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注儿童作文的三个阶段,探究改进策略:1、丰富儿童的原初意象。2、关注儿童“说”的能力,鼓励他们自然流畅的表达。3、采取“渐入式”策略,为儿童创设随时练笔的机会。4、鼓励儿童抒写真性情,敢写“放胆文”。5、以”多就少改”为策略评点儿童作文,收获儿童性灵文字。
【关键词】儿童作文原初意象三个阶段方法探究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性而言,都是具有天赋作文和其他创造能力的。此时的孩子多么需要有胆识的教师关注、引导、发掘、赏识他们宝石一样的奇思妙想,纯真灵动的言语。但现实中我们的大多数孩子面对作文时言语天性却失常发挥,造成孩子们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的匮乏缺失。面对儿童作文的重重困难,如何让儿童心灵中那鲜活的意动流淌而出,写出他们喜欢,感兴趣,愿意写的作文,而且把作文当作倾吐心声的乐事,乐而不倦呢? 我认为当前教师要关注以下五点;
1、丰富儿童的原初意象。
“原初意象”指的是儿童接触世界留在心灵中最初的意象。如果一个孩子在学前时期接触的人和事物较多,对社会和自然界有强烈的兴趣和喜爱,并通过触摸、品尝、嗅觉等亲身体验和认识,在他的大脑里就会留下较深的印象,积累属于自己的个体经验,这就是儿童的心灵语言。可惜的是现在的不少家长和教师过早地让儿童与那些鲜活的世界脱离,早早的被送入各种培训班,或者一头扎进书堆里学起作文来,依葫芦画瓢做些机械性劳动,过早地枯竭了儿童创作兴趣的源泉。
夸美纽斯说过;“自然发展一切均从根柢开始,不从别处入手。”试想,如果儿童没有丰富的原初意象,怎能有丰富的心灵?怎会有鲜活的意动和丰富的表达?作为家长或教师千万不能禁锢孩子的自由自在地表达,枯竭他们语言的源泉,而应让孩子在前作文阶段通过丰富的社会接触和对自然社会的观察体验,引导孩子丰富自己的意象,并激发他们表达的兴趣和欲望。
2、关注儿童“说”的能力,鼓励他们自然流畅地表达。
儿童作文能力的基础在于孩子心中是否“有竹”,丰富的意象即为“竹”,“成竹在胸”之后如何把它们画出来即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1)根据孩子的生活设定各类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说话的兴趣。 例如,四季的轮回、自然景物的兴衰、自己和家人的亲密关系、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快乐等等,都是培养孩子说话的契机和引入内容。此阶段的说话只需有主题甚至无主题都行,旨在培养兴趣,培养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做到有话可说,说到尽兴。
(2)引导儿童确定说话的先后顺序,做到语有伦次,分清主次。
在孩子们叙述兴趣盎然时,教师或家长作为倾听者,除了用心倾听之外,还应是一个鼓励者和修正者,还要注意说前引导,过后引导,结束前评价,给孩子一些建议和鼓励性评价,让他们说的有序,叙述的更有模有样,绘声绘色,有主有次,适当时还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这些必要的引导将大大的增强孩子的信心,以期待孩子更好运用母语进行表达。
(3)鼓励儿童运用所学课文或积累的好词好句,注意把自己的情感和评价结合到说话的内容中去,让自己的说话水平迅速提升,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小机灵。儿童不仅在自己的说话内容中有学以致用的新词,有引用的好句名诗,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和见解。这样不断地锻炼他们在大的场合敢于说话的胆量,再加上教师更多的鼓励和赏识,必定增强孩子们说话的自信心,此时自然语言的流畅运用亦非难事,同时为自然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发展奠定基础。
3、采取“渐入式”策略,为儿童创设随时练笔的机会。
低年级学段,当孩子们有极高的兴趣进行说话练习之后,就应该引导他们为写话(作文启蒙阶段)作准备了。当他们学会滔滔不绝的说时,教师应该准备更多的话题去随时随地地练习,并到由说导写的阶段,起初,可以是图文结合的方法,可以是故事续编的方式,也可以是连续几幅图或非连续性的文字等形式,通过想象续写。这个阶段即后面要说的“放胆文”的雏形,它不需要有规定的文体,章法,立意,修辞等条条框框的规范,只是培养儿童的书写愿望,即把“我要说”的内容换成“我要写下来让别人看”的“作品”,培养其自然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能力。当然,这期间的过程是比较艰难的,要克服汉字拼写的困难(好多汉字没学过不会运用),这个困难是巨大的,很容易造成孩子会说不会写或知难而退只说不写的境地,因为,此时的儿童语言发展比动作协调发展的能力要强许多,而说和写来比较,更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因此,此时的孩子特别需要家长或教师的鼓励和推动力,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作为成人一定需有耐心和恒心,循循善诱,鼓励孩子不会的字用拼音或符号代替,不要因某个字不会而放弃或问别人或查字典而中断思路,回头修改时再查某个字的写法,做到思路流畅,保持写作的欲望。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激发孩子的灵性文字倾注而出,让书面语言不再成为孩子抒写真性情的障碍,从而很好地做到自然语言与书面语言的顺达链接。
4、鼓励儿童抒写“真性情”,敢写“放胆文”。
