一级市场就是画廊、艺博会这些机构。 上海在上海艺博会之外,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引进。我们曾经有“上海当代博览会”(SH Contemporary,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举办三届之后夭折。SH Contemporary之前的三届无论是学术性上还是销售成绩上都广受好评,根据笔者连续三届亲临现场的观察来看,来参与的国际一流画廊也较多,带来的作品也基本上是一流的(当然,很多大牌画廊还没有把他们的一流作品带来)。SH Contemporary在2014年更名为“博罗纳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据笔者向多位内部知情人士了解,SH Contemporary本来就是政府外包给博罗纳公司的项目,后来因牵涉执照等问题,结果2014年博罗纳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有一半是空场的,因为很多外资画廊知道没有执照是无法通过海关的,最后参展的画廊就算有执照也只是展览执照,无法做交易。艺博会没法做交易,这几乎就是闹剧了。
从博罗纳事件来看,问题出在一个关税与交易执照的点。政府有政府的立场,商家有商家的利益,这些不同立场一直都存在。而上海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就作为一个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中心,改革开放之后又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我们的市场经济土壤在很多方面其实是优于香港的,所以现在我们需要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机,好好耕耘我们的艺术市场土壤。自2013年上海成立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之后,它采取特殊的监管政策和优惠税收,对一国内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将有极大促进作用。在文艺市场的直接体现就是,佳士得进驻中国,并首次举办了拍卖预展与拍卖会(至今已举办两届)。有三百年历史的老牌拍卖行来了,二级市场这一次又走在了一级市场前面;那么,我们何不在自贸区引进巴塞尔艺博会这样的世界顶尖水准的博览会呢?在关税方面给予此类艺博会以优惠税收政策,那么大家的参与积极度也会大大提高。
此外,巴塞尔艺博会的成功得益于他们有独立的组委会与策展人团队。而我们上海艺博会,虽也有独立的组委会,但是缺少策展人团队;这样就导致了组委会几乎是要包揽招商、评选、主题设计、学术打造、媒体宣传等一箩筐大大小小的整套程序,任务繁重、分工不明。建议上海艺博会可以与独立策展人团队合作,或者多多扶持策展人,商业与学术两手抓。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出现话语权过度入侵的现象,也要注意扶持本土艺术家,鼓励新锐艺术家与青年艺术家的自由创作与表达。以自信、开放的心态真正由内而外茁壮起来。那是可以期待、也是能做到的事情。
延伸思考:我们如何去看一个展览?
如今,我们往往用“浏览”替代“阅读”去看展览,于是我们不禁要问艺术作品于我们而言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需要更多的艺术展览,还是仅仅是艺术“集市”?这两者看似仅是名词的差别,背后则涉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自信的差异。
文化的自信,不仅仅是因为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在新的时代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局势所具有的开放胸怀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胆略。从巴塞尔在国内外的冷热两相对比来看,除了传统艺术不够分量的原因,另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国内的市场或许更仰赖于二级市场(也即拍卖行)的话语权。而当代艺术圈、尤其是艺术市场金融资本的扩张,其后遗症就是话语权的入侵。巴塞尔艺博会选择参展画廊的模式是以“画廊选画廊”,因而显然带有强烈偏好,也即西方话语权。
但是,艺术市场再怎样风生水起,我们归根结底要回归我们的学术。因此,我们不管是在引进艺博会还是自己打造的艺博会经营和举办中,都要注意避免出现给大家像是在赶“艺术集市”的感觉。因为,如果不是这些艺博会,观众和普通大众也不会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能在同一场地看到那么多好的作品。虽然它无法像美术馆、博物馆的欣赏艺术品的氛围。但好的艺术品终究是好的,它不会因为离开美术馆或博物馆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更应该好好经营我们的艺博会,用我们的“阅读”去抵抗“浏览”这种快餐式方式去欣赏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