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贯彻落实《温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2008-2011)》,进一步加强温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我市出台了《温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意见》(教办电[2008]32号)。现对此文件的出台背景、内容和资源建设体系框架进行阐述。
●出台“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意见”文件的背景
我市资源建设于2004年正式启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成温州教育网络资源库,对丰富教师的备课素材,方便教师授课,推进新课程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材体系的不断变新,目前的教学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随着省、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迫切需要将大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送到农村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网络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近几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软件和资源建设相对滞后,网络教育资源仍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尤其是新课程教学资源的欠缺,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在资源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已严重制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鉴于目前的教育软件和资源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我们充分意识到:1.各县(市、区)没有专项资源建设资金,启动资源的全面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2.资源建设需要各单位协作共建,特别是与市县教研部门要加强合作,形成合作共建机制;3.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确立目标,努力落实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新任务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讲求实效,建用并举,分工合作,示范带动,扶持农村,整体推进”的建设原则,通过自主开发、引进和整合等手段,建立共建共享的激励机制,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网络教育资源管理与应用体系,为实施新课程改革、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贡献。具体任务如下。
1.形成以市教育信息中心、县(市、区)教育信息中心、各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骨干节点的全市双向同步分布式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大型网络资源库(网址:http://zyk.wzer.net),整合省电教馆新课标资源、东北师大资源、市图书馆、K12、各种学科专题资源网站等优质资源,构建温州市教育资源库群。到2011年,每年新增资源100G以上(不包括音、影素材),日访问量达10000人次以上,总容量达10T以上。
2.建成能同时在线2000人以上下载、点播的“教育影院”,内容涉及德育、心理健康、所有学科教学、科普、专题教育片、专家讲座、领导讲话等,到2011年,片目达2000个以上。
3.配合新课程改革,推出一批有特色的专题学习网站,建立教育资源研发基地,开展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教研,推广网络教学资源应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4.加强对外合作,建设具有温州特色的乡土教材资源,配合省电教馆做好长三角(江、浙、沪)地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5.完善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科资源目录体系,制定教育资源审核评价制度。统一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市、县(市、区)级教育城域网作用,实现与学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明确职责,确保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1.市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负责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搭建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添置市级优质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学科智能题库等,并做好资源维护、应用培训、组织相关表彰奖励等工作。
2.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负责制定具体学科资源建设目录,组织开展学科教师资源上传,指导学校和教师对资源进行审核、发布工作。每年根据新课程教材要求。确定各学科资源建设的内容和类型。县(市、区)教研部门负责本地区的资源建设工作。
3.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资源设计、制作和整合工作,鼓励教师自主开发资源并及时上传,若上传的资源是借鉴或引用的,需注明出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市局直属学校要在全市资源建设中发挥优势,起示范带头作用。