首先,真作文是不需要命题的,它抒写的是一种记忆中的素材,用的是自己的语言,写的是自我的情意,有感而发。而作文时,教师所提的“有真情实感”逼生而发,这显然是使学生写作观念混乱,不喜欢写作的原因,因此,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写作,至关重要,其次,抒写“放胆文”,小学生初学作文,就是文体不限,立意不限,题材不限,语体不限,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之文,培养的是兴趣和写作的信心,要让他们从写作中感受到驾驭语言的快乐,觉得真正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因为此时他们的兴趣和信心都是很脆弱的,也是弥足珍贵的,作为教师应该呵护,而不是败坏了他们对写的兴致,去强调谋篇布局,立意修辞等成人的写作套路。刚学写作时,他们的文体意识可以没有,即使写出“四不像”的文章也不要紧,教师不应批评他们,而是要努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加以肯定给予引导,等他们说得顺了,读得多了,写得得心应手了,就渐渐领悟到自己的写作是什么文体了,这也是所谓牧养言语生命的野性,有野性,才会有个性,泯灭了野性,就是扼杀了“个性”,等于断送了学生的言语生命。
5、以“多就少改”为策略评点儿童作文,收获儿童的性灵文字。
教师应该顺应儿童的文化精神,追求想象,创造自由。首先要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其次教师应和学生一起丰富他们创设出来的感性形象,想象的本质是基于现实的,所以鼓励学生结合身边现实来丰富想象人物的形象,让它会说、会动、能思善想 ,这样会迅速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开窍,教师要善于用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他们的智慧。当学生的作文出稿时,教师的点评更是点睛之笔,教师评点学生的作文不仅仅是内容和形式的审阅,而主要是动用激励赏识的手段,以多就少改为策略,保护儿童的习作兴趣,收获儿童的性灵文字。教师评点作文有三大诀窍:一是强调多念 ,因为凭着语感,一念便能发现自己作文的问题,这就解决掉语句不通顺的毛病,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就是好作文。二是注重激励和赏识。因为教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每一句话都充满对学生鼓励和赏识,如春风拂面,使人愉悦和舒畅,既激发潜能,又开启心智。三是强调进一步修改完善,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多就少改,提出修改建议,一遍一遍地修改之后就是属于自己 的好文章了。
参考文献
[1]特级教师刘云生《儿童个体作文的源于流》
[2]特级教师于永正《歇后语编写故事》
【关键词】儿童作文原初意象三个阶段方法探究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性而言,都是具有天赋作文和其他创造能力的。此时的孩子多么需要有胆识的教师关注、引导、发掘、赏识他们宝石一样的奇思妙想,纯真灵动的言语。但现实中我们的大多数孩子面对作文时言语天性却失常发挥,造成孩子们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的匮乏缺失。面对儿童作文的重重困难,如何让儿童心灵中那鲜活的意动流淌而出,写出他们喜欢,感兴趣,愿意写的作文,而且把作文当作倾吐心声的乐事,乐而不倦呢? 我认为当前教师要关注以下五点;
1、丰富儿童的原初意象。
“原初意象”指的是儿童接触世界留在心灵中最初的意象。如果一个孩子在学前时期接触的人和事物较多,对社会和自然界有强烈的兴趣和喜爱,并通过触摸、品尝、嗅觉等亲身体验和认识,在他的大脑里就会留下较深的印象,积累属于自己的个体经验,这就是儿童的心灵语言。可惜的是现在的不少家长和教师过早地让儿童与那些鲜活的世界脱离,早早的被送入各种培训班,或者一头扎进书堆里学起作文来,依葫芦画瓢做些机械性劳动,过早地枯竭了儿童创作兴趣的源泉。
夸美纽斯说过;“自然发展一切均从根柢开始,不从别处入手。”试想,如果儿童没有丰富的原初意象,怎能有丰富的心灵?怎会有鲜活的意动和丰富的表达?作为家长或教师千万不能禁锢孩子的自由自在地表达,枯竭他们语言的源泉,而应让孩子在前作文阶段通过丰富的社会接触和对自然社会的观察体验,引导孩子丰富自己的意象,并激发他们表达的兴趣和欲望。
2、关注儿童“说”的能力,鼓励他们自然流畅地表达。
儿童作文能力的基础在于孩子心中是否“有竹”,丰富的意象即为“竹”,“成竹在胸”之后如何把它们画出来即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1)根据孩子的生活设定各类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说话的兴趣。 例如,四季的轮回、自然景物的兴衰、自己和家人的亲密关系、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快乐等等,都是培养孩子说话的契机和引入内容。此阶段的说话只需有主题甚至无主题都行,旨在培养兴趣,培养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做到有话可说,说到尽兴。
(2)引导儿童确定说话的先后顺序,做到语有伦次,分清主次。
在孩子们叙述兴趣盎然时,教师或家长作为倾听者,除了用心倾听之外,还应是一个鼓励者和修正者,还要注意说前引导,过后引导,结束前评价,给孩子一些建议和鼓励性评价,让他们说的有序,叙述的更有模有样,绘声绘色,有主有次,适当时还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这些必要的引导将大大的增强孩子的信心,以期待孩子更好运用母语进行表达。
