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过去 抓住现在 创造未来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you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受到很大的忽视,高师在建设问题上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去不断完善。作为新世纪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应当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积极推进我国普及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大力发展,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添砖加瓦。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完善;制订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0-0137-02
  
  陶行知老先生曰:“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作为肩负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其素质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起点低、要求高、人员广、责任重的特点,其意义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受到很大的忽视,虽然大家都在呼吁加强素质教育,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在公共音乐教育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配置了相应的教学设施,但公共音乐教育力度还不够大,重视度还不够高,不能够将此项教育的质量问题真正落到实处。
  一、高等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音乐素质教育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还是显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中,很多院校的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整体上、宏观上去寻找和探索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规律。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只开设了相对应的比较单调的技能技巧课和简单的音乐欣赏课。更有些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老师将公共音乐课等同于专业的乐理视唱课,课外的音乐活动也只是停留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的层面上,离高师音乐教学目的的实用性和高素质教育要求培养一定深度的创新人才的目标相距还甚远。这同时也给我们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不系统,致使音乐教育课程理论建设的不完善。由于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内容在部分高师没有得到相关领导和任课教师的重视,或是领导较为重视而到了基层面并不能真正重视,而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佳。首先是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这是高师音乐教育和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它涵盖了任职小学音乐教师所必须的基本技能(节奏感、视唱、小乐器演奏等)的训练和音乐基础知识的强化,包括乐理、节奏、视谱唱儿歌、声乐、指挥、小型乐器、键盘乐器的介绍学习以及小学音乐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中外常用乐器、儿歌的一般特点的了解、唱游、音乐鉴赏、国际四大著名的音樂教育体系的介绍以及小学音乐教学法的学习等方面。
  二、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推动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
  随着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需求也明显增强,但我们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大多数公共音乐课任教师没有经过专门公共音乐课程培训,而是由音乐专业技巧老师兼任,导致重专业轻基础普及的现象;还有一些院校用其它部门具有音乐特长的教师兼带公共音乐课;更为严重的是让在校学音乐专业的学生来兼任公共音乐的教学工作。这种做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解决了暂时的专业教学人员不足的问题,但也明显造成了高师公共音乐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不过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高师音乐教师的大部分是来自高等音乐学府,因其艺术的专业性、个性较强,很多青年教师的理念存在一个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和所学专业和业务工作要求的转换过程。这就要求有关的部门针对此情况对教师队伍进行一系列的培养工作。在关注公共音乐教师的理念转换工作中,中有几点建议和老师们一起共勉:一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二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的理念。
  怎样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一直是各院校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国内各高校都在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面向社会招聘优秀的专业人才充实
  教师队伍。音乐教育是美育不可或缺的组份。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高师公共音乐教育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更多应该注重的是:怎样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对所招聘进来的教师进行培养,使之成为自己需要的人才。
  三、重视高师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完善
  音乐教育是美育不可或缺的组份。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高师公共音乐教育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其目标虽然不是培养专业、专职的音乐教师。但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短缺现象尤为严重,很多农村学校音乐教师是由其他的科任教师兼代,或者在更偏远一点的农村学校干脆就不上音乐课,这样一大批孩子失去了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
  高师要求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教学型人才,需要大批全新型、综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去加入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为推进高师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建设与完善,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理论内容课程体系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的公共音乐教学大多存在着两种现象,其一是只开设一些类似高中课程的音乐欣赏课,虽说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缺乏基础理论的教学,缺乏深度。
  另一种是理论性太强,公共音乐的课堂基本是专业的乐理视唱,音乐课堂给人一种枯糙无味之感,不要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原来有点兴趣的同学也会对之产生厌倦情绪。我们教师应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的目的,更多地从实际出发,从音乐出发,将基础理论、技能技巧、音乐鉴赏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能使高师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使高等师院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二)选编、整合公共音乐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有些师范院校的公共音乐教学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一直存在着游离的状态,没有固定的选订、编写相适应的教材。教学中根据本校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最关键的,可以使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没有很好的教材,教学效果必然遭受很大影响。各高师院校可以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总的教育方向的指引下,选订符合自己特色的教材,也可组织专业教师,根据本校学生音乐的实际情况、培养目标特色等整合、编写相适应的教材,并组织全体公共教师进行教学教研、观摩展示等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也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公共音乐的教学效果。
  (三)积极开展“校园音乐”活动周
  高等师范院校应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多样性的丰富多彩的 “校园音乐”活动周,活动内容可涵盖歌咏比赛、音乐知识讲座、音乐基础知识征答、音乐征文比赛、音乐故事、专题音乐欣赏会等多种形式。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生能在知识性、理论性、趣味性、实用性各方面得到有机的结合,学生在音乐教学课堂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延伸,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审美情趣,高师的公共音乐教育也得以普及和提高。
  总之,公共音乐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在建设问题上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去不断完善。作为新世纪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应当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应从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教材、考试评价以及教学的方法手段等方面入手,将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2]的思想,积极推进我国普及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大力发展,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添砖加瓦。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普通高师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必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音乐教育现状直接关系我们下一代的基本素质问题,我们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注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状况。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 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王斌.普通高师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理论建设问题[J].艺术教育,2008(10).
