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来,潜江市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扎实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全面深化“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扎实摸排,挂图作战拓展覆盖。市委从调查摸底入手,找准抓实关键点突破口,挂图作战,精准发力,逐一破难,提高覆盖率。确定调查、核实、登记、建档“四必走”程序,做深做细摸底工作,坚决杜绝统计加估计现象。全市23个区镇处组建专班,深入园区、企业展开拉网式排查。王场镇通过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三找”活动,确定将外地党员较多的潜江富阳化工有限公司作为重点组建对象予以帮扶。打通组建关键环节,认真开展党员组织关系排查,摸排“两新”组织流动党员625名,并积极引导“口袋党员”亮出身份。加大面向“两新”组织业务骨干发展党员力度,今年来面向“两新”组织发展了94名党员;加大向“两新”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力度,向241家“两新”组织选派204名党建指导员。因地制宜推动应建尽建,采取单独组建为主、联合组建为辅、挂靠组建为补充的“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模式。总口管理区党委考虑到华中家具产业园入驻企业多、相对集中以及流动党员多的特点,专门成立了华中家具产业园党委,指导符合组建条件的2家企业分别组建党支部,26家企业联合组建5个党支部,园内28家企业党组织组建实现全覆盖。截至10月底,全市新组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27个,其中单独组建11个,联合组建党组织16个。同时,在非公企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推动设立企业(综合)党委,发挥“1 N”带动作用,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积极整合党建工作资源,把“支部建在行业里、产业链上”。
激发活力,推动非公党建发挥作用。市委积极推动“两新”组织党组织成为推动非公经济发展壮大的“新引擎”。以党建带动发展。以“两创一促”为载体,在企业中广泛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员“三亮”(亮身份、亮承诺、亮责任)、金点子等活动,在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潜江市作林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引导群众建立600亩虾稻共作基地,惠及22户贫困户。以活动激发活力。全市统一开展“党旗领航·我为精准扶贫办实事”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积极围绕“千企幫千村、脱贫奔小康”主题,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脱贫。金澳科技(湖北)化工有限公司党委向竹根滩镇沙街村捐赠50万元,助力沙街村脱贫攻坚。今年来,全市非公企业共出资1.17亿元,用于贫困镇村的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在交通、住房、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困难。
扎实摸排,挂图作战拓展覆盖。市委从调查摸底入手,找准抓实关键点突破口,挂图作战,精准发力,逐一破难,提高覆盖率。确定调查、核实、登记、建档“四必走”程序,做深做细摸底工作,坚决杜绝统计加估计现象。全市23个区镇处组建专班,深入园区、企业展开拉网式排查。王场镇通过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三找”活动,确定将外地党员较多的潜江富阳化工有限公司作为重点组建对象予以帮扶。打通组建关键环节,认真开展党员组织关系排查,摸排“两新”组织流动党员625名,并积极引导“口袋党员”亮出身份。加大面向“两新”组织业务骨干发展党员力度,今年来面向“两新”组织发展了94名党员;加大向“两新”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力度,向241家“两新”组织选派204名党建指导员。因地制宜推动应建尽建,采取单独组建为主、联合组建为辅、挂靠组建为补充的“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模式。总口管理区党委考虑到华中家具产业园入驻企业多、相对集中以及流动党员多的特点,专门成立了华中家具产业园党委,指导符合组建条件的2家企业分别组建党支部,26家企业联合组建5个党支部,园内28家企业党组织组建实现全覆盖。截至10月底,全市新组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27个,其中单独组建11个,联合组建党组织16个。同时,在非公企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推动设立企业(综合)党委,发挥“1 N”带动作用,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积极整合党建工作资源,把“支部建在行业里、产业链上”。
激发活力,推动非公党建发挥作用。市委积极推动“两新”组织党组织成为推动非公经济发展壮大的“新引擎”。以党建带动发展。以“两创一促”为载体,在企业中广泛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员“三亮”(亮身份、亮承诺、亮责任)、金点子等活动,在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潜江市作林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引导群众建立600亩虾稻共作基地,惠及22户贫困户。以活动激发活力。全市统一开展“党旗领航·我为精准扶贫办实事”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积极围绕“千企幫千村、脱贫奔小康”主题,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脱贫。金澳科技(湖北)化工有限公司党委向竹根滩镇沙街村捐赠50万元,助力沙街村脱贫攻坚。今年来,全市非公企业共出资1.17亿元,用于贫困镇村的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在交通、住房、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