4.市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资源编审人员和各级骨干教师在网络资源的上传、应用等方面起示范引领作用,及时反馈,保证资源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加强措施,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对资源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相关科室人员组成的各级“新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评审小组”,各县(市、区)教育信息中心要根据要求,制定本地区的资源建设规划,建立教育资源评审和管理机制,定期召集会议,加强对全市中小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
2.加大对资源建设各项经费的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投入资源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提升服务器性能、存贮设备扩容、购买优质资源、资源维护、软件开发、应用项目研究、表彰奖励等。其中要有部分专项资源建设经费用于应用培训、交流活动与表彰奖励。
3.加强对学校资源建设的督导检查。根据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制定各种考核评估制度,对全市学校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资源建设的考核和评估,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新一轮创建活动和温州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创建活动中,把学校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成效,作为重要的督导评估内容和年度市级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市教育信息中心将通过网站定期通报各学校对资源建设的贡献情况,及时表彰先进单位。
4.科学地建立学科资源编审组织。编审人员负责对资源审核、整理、共享等工作。通过举办各类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等活动加强对资源的应用研究。根据新资源建设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各类学科骨干为主体,通过举行各类资源应用研讨和培训,加强对资源教学应用的研究,通过送教下乡等活动,将优质教学资源辐射农村,扩大影响面,提高使用率。
5.建立并完善参与资源建设人员的奖励制度。本着“谁参与,谁受益”的原则,对积极制作并上传教育资源的教师进行奖励,对点击率高且教学效果显著的优秀教学资源经评审和公示后颁发证书。
建立并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与奖励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资源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 人评选表彰;定期通报资源上传、录用情况;对于通过上传、审核、入库等途径参与资源共建的教师,按照上传资源数量、质量、点击率等综合评估,每学期奖励若干名。
学校要制定相关制度,采取各种途径,引导教师积极提供教育资源,将资源制作、上传等工作情况纳入对教师的业务考评。将参与资源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各级学科骨干教师考核条件之一,市级以上各类学科骨干教师要带头创建优质教学资源。
●科学规划,完善温州市分布式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架构
通过系列科学规划,改善原有平台功能,使之更加适应大并发、多用户的集中访问应用,并使之能适直师生的需求。
1.教学资源应用平台系统架构。特别是加强网络资源平台应用、教师专辑个性化界面,提高统计分析功能,通过激励系统,提高共建共享,建成多版本教材资源引擎,知识目录的建立应以新课程目录为依据,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方便性和实用性,以教育局选定的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学习阶段、年级、学科、课本目录主线,学科以下,以“教材版本一年级一册”形式,若为新课标教材,以知识体系分类。
2.教学资源内容。在新课标知识体系的分类基础上,知识点下再分课件、素材(积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配套练习、拓展知识、其他(专题学习网站)等类型,并且标出资源是属于A、B类哪种层次,以适用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对于暂时没有新课标目录的,或者根据新课标分类还不够系统的学科(如语文、英语等),依据现行教材编写体系建立资源目录结构,以教学课时为单位分列课件、素材(积件)、电子教案、配套练习、拓展知识等栏目,以方便教师使用。
同时将单列高考、中考及会考内容等专题学习资源,因为这部分内容一线教师最为关注,可采用专题学习资源网站形式。
资源类型由文本、图片,图像、视频、音频、动画、应用程序/软件、综合七种格式组成。
3.资源建设管理机制。资源建设采取市、县(市、区)、学校分级建设管理机制,三级资源库建设各有所侧重,由全市统一规划,各县(市、区)、学校分工协作,根据各自的学科优势组织建设。
市级资源库定位于全市精品资源库建设,重点做好高中新课程资源建设。县(市、区)以义务教育段教学资源为主,学校立足于校本课程、特色资源的创建。教学视频案例库通过购买、征集、评选竞赛等途径,分市、县(市、区)两级建设。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调研,科学制定优质资源购买计划,购买计划要报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尽量减少资源投资浪费。
4.分工合作,实现各部门协作共建。资源建设是牵涉教科研、电教、教师教育、教育督导评价等各个层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必须通力合作,相互协调,共建共享,为师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在市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教研室牵头制定具体学科资源规划方案。负责组织骨干教师开展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研讨会、交流、培训;负责教学资源征集与评选、学科网络教研工作;网上资源库上传资源的审核、发布、评价。