其他文献
摘要:电视作为当代几乎家家必备的媒体,在技术变革的推动下发展迅速,电视节目形态也愈加多样化。故事类节目逐渐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主要选材和构成部分。近年来,电视节目低俗化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反复的讨论和关注,这也再次引起了业界和学界对电视节目可看性和思想性进行反思。《传奇故事》以真善美的舆论导向和予哲理于诙谐的故事化语言叙述方法吸引观众,是一档名副其实的大众性新闻节目。结合其节目特色,本文重在浅析故
期刊
摘要:穿越剧作为一种新的电视剧题材,大部分改编自网络穿越小说,最近在荧屏上红极一时,甚至出现“未播先火”的现象,受到观众的热捧。除了本身的娱乐元素和故事情节之外,穿越剧中“穿越”这一行为也迎合了观众的一些新的心理需求,例如对现实的逃避。本文结合当下热播的穿越剧《步步惊心》,从穿越剧的叙事方式、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及受众的心理需求几个方面分析了穿越剧热播的原因。  关键词:穿越剧;情感戏;观念冲突;心
期刊
摘要:在当代社会,图像化的表达方式体现着人们生存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人们试图运用图像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图像时代的到来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论文通过对世界图像化的五大表现的描述,具体以西安世园会宣传片为例,从模仿形态、复制形态、虚构形态、拟像形态等方面来解读宣传片影像的结构方式,试图对西安世园会宣传片做出图像化阐释,进而分析图像背后的深层含义,以此来阐述世界图像化的传播效应。  关键词:图像化;世
期刊
摘要:电视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目前中国最普及的大众媒介,在一定意义上,启发和引导着受众的思想行为。事实上,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之一就是直接对高雅文化、先锋文化或称精英文化的再生产。作家、艺术家们不断创造,编剧、导演们则信手拈来,将其纳入商品消费市场,填补文化产品遗留下来的空缺。伴随着现代生活的步伐,适应于成长起来的80后,适应于企业白领、年轻小老板、自由职业者、年轻艺术家等等的需求,“小资情
期刊
摘要:虚拟组织因共享而生,因传播而存在和发展。本文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案例为蓝本,从虚拟组织与传播的关系入手,着重通过考察虚拟组织内部、组织间以及组织外部传播与传统组织传播的差别,探讨虚拟组织传播对传统组织传播产生了哪些创新效应。  关键词:虚拟组织;组织传播;商业文明;阿里巴巴  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013-04     一、虚拟组织与
期刊
摘要:时至今日,距离“723”温州动车事故已经四个月有余。在这段时间,笔者尽自己能接触到的任何媒体渠道,试图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关注事态的步步发展。在关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相比较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纸,互联网评论尤其是著名微博的评论力量是更加强大、汇聚到的能量是更加强烈的,同时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正能量;名博;姚晨;微薄精英化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有多种结构方式,通过节目形态结构方式的互相借鉴和创新,会产生更多优秀的节目形式。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的嫁接式结构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结构方式。本文试图以中国教育电视台求职节目《职来职往》对于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的节目形态的成功嫁接为例来阐述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的嫁接式结构。  关键词:真人秀;节目形态;嫁接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娱乐节目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娱乐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愈来愈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以国内娱乐节目的发展概况及目前现状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探析国内娱乐节目的发展道路,以期国内娱乐节目在本土化再造的基础上重塑品格、回归理性,逐渐达到社会责任和收视率的和谐统一,使娱乐节目真正成为一档脱俗而不庸俗,娱乐而不愚乐,并为受众所喜闻乐
期刊
摘要:新媒介环境与技术促使微时代来临,不仅让微小说、微博得以流行,也让微视听的文化消费形式“微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从解读微电影入手,分析了微电影的受众定位及热播原因,对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及走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微电影;受众;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095-02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
期刊
摘要:微博传播速度快、传播碎片化、互动性强的特点为纸质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新周刊》为例分析纸质媒体在微博平台中具有传播优势和面临的竞争无序、内容碎片和受众阅读习惯改变等问题,认为纸媒微博的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创新营利模式,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以促使纸媒微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微博;纸质媒体;《新周刊》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