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没有微信的时代,他的照片让西湖白堤上的一棵树成为网红。
他的作品曾两次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通称“荷赛”)中获奖,并在100多個国家巡展。
很多人问他摄影的诀窍,他说自己的照片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一般人可能看不到,比如路边的一棵树。
从事摄影近20年,傅拥军一直觉得,摄影就是生活,有爱,也有温度。
没有人是天生的摄影师
那棵树成为网红后,很多人来找它,地方媒体来了,CCTV来了,全国各地游西湖的人也举着手机来了。而傅拥军说,西湖边最早的“网红树”要比它大30岁。1978年,一位外国摄影师拍下来西湖边的一棵树,正是这张照片给了他灵感。与那位外国摄影师不同的是,他一拍就是3年,拍过1000多张照片,树的位置已经刻在他脑子里,路过断桥,下去第十棵桃树就是。
这就是西湖边最普通的一棵树。在镜头下,树经历了春夏秋冬,花开花落,镜头也拍下了树下各种各样的人。它就像一个舞台,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城市的呼吸都在这里展开。2009年,第五十二届荷赛奖把自然类组照二等奖颁发给这棵树,称之为荷赛中的“中国文人照”,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意味。据说,第二年荷赛奖组委会收到了许许多多树的照片。
后来,有人在微博向傅拥军举报说:你的树不见了。他看到消息,直奔西湖。“真的没有了,像失恋了一样。”尽管有关部门几度重新栽了桃树,但没过多久,它们都纷纷夭折。
每每接受采访被问及为什么拍这棵树时,他总是说“顺其自然”,坚持一下就成了。
没有人是天生的摄影师。傅拥军最早的职业是卡车司机,入职时不到20岁,开着车队里的老解放跑长途,在全国各地被罚款,夜半的路边有打扮娇艳的女子朝他招手,还要警惕公路上的“黑心钉”“黑心洞”。因为车况不好,跑着跑着就需要下车修理,遇上大雨,浑身湿透,小小年纪的他饱经风霜。因为反应快,表现好,单位推荐他去当交警,后来又在汽车站做民警,抓小偷。这段经历练就了他火眼金睛和观察事物独到的角度。“小偷眼神和常人不一样,东张西望”,小偷总也抓不完,傅拥军对摄影的爱好却渐渐浓厚起来。
他调到文化局工作后,偷偷攒钱买了尼康90x,为了保护镜头又咬牙买了个高级摄影包,据说比局长的包都好。有次出门,路遇一辆警车牵着一头牛慢慢走,他追了一里多地,拍了两个胶卷。这幅照片登上了《都市快报》头版,得了全国新闻摄影年赛铜奖,这是傅拥军第一次获得全国奖,也让他自信起来,决定再转行,专职搞摄影。
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2000年的一天,杭州《都市快报》招人,傅拥军发了一个邮件,把自己的作品、简历都附上。半个月后,被通知去面试,进报社大门前,他先拐到旁边的小店,喝了一瓶啤酒给自己壮胆,心里还是“咚咚咚”地直跳。面试的是位女性,她问:“从哪里来?怎么来的?对都市报了解吗?一个车祸发生了你会怎么采访……”半个月后,他被通知去报到,从龙游来到杭州。
也许是社会经历丰富的缘故,傅拥军喜欢拍“有意思”的照片,那年10月,天气冷,他拍了一群姑娘拥在一起取暖,照片一下子上了头版。他投稿参加杭州西博会,得了万元大奖。照片中,他有自己的“一点点儿”原则:一点儿感动、一点儿意外、一点儿情趣、一点儿心酸、一点警示、一点儿幽默……总之,让你看完一眼再看一眼,有点儿意思就好。
记录大时代里小人物的生活巨变,也记录时代巨变中的生命温度。
2006年暑假末尾,在杭州火车站,很多留守儿童短暂地和父母相聚一个假期后,又要被送回老家,每一扇窗户里几乎都是一张张哭着的脸,傅拥军抓拍下照片。照片又拿了奖,他把奖金用来资助照片上的女孩,这个女孩,让他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和他们背后的乡村。
在重庆山区,他发现了一个只有一名代课老师和21个留守儿童的学前班,班里的21个孩子都被老师封了“官”,有班长、学委、护送队队长、钥匙组组长,等等,学前班每天都升国旗,每天都跳课间操。在教室后面,有一个斑驳的铁质转椅,是孩子们唯一的玩具,傅拥军给每一个孩子拍下一张单人照,再拍一张与老师的合影,最后一张只拍了那个空荡荡的玩具,如同一个隐喻。
