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以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味治疗老年性慢性结肠炎(鸡鸣泄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老年性慢性结肠炎患者采用水煎四君子汤合四神丸,每日一剂,早晚二次服,10剂为一疗程,连续服用2~3个疗结果:临床治愈38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5%,结论:以四君子汤合四神丸治疗老年性慢性结肠炎疗效满
【关键词】四君子汤;四神丸;老年性慢性结肠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指直肠和结肠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主要症状左下腹疼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便,便秘或泄泻,交替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反复发作,近年来本病有上升趋势,尤其对老年人更加青睐,西医运用抗炎对症治疗,临床疗效不理想,中医学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笔者以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味治疗老年性慢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6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疗程在6个月~1年,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在55~65岁,36例,66~75岁之间20例。其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肠鸣,腹胀下坠,大便带粘液,每至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泄,泻后舒服,常伴有消化功能紊乱,气血生化无源,可见消瘦,贫血,四肢无力等衰弱症状,结肠镜检:⑴结肠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出血,脓性分泌物附着肠壁,严重者可呈颗粒状。⑵病变明显处见弥漫性糜烂。⑶肠炎袋变浅或消失,符合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用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味治疗。方药组成:人参20g,白术15g,白茯苓15g,补骨子20g,吴茱芋10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白扁豆20g,山药20g,砂仁12g,车前子15g,健曲30g,炙甘草6g,大枣6枚,生姜9g。以腹疼腹泻剧烈者加木香12g、白芍15g;如形寒肢冷,腹泻遇寒加重,粘液便较多者加木香12g、干姜6g、肉桂6g;胀气失气频频者可加用槟榔20g、莱菔子15g;出血者可加地榆炭15g、槐角12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服。
1.3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退,排便正常,半年内无复发。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排便接近正常,半年内无复发。有效:症状好转,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排便无好转。
2结果
本组56例,临床治愈38例,占67.86%,显效10例,占17.86%,有效5例,占8.93%,无效3例,占5.35,总有效率94.65%。疗程最短15天,最长40天。
病案举例:患者,男62岁,于2008年12月6日初诊,主诉:每天早晨5点钟腹部作痛,肠鸣下泄一月余。患者因食不洁食物,而引起腹痛肠鸣,每日5~6次,经输液和口服泻痢停、颠茄片等药后好转,变为每日3次,每于餐后10分钟腹痛欲便,便后舒服,稍进油腻食物,即腹胀腹泻,经常口服抗生素和止泻药对症治疗,平时脘腹胀闷,食少,四肢不温怕冷,腰酸腿软,四肢无力,近一月因天气寒冷,晨起腹疼肠鸣作泄,证属脾肾阳虚。处方:人参20g,白术15g,白茯苓15g,补骨子20g,吴茱芋10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白扁豆20g,山药20g,砂仁12g,车前子15g,健曲30g,炙甘草6g,大枣6枚,生姜9g每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服,服药5剂,食欲增加,手足稍温,大便次数减为每日两次,早上大便推迟到6点30分,再进5剂大便变为一次,但仍不成形又进10剂,大便基本正常,后改为中成药四神丸服20天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3讨论
慢性结肠炎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因饮食不节而继发感染,和精神因素诱发所致,西医认为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炎性病变,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功能,遗传因素和感染因素等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本病有上升趋势,尤其对老年人非常青睐,这主要与老年人抵抗能力下降有关,本病属中医学腹痛、泄泻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肾阳虚不能附属水谷,脾虚湿胜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肠间。《景岳全书•泄泻》[1]谓:“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景岳全书•泄泻》[2]篇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所以脾肾阳虚为老年性结肠炎发生的根本原因。四君子汤为治脾胃虚弱的代表方,四神丸为治肾阳虚引起鸡鸣泄的代表方,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脾健则湿能运化,补骨子,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芋,生姜,大枣,上药合用温补脾肾,涩肠止泻,车前子利小便而实大便。《景岳全书•泄泻》[3]:“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木香,白芍理气止痛,白扁豆,山药健脾补肾,砂仁行气化湿,温脾止呕,《开宝本草》[4]谓:“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泻痢,腹中虚痛”。健曲消食,炙甘草和中而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脾肾健,水湿运化而湿有去路,则泄泻止,大便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4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4
