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家退休后的“艺术杂交”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_sum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人张”彩塑第一位族外传人逯彤觉得自己到60岁才成熟,以前那么多年都是为今天做准备的。2008年12月,63岁的他打破以往不收本行以外弟子的惯例,把景德镇制瓷好手张玉龙、青年书法家崔云蔚收为徒弟。此举让很多同行连呼“想不到”,称他的举动为“艺术杂交”。
  原来,两年前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会现场,逯彤遇到了专为故宫博物院制作高仿瓷的张玉龙,张玉龙多次表示了拜师的意愿,经过两年的考核,逯彤开口应允。逯彤说,收从事不同行业的徒弟,可促进不同艺术门类的互相学习,对发扬彩塑艺术大有益处。
  逯彤出生于工人家庭,却自幼喜爱画画。1960年天津电影制片厂招收艺术学员,他报考了美工,只想做做布景、道具等,结果他被刚刚成立的“泥人张工作室”录取了。原来在考试现场,他被艺术博物馆的张万清先生相中。果然,他18岁时就以彩塑《山里人》成名,此后组塑《春江花月夜》、系列彩塑《金瓶梅》等都曾蜚声艺坛。
  韶光流逝,转眼他到了退休的年龄,逯彤也有失落感,但他心想有手艺在身,退休就是改在家里上班,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逯彤特别感激贤内助温学华,她不仅精心照料他生活,还是他的好助手呢。2007年元宵节之前,夫妇俩应邀到广东省湛江市吴川镇参加“中国(吴川)泥塑节”。吴川是泥塑之乡,有着丰厚的群众基础,当地人对泥塑的热爱令他们十分感动。逯彤决定要在一周的时间内,用吴川的河塘泥雕塑完成一尊如真人般大小的《鲁智深》。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河塘泥与他用惯了的胶泥不同,加之气候不同,空气潮湿,最大的难题是泥巴粘不牢,成片地往下掉……时间紧迫,急得他额头冒出汗珠。老伴儿说别着急,咱慢慢想办法。然后,又遇到上色难题,以前是等到泥塑干透了才上色,现在时间不允许只能湿时上色,又是老伴儿出主意帮他解决了难题。《鲁智深》在泥塑节引起轰动。
  泥塑是个力气活儿,即使做摆件,从和泥、摔泥、揉泥到雕塑,没有一把子力气也是不行的。而且,一坐就是半天,对腰部、颈椎等等都要求很高。所以,逯彤天天坚持锻炼身体。由于当年他参加“四清”时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但他越疼越坚持,每天早晨骑自行车到公园打太极拳、练剑,还坚持每天步行一个小时。老伴儿也陪着他步行、游泳、滑冰、踢踺儿。逯彤说,每天锻炼之后浑身感觉轻松,有时还能激发创作灵感呢。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逯彤花甲之年佳作迭出。朋友说,老逯的精彩从60岁开始!2006年,他的作品入选2006年法国卢浮宫美术年展,并获得特别奖。这是我国传统彩塑作品首次参加国际大展并获奖。同年,他还随同天津歌舞剧院到澳大利亚访问演出,在悉尼歌剧院现场做泥塑表演,一尊《太白醉酒》令全场观众为之倾倒。2007年,在国家大剧院正式投入使用时,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专程在他家精心挑选了4件泥塑作品放在大剧院展出。
  逯彤说话慢条斯理,让人有泥土不言却滋生万物的感觉。有趣的是,因为他长得有点儿“女人相”,常被一些参观者误认为“大妈”。逯彤说,无论误会还是荣誉,他都看得很淡。他说,静心才能出好东西,我不图别的,就是想为后人留下一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东西。
其他文献
“神舟五号”轰然起飞遨游太空,“神舟七号”载三位航天英雄漫步太空,奠定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国地位。这一切,又让我想起1958年春接受中央军委命令,奔赴甘肃酒泉建设导弹基地的艰苦岁月。  我今年已经86岁了。1958年春,我任某炮兵团政委,奉中央军委命令和时任团长的邓庆祥率领部队到甘肃祁连山下,担负建设卫星发射基地的备料工程任务。经过两天两夜的行程后,我们在祁连山脚下安营扎寨。我师其他几个团,加上军
期刊
2008年11月初,大连女士杨客嘉接到19岁的女儿郭阳毅从加拿大多伦多打来的电话,女儿兴奋地告诉她,自己刚刚被多伦多大学推选为校园“中加友好形象大使”。闻讯杨客嘉喜极而泣,10年的光阴,终于让女儿从一个问题少女变成“校园明星”。  原来女儿阳毅出生3个月之后,杨客嘉和丈夫郭甸心为了事业就把孩子托给父母,背井离乡在大连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夫妻俩才把已经9岁的女儿接到身边,送进一家寄宿制学校。  女儿
