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学校历史教师都提出自己的观点。新课程实验在体现历史课教育的社会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已经发挥了或正在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课程实施和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许多地方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完善。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新课程实施与新教材有四个基本矛盾需要解决。
关键词: 新课程 一标多本 多元评价体系 应试教育
一、新教材内容多和新课程课时少的矛盾
目前,我们所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教材除正文为基本要求外,其他部分(包括导入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活动课等)不作统一要求,但关键选什么,我认为应该考虑四个因素。
1.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作为历史教科书的主干知识无疑是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不是一个人编写的,而是编委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编写充分考虑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人文素养,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经验积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标就是指挥棒,是教学和考试的依据。教材编写者、教师、考试命题者是三张皮,只有课标对三者有约束力,才能发挥课标的正确导向作用。有两种错误倾向值得注意:一是“无标”,二是“唯标”。“无标”将使课程经验化,上课时信口开河,信马由缰,对自己熟悉的内容不管课标有无要求,大讲特讲。“唯标”把课程教条化,教学时“唯标时从”,造成课堂死水一潭,缺乏生气。
2.有利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容要讲。在历史课中,虽然新教材上没有提到,但有些内容是构建知识体系必不可少的,即使课标未作要求,教师也得讲。
3.各种版本交叉的内容要讲。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各种版本都有的内容肯定是重点,这样的内容得讲深、讲细、讲透、讲实。
4.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要讲。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教育的功能不管有多少,任何功能都不能代替借鉴功能。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如“三农问题”、“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国家统一”、“民主法治”、“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等,在历史上能找到的应多讲。
二、历史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新教材跳跃性大的矛盾
历史发展纵向有时序性,横向有阶段性,鸟瞰呈现立体感。按照以前旧的教材体系,初中与高中、大学相比,都采取循环拓展的办法,初中教材就是高中、大学教材的浓缩,都采取通史体系。现在的教材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有部分知识从略,对历史教师来说,讲的内容需要有很多补充,使知识结构完整,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
三、社会流行的多元价值观和教材宣传的核心价值观的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价值观念的渗入,现代中国社会成为多元社会,各种利益群体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特别是随着电脑走进千家万户和网络的普及,学生接受新事物、新信息、新观念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的德育受到挑战。新课程规定“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以落实。由于学生看到的负面东西太多,他们心中的传统偶像已被搬下神坛。他们不再单纯,不再学生气,开始用怀疑的眼光、批判的眼光重新认识身边的一切。这就产生了社会流行的多元价值观与教材宣传的核心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比如:传统价值观鼓励节俭,现代价值观鼓励消费;传统价值观提倡谦虚,在现代市场信息条件下,人才也是商品,学生也需要包装自己,推销自己,张扬个性;传统价值观提倡集体主义、团队意识,而现代则尊重个人价值,崇尚个人奋斗,以人为本。道德教育不是给学生灌输基本道德规范,而是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区别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应用,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新课程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和应试教育的矛盾
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一线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多元评价体系,不应该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
1.评价目标多样性。主要看新课程的实施:(1)是否有利于课标和课时目标的实现和课堂问题的生成,一堂课学生如果没有问题,那么就是最大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就说明学生思维活跃。(2)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精神。(3)是否使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4)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终身发展。(5)是否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6)是否实现了师生的良性互动。一句话,看历史课程能否承担培养合格公民的任务。
2.评价对象多元性。评价对象应包括:课程评价、课堂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对教材的评价。
3.评价方法多样性。新课程评价方法应包括考试考查;学生、教师、家长测评;课堂发言与小组讨论记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上学习参与度,等等。
应试教育虽然多年来遭人非议,但是它仍然和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考试在新课程评价体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升学率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及教师的荣辱。新课程评价当然不能助长这种功利性色彩,不能放大考试的选拔功能,但又要适应考试。因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考试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手段(不是唯一手段),在较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替代,所以,一线教师没必要“谈考色变”。只要我们加强对历史新课程与新教材的研究,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课标内涵,力求教学过程的优化和目标的细化,讲解、评价有效化,就一定能培养出素质全面、高分高能的合格学生。
