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观察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MP)的临床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日本Fujreb Ln生产Serodia-MycoⅡ试剂盒,用特异性免疫凝集试验检测血清IgM抗体阳性病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支原体肺炎71例(69.6%),支原体肺炎并肺外感染28例(27.5%),以肺外感染为首发症状3例(2.9%)。治疗上均使用红霉素30mg/(Kg)治疗,预辅以对症及支持疗法,预后均良好。结果表明支原体感染可致多系统受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引起呼吸道感染外,还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使病情复杂,易造成误诊;对于治疗不理想及多脏器受累的呼吸道感染 ,应注意有无检测,以及早确诊,对因治疗。
关键词 支原体 肺炎 肺外组织
资料与方法
对象:选择2002年5月~2004年5月期间住院的肺炎支原体IgM 抗体阳性病儿102例为观察对象男女比例1∶1.1;年龄1~13岁;婴幼儿20例,学龄前儿童35例,学龄儿童47例。
方法:支原体肺炎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第六版诊断标准。用日本Fujreb Ln生产的Serodia-MycoⅡ试剂盒,用特异性免疫凝集试验检测血清IgM抗体,滴度≤1∶40为正常,≥1∶80为阳性提示近期MP感染。所有病例鼻咽部洗液呼吸道病毒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符合MP感染诊断标准。综合分析临床致病特点。
102例病儿中,支原体肺炎71例,(69.6%),其中男34例,女37例,其中发热69例(97.1%),多为弛张热及不规则热,热程平均2~14天;均有咳嗽,70%为刺激性干咳;10%病儿伴喘息听诊为两肺呼吸音粗或低;37%的病儿可闻及细湿啰音;多数病儿末梢血白细胞<10.0×109/L,但很少超过20.0×109/L。胸部X线片以右肺片状阴影最多(43%),肺门阴影增重者(10%),3%合并肺不张,2%合并胸腔积液。
支原体肺炎并肺外感染28例,占总病例的27.5%.
心血管系统受累者11例(39.2%)表现听诊异常50%(早搏、心音低钝、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90.1%(ST段压低>0.05mV,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5例患儿有胸闷、气短、惊慌、心悸;心肌酶谱检查结果:CK-MB升高11例,GOT升高5例,LDH升高5例,CK升高4例,a-HBDH升高7例。
泌尿系统受累6例(23.2%),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少尿、浮肿,均无尿路感染刺激症状,本组病例均符合支原体感染肾脏损害表现。
消化系统受累2例(7%)。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1例并发急性胰腺炎,患儿查血MP-IgM>1∶80,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均升高,给予红霉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5例。男3例,女2例;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颈强直;2例有抽搐,巴氏征(+),查血MP-IgM均為阳性。脑脊液检查:脑压增高3例,蛋白及细胞数增多1例,本组患儿脑电图均异常。
皮肤黏膜损害2例,表现为紫癜样皮疹、血斑,斑丘疹及关节游走性疼痛,疹消退后无色素沉着。
血液系统受累2例,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以肺外为首发症状3例。
治疗:全部患儿均给予红霉素20~30mg/(kg·日),加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并辅以对症及支持疗法。
结 果
全部病例住院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讨 论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主要表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也可经血性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组织,可造成多系统、多器官损害。
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MP感染直接侵袭,或为由于MP抗原与人体心、肝、肺、脑、肾及平滑肌等组织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当MP感染后可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 出现相应肺外系统受累及的表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MP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对结核菌素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无力并伴有干扰素产生减少 提示MP感染早期可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
血清学检查是目前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最好方法。本组应用特异性免疫凝集试验检测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简单可行,敏感性及特异性高。对疑诊MP感染者应选择抗体出现最佳时间(病后7~10日)采血检测,可获较高阳性结果,对早期诊断有帮助。故对于治疗不理想及多脏器受累的呼吸道感染,应结合多项辅助检查,以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71~1172
2 崔振泽,李辉.肺炎支原体患儿细胞免疫的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5):287~289
3 王绪韶,杨海力.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中国综合临床,1999,15(6):502~503
4 孙丽丽,马彦、武广云.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78例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1)