期刊
在这些摄影家的镜头中,中国的老百姓自然、朴实,尽管老照片中的他们当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觉得自己很幸福。在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抱怨,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笑容。
期刊
前年初,老爸的退休申请批下来了。可真正闲下来,老爸颇不适应,再也不能神采飞扬地上讲台授课,他觉得空前失落,甚至为当初吵着要退休产生了几丝悔意。  没事了,老爸就开始在小区里转。以前没有时间更没有那份闲心关注周围的生活,现在看多了,他发现这儿还有一些不和谐之处。原来小区的入口处有个喷水池,修了假山,还养了些金鱼。刚入住时,众多住户对它赞不绝口。可后来输水管锈死,池子干涸后,鱼死了,连接池子的线路老化
期刊
上海退休老人郦庙成放弃了大都市优越的生活,跟随一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农村夫妇,来到河南遂平县一个偏僻的山村安度晚年。    感动于民工夫妇的至诚至孝,老人决心到乡下养老  现年37岁的盛新政,是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槐树乡陈庄的农民。16岁那年,他的父亲病故了,22岁那年,母亲又患病去世。看着别人家中父母健在,他很是羡慕。在村里,他经常给孤寡老人挑水送菜送好吃的,老人们都说新政有一颗“大孝心”,是个值
期刊
老、少一家分处三国,远隔万里,同声歌唱: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国力上升,许多事,过去想都不敢想,如今已成“弹指”之易事。想这除夕之夜,古人曾有“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哪得梦魂来”之慨叹,而今在我家却已成为:坐地日行八万里,三国聚会一瞬中!  腊月初八,远在日本的儿子打来电话,约定除夕上网,与我们在Skype上相会,共度良夜。不觉间,佳期莅临,我们夫妻俩忙罢诸事,吃罢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原农村过年除了萝卜、白菜、大葱三大副食外,当家食便是形色多样的馍了。  过年蒸馍是年前准备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主旋律”,郑州地区的年俗说“二十九,蒸馒头”。我奶奶和母亲腊月二十七就开始备面发面垒灶台,灶台垒在与厨房邻近的地方。二十八下午,要用柴禾在灶膛里烧一阵子,一是起烘干的作用,二是看灶台着火旺不旺。二十九五更天时,奶奶和母亲就下厨操作了,我有时也帮忙烧火。蒸馍时,用的是
期刊
我出生在江苏沭阳县吴集镇附近的农村,关于春节的童年记忆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初的事了,那时盼年望节的心情,其实是贫困生活中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渴望。  热闹的年集是春节的序曲,差不多从腊月中旬就开始了。农闲了,读书的、不读书的孩子都有大把的时间,赶年集就是孩子们的乐园。年集比平时的集市红火热闹得多,到处是花花绿绿的年画和挤挤挨挨的人流,耍猴子、逗狗熊的,玩把戏、放洋片的,说书的、唱戏的,应有尽有,我们在人
期刊
老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如今却不止七十了吧?我都73岁了。如有记者同志采访问:您人过70之后,最主要的体会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笑!并自称“笑婆婆”。  笑?您年轻的时候不笑吗?  年轻时笑得没有这么多,这么透,现在几乎天天会笑。  那都笑些什么呢?有什么好笑的?  对呀,有什么好笑的!前不久我就是笑不起来。为什么呢?就这短短的几年,头一回听有“老年社会”一说。怎么?我怎么就活到“老年社会”
期刊
尝到晨跑甜头,他在网上发出“黎明脚步”邀请书  正值壮年的杨树是河南省焦作市一家市政建设机关的工作人员,平时上班比较规律,天天对着电脑,很少有活动的时候。揽镜自视,他发现自己大腹便便、眼神暗淡。凌晨两三点醒后就再也无法入睡了,接着,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  “既然睡不着,还不如出去跑步呢。”杨树坚持跑了1个多月,精力渐渐充沛起来,做事也有了虎虎生气,同事们开玩笑地说他“返老还童”了。  几年后朋友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