他把照片洗了两套寄回山区,一套送给他们,一套让孩子们写上名字再寄回来。有趣的是,照片上,孩子们不仅写了名字,有的还写上爸爸妈妈在哪里打工,有的还画了画,画汽车,画妈妈,好多小朋友都写上了“我好想爸爸和妈妈”。无形中,傅拥军拍下了孩子们的感情,也拍下了中国留守儿童特殊的孤独心理,可能正因为如此,这组照片获得荷赛奖肖像类组照三等奖。
为时代多留一点儿东西
相比新闻的迅捷与时效性,傅拥军更愿意把相机长久地浸润进一个项目里,捕捉时代的脉搏,敏锐准确,又不疾不徐。他试图记录下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和人物,展现一个鲜活又丰富的中国。
去年,傅拥军又转行了,他辞去媒体人的身份做起老师,教摄影。他希望能把这些年的摄影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进行一个十分重要的拍摄项目——中国乡村影像调查。
据国家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已减少到270万个。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傅拥军希望能把这个过程系统性地记录下来。
他计划用3-5年的时间,选择中国每个省市的代表性的村子,共100个,进行深度走访,每个村子的最年长者、最穷的人、学校、医务室、婚宴、丧礼、家谱、农作物全部都要拍,为村庄建立档案,未来的人看到这些资料,就可以把整个村子的样貌还原。
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目前,他已经自费走了8个省,调查了20多个村庄,并开始学习纪录片制作,打算把没有拍过视频的村子再重走一遍。“摄影是未来的考古学。”傅拥军说,想尽一己之力为时代多留下一点儿东西。
在一次分享讲座上,他引用了法国摄影家布列松的一句名言:一件成功的摄影作品,不在于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而是因为它有爱,有对人类的理解,有对人类命运的认知。
他的作品曾两次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通称“荷赛”)中获奖,并在100多個国家巡展。
很多人问他摄影的诀窍,他说自己的照片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一般人可能看不到,比如路边的一棵树。
从事摄影近20年,傅拥军一直觉得,摄影就是生活,有爱,也有温度。
没有人是天生的摄影师
那棵树成为网红后,很多人来找它,地方媒体来了,CCTV来了,全国各地游西湖的人也举着手机来了。而傅拥军说,西湖边最早的“网红树”要比它大30岁。1978年,一位外国摄影师拍下来西湖边的一棵树,正是这张照片给了他灵感。与那位外国摄影师不同的是,他一拍就是3年,拍过1000多张照片,树的位置已经刻在他脑子里,路过断桥,下去第十棵桃树就是。
这就是西湖边最普通的一棵树。在镜头下,树经历了春夏秋冬,花开花落,镜头也拍下了树下各种各样的人。它就像一个舞台,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城市的呼吸都在这里展开。2009年,第五十二届荷赛奖把自然类组照二等奖颁发给这棵树,称之为荷赛中的“中国文人照”,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意味。据说,第二年荷赛奖组委会收到了许许多多树的照片。
后来,有人在微博向傅拥军举报说:你的树不见了。他看到消息,直奔西湖。“真的没有了,像失恋了一样。”尽管有关部门几度重新栽了桃树,但没过多久,它们都纷纷夭折。
每每接受采访被问及为什么拍这棵树时,他总是说“顺其自然”,坚持一下就成了。
没有人是天生的摄影师。傅拥军最早的职业是卡车司机,入职时不到20岁,开着车队里的老解放跑长途,在全国各地被罚款,夜半的路边有打扮娇艳的女子朝他招手,还要警惕公路上的“黑心钉”“黑心洞”。因为车况不好,跑着跑着就需要下车修理,遇上大雨,浑身湿透,小小年纪的他饱经风霜。因为反应快,表现好,单位推荐他去当交警,后来又在汽车站做民警,抓小偷。这段经历练就了他火眼金睛和观察事物独到的角度。“小偷眼神和常人不一样,东张西望”,小偷总也抓不完,傅拥军对摄影的爱好却渐渐浓厚起来。