5 徐合亮,王卓英.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肾损害的多普勒肾系统阻力研究.2003,21(12)
6 许忠,王延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L-6、IL-2、SLL-R水平的研究.临床儿科杂志,2001,19(4)
7 项永琛,门振兴,傅文芳,等主编.中国儿科专家经验文集.第1版.沈阳:出版社,1994,113
8 王慕逖,主编.儿科学.第5版
关键词 支原体 肺炎 肺外组织
资料与方法
对象:选择2002年5月~2004年5月期间住院的肺炎支原体IgM 抗体阳性病儿102例为观察对象男女比例1∶1.1;年龄1~13岁;婴幼儿20例,学龄前儿童35例,学龄儿童47例。
方法:支原体肺炎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第六版诊断标准。用日本Fujreb Ln生产的Serodia-MycoⅡ试剂盒,用特异性免疫凝集试验检测血清IgM抗体,滴度≤1∶40为正常,≥1∶80为阳性提示近期MP感染。所有病例鼻咽部洗液呼吸道病毒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符合MP感染诊断标准。综合分析临床致病特点。
102例病儿中,支原体肺炎71例,(69.6%),其中男34例,女37例,其中发热69例(97.1%),多为弛张热及不规则热,热程平均2~14天;均有咳嗽,70%为刺激性干咳;10%病儿伴喘息听诊为两肺呼吸音粗或低;37%的病儿可闻及细湿啰音;多数病儿末梢血白细胞<10.0×109/L,但很少超过20.0×109/L。胸部X线片以右肺片状阴影最多(43%),肺门阴影增重者(10%),3%合并肺不张,2%合并胸腔积液。
支原体肺炎并肺外感染28例,占总病例的27.5%.
心血管系统受累者11例(39.2%)表现听诊异常50%(早搏、心音低钝、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90.1%(ST段压低>0.05mV,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5例患儿有胸闷、气短、惊慌、心悸;心肌酶谱检查结果:CK-MB升高11例,GOT升高5例,LDH升高5例,CK升高4例,a-HBDH升高7例。
泌尿系统受累6例(23.2%),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少尿、浮肿,均无尿路感染刺激症状,本组病例均符合支原体感染肾脏损害表现。
消化系统受累2例(7%)。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1例并发急性胰腺炎,患儿查血MP-IgM>1∶80,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均升高,给予红霉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5例。男3例,女2例;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颈强直;2例有抽搐,巴氏征(+),查血MP-IgM均為阳性。脑脊液检查:脑压增高3例,蛋白及细胞数增多1例,本组患儿脑电图均异常。
皮肤黏膜损害2例,表现为紫癜样皮疹、血斑,斑丘疹及关节游走性疼痛,疹消退后无色素沉着。
血液系统受累2例,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以肺外为首发症状3例。
治疗:全部患儿均给予红霉素20~30mg/(kg·日),加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并辅以对症及支持疗法。
结 果
全部病例住院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讨 论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主要表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也可经血性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组织,可造成多系统、多器官损害。
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MP感染直接侵袭,或为由于MP抗原与人体心、肝、肺、脑、肾及平滑肌等组织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当MP感染后可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 出现相应肺外系统受累及的表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MP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对结核菌素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无力并伴有干扰素产生减少 提示MP感染早期可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
血清学检查是目前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最好方法。本组应用特异性免疫凝集试验检测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简单可行,敏感性及特异性高。对疑诊MP感染者应选择抗体出现最佳时间(病后7~10日)采血检测,可获较高阳性结果,对早期诊断有帮助。故对于治疗不理想及多脏器受累的呼吸道感染,应结合多项辅助检查,以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71~1172
2 崔振泽,李辉.肺炎支原体患儿细胞免疫的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5):287~289
3 王绪韶,杨海力.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中国综合临床,1999,15(6):502~503
4 孙丽丽,马彦、武广云.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78例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1)
5 徐合亮,王卓英.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肾损害的多普勒肾系统阻力研究.2003,21(12)
6 许忠,王延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L-6、IL-2、SLL-R水平的研究.临床儿科杂志,2001,19(4)
7 项永琛,门振兴,傅文芳,等主编.中国儿科专家经验文集.第1版.沈阳:出版社,1994,113
8 王慕逖,主编.儿科学.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