市教育信息中心负责搭建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网络教研平台;负责资源维护、应用培训、学科整合、网络运行维护;选购优质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等。通过温州教育网实现共享,与教研室联合督促检查评价资源建设、网络教研工作,组织相关表彰奖励工作。
5.分阶段实施,逐步建成新课程体系资源。根据指导意见精神,每年重点建设几个学科的新课程资源。
(1)市教育信息中心根据新课程的教材及指导意见,安排和制定年度的学科建设计划,在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在温州教育网络资源库的“本地同步目录”上列出资源的科学体系知识目录结构,同时根据教学需求充分考虑资源的所需内容及类型。
建议其他学科参照上面示意图建立新课标的知识目录体系,知识点下再分课件、素材(积件)、电子教案、配套练习、拓展知识、其他(专题学习网站)等类型,资源层次分为A、B两类,要求教师上传时标出资源适合哪种层次,以适用不同学校的需求。
对于暂时没有新课标目录,或者根据新课标分类不够系统的学科(如语文、英语等),依据现行教材编写体系建立资源目录结构,以教学课时为单位分列课件、素材(积件)、电子教案、配套练习、拓展知识等栏目,以方便教师使用。
建议单列高考、中考及会考内容等教学资源建设,此项内容一线教师最为关注,可采用专题学习网站形式。
这种资源目录体系的建立目的是为了避免教材变化而引起教学资源的不适用问题,同时方便教师对资源的整理与应用。
(2)市级学科带头人(如市学科教研员)牵头组织资源的建设,在年度的新课程备课会上,分配县(市、区)、分配章节建设任务,由县(市、区)教研员将任务分解到8l所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市局直属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完成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制作,学校网管人员积极协助完成资源建设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再由教研员组织人员进行审核。
(3)审核好的资源根据事先列好的资源目录结构分门别类,由学科的编审人员上传到温州教育网络资源库上,其中市局直属学校直接由学科骨干或网管人员上传至市级的网络资源库上,对于县(市、区)或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科可直接上传到本地的资源库节点上,以保障多人并发访问资源时的速度。
(4)市学科骨干研修班成员要注重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形成资源的系统性,保证有效性和科学性,并及时反馈。
(5)定期召开各类应用研讨会,根据教师教学反馈,及时对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对于缺乏的教学资源或制作有困难的课件,由教师提供教学设计脚本,集中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教学课件的定制,保证资源的质量。
(6)根据教学的需要,市信息中心组织人员制作和开发针对各年级学生学习的专题网站,丰富学生课余学习,使学生从资源共享网络中获取优秀教师的指导,保证资源的学习功能。
(7)组织骨干教师定期完成资源整理、资源共享,加强对资源建设的评估检查,负责定期跟踪资源应用情况。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进行调整,定期指导学校的资源建设工作。
总之,通过“提高认识。确立目标,明确职责,加强措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我市资源建设的质量,为师生提供优质资源,为新课程改革做好服务工作。
●出台“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意见”文件的背景
我市资源建设于2004年正式启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成温州教育网络资源库,对丰富教师的备课素材,方便教师授课,推进新课程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材体系的不断变新,目前的教学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随着省、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迫切需要将大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送到农村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网络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近几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软件和资源建设相对滞后,网络教育资源仍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尤其是新课程教学资源的欠缺,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在资源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已严重制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鉴于目前的教育软件和资源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我们充分意识到:1.各县(市、区)没有专项资源建设资金,启动资源的全面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2.资源建设需要各单位协作共建,特别是与市县教研部门要加强合作,形成合作共建机制;3.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确立目标,努力落实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新任务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讲求实效,建用并举,分工合作,示范带动,扶持农村,整体推进”的建设原则,通过自主开发、引进和整合等手段,建立共建共享的激励机制,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网络教育资源管理与应用体系,为实施新课程改革、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贡献。具体任务如下。
