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理想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a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人与海》的问世不仅确立了海明威的不朽声誉,而且给世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本文以该作品的象征寓意为切入点,解读蕴含在作品中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与自然的对话如同人在现实中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即使失败了,这种毅力也值得敬佩。这也是海明威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象征主义 人类 自然 现实 理想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运用象征手法、巧妙的细节描写、简练含蓄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编织出一个感人的故事: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因84天未捕到鱼,而被同行看作是失败者,就连最崇敬他的孩子也因此离开了他。但老人从未气馁,在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驾船出海,没想到竟钓到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在与大鱼搏斗了三天三夜后,老人终于捕获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在归途中,绑在小船一侧的大鱼却被成群的鲨鱼轮番侵食。虽然老人拼出全力搏斗,最终还是输给了鲨鱼。当他回港上岸时,老人带回的只是一副大马林鱼的骨架和自己疲惫不堪的身躯。所幸的是,极度困乏的老人在梦里梦见了那蓝色的海洋和勇猛的狮子,而最崇敬他的孩子也一直守在他的身旁。
  《老人与海》创作于二战之后,故事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面对着战争后遗症给社会带来的混乱和毁灭、给人们带来的遗憾和幻灭,觉得人们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打不败”的硬汉子精神。出于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担忧和思索,海明威创作了《老人与海》这部有着多层寓意且寓意很深的作品。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也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运用其“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处理了人与自然斗争的这一重大题材,并赋予了这一题材以丰富的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一极富哲理蕴涵的主题思想。
  二 《老人与海》中象征主义手法浅析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让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通过局部修辞手段的象征手法赋予了小说的象征性。小说中的老人、大海、鲨鱼、小男孩等角色,以及故事情节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1 老人是人类永不屈服,锲而不舍追求理想的写照
  小说的主人公桑提亚哥象征着“生命英雄”。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极限挑战并超越它,以生命换取荣誉和尊严,从而震撼人心地展示了人的生命价值。渔民以捕鱼为生,但老人居然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这样的遭遇对一个孤独的老渔夫来说应该是绝望的。但是老人深信:人之为人,其意义就在于人具有顽强的意志力,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在对未来憧憬的意念的支撑下,老人再次独驾扁舟在茫茫的大海中开始了新的一天。这是老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人类要征服自身懦弱的表现。当老人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时,却又不得不面临与鲨鱼进行搏斗的挑战。在与大海、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老人以自信、勇敢、强悍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一曲深沉低回的“大提琴协奏曲”。通过描述老人和大马林鱼以及鲨鱼之间的斗争,海明威高度赞扬了人类的勇敢和在逆境中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他身上的每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睛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这一画龙点睛之笔,让人洞见了老人那昂扬、达观的精神世界。而“我要跟它们斗到死”一句,则高度赞扬了老人的顽强意志。即使他死了,他的精神也永远不会消失。通过对桑提亚哥的描绘,海明威再现了自信、勇敢、强悍的“硬汉”精神。
  在与自然的较量中,老人桑提亚哥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这也是苦难人的共同遭遇。什么才能使我们走出逆境呢?正确的方法只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懈地追求,即使结果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但也要以精神胜利者的姿态示人。
  2 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透视着人类在现实社会面临的挑战
  大海在西方文学中常常被赋予丰富的内涵,而在《老人与海》中,大海是被作为女性来描写的,正如海明威在谈到《老人与海》时自称:
  “要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鲨鱼。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很多东西。”
