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所遁形?Form of the Formless
展望?Zhan Wang
长征空间?Long March Space
2012.10.26 ~12.02
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室内,除了温暖我们还可以看到空气中漂浮着灰尘,这种被我们所忽视的物质其实一直存在。许多事情我们视而不见,但它并没有消失,就像灰尘。关于有形与无形的思考,正是艺术家展望在长征空间展出的最新个展“无所遁形”所要传达的。
展望通过艺术来帮助自己观察世界,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思考。长征空间共有两个展厅,通常这两个展厅是割裂的,两个个展共存也是长征惯用的一种形式。但在此次展览上,展望用光将两个展厅连接起来,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展望在采访中一直强调的。两个展厅一明一暗,在“明间”展出的是一件雕塑(《石隐》)和介于平面与立体之间的作品(《小宇宙》系列),在“暗间”从隔壁展厅打进来的光束构成了作品《无所遁形》,与其共处一室的是影像作品《石沉大海》。
对不了解展望的人来说,其作品既难懂,又八竿子打不着,但这些作品与他以往的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展望说,在不同的阶段会解决不同的问题。刚从学院毕业那会儿,展望在做超写实雕塑,当时思考的问题是雕塑的终结是什么。大概在1994年,他觉得创作应该回到自身,回到现实,就做了《中山装》系列,该系列作品呈现了展望那一代人是如何长大的,受着怎样的教育,而中山装是他们都穿过的服饰。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雕塑”被略去剩下的只是“躯壳”——中山装,自此,在展望的作品中出现了观念性的表达。不过,《中山装》之后展望开始觉得关于人与社会这种意识形态的思考是建立在别人的思考之上的,换言之都是学来的,他觉得自己应当从自身文化最原本的东西里吸取营养,建好地基才能够走得更远。于是他回到了自己早有关注的中国赏石文化,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石头也成了展望之后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假山石_浮石》系列是展望使用石头创作的第一组作品,虽与《中山装》系列的内核完全迥异,但却有着类似的形式语言——对衣褶儿的处理方式延续到了该系列的创作中。与太湖石相关的创作持续了15年,直到2010年创作了《一小时等于一亿年》才算真正对文人文化做了个了结,“可以说我看明白了文人文化其实就是对时间的崇拜,正是因为人活不了那么久,所以人是膜拜时间的”。
当时间的问题解决之后,展望就开始思考时间之前是什么,一切的源头是什么,于是他做了《我的宇宙》,这是展望所认为的一切的原点。站在爆炸的中心,从六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宇宙”爆炸。“宇宙”爆炸之后,那些细微的粉尘是消失了,还是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存在?本次展览正是《我的宇宙》之后多形式,多角度的延续。
《小宇宙》是一组很难界定的作品,既不是雕塑也不能算绘画,它是“宇宙爆炸”在平面上的延伸。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是展望一锤一锤敲出来的,这一切全凭感觉,砸到满意为止,这种举动很像宇宙的多次爆炸。展望说在做这件作品的时候感觉自己在创造宇宙。对做了近20年艺术的展望而言,这种介乎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创作形式更具吸引力,在这个作品中所谓的“画布”的原材料是那些砸碎的石头,它们转化成为另一种存在形式。
《石隐》是一件不那么完美的作品,因为它并没有达到展望的预想,正如这次展览,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许多东西没能按最初的设想展现出来。《石隐》非常切题,展望将一块石头抛光,翻成透明材料,然后将其再铸回透明材料中,一块石头就被隐藏起来,但是透过光,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存在。
在另一个展厅里,《无所遁形》弥漫着整个空间,透过隔壁射进来的光线,我们可以看到灰尘,他们填充了整个空间。在展望看来有许多观众可能会看不进去,一看“哦,原来是灰尘”就会掉头就走,浮躁的社会让人很难停下来,仔细去观察。影像作品《石沉大海》为我们呈现了一台摄像机同步录下的一块石头下落上升的画面,连展望也很难用语言去解读,只是觉得这两个作品放在一起挺有意思,粉尘看似不动,其实在不停地运动,而录像中的石头不停地下落、上升,但由于录像机与石头相对静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安静的画面,“有时候事物的关联不一定要产生什么,但是它就是有关联。”
艺术难就难在没有对错,当身处其中的时候,自己也说不清自己做的是什么,“无所遁形”要呈现的是一种感觉,而展望也是跟着感觉在呈现,只有当他走过这个阶段,才能理性的分析出此时此刻他解决的是创作中的哪个问题,“无所遁形”才能够真正无所遁形。