[3]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4
[4]林通国,主编,《中药学》,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1
【关键词】四君子汤;四神丸;老年性慢性结肠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指直肠和结肠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主要症状左下腹疼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便,便秘或泄泻,交替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反复发作,近年来本病有上升趋势,尤其对老年人更加青睐,西医运用抗炎对症治疗,临床疗效不理想,中医学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笔者以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味治疗老年性慢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6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疗程在6个月~1年,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在55~65岁,36例,66~75岁之间20例。其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肠鸣,腹胀下坠,大便带粘液,每至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泄,泻后舒服,常伴有消化功能紊乱,气血生化无源,可见消瘦,贫血,四肢无力等衰弱症状,结肠镜检:⑴结肠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出血,脓性分泌物附着肠壁,严重者可呈颗粒状。⑵病变明显处见弥漫性糜烂。⑶肠炎袋变浅或消失,符合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用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味治疗。方药组成:人参20g,白术15g,白茯苓15g,补骨子20g,吴茱芋10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白扁豆20g,山药20g,砂仁12g,车前子15g,健曲30g,炙甘草6g,大枣6枚,生姜9g。以腹疼腹泻剧烈者加木香12g、白芍15g;如形寒肢冷,腹泻遇寒加重,粘液便较多者加木香12g、干姜6g、肉桂6g;胀气失气频频者可加用槟榔20g、莱菔子15g;出血者可加地榆炭15g、槐角12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服。
1.3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退,排便正常,半年内无复发。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排便接近正常,半年内无复发。有效:症状好转,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排便无好转。
2结果
本组56例,临床治愈38例,占67.86%,显效10例,占17.86%,有效5例,占8.93%,无效3例,占5.35,总有效率94.65%。疗程最短15天,最长40天。
病案举例:患者,男62岁,于2008年12月6日初诊,主诉:每天早晨5点钟腹部作痛,肠鸣下泄一月余。患者因食不洁食物,而引起腹痛肠鸣,每日5~6次,经输液和口服泻痢停、颠茄片等药后好转,变为每日3次,每于餐后10分钟腹痛欲便,便后舒服,稍进油腻食物,即腹胀腹泻,经常口服抗生素和止泻药对症治疗,平时脘腹胀闷,食少,四肢不温怕冷,腰酸腿软,四肢无力,近一月因天气寒冷,晨起腹疼肠鸣作泄,证属脾肾阳虚。处方:人参20g,白术15g,白茯苓15g,补骨子20g,吴茱芋10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白扁豆20g,山药20g,砂仁12g,车前子15g,健曲30g,炙甘草6g,大枣6枚,生姜9g每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服,服药5剂,食欲增加,手足稍温,大便次数减为每日两次,早上大便推迟到6点30分,再进5剂大便变为一次,但仍不成形又进10剂,大便基本正常,后改为中成药四神丸服20天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3讨论
慢性结肠炎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因饮食不节而继发感染,和精神因素诱发所致,西医认为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炎性病变,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功能,遗传因素和感染因素等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本病有上升趋势,尤其对老年人非常青睐,这主要与老年人抵抗能力下降有关,本病属中医学腹痛、泄泻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肾阳虚不能附属水谷,脾虚湿胜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肠间。《景岳全书•泄泻》[1]谓:“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景岳全书•泄泻》[2]篇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所以脾肾阳虚为老年性结肠炎发生的根本原因。四君子汤为治脾胃虚弱的代表方,四神丸为治肾阳虚引起鸡鸣泄的代表方,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脾健则湿能运化,补骨子,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芋,生姜,大枣,上药合用温补脾肾,涩肠止泻,车前子利小便而实大便。《景岳全书•泄泻》[3]:“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木香,白芍理气止痛,白扁豆,山药健脾补肾,砂仁行气化湿,温脾止呕,《开宝本草》[4]谓:“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泻痢,腹中虚痛”。健曲消食,炙甘草和中而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脾肾健,水湿运化而湿有去路,则泄泻止,大便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4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4
[3]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4
[4]林通国,主编,《中药学》,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