  大海是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她时而温柔,时而残酷,变幻无常,永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着,恰如现实社会,危机四伏,却又充满着无限的机会。大海曾给老人提供了一条大鱼,但她又让鲨鱼将大鱼吃掉,只留给老人一副残骸。这正如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为他的胜利而感到欣喜时,谁知道又会有怎样的挑战和结果呢?现实社会与大海一样,包含了许多隐藏的机遇,同时也可谓挑战尽存。一个真正的强者必须有足够的意愿和勇气迎接挑战,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样才能战胜命运,成为永恒的英雄。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并没有对大海做过多的客观描写,许多和大海有关的描写都是通过老人桑提亚哥富有倾向性的沉思、回忆,以及自言自语等形式叙述出来的。作品中的大海广阔无边,充满着野蛮和阴险。如有毒的水母是海里最具欺诈性的生物,但却是海龟的美食,而可恶的鲨鱼对待海龟又是残酷无情的。海龟吃水母,鲨鱼吃海龟,还有那“在阳光下闪出银白色光的金枪鱼跳得很远地捕食小鱼”,小鸟被老鹰追捕时发出“微弱而凄惨的叫声”,这一切无不体现着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弱肉强食规律。在小说中,大海象征着当时的美国社会,等级分明,没有真正的平等、公正可言;有势力者高高在上,为所欲为,而芸芸众生则在社会底层受愚弄。
  3 鲨鱼是破坏性力量的“代言人”
  小说中的鲨鱼掠夺成性,制造灾难,象征着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力量。当第一条鲨鱼出现时,老人是充满信心地去搏斗,而随着鲨鱼的接踵而来,我们可以看到老人的变化,虽然他仍在竭尽全力地战斗,但内心却开始感到希望渺茫。他认为敌人太强大,他不可能战胜,但最后他还是决定为了保护他的战果而奋斗到底。当老人与马林鱼战斗时,海水是平静而美丽的,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当鲨鱼闻到了血的味道时,便出来破坏这种和谐。鲨鱼令老人讨厌,因为它们是狡猾的窃贼,致命的生物,而且它们想要摧毁他的成就——马林鱼。尽管鲨鱼强壮、凶悍、残忍,但是老人说服了自己,他从思想意识的斗争中获得了重生。然而,面对鲨鱼不断残暴地摧残死去的大马林鱼,老人桑提亚哥“感到就像自己挨到袭击一样”。但是,这种破坏性的力量不但没有摧垮老人的意志,反而成了激励老人奋斗和超越的动力—— “我要跟它们斗到死。”在困境中,人类究竟是选择放弃还是选择迎难而上?老人接受了鲨鱼黑暗势力的挑战,并从顽强的搏斗中获得了重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破坏性力量只能征服那些懦弱的人,却会激励强者更加顽强地去奋斗。这生动地展示了人与自然界的殊死搏斗,更加反衬出人的伟大,同时也凸现了作者以斗争为乐的独特的“硬汉”性格。
  4 马林鱼象征人类美好的理想与追求
  如果说鲨鱼代表了自然的邪恶一面,那么相较之下,马林鱼就成为人类美好理想的象征。一般来说,艺术作品中对于人物的刻画通常是通过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而小说中的马林鱼在体现老人的性格中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品大篇幅地描写了老人与这个神秘生物搏斗的场面。老人甚至不知道这条鱼是什么样子,他只能想象它的尺寸,它的样子,它的战斗力如何,尽管有这么多的不确定,但老人仍然没有放弃战斗。在三天三夜的漫长过程中,老人潜意识中的思想不断发生变化,他的坚毅和勇敢也由此完全显示了出来。最终老人看到了这条鱼,他甚至开始在内心升起了对它的赞美,这条马林鱼年轻又强壮,他感觉这条鱼就如同他的兄弟一样,让他热爱。最后老人以顽强的意志获得了胜利,捕获到了这条大马林鱼。可是由于鲨鱼的出现,大鱼最终只剩下一副骨架。但是老人仍把鱼骨拖了回去,因为这副鱼骨不但象征了人类斗争的本质,也是老人勇敢、坚强的证明。大马林鱼如同人类的理想,追逐理想的过程是坎坷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机,人类必须要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在精神上达到全新的境界。
  5 狮子是人类借以实现理想的化身
  小说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物,即桑提亚哥魂牵梦绕的“狮子”。它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着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老人每次梦见“那群狮子”,都会给他增添无穷的力量。群狮的个体模式表现在老人桑提亚哥同鲨鱼搏斗到手无寸铁的风度,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寄托着他的理想及对人类的希望。群狮象征着既能创造人间奇迹,又能战胜各种邪恶势力的团结友爱的群体。小说的结尾“老人又梦见了那群狮子”是一个富有寓意的回声,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与道德理想,即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虽然老人拖回的只是一副鱼的骨架,但他在精神上是个不折不扣的胜利者。
  三 结语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艺术创作的总结,是他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从桑提亚哥的一切行动结果的分析来看,小说表现了主人公不断“自我求证”的心路历程。虽然小说创作于二战之后的美国,并且海明威把这个故事与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融为一体,但小说仍以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心灵的启迪。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碰撞。而海明威通过老人桑提亚哥的执着拼搏告诉读者:
  “人们处处都在为幸福,为值得人们追求的生活而斗争。他们不一定能够胜利;他们必须经历不幸和挫折。但是正像这个老人一样;一个有能力取得日常功绩和知道如何夺取胜利的人,在遭到最严重的挫败之后是不会失望的,他不悲观失望,而是继续奋斗。”
  小说《老人与海》通过描述人与自然的抗争,人自我内心的斗争,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探究,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人生最重要的是不断地克服现实的残酷,坚持对理想的追求,即使失败了,这种顽强的斗争精神也是永远值得称颂的。
  
   参考文献:
   [1]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2] 李晓辉:《人类拼搏精神的真实写照——重读海明威〈老人与海〉》,《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
   [3] 韩笑:《重新认识〈老人与海〉所蕴藏的现实意义》,《天府新论》,1997年第4期。
   [4] 董衡巽:《海明威浅论》,《文学评论》,1962年第6期。
   [5] 侯书森:《世界之书——名人评点百年国外名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版。
   [6] Wylder,Delbert E.Hemingway’ Heroes[M].New Mexico: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1969.
