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统计,而统计行业又存在着如统计人员知识陈旧而培训力度不足;普法力度不够;统计设备老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阻碍着统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阻碍统计发展因素 对策 措施
统计是国家实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党和政府与人民认识国情、国力、决定国策,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真实的统计数据是统计部门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统计工作赖于生存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社会对统计了解不够,统计工作所肩负的责任与社会地位很不相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有必要对此类现象进行探讨,这将对统计的各行各业带来一些启迪和改进。目前来看,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
1.统计体制不顺统计行政领导与业务领导之间关系存在脱节现象,统计基层工作举步为艰。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统计工作模式已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模式下,地方统计局完成了上级统计部门的报表任务,为本级党委政府服务的工作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统计人员由此养成了“报表型”思想习惯,对国民经济管理参与欲不强。但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构成更加复杂,各种经济成份并存,各级政府更加注重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经济利益出现了多元化;一方面是业务主管部门职能日益弱化,收集统计数据更加困难,统计数据调查难度增加,基层统计人的工作更加艰辛。另一方面是各级党委政府更加关心本地特色发展经济的相关数据,要求统计部门提供有利于当地特色经济发展的统计服务,而各级统计部门之间既垂直又非独立的特点,上级对下级只有安排任务,上级统计部门不可能给基层创造相应的人才、物力和财力条件,基层统计部门的责、权、利不配套。
2.统计机构事多人少 顾此失彼 就拿县级统计机构调查来看,机构设置难以适应步骤的统计普查工作任务,形成了县级统计局人少事多,工作任务重,导致统计系统凝聚力下降。首先,县级统计局人员编制数不适应,一般情况下,县级统计局人数就在20人左右,小县可能不到15人,扣除领导职数,具体承担报表业务的大约10人,他们担负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综合统计、工业统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批发零售贸易业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20个以上的专业统计工作,还要完成党委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任务,往往一人兼搞2-3个专业的统计工作。现在普查又频繁,10年内分别要开展1次人口普查、1次农业普查、2次经济普查,一次普查进行2-3年,加上一些抽样调查,基本上是年年有普查。统计局人员在完成普查工作任务时,还要完成经常性的统计报表工作,实在是首尾不能相顾。其它统计部门也有类似现象。
3.统计系统内部再教育力度不够 统计系统培训工作力度与实际需要明显不足,特别是对基层的培训太少,导致基层统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个别地方的工作思路、个别同志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而对新时期新形势对统计工作愈来愈高的要求束手无策,难以适应。现今时代是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有的同志现在还不会使用电脑,而又很少正轨的培训工作,这就很难紧跟时代的步伐,要想搞好统计那只能是一句空话。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着统计事业的发展,阻碍着统计功能的发挥,另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因素也一定程度的影响着统计事业的发展。
(一)物质文化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由于我国的统计知识普及率不高,有人甚至把统计理解为1加1等于2,社会对统计的要求也没有达到相当高度,统计工作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诸多方面的原因都导致了统计部门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其他部门相比相对较低,加之统计和数以海量的数据打交道,且要搜集到准确的数据难度较大,枯燥无味,这种低收入与高难度之间的矛盾使得人们在择业时不愿步入其中,有些甚至干了一段时间就会改行;统计事业的发展又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各种原因造成统计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激情不高;统计教育工作都相对缺乏,整体素质偏低;统计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所有这些都不利于统计领域的整体提高。
(二)制度文化的影响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包括国家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
在这一方面,我国的现状相对贫乏。《统计法》这一唯一有关统计的法律条文在很多方面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以致有人把《统计法》戏称为“豆腐法”。如,对提供虚假或隐瞒重要事实的统计资料,《商业银行法》规定可以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统计法》规定最多只能处5万元罚款。统计工作实际上有法难依,并缺乏其他方面的监察监督机制。这种由法律体系不健全引致的混沌状态破坏了统计在社会上的形象,制约了统计事业的健康成长。
(三)精神文化的影响
精神文化包括了风俗习惯、道德标准、思想意识形态等,主要体现为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等形式。
很长一段时间来,由于统计工作整体水平不高,一方面统计资料不够系统、合理,另一方面对现有统计资料的利用和挖掘有限,统计的服务和监督职能未能发挥出来,使得社会对统计的关注度、信任度不够,“数字为官,官要数字”、“三分统计,七分估计”,甚至有些人不知道统计是做什么的,这些都反映社会对统计的不关心、不信任。同时不可否认,部分统计工作者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信心不足,对统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客观真实的统计数据对帮助我国经济运作,制定客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在部分工作人员看来,统计工作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他们虽然从事统计工作,但是却没有真正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针对上述社会文化影响及统计系统工作的现状,应如何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呢?提出以下几点作为参考:
