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教育是全职妈妈心中的痛
王文丽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到一家军工研究所,工作清闲,待遇不错,但白天的时间都在单位渡过,无法陪在女儿身边,于是她向单位递交辞呈。王文丽想全身心陪伴女儿的想法源于幼年的经历,那时由于她父母工作繁忙,只好将她送到姥姥家。只有空闲时,母亲才会坐长途汽车去看她。长时间没有父母陪伴的成长岁月,成为王文丽的心结,她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等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好好陪他成长,弥补小时候的遗憾。
辞职回家后,日复一日地买菜做饭、照顾孩子,几乎淹没王文丽的生活。然而孩子的不听话,表现得很任性,总让丈夫感到不满。有一次,丈夫满脸怒火地对她说:“我对你要求不高,只要把孩子带好就行,但你连这点都做不好。”面对指责,身为全职妈妈的王文丽,竟然找不出反驳的理由。孩子的教育,是这个全职妈妈难以化解的痛。全职妈妈必须随时待命,任何疏忽,都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为了寻求价值感,王文丽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生活的重点,可她越刻意,孩子出现的问题就越多,由于达不成愿望,又急功近利,王文丽的脾气也越来越暴躁,结果情况越来越糟糕。王文丽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把过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反而剥夺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自己不该因为孩子放弃前途,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会在无形中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压力,对她的成长并不利。其实没有一个孩子希望父母为自己牺牲,他们希望妈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也是妈妈们希望的最佳状态。痛定思痛,王文丽决定重新走出家门,寻找与社会的连接。
倡导“体验式同伴教育”,以陪伴代替强行介入
王文丽找到一份化妆品销售的工作。每次拜见客户,她都会带上女儿。就这样,王文丽一边照顾女儿,一边重新开启自己的事业。2015年,她开始报名参加各种沙龙,还开始写育儿笔记,用文字记录“做一个母亲的困惑、反思和成长”。沙龙参加多了,王文丽产生自己办沙龙的想法,她创立私房话沙龙,并将目光投向全职妈妈这个特殊群体,她们价值感偏低、付出不被尊重。尤其是孩子教育问题,似乎是一道无法破解的谜题。是否可以仿照私房话沙龙的模式,提供一个平台,让全职妈妈们敞开心扉地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探索“育儿真经”。
王文丽首先想到读书会的方式,阅读育儿类的书籍,既能丰富大家的育儿经验知识,又能有一个固定的交流主题,大家彼此分享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困惑。王文丽认为,其实孩子最能知行合一,并且能够实现身心合一的状态,而传统的学习和教育,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容易知行合一。一切脱离生活体验的教育都是在割裂人的感知,而感知力没有经过一次次训练,一个人的生活能力就会变弱,幸福指数就会降低。这些都是她和一个8岁孩子的聊天中得到的启迪。正是基于这次谈话得到的灵感,王文丽提出“体验式同伴教育”,摒弃太多成人对孩子成长的干扰。
每次读书会活动,全职妈妈都会带孩子来参加。一边是妈妈们的交流,一边是孩子们的小世界,其乐融融。很多全职妈妈会抱怨说:当孩子出现任何问题,第一责任人一定会是妈妈,全家人会责怪妈妈。这时候,全职妈妈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带孩子是世界上最不容易的事情,就像一本书上写的,世界上的事情分三种:容易的事情、难的事情,最复杂的事情,最复杂的事情当中比发射火箭级别更高的是养育孩子。因为影响养育孩子的變量太多,很多不在可以预知的范畴之内。王文丽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妈妈对于孩子过分关注,进而强行介入孩子的世界。如何将强行介入替换成有效引导,成为王文丽帮助她们的方向。此后的每次读书会,都会有一位全职妈妈详细阐述孩子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接着是与会者的讨论和互动,最后王文丽再从专业的角度予以评析。
对待孩子要使用“三面镜子”
王文丽还提出看孩子的时候要用到三种镜子:“放大镜”“平面镜”和“望远镜”。
“放大镜”是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了解孩子的认知偏差,以及孩子不经意之间透露出的兴趣爱好和天赋的呈现,父母要用心发现孩子,让孩子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制定成长计划和方案,而不是人云亦云,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结果并没有帮助并支持孩子的成长,反而阻碍他们的身心健康。
“平面镜”是客观看待孩子的优缺点,不要因为孩子一次犯错而暴怒,或者取得一点小成就就沾沾自喜。要了解清楚行为背后的原因,到底是因为偶然为之,还是其他某些原因。育儿无小事。中国人总喜欢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孩子如果不在第一次做好事时得到鼓励,不在做坏事时候去斥责,他不会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当他心里有了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准则的时候,父母再懊悔也来不及。
“望远镜”是做父母的要明白,今天孩子做事情的态度,就是明天她面对生活的态度。而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决定他到底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用20年后的态度来培养今天的孩子时,父母就会放弃很多只是为了缓解当下问题的短视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