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生终点,岁月大幕即将 落下之时,我们会不会由衷地感到遗憾,甚至有耻辱之感,因为我们一直活在别人创造的所谓的“跟风文化”之中, 我 们从没有为自己活过
人们有社会一致性的从众心理
张悟本的“养生闹剧”终于落幕了,闹剧背后的社会群体心理更应引起人们的思考。
跟风的一个直接的心理机制源于人们有社会一致性的从众心理,即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在这场闹剧中表现为一哄而上去养生,这里面许多养生的百姓都是“被养生”,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也没有去思考这样做的效果到底怎样。通常情况下,万事跟着大家走,就是安全的。这种心理的形成不乏有历史因素与文化因素。但若这种心理固化成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的性格,则是不可取的。张悟本养生图书的广告语极具吸引力:“一本可能让您多活几十年的书!一本可能让您少花几十万的书!”这两句广告语真的是说到了中老年人的心坎上。被看病难、看病贵所困扰的中老年人觉得如果买一本35元的书就能达到永葆健康的目的,谁不会买一本?看到邻居买、同事买、亲戚朋友在迷信张悟本时,出于从众心理,自己也唯恐“落伍”,大家都这样做,自己也这样做,这样才能不受舆论压力。
“信息不对称”容易引起人们跟风
在当前人们追求养生时尚的情形下之所以形成人们对张悟本养生闹剧的盲从,主要源于人们对养生知识的严重缺乏。在民众养生需求与张悟本提供养生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情况。从理论上讲,信息不对称就是指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通俗意义上就是说打交道的双方一方知道的多,懂得多,而另一方则知道的少,懂得少,懂得多的一方如果不遵守职业规范,就可以利用自身知识或者经验的优势,欺负处于弱势的一方。
在社会生活中,信息资源如同其他社会财富一样,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对信息资源的优先占有也会带来相关的财富,当某种信息资源被独占的时候,相应的利益也会被垄断。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在消费领域,中国老百姓的消费理念是极不成熟的,喜欢跟风,很容易相信“专家”的话,往往是专家说什么就信什么;名头越大、背景越深、越能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专家”越能获得媒体的关注,吸引公众的眼球。张悟本自称“出生于四代中医世家,6岁起随父学医,临床经验二十余载”,利用自身懂的一点养身小伎俩和百姓对养生的一无所知,夸大其词,欺骗百姓,从而掀起了“风”生水起的张悟本“养生闹剧”。
跟风会固化成民族特质,内化成群体性格
人们行为的跟风是一种拙劣的模仿,一种愚蠢的借鉴,一种虚荣的攀比,一种明显缺乏理性、抹杀个性的行为。在中国,这种行为不仅时时有,而且处处有——常突然而起,又轰然而散,且循环往复,永无穷竭。
跟风是产生张悟本的土壤,让张悟本这种冠神医之名,行骗钱害人之实的江湖郎中得以横行中国,风光数年而不倒。尘埃落定之后,我们不应过多地关注他究竟赚的是否盆钵满盈,是否博得名满天下,而应思考我们自身的问题所在。为什么跟风会固化成民族特质,内化成群体性格。
诚然,当下社会浮躁异常,人们专注于眼前小利,一切以金钱为标准,以众人流行文化为指向,很少进行自己的个性思考,个性闪光淹没于世俗流行之中。如果这样一个跟风随流的生活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在人生终点,岁月大幕即将落下之时,我们会不会由衷地为自己感到遗憾,甚至有耻辱之感,因为我们一直活在别人创造的所谓的“跟风文化”之中,我们从没有为自己活过。
痛定思痛,我们肯定艳羡那些用心过活、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追风的人。但生命不会给我们重新再来的机会。所幸的是我们现在能清醒地认识到跟风的坏处,一切不晚。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艳羡别人的真情真性的生活,不如从现在,从我做起。改掉自己随流从众的心态,拒绝外来强加的跟风文化,用自己真心来生活,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作者为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授)
人们有社会一致性的从众心理
张悟本的“养生闹剧”终于落幕了,闹剧背后的社会群体心理更应引起人们的思考。
跟风的一个直接的心理机制源于人们有社会一致性的从众心理,即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在这场闹剧中表现为一哄而上去养生,这里面许多养生的百姓都是“被养生”,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也没有去思考这样做的效果到底怎样。通常情况下,万事跟着大家走,就是安全的。这种心理的形成不乏有历史因素与文化因素。但若这种心理固化成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的性格,则是不可取的。张悟本养生图书的广告语极具吸引力:“一本可能让您多活几十年的书!一本可能让您少花几十万的书!”这两句广告语真的是说到了中老年人的心坎上。被看病难、看病贵所困扰的中老年人觉得如果买一本35元的书就能达到永葆健康的目的,谁不会买一本?看到邻居买、同事买、亲戚朋友在迷信张悟本时,出于从众心理,自己也唯恐“落伍”,大家都这样做,自己也这样做,这样才能不受舆论压力。
“信息不对称”容易引起人们跟风
在当前人们追求养生时尚的情形下之所以形成人们对张悟本养生闹剧的盲从,主要源于人们对养生知识的严重缺乏。在民众养生需求与张悟本提供养生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情况。从理论上讲,信息不对称就是指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通俗意义上就是说打交道的双方一方知道的多,懂得多,而另一方则知道的少,懂得少,懂得多的一方如果不遵守职业规范,就可以利用自身知识或者经验的优势,欺负处于弱势的一方。
在社会生活中,信息资源如同其他社会财富一样,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对信息资源的优先占有也会带来相关的财富,当某种信息资源被独占的时候,相应的利益也会被垄断。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在消费领域,中国老百姓的消费理念是极不成熟的,喜欢跟风,很容易相信“专家”的话,往往是专家说什么就信什么;名头越大、背景越深、越能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专家”越能获得媒体的关注,吸引公众的眼球。张悟本自称“出生于四代中医世家,6岁起随父学医,临床经验二十余载”,利用自身懂的一点养身小伎俩和百姓对养生的一无所知,夸大其词,欺骗百姓,从而掀起了“风”生水起的张悟本“养生闹剧”。
跟风会固化成民族特质,内化成群体性格
人们行为的跟风是一种拙劣的模仿,一种愚蠢的借鉴,一种虚荣的攀比,一种明显缺乏理性、抹杀个性的行为。在中国,这种行为不仅时时有,而且处处有——常突然而起,又轰然而散,且循环往复,永无穷竭。
跟风是产生张悟本的土壤,让张悟本这种冠神医之名,行骗钱害人之实的江湖郎中得以横行中国,风光数年而不倒。尘埃落定之后,我们不应过多地关注他究竟赚的是否盆钵满盈,是否博得名满天下,而应思考我们自身的问题所在。为什么跟风会固化成民族特质,内化成群体性格。
诚然,当下社会浮躁异常,人们专注于眼前小利,一切以金钱为标准,以众人流行文化为指向,很少进行自己的个性思考,个性闪光淹没于世俗流行之中。如果这样一个跟风随流的生活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在人生终点,岁月大幕即将落下之时,我们会不会由衷地为自己感到遗憾,甚至有耻辱之感,因为我们一直活在别人创造的所谓的“跟风文化”之中,我们从没有为自己活过。
痛定思痛,我们肯定艳羡那些用心过活、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追风的人。但生命不会给我们重新再来的机会。所幸的是我们现在能清醒地认识到跟风的坏处,一切不晚。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艳羡别人的真情真性的生活,不如从现在,从我做起。改掉自己随流从众的心态,拒绝外来强加的跟风文化,用自己真心来生活,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作者为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