1.形成以市教育信息中心、县(市、区)教育信息中心、各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骨干节点的全市双向同步分布式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大型网络资源库(网址:http://zyk.wzer.net),整合省电教馆新课标资源、东北师大资源、市图书馆、K12、各种学科专题资源网站等优质资源,构建温州市教育资源库群。到2011年,每年新增资源100G以上(不包括音、影素材),日访问量达10000人次以上,总容量达10T以上。
2.建成能同时在线2000人以上下载、点播的“教育影院”,内容涉及德育、心理健康、所有学科教学、科普、专题教育片、专家讲座、领导讲话等,到2011年,片目达2000个以上。
3.配合新课程改革,推出一批有特色的专题学习网站,建立教育资源研发基地,开展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教研,推广网络教学资源应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4.加强对外合作,建设具有温州特色的乡土教材资源,配合省电教馆做好长三角(江、浙、沪)地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5.完善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科资源目录体系,制定教育资源审核评价制度。统一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市、县(市、区)级教育城域网作用,实现与学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明确职责,确保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1.市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负责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搭建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添置市级优质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学科智能题库等,并做好资源维护、应用培训、组织相关表彰奖励等工作。
2.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负责制定具体学科资源建设目录,组织开展学科教师资源上传,指导学校和教师对资源进行审核、发布工作。每年根据新课程教材要求。确定各学科资源建设的内容和类型。县(市、区)教研部门负责本地区的资源建设工作。
3.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资源设计、制作和整合工作,鼓励教师自主开发资源并及时上传,若上传的资源是借鉴或引用的,需注明出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市局直属学校要在全市资源建设中发挥优势,起示范带头作用。
4.市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资源编审人员和各级骨干教师在网络资源的上传、应用等方面起示范引领作用,及时反馈,保证资源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加强措施,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对资源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相关科室人员组成的各级“新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评审小组”,各县(市、区)教育信息中心要根据要求,制定本地区的资源建设规划,建立教育资源评审和管理机制,定期召集会议,加强对全市中小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
2.加大对资源建设各项经费的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投入资源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提升服务器性能、存贮设备扩容、购买优质资源、资源维护、软件开发、应用项目研究、表彰奖励等。其中要有部分专项资源建设经费用于应用培训、交流活动与表彰奖励。
3.加强对学校资源建设的督导检查。根据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制定各种考核评估制度,对全市学校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资源建设的考核和评估,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新一轮创建活动和温州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创建活动中,把学校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成效,作为重要的督导评估内容和年度市级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市教育信息中心将通过网站定期通报各学校对资源建设的贡献情况,及时表彰先进单位。
4.科学地建立学科资源编审组织。编审人员负责对资源审核、整理、共享等工作。通过举办各类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等活动加强对资源的应用研究。根据新资源建设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各类学科骨干为主体,通过举行各类资源应用研讨和培训,加强对资源教学应用的研究,通过送教下乡等活动,将优质教学资源辐射农村,扩大影响面,提高使用率。
5.建立并完善参与资源建设人员的奖励制度。本着“谁参与,谁受益”的原则,对积极制作并上传教育资源的教师进行奖励,对点击率高且教学效果显著的优秀教学资源经评审和公示后颁发证书。
建立并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与奖励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资源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 人评选表彰;定期通报资源上传、录用情况;对于通过上传、审核、入库等途径参与资源共建的教师,按照上传资源数量、质量、点击率等综合评估,每学期奖励若干名。
学校要制定相关制度,采取各种途径,引导教师积极提供教育资源,将资源制作、上传等工作情况纳入对教师的业务考评。将参与资源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各级学科骨干教师考核条件之一,市级以上各类学科骨干教师要带头创建优质教学资源。
●科学规划,完善温州市分布式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架构