   [7] 欧内斯特·海明威:《午后之死》,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2006年版。
  
   作者简介:吕和,女,1975—,山东烟台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现实生存,对自身存在“空间结构”的体验、呈现、批判或反思,理应成为中国文学现代性书写的主体内涵,而这种空间向度体验正是中国作家面对现代的基本特征。在此意义上,《上海手札》对上海这个中国最现代都市的描写,正可以看作中国作家对自我生存“空间结构”的基本体验;可以看作中国作家自己的“审美现代性”。  关键词:师陀 《上海手札》 空间体验 现代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的分析、归纳,对鲁迅小说中成功发挥环境描写的审美功能而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鲁迅 小说 环境 描写 技法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句话,精确地指出了人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它们是一种“双向同构”的关系。  我们说,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也必须为环境所制约
期刊
摘要中国话剧中的人物对话精妙绝伦,蕴含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为研究中国话剧人物语言对话提供了一种解释性的理论,运用该理论来推导以《雷雨》为代表的中国话剧人物对话含义,有助于了解话剧中人物的内心表达和情感表露以及话剧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会话含义 合作原则 准则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一 会话含义理论的产生  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Grice)1967
期刊
摘要早年西方文化的教育,使梁实秋以人性论为文学创作宗旨,他的散文正是人性论的集中反映。本文先归纳他早期的文学创作经历,剖析他的人性论主张,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其散文特色:一是闲适幽默的风格;二是敢于描摹人性的“恶”;三是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关键词:人性论 闲适 爱国 梁实秋散文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一 复杂的文学大师——梁实秋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
期刊
摘要美国黑人的命运以及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冲突,似乎是托尼·莫里森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在其多部作品中,都描述了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冲撞。莫里森强调黑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身份,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两种文化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而她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词也同样表达了这种观点。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黑人文化 白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
期刊
摘要沈从文的散文为读者打开了一幅关于湘西神奇瑰丽的长卷。在这一长卷中,作者一方面延续了其小说创作中构建的那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另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现实中真实的湘西世界,其中既渗透着作者对湘西复杂人生形态的关照,又表现了其对湘西命运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 散文 湘西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创作中,沈从文可以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一个,他
期刊
摘要《紫色》的主人公茜丽,从男权统治里解脱出来,实现了自我,并争取到了与男人平等的地位。茜丽在宗教信仰上的转变帮助她摆脱了男权的压迫。她赢得与男性平等地位的方式对冲突不断的当今社会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信仰转变 自我实现 博爱与宽容 《紫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紫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最成功、最著名的一部小说,作者也因此书而获得了1983年的普利
期刊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观念。而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自由的国家,也因其思想的自由,个性的张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于是,由中美所分别代表的东西方不同教育观念的冲突也就一直存在着,并在华裔美籍第二代移民身上有所体现。本文将以谭恩美小说中所体现的中美教育观念的冲突作为研究的支点,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以及产生这种冲突的原因
期刊
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描述了美国华裔生活的新经历。本文将通过解读骨的意象,来理解作者作为一个华裔通过故事传达的在双重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即兼容并蓄和谐共存的跨文化观。  关键词:《骨》 新华裔形象 文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因深刻描述了美国华裔生活的新经历,而受到广泛
期刊
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学和文化思潮的兴起,是后苏联文学中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当红作家维克多·佩列文《物种起源》的解读,进一步探索俄罗斯后现代作家写作风格,并从其作品中透视俄罗斯社会转型后的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的生存状态,揭示社会生活的矛盾根源,在分析人们心理的变化过程中去发现对待现实生存意义的态度。  关键词:后现代解读 历史背景 生存现实 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