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来的。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迫使他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帮助。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小和尚跟师父学武艺,可师父却什么也不教他,只交给他一群小猪,让他放牧。庙前有一条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着一头头小猪跳过河,傍晚再抱回来。后来小和尚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出众的臂力和轻功。原来小猪一天天在长大,因此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断地增长。他这才明白师傅的用意。
“登门坎心理效应”反映出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据报载,在一次万米长跑赛中,某国一位实力一般的女选手勇夺桂冠。记者纷纷问其奥秘,她说:“别人都把一万米看作一个整体目标,我却把它分成十段。在第一个千米时,我要求自己争取领先,这易做到,因此我做到了;在第二个千米时,我也要求自己争取领先,这并不难,所以我也做到了……这样,我在每一个千米时都保持了领先,并超出一段距离,所以夺取了胜利,尽管我的水平不是最高。”事后,她的教练说,她正是成功地运用了登门坎效应的结果。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达到的要求,在实现了较低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高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明代洪自成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在教育教学中,由于人的缺点容易显现,优点往往隐藏不见,在批评其缺点时,切不可太苛刻,应去大错而容小过;在表扬引导时,目标不可太高,应让其积小善而成大善。基于这种认识,我在管理潜能生时,就根据登门坎效应,从小处、细处着手,循循善诱,把那些较难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较简单的小目标,让他们逐个完成、渐次提高。
例如,在处理背书这一学习任务时,我把学生分成三类:尖子生要求在三天内一次背完,一字不漏。中等生可分两次背完,允许小有字词之误。潜能生一向“怕背书”,难度较大,我把课文分成几段或几层,每天只要求他们背其中的一段或一层,并适时鼓励、渐次提高。由于降低了難度、放宽了要求,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通过努力,他们最终都顺利地背完了书。
潜能生基础差、底子簿、学习劲头不足,要求学习进步、成绩合格,是有难度的。为了有效地转化他们,我也采取登门坎效应,与他们每人订一份“成绩达标单”,第一次考试,将分数定得略低,在50分左右,并且达到目标后给予一份奖励。他们心想:这个要求不高,我能做到!在尝到成功的甜头后,他们的信心增强了、干劲增加了。基于此,我及时提高要求,将第二次考试分数定在55分左右,结果他们又能达到。在表扬一番后,我再定下第三次目标——60分左右。这些平日里的潜能生,为了保持前段时间的“好形象”,使“脸上有光”,都自觉地加快了学习的节奏,上课变了,做作业变了,终于使自己的成绩趋于达标。再这样进行几个回合后,他们的成绩就可以上升到70-75分左右了。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也上升到尖子生或中等生的水平。水涨船高,潜能生的进步使尖子生、中等生感到了明显的压力,也纷纷加大了学习的力度,因而整体成绩也随着上升。
运用登门坎效应,采用由易趋难、由小趋大的教育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台阶小、步子密”的教育思想,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潜能生的转化工作中具在一定的实践价值。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迫使他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帮助。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小和尚跟师父学武艺,可师父却什么也不教他,只交给他一群小猪,让他放牧。庙前有一条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着一头头小猪跳过河,傍晚再抱回来。后来小和尚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出众的臂力和轻功。原来小猪一天天在长大,因此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断地增长。他这才明白师傅的用意。
“登门坎心理效应”反映出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据报载,在一次万米长跑赛中,某国一位实力一般的女选手勇夺桂冠。记者纷纷问其奥秘,她说:“别人都把一万米看作一个整体目标,我却把它分成十段。在第一个千米时,我要求自己争取领先,这易做到,因此我做到了;在第二个千米时,我也要求自己争取领先,这并不难,所以我也做到了……这样,我在每一个千米时都保持了领先,并超出一段距离,所以夺取了胜利,尽管我的水平不是最高。”事后,她的教练说,她正是成功地运用了登门坎效应的结果。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达到的要求,在实现了较低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高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明代洪自成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在教育教学中,由于人的缺点容易显现,优点往往隐藏不见,在批评其缺点时,切不可太苛刻,应去大错而容小过;在表扬引导时,目标不可太高,应让其积小善而成大善。基于这种认识,我在管理潜能生时,就根据登门坎效应,从小处、细处着手,循循善诱,把那些较难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较简单的小目标,让他们逐个完成、渐次提高。
例如,在处理背书这一学习任务时,我把学生分成三类:尖子生要求在三天内一次背完,一字不漏。中等生可分两次背完,允许小有字词之误。潜能生一向“怕背书”,难度较大,我把课文分成几段或几层,每天只要求他们背其中的一段或一层,并适时鼓励、渐次提高。由于降低了難度、放宽了要求,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通过努力,他们最终都顺利地背完了书。
潜能生基础差、底子簿、学习劲头不足,要求学习进步、成绩合格,是有难度的。为了有效地转化他们,我也采取登门坎效应,与他们每人订一份“成绩达标单”,第一次考试,将分数定得略低,在50分左右,并且达到目标后给予一份奖励。他们心想:这个要求不高,我能做到!在尝到成功的甜头后,他们的信心增强了、干劲增加了。基于此,我及时提高要求,将第二次考试分数定在55分左右,结果他们又能达到。在表扬一番后,我再定下第三次目标——60分左右。这些平日里的潜能生,为了保持前段时间的“好形象”,使“脸上有光”,都自觉地加快了学习的节奏,上课变了,做作业变了,终于使自己的成绩趋于达标。再这样进行几个回合后,他们的成绩就可以上升到70-75分左右了。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也上升到尖子生或中等生的水平。水涨船高,潜能生的进步使尖子生、中等生感到了明显的压力,也纷纷加大了学习的力度,因而整体成绩也随着上升。
运用登门坎效应,采用由易趋难、由小趋大的教育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台阶小、步子密”的教育思想,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潜能生的转化工作中具在一定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