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门坎效应的应用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wei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来的。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迫使他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帮助。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小和尚跟师父学武艺,可师父却什么也不教他,只交给他一群小猪,让他放牧。庙前有一条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着一头头小猪跳过河,傍晚再抱回来。后来小和尚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出众的臂力和轻功。原来小猪一天天在长大,因此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断地增长。他这才明白师傅的用意。
  “登门坎心理效应”反映出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据报载,在一次万米长跑赛中,某国一位实力一般的女选手勇夺桂冠。记者纷纷问其奥秘,她说:“别人都把一万米看作一个整体目标,我却把它分成十段。在第一个千米时,我要求自己争取领先,这易做到,因此我做到了;在第二个千米时,我也要求自己争取领先,这并不难,所以我也做到了……这样,我在每一个千米时都保持了领先,并超出一段距离,所以夺取了胜利,尽管我的水平不是最高。”事后,她的教练说,她正是成功地运用了登门坎效应的结果。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达到的要求,在实现了较低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高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明代洪自成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在教育教学中,由于人的缺点容易显现,优点往往隐藏不见,在批评其缺点时,切不可太苛刻,应去大错而容小过;在表扬引导时,目标不可太高,应让其积小善而成大善。基于这种认识,我在管理潜能生时,就根据登门坎效应,从小处、细处着手,循循善诱,把那些较难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较简单的小目标,让他们逐个完成、渐次提高。
  例如,在处理背书这一学习任务时,我把学生分成三类:尖子生要求在三天内一次背完,一字不漏。中等生可分两次背完,允许小有字词之误。潜能生一向“怕背书”,难度较大,我把课文分成几段或几层,每天只要求他们背其中的一段或一层,并适时鼓励、渐次提高。由于降低了難度、放宽了要求,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通过努力,他们最终都顺利地背完了书。
  潜能生基础差、底子簿、学习劲头不足,要求学习进步、成绩合格,是有难度的。为了有效地转化他们,我也采取登门坎效应,与他们每人订一份“成绩达标单”,第一次考试,将分数定得略低,在50分左右,并且达到目标后给予一份奖励。他们心想:这个要求不高,我能做到!在尝到成功的甜头后,他们的信心增强了、干劲增加了。基于此,我及时提高要求,将第二次考试分数定在55分左右,结果他们又能达到。在表扬一番后,我再定下第三次目标——60分左右。这些平日里的潜能生,为了保持前段时间的“好形象”,使“脸上有光”,都自觉地加快了学习的节奏,上课变了,做作业变了,终于使自己的成绩趋于达标。再这样进行几个回合后,他们的成绩就可以上升到70-75分左右了。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也上升到尖子生或中等生的水平。水涨船高,潜能生的进步使尖子生、中等生感到了明显的压力,也纷纷加大了学习的力度,因而整体成绩也随着上升。
  运用登门坎效应,采用由易趋难、由小趋大的教育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台阶小、步子密”的教育思想,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潜能生的转化工作中具在一定的实践价值。
其他文献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面的重大问题。”根据十几年的从教实践,我也深有体会:加强对学生的常规教育,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一、《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常规教育的主要依据    国家颁布的《守则》和《规范》具体体现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容。用《守则》和《规范》严格要求学生
期刊
教案,顾名思义,即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其内容不外乎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教案要消灭的是横亘在学生通向自由和光明前程的知识路障。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案是教育者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处理、整合知识信息的指导和组织方案,更是学生群体探求知识奥妙、追求美好未来的学习策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惟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才能处于最佳状态,思维
期刊
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下面试举几例以说明:    一、创设导入情景   导入情景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为主,内容多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
期刊
作文是高考得分的大头,作文是学生性情、心灵的感悟,是思维意识的展示。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变得精彩?我认为抓好学生的语言表达这个训练环节很重要,只有出口成章,下笔才可能有文采。  学生的语言训练从小学就开始了,初学语言表达,教师要求能完整地表达一句话,有主谓宾即可:小学又开始要求学生能比较生动地表述一句话,能加上一些表动态、情态的词语修饰。练习的方式也很多,如对话交流、看图说话。小学中段就要求能用生动传
期刊
【摘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计新颖的课堂开头;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成立数学学习兴趣小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激发兴趣 主体 问题情境 兴趣小组 现代化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索知
期刊
我们应该懂得,“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只是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收获的一粒“芝麻”。而这个“大西瓜”则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的点滴积累、心理的渐次成熟、心灵的逐日感悟、人格的不断提升、对话的广泛开展、品性的潜移默化,并使之能明一点是非、辩一点善恶、懂一点真假、认一点优劣、识一点利弊、了解一点哪些事该做或不该做、学会一点怎样同别人交往与共处、习惯一点用不同的思路去分析同一件事物以及用
期刊
一、结合初中数学大纲,就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要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们接触到许多数学方法,如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这是学习这一章知识的重点,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按
期刊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导和核心。只有与学生关系融洽,才能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整体。在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切忌以势压人、独树权威。我认为,要做好一个班主任,必须具备“三心”,即慈母之心、严父之心和益友之心,这“三心”缺一不可。慈母之心要爱得得体;严父之心要爱得适度;益友之心要明辨是非。老师的爱不同于父母、朋友和兄弟姐妹之爱,关键是用炽热的情感去温暖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去追求
期刊
个性,是指导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学科因其独有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就此谈点浅见。    一、立足课堂,营造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师生应平等合作、双向互动,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引导
期刊
学生周记容量大、内容丰富多彩、不受时空的限制,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的好方式。教师要求学生写周记,可了解其内心世界、增进师生间的情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写作技能、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周记也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学生周记可了解其内心世界    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五彩缤纷的,但有的同学善于表露内心,而有的同学则宁可埋在内心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