通过系列科学规划,改善原有平台功能,使之更加适应大并发、多用户的集中访问应用,并使之能适直师生的需求。
1.教学资源应用平台系统架构。特别是加强网络资源平台应用、教师专辑个性化界面,提高统计分析功能,通过激励系统,提高共建共享,建成多版本教材资源引擎,知识目录的建立应以新课程目录为依据,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方便性和实用性,以教育局选定的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学习阶段、年级、学科、课本目录主线,学科以下,以“教材版本一年级一册”形式,若为新课标教材,以知识体系分类。
2.教学资源内容。在新课标知识体系的分类基础上,知识点下再分课件、素材(积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配套练习、拓展知识、其他(专题学习网站)等类型,并且标出资源是属于A、B类哪种层次,以适用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对于暂时没有新课标目录的,或者根据新课标分类还不够系统的学科(如语文、英语等),依据现行教材编写体系建立资源目录结构,以教学课时为单位分列课件、素材(积件)、电子教案、配套练习、拓展知识等栏目,以方便教师使用。
同时将单列高考、中考及会考内容等专题学习资源,因为这部分内容一线教师最为关注,可采用专题学习资源网站形式。
资源类型由文本、图片,图像、视频、音频、动画、应用程序/软件、综合七种格式组成。
3.资源建设管理机制。资源建设采取市、县(市、区)、学校分级建设管理机制,三级资源库建设各有所侧重,由全市统一规划,各县(市、区)、学校分工协作,根据各自的学科优势组织建设。
市级资源库定位于全市精品资源库建设,重点做好高中新课程资源建设。县(市、区)以义务教育段教学资源为主,学校立足于校本课程、特色资源的创建。教学视频案例库通过购买、征集、评选竞赛等途径,分市、县(市、区)两级建设。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调研,科学制定优质资源购买计划,购买计划要报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尽量减少资源投资浪费。
4.分工合作,实现各部门协作共建。资源建设是牵涉教科研、电教、教师教育、教育督导评价等各个层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必须通力合作,相互协调,共建共享,为师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在市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教研室牵头制定具体学科资源规划方案。负责组织骨干教师开展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研讨会、交流、培训;负责教学资源征集与评选、学科网络教研工作;网上资源库上传资源的审核、发布、评价。
市教育信息中心负责搭建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网络教研平台;负责资源维护、应用培训、学科整合、网络运行维护;选购优质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等。通过温州教育网实现共享,与教研室联合督促检查评价资源建设、网络教研工作,组织相关表彰奖励工作。
5.分阶段实施,逐步建成新课程体系资源。根据指导意见精神,每年重点建设几个学科的新课程资源。
(1)市教育信息中心根据新课程的教材及指导意见,安排和制定年度的学科建设计划,在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在温州教育网络资源库的“本地同步目录”上列出资源的科学体系知识目录结构,同时根据教学需求充分考虑资源的所需内容及类型。
建议其他学科参照上面示意图建立新课标的知识目录体系,知识点下再分课件、素材(积件)、电子教案、配套练习、拓展知识、其他(专题学习网站)等类型,资源层次分为A、B两类,要求教师上传时标出资源适合哪种层次,以适用不同学校的需求。
对于暂时没有新课标目录,或者根据新课标分类不够系统的学科(如语文、英语等),依据现行教材编写体系建立资源目录结构,以教学课时为单位分列课件、素材(积件)、电子教案、配套练习、拓展知识等栏目,以方便教师使用。
建议单列高考、中考及会考内容等教学资源建设,此项内容一线教师最为关注,可采用专题学习网站形式。
这种资源目录体系的建立目的是为了避免教材变化而引起教学资源的不适用问题,同时方便教师对资源的整理与应用。
(2)市级学科带头人(如市学科教研员)牵头组织资源的建设,在年度的新课程备课会上,分配县(市、区)、分配章节建设任务,由县(市、区)教研员将任务分解到8l所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市局直属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完成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制作,学校网管人员积极协助完成资源建设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再由教研员组织人员进行审核。
(3)审核好的资源根据事先列好的资源目录结构分门别类,由学科的编审人员上传到温州教育网络资源库上,其中市局直属学校直接由学科骨干或网管人员上传至市级的网络资源库上,对于县(市、区)或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科可直接上传到本地的资源库节点上,以保障多人并发访问资源时的速度。
(4)市学科骨干研修班成员要注重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形成资源的系统性,保证有效性和科学性,并及时反馈。
(5)定期召开各类应用研讨会,根据教师教学反馈,及时对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对于缺乏的教学资源或制作有困难的课件,由教师提供教学设计脚本,集中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教学课件的定制,保证资源的质量。
(6)根据教学的需要,市信息中心组织人员制作和开发针对各年级学生学习的专题网站,丰富学生课余学习,使学生从资源共享网络中获取优秀教师的指导,保证资源的学习功能。
(7)组织骨干教师定期完成资源整理、资源共享,加强对资源建设的评估检查,负责定期跟踪资源应用情况。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进行调整,定期指导学校的资源建设工作。
总之,通过“提高认识。确立目标,明确职责,加强措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我市资源建设的质量,为师生提供优质资源,为新课程改革做好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