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本教育的推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萌生了一批新型教学方式,表演性朗读就是典型方式之一。表演性朗读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现阶段要进一步提高表演性朗读的效用,可以从文本资料、朗读训练、朗读风格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表演性朗读;作用;运用策略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所谓表演性朗读就是在朗读中加入表演的元素,运用表情、动作等非语言表达方式辅助语言表达方式,丰富有声语言的层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入学生表演性朗读的环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之中,结合场景化,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体验。
1.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表演性朗读是一种比较新奇的朗读形式,更重视学生在朗读中的自主发挥,因而也就间接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投入沉浸式的表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表演式朗读与小学语文课堂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将会赋予学生生动、趣味的课堂体验。
1.1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在知识和经验两个方面有所欠缺,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表演式朗读的环节,教师真正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朗读和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外在的压力会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学生必须要深入到文本之中,不仅需要掌握内容的表面意义,还需要把握内容的深层含义和蕴含情感,由此才能完成一场完整的表演性朗读。这种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礎上,促进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本,以及琢磨作者的情绪和状态,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有利于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表演式朗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千人千面性,也就是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朗读方式,呈现不同的朗读效果,它对于学生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首先,在心理层面,它能够唤起学生的表演欲望,当表演式朗读成为课堂常态,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会减轻其当众表演的心理压力,学生会变得乐于展示自己和更加自信。再者,在行为层面,它要求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朗读方式,也就是潜在推动学生不断加强对学习的自主探索,在融合理解和情感的基础上朗读,也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2.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朗读是一个联系的环节,与课堂的其他元素尤其是文本不可割裂;朗读是一个专业的环节,不仅仅是读出声那么简单;朗读是一个思考的环节,个体需要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感受。表演性朗读一旦实践得当,将会给课堂无限添光增彩。
2.1选择合适的文本资料
文本材料是朗读的实际载体,文本材料的质量决定表演性朗读的质量,合适的文本材料必须包含这几个元素:故事、画面和情感。在这三者的作用下,才能够创造出朗读所需要的的情境,学生才可以深入到文本之中。
例如,笔者首次开展表演式朗读的活动时,选择的文章是《小壁虎借尾巴》。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情节一波三折,这样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具有吸引力。文章包含很多角色,因而笔者可以选择让学生分角饰演,每一个角色包含的情感有所偏差,笔者鼓励学生想象画面,进而在朗读中表现不同角色的差别。
2.2加强专业的朗读训练
一是朗读技巧,所谓“朗”在汉语中有响亮的意思,“读”也就是述说的意思,因而在实践表演性朗读时,学生必须要做到大声、准确两个方面的要求。教师要实时引导学生的行为,一旦发现学生朗读的声音过小,要适时提醒。学生朗读时出现读音错误,也要及时纠正。
二是朗读方式,表演式朗读的前缀提示这种朗读方式并不是单一机械的朗读,而是必须结合表演的手段,恰当地配以表情、动作,掌握朗读的节奏,以及读出感情。在单人表演性朗读的情景中,例如朗读《日月潭》的景色描写,学生要格外注意节奏的把握,理解作者对美景的喜爱。在多人表演性朗读的情境中,例如分角朗读《陶罐和铁罐》时,组员之间需要做好协调,力求达到情景剧的效果。
2.3塑造独有的朗读风格
表演性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入自己对文本材料的理解,需要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表演中,学生需要自己领会文本的意思和蕴含的情感,并且根据文本设计动作和表情。朗读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下,内涵愈发丰富。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亦有独到之见,因而学生必须学会塑造独有的朗读风格。
例如,在学习《小马过河》时,围绕着“小马”、“老牛”、“小松鼠”和“老马”这些角色,学生可以自行在课下设计动物面具,在朗读时适当加入这些动物的标志性动作,感受文章中角色的不同情绪,加以诠释。
结语:
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更加注重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实践这种教学方式时,要注意把握时间和频率,切忌舍本逐本。
参考文献:
[1]于柱.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J].学周刊,2020(15):109-110.