关键词: 新课程 一标多本 多元评价体系 应试教育
一、新教材内容多和新课程课时少的矛盾
目前,我们所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教材除正文为基本要求外,其他部分(包括导入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活动课等)不作统一要求,但关键选什么,我认为应该考虑四个因素。
1.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作为历史教科书的主干知识无疑是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不是一个人编写的,而是编委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编写充分考虑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人文素养,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经验积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标就是指挥棒,是教学和考试的依据。教材编写者、教师、考试命题者是三张皮,只有课标对三者有约束力,才能发挥课标的正确导向作用。有两种错误倾向值得注意:一是“无标”,二是“唯标”。“无标”将使课程经验化,上课时信口开河,信马由缰,对自己熟悉的内容不管课标有无要求,大讲特讲。“唯标”把课程教条化,教学时“唯标时从”,造成课堂死水一潭,缺乏生气。
2.有利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容要讲。在历史课中,虽然新教材上没有提到,但有些内容是构建知识体系必不可少的,即使课标未作要求,教师也得讲。
3.各种版本交叉的内容要讲。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各种版本都有的内容肯定是重点,这样的内容得讲深、讲细、讲透、讲实。
4.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要讲。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教育的功能不管有多少,任何功能都不能代替借鉴功能。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如“三农问题”、“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国家统一”、“民主法治”、“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等,在历史上能找到的应多讲。
二、历史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新教材跳跃性大的矛盾
历史发展纵向有时序性,横向有阶段性,鸟瞰呈现立体感。按照以前旧的教材体系,初中与高中、大学相比,都采取循环拓展的办法,初中教材就是高中、大学教材的浓缩,都采取通史体系。现在的教材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有部分知识从略,对历史教师来说,讲的内容需要有很多补充,使知识结构完整,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
三、社会流行的多元价值观和教材宣传的核心价值观的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价值观念的渗入,现代中国社会成为多元社会,各种利益群体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特别是随着电脑走进千家万户和网络的普及,学生接受新事物、新信息、新观念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的德育受到挑战。新课程规定“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以落实。由于学生看到的负面东西太多,他们心中的传统偶像已被搬下神坛。他们不再单纯,不再学生气,开始用怀疑的眼光、批判的眼光重新认识身边的一切。这就产生了社会流行的多元价值观与教材宣传的核心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比如:传统价值观鼓励节俭,现代价值观鼓励消费;传统价值观提倡谦虚,在现代市场信息条件下,人才也是商品,学生也需要包装自己,推销自己,张扬个性;传统价值观提倡集体主义、团队意识,而现代则尊重个人价值,崇尚个人奋斗,以人为本。道德教育不是给学生灌输基本道德规范,而是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区别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应用,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新课程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和应试教育的矛盾
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一线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多元评价体系,不应该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
1.评价目标多样性。主要看新课程的实施:(1)是否有利于课标和课时目标的实现和课堂问题的生成,一堂课学生如果没有问题,那么就是最大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就说明学生思维活跃。(2)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精神。(3)是否使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4)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终身发展。(5)是否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6)是否实现了师生的良性互动。一句话,看历史课程能否承担培养合格公民的任务。
2.评价对象多元性。评价对象应包括:课程评价、课堂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对教材的评价。
3.评价方法多样性。新课程评价方法应包括考试考查;学生、教师、家长测评;课堂发言与小组讨论记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上学习参与度,等等。
应试教育虽然多年来遭人非议,但是它仍然和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考试在新课程评价体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升学率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及教师的荣辱。新课程评价当然不能助长这种功利性色彩,不能放大考试的选拔功能,但又要适应考试。因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考试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手段(不是唯一手段),在较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替代,所以,一线教师没必要“谈考色变”。只要我们加强对历史新课程与新教材的研究,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课标内涵,力求教学过程的优化和目标的细化,讲解、评价有效化,就一定能培养出素质全面、高分高能的合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