展望?Zhan Wang
长征空间?Long March Space
2012.10.26 ~12.02
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室内,除了温暖我们还可以看到空气中漂浮着灰尘,这种被我们所忽视的物质其实一直存在。许多事情我们视而不见,但它并没有消失,就像灰尘。关于有形与无形的思考,正是艺术家展望在长征空间展出的最新个展“无所遁形”所要传达的。
展望通过艺术来帮助自己观察世界,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思考。长征空间共有两个展厅,通常这两个展厅是割裂的,两个个展共存也是长征惯用的一种形式。但在此次展览上,展望用光将两个展厅连接起来,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展望在采访中一直强调的。两个展厅一明一暗,在“明间”展出的是一件雕塑(《石隐》)和介于平面与立体之间的作品(《小宇宙》系列),在“暗间”从隔壁展厅打进来的光束构成了作品《无所遁形》,与其共处一室的是影像作品《石沉大海》。
对不了解展望的人来说,其作品既难懂,又八竿子打不着,但这些作品与他以往的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展望说,在不同的阶段会解决不同的问题。刚从学院毕业那会儿,展望在做超写实雕塑,当时思考的问题是雕塑的终结是什么。大概在1994年,他觉得创作应该回到自身,回到现实,就做了《中山装》系列,该系列作品呈现了展望那一代人是如何长大的,受着怎样的教育,而中山装是他们都穿过的服饰。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雕塑”被略去剩下的只是“躯壳”——中山装,自此,在展望的作品中出现了观念性的表达。不过,《中山装》之后展望开始觉得关于人与社会这种意识形态的思考是建立在别人的思考之上的,换言之都是学来的,他觉得自己应当从自身文化最原本的东西里吸取营养,建好地基才能够走得更远。于是他回到了自己早有关注的中国赏石文化,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石头也成了展望之后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假山石_浮石》系列是展望使用石头创作的第一组作品,虽与《中山装》系列的内核完全迥异,但却有着类似的形式语言——对衣褶儿的处理方式延续到了该系列的创作中。与太湖石相关的创作持续了15年,直到2010年创作了《一小时等于一亿年》才算真正对文人文化做了个了结,“可以说我看明白了文人文化其实就是对时间的崇拜,正是因为人活不了那么久,所以人是膜拜时间的”。
当时间的问题解决之后,展望就开始思考时间之前是什么,一切的源头是什么,于是他做了《我的宇宙》,这是展望所认为的一切的原点。站在爆炸的中心,从六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宇宙”爆炸。“宇宙”爆炸之后,那些细微的粉尘是消失了,还是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存在?本次展览正是《我的宇宙》之后多形式,多角度的延续。
《小宇宙》是一组很难界定的作品,既不是雕塑也不能算绘画,它是“宇宙爆炸”在平面上的延伸。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是展望一锤一锤敲出来的,这一切全凭感觉,砸到满意为止,这种举动很像宇宙的多次爆炸。展望说在做这件作品的时候感觉自己在创造宇宙。对做了近20年艺术的展望而言,这种介乎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创作形式更具吸引力,在这个作品中所谓的“画布”的原材料是那些砸碎的石头,它们转化成为另一种存在形式。
《石隐》是一件不那么完美的作品,因为它并没有达到展望的预想,正如这次展览,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许多东西没能按最初的设想展现出来。《石隐》非常切题,展望将一块石头抛光,翻成透明材料,然后将其再铸回透明材料中,一块石头就被隐藏起来,但是透过光,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存在。
在另一个展厅里,《无所遁形》弥漫着整个空间,透过隔壁射进来的光线,我们可以看到灰尘,他们填充了整个空间。在展望看来有许多观众可能会看不进去,一看“哦,原来是灰尘”就会掉头就走,浮躁的社会让人很难停下来,仔细去观察。影像作品《石沉大海》为我们呈现了一台摄像机同步录下的一块石头下落上升的画面,连展望也很难用语言去解读,只是觉得这两个作品放在一起挺有意思,粉尘看似不动,其实在不停地运动,而录像中的石头不停地下落、上升,但由于录像机与石头相对静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安静的画面,“有时候事物的关联不一定要产生什么,但是它就是有关联。”
艺术难就难在没有对错,当身处其中的时候,自己也说不清自己做的是什么,“无所遁形”要呈现的是一种感觉,而展望也是跟着感觉在呈现,只有当他走过这个阶段,才能理性的分析出此时此刻他解决的是创作中的哪个问题,“无所遁形”才能够真正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