[2]黎金神.书声琅琅精彩课堂——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96.
关键词:小学语文;表演性朗读;作用;运用策略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所谓表演性朗读就是在朗读中加入表演的元素,运用表情、动作等非语言表达方式辅助语言表达方式,丰富有声语言的层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入学生表演性朗读的环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之中,结合场景化,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体验。
1.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表演性朗读是一种比较新奇的朗读形式,更重视学生在朗读中的自主发挥,因而也就间接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投入沉浸式的表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表演式朗读与小学语文课堂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将会赋予学生生动、趣味的课堂体验。
1.1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在知识和经验两个方面有所欠缺,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表演式朗读的环节,教师真正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朗读和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外在的压力会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学生必须要深入到文本之中,不仅需要掌握内容的表面意义,还需要把握内容的深层含义和蕴含情感,由此才能完成一场完整的表演性朗读。这种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礎上,促进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本,以及琢磨作者的情绪和状态,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有利于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表演式朗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千人千面性,也就是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朗读方式,呈现不同的朗读效果,它对于学生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首先,在心理层面,它能够唤起学生的表演欲望,当表演式朗读成为课堂常态,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会减轻其当众表演的心理压力,学生会变得乐于展示自己和更加自信。再者,在行为层面,它要求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朗读方式,也就是潜在推动学生不断加强对学习的自主探索,在融合理解和情感的基础上朗读,也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2.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朗读是一个联系的环节,与课堂的其他元素尤其是文本不可割裂;朗读是一个专业的环节,不仅仅是读出声那么简单;朗读是一个思考的环节,个体需要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感受。表演性朗读一旦实践得当,将会给课堂无限添光增彩。
2.1选择合适的文本资料
文本材料是朗读的实际载体,文本材料的质量决定表演性朗读的质量,合适的文本材料必须包含这几个元素:故事、画面和情感。在这三者的作用下,才能够创造出朗读所需要的的情境,学生才可以深入到文本之中。
例如,笔者首次开展表演式朗读的活动时,选择的文章是《小壁虎借尾巴》。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情节一波三折,这样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具有吸引力。文章包含很多角色,因而笔者可以选择让学生分角饰演,每一个角色包含的情感有所偏差,笔者鼓励学生想象画面,进而在朗读中表现不同角色的差别。
2.2加强专业的朗读训练
一是朗读技巧,所谓“朗”在汉语中有响亮的意思,“读”也就是述说的意思,因而在实践表演性朗读时,学生必须要做到大声、准确两个方面的要求。教师要实时引导学生的行为,一旦发现学生朗读的声音过小,要适时提醒。学生朗读时出现读音错误,也要及时纠正。
二是朗读方式,表演式朗读的前缀提示这种朗读方式并不是单一机械的朗读,而是必须结合表演的手段,恰当地配以表情、动作,掌握朗读的节奏,以及读出感情。在单人表演性朗读的情景中,例如朗读《日月潭》的景色描写,学生要格外注意节奏的把握,理解作者对美景的喜爱。在多人表演性朗读的情境中,例如分角朗读《陶罐和铁罐》时,组员之间需要做好协调,力求达到情景剧的效果。
2.3塑造独有的朗读风格
表演性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入自己对文本材料的理解,需要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表演中,学生需要自己领会文本的意思和蕴含的情感,并且根据文本设计动作和表情。朗读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下,内涵愈发丰富。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亦有独到之见,因而学生必须学会塑造独有的朗读风格。
例如,在学习《小马过河》时,围绕着“小马”、“老牛”、“小松鼠”和“老马”这些角色,学生可以自行在课下设计动物面具,在朗读时适当加入这些动物的标志性动作,感受文章中角色的不同情绪,加以诠释。
结语:
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更加注重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实践这种教学方式时,要注意把握时间和频率,切忌舍本逐本。
参考文献:
[1]于柱.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J].学周刊,2020(15):109-110.
[2]黎金神.书声琅琅精彩课堂——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