他调到文化局工作后,偷偷攒钱买了尼康90x,为了保护镜头又咬牙买了个高级摄影包,据说比局长的包都好。有次出门,路遇一辆警车牵着一头牛慢慢走,他追了一里多地,拍了两个胶卷。这幅照片登上了《都市快报》头版,得了全国新闻摄影年赛铜奖,这是傅拥军第一次获得全国奖,也让他自信起来,决定再转行,专职搞摄影。
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2000年的一天,杭州《都市快报》招人,傅拥军发了一个邮件,把自己的作品、简历都附上。半个月后,被通知去面试,进报社大门前,他先拐到旁边的小店,喝了一瓶啤酒给自己壮胆,心里还是“咚咚咚”地直跳。面试的是位女性,她问:“从哪里来?怎么来的?对都市报了解吗?一个车祸发生了你会怎么采访……”半个月后,他被通知去报到,从龙游来到杭州。
也许是社会经历丰富的缘故,傅拥军喜欢拍“有意思”的照片,那年10月,天气冷,他拍了一群姑娘拥在一起取暖,照片一下子上了头版。他投稿参加杭州西博会,得了万元大奖。照片中,他有自己的“一点点儿”原则:一点儿感动、一点儿意外、一点儿情趣、一点儿心酸、一点警示、一点儿幽默……总之,让你看完一眼再看一眼,有点儿意思就好。
记录大时代里小人物的生活巨变,也记录时代巨变中的生命温度。
2006年暑假末尾,在杭州火车站,很多留守儿童短暂地和父母相聚一个假期后,又要被送回老家,每一扇窗户里几乎都是一张张哭着的脸,傅拥军抓拍下照片。照片又拿了奖,他把奖金用来资助照片上的女孩,这个女孩,让他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和他们背后的乡村。
在重庆山区,他发现了一个只有一名代课老师和21个留守儿童的学前班,班里的21个孩子都被老师封了“官”,有班长、学委、护送队队长、钥匙组组长,等等,学前班每天都升国旗,每天都跳课间操。在教室后面,有一个斑驳的铁质转椅,是孩子们唯一的玩具,傅拥军给每一个孩子拍下一张单人照,再拍一张与老师的合影,最后一张只拍了那个空荡荡的玩具,如同一个隐喻。
他把照片洗了两套寄回山区,一套送给他们,一套让孩子们写上名字再寄回来。有趣的是,照片上,孩子们不仅写了名字,有的还写上爸爸妈妈在哪里打工,有的还画了画,画汽车,画妈妈,好多小朋友都写上了“我好想爸爸和妈妈”。无形中,傅拥军拍下了孩子们的感情,也拍下了中国留守儿童特殊的孤独心理,可能正因为如此,这组照片获得荷赛奖肖像类组照三等奖。
为时代多留一点儿东西
相比新闻的迅捷与时效性,傅拥军更愿意把相机长久地浸润进一个项目里,捕捉时代的脉搏,敏锐准确,又不疾不徐。他试图记录下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和人物,展现一个鲜活又丰富的中国。
去年,傅拥军又转行了,他辞去媒体人的身份做起老师,教摄影。他希望能把这些年的摄影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进行一个十分重要的拍摄项目——中国乡村影像调查。
据国家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已减少到270万个。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傅拥军希望能把这个过程系统性地记录下来。
他计划用3-5年的时间,选择中国每个省市的代表性的村子,共100个,进行深度走访,每个村子的最年长者、最穷的人、学校、医务室、婚宴、丧礼、家谱、农作物全部都要拍,为村庄建立档案,未来的人看到这些资料,就可以把整个村子的样貌还原。
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目前,他已经自费走了8个省,调查了20多个村庄,并开始学习纪录片制作,打算把没有拍过视频的村子再重走一遍。“摄影是未来的考古学。”傅拥军说,想尽一己之力为时代多留下一点儿东西。
在一次分享讲座上,他引用了法国摄影家布列松的一句名言:一件成功的摄影作品,不在于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而是因为它有爱,有对人类的理解,有对人类命运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