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画中形态表现的创新路径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595091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装饰画的艺术形态创造过程中,视觉“形”的差异,成为解读画面“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形态命名、形态基因、形态常异变化、形态风格四个维度的属性解析,可以获得装饰画形态创新表现的独特视角.在装饰画形态表现的六个创新路径的比较分析中梳理装饰形态表现的差异特点,从而理解“形”与“意”在特定创作“场”所需求下形态装饰时的个性化表现.
其他文献
1947年伦敦国家美术馆举办“经过清洗的绘画”展览,美术馆彻底清洗画作的行为引发持久的争议,从公众讨论蔓延到艺术史学界.布兰迪、贡布里希、奥托·库尔兹等理论学者与国家美术馆修复师等推崇科学分析的实践者在《伯灵顿杂志》上发表数篇文章,就古色(patina)的范畴,以及它是否属于艺术家的意图从各自的角度进行辩论.本文分析双方观点,并探讨古色趣味如何影响绘画修复实践,从而揭示绘画修复是实践、趣味与艺术价值理解的多维度问题.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洲绘画为研究对象,这些作品均基于当下日常生活中目之所及的图像,艺术家们对各种媒体图像进行移植和篡改,表达个体对影像和权力体系的控诉.他们利用人物造型、空间渲染以及位置切换等方式进行创作,深刻揭示了景观社会背后的权力网络.
“西园雅集”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人集会之一.学术界针对此次集会的真实性展开激烈的争论,然而通过对“西园雅集”相关历史文献材料的梳理可知,在不同的时期“西园雅集”亦不断地被建构着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借用西方学者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从文艺场域、政治场域、文人话语以及符号权力这四个方面对这场元祐文人的集会活动开展论述,拓展“西园雅集”的研究视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雅集活动背后的权力经纬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在当代社会,科技得到大力发展的前提下,语言教学应恰当地利用科技使传统课堂变得多样化。以Laurillard(2013)提出的:科技的作用,教师的授课观点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三个理论为基础,结合相关研究,探讨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这三方面结合起来。使科技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发挥最优作用。最后,对语言教学设计和语言学习提出了建议。
在乡村景观改造过程中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共融是学术界探讨的话题.本文结合浙江丽水畲族的村寨环境景观改造案例,总结景观改造中消退性、加强性、替代性和缺失性的特点与矛盾,探讨记忆重塑对于构建新型乡村景观的理论意义.
本文立足于现代学院制的中国画人才培养机制百年发展的基石,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梳理新的变化与挑战,总结赓续传统与开拓新局任务下的成果与困境.在潘天寿“中西绘画两座高峰”、潘公凯“两端深入”的理论创见和新世纪以来的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并试点实施“两端三位一体”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中国画高质量人才、发展新时代中国画学科提供一种新方案.
齐喆(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刘老师,近期您出版了《刘蒙天美术作品研究》《刘蒙天艺术教育历程研究》两本著作,这两本书从对刘蒙天本人的采访开始,以大量文献资料、书籍、图片、书信、日记、自传、回忆录、作品为依据,将刘蒙天各个时期的艺术创作活动和教育活动做了一次详尽的梳理与研究.我受《美术观察》编辑部的委托,请您谈谈刘蒙天的艺术人生.
期刊
2021年4月3日,第二期翁氏家藏书画精品特展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开幕,主题为“行旅与故乡”,展期将持续至2022年3月6日.该展览接续前一期以人际交际为题的“翁氏家藏精品展:亲友郊游”特展,带领观者横跨中国大江南北,游历山水、饱览名胜,领略隽永秀美的壮丽河山,遥想翁氏家族曾世代生息的温婉水乡,品味独特而深沉的乡愁情结.
期刊
书籍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华书籍文化源远流长,宋代被誉为中国书籍艺术的黄金时代,包含汉字、布局、雕印等因素的版面设计是宋代书籍形式语言的集中表达,凝结着历久弥新的美学思想.
抽象主义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具有远东血缘,且多次参观在欧东亚艺术展并收藏了多种东亚艺术品.神秘的东亚艺术为康定斯基架构起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世界.本文立足跨文化艺术研究视角,以康定斯基作品中的东亚艺术元素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种视觉图式,结合中西艺术理念,分析东亚艺术元素如何从视觉图式影响其绘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