(3)鼓励儿童运用所学课文或积累的好词好句,注意把自己的情感和评价结合到说话的内容中去,让自己的说话水平迅速提升,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小机灵。儿童不仅在自己的说话内容中有学以致用的新词,有引用的好句名诗,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和见解。这样不断地锻炼他们在大的场合敢于说话的胆量,再加上教师更多的鼓励和赏识,必定增强孩子们说话的自信心,此时自然语言的流畅运用亦非难事,同时为自然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发展奠定基础。
3、采取“渐入式”策略,为儿童创设随时练笔的机会。
低年级学段,当孩子们有极高的兴趣进行说话练习之后,就应该引导他们为写话(作文启蒙阶段)作准备了。当他们学会滔滔不绝的说时,教师应该准备更多的话题去随时随地地练习,并到由说导写的阶段,起初,可以是图文结合的方法,可以是故事续编的方式,也可以是连续几幅图或非连续性的文字等形式,通过想象续写。这个阶段即后面要说的“放胆文”的雏形,它不需要有规定的文体,章法,立意,修辞等条条框框的规范,只是培养儿童的书写愿望,即把“我要说”的内容换成“我要写下来让别人看”的“作品”,培养其自然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能力。当然,这期间的过程是比较艰难的,要克服汉字拼写的困难(好多汉字没学过不会运用),这个困难是巨大的,很容易造成孩子会说不会写或知难而退只说不写的境地,因为,此时的儿童语言发展比动作协调发展的能力要强许多,而说和写来比较,更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因此,此时的孩子特别需要家长或教师的鼓励和推动力,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作为成人一定需有耐心和恒心,循循善诱,鼓励孩子不会的字用拼音或符号代替,不要因某个字不会而放弃或问别人或查字典而中断思路,回头修改时再查某个字的写法,做到思路流畅,保持写作的欲望。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激发孩子的灵性文字倾注而出,让书面语言不再成为孩子抒写真性情的障碍,从而很好地做到自然语言与书面语言的顺达链接。
4、鼓励儿童抒写“真性情”,敢写“放胆文”。
首先,真作文是不需要命题的,它抒写的是一种记忆中的素材,用的是自己的语言,写的是自我的情意,有感而发。而作文时,教师所提的“有真情实感”逼生而发,这显然是使学生写作观念混乱,不喜欢写作的原因,因此,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写作,至关重要,其次,抒写“放胆文”,小学生初学作文,就是文体不限,立意不限,题材不限,语体不限,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之文,培养的是兴趣和写作的信心,要让他们从写作中感受到驾驭语言的快乐,觉得真正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因为此时他们的兴趣和信心都是很脆弱的,也是弥足珍贵的,作为教师应该呵护,而不是败坏了他们对写的兴致,去强调谋篇布局,立意修辞等成人的写作套路。刚学写作时,他们的文体意识可以没有,即使写出“四不像”的文章也不要紧,教师不应批评他们,而是要努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加以肯定给予引导,等他们说得顺了,读得多了,写得得心应手了,就渐渐领悟到自己的写作是什么文体了,这也是所谓牧养言语生命的野性,有野性,才会有个性,泯灭了野性,就是扼杀了“个性”,等于断送了学生的言语生命。
5、以“多就少改”为策略评点儿童作文,收获儿童的性灵文字。
教师应该顺应儿童的文化精神,追求想象,创造自由。首先要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其次教师应和学生一起丰富他们创设出来的感性形象,想象的本质是基于现实的,所以鼓励学生结合身边现实来丰富想象人物的形象,让它会说、会动、能思善想 ,这样会迅速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开窍,教师要善于用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他们的智慧。当学生的作文出稿时,教师的点评更是点睛之笔,教师评点学生的作文不仅仅是内容和形式的审阅,而主要是动用激励赏识的手段,以多就少改为策略,保护儿童的习作兴趣,收获儿童的性灵文字。教师评点作文有三大诀窍:一是强调多念 ,因为凭着语感,一念便能发现自己作文的问题,这就解决掉语句不通顺的毛病,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就是好作文。二是注重激励和赏识。因为教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每一句话都充满对学生鼓励和赏识,如春风拂面,使人愉悦和舒畅,既激发潜能,又开启心智。三是强调进一步修改完善,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多就少改,提出修改建议,一遍一遍地修改之后就是属于自己 的好文章了。
参考文献
[1]特级教师刘云生《儿童个体作文的源于流》
[2]特级教师于永正《歇后语编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