第一,要完善《统计法》,要健全统计法制建设。依法统计,尤其要严格执法。强有力的法律实施机制将使得违法成本极高,从而真正杜绝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阻挠统计执法检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加大普法力度,广泛宣传《统计法》,增强社会各界的统计法制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依法统计,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性。大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与人大、政协、监察局、法制、司法等部门联合开展执法大检查,对违法案件进行处罚和曝光,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员的统计法律意识,使得统计数据质量得到提高。
第二,要进一步理顺统计管理体制。增强统计系统凝聚力,更好地体现整体性特点,发挥统计整体功能。必须坚持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一致的原则,一方面在统计机构和制度上,提高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约束机制,减少各方面的干预。这是科学管理的工作要求决定的,这样有利于贯彻责权利的统一。
第三,要进一步增强县级统计局的力量。按照统计工作的流程对各级各类统计机构设置合理的内部机构进行系统优化。把统计局建设成为符合未来形势发展要求的,灵敏、快速、高效、精干的调查机构,提高效率,并使之适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各县可按照普查制度规定成立适应普查任务要求的普查机构,专司各项普查工作。
第四,要切实树立全国统计大系统的观念,各级统计部门的领导要多为基层着想,为基层办实事、解难事。在开展普查时,要贯彻受益者出钱的原则,按照受益大小分担经费,使基层统计局的领导从为上级要经费的尴尬局面中解脱出来。上级统计部门要切实为基层统计干部在待遇上排忧解难。一是争取提高统计人员待遇上的有关政策,二是对经济贫困部门实行经济扶贫,增加经济投入,解决统计人员经济待遇差的问题,确保统计干部队伍稳定。
第五,我们必须要加强统计宣传工作,让公众更多地了解统计、认知统计。要提高统计分析的质量,统计分析工作的最高水平可以用三句话来衡量:提的建议领导能听,写的材料领导想看,在思想上比别人站得更高,在眼界上比别人看得更远,在学习上比别人学得更精;统计人,不能只满足于做好基本的报表,不能只局限于基本的计算,不能只变成一个计算器,我们应该成为数据的解读者,让每一个数据都发挥它应有的服务功能和应用功能。
第六,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统计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就必须加强基层统计组织的建设。一是狠抓基层统计机构的设立,统计人员的配备工作;二是加强对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的业務指导和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三是抓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针对部分乡镇统计力量薄弱,工作条件差,有些部门统计、行业统计工作削弱、人员精减、统计人员兼数职、统计台帐、原始记录不全的状况,必须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强化统计基础工作;软硬并举,统计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争取领导重视,充实统计信息化的硬件设施;统计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使乡镇单位实现了联网直报 。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解决经费问题和改善基层统计组织的工作条件,提高先进统计设施在基层统计部门中的普及率和应用率。可以考虑建立部分数据的有偿使用机制,帮助筹措更多的资金来更好地收集数据,以维持统计基层部门工作的正常进行。帮助统计机构建立激励机制,以奖励那些对数据的搜集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另一方面,要着手培养和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采取定期培训或考核的办法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熟练掌握统计新知识、新方法,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并做到培训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阻碍统计发展因素 对策 措施
统计是国家实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党和政府与人民认识国情、国力、决定国策,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真实的统计数据是统计部门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统计工作赖于生存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社会对统计了解不够,统计工作所肩负的责任与社会地位很不相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有必要对此类现象进行探讨,这将对统计的各行各业带来一些启迪和改进。目前来看,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
1.统计体制不顺统计行政领导与业务领导之间关系存在脱节现象,统计基层工作举步为艰。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统计工作模式已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模式下,地方统计局完成了上级统计部门的报表任务,为本级党委政府服务的工作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统计人员由此养成了“报表型”思想习惯,对国民经济管理参与欲不强。但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构成更加复杂,各种经济成份并存,各级政府更加注重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经济利益出现了多元化;一方面是业务主管部门职能日益弱化,收集统计数据更加困难,统计数据调查难度增加,基层统计人的工作更加艰辛。另一方面是各级党委政府更加关心本地特色发展经济的相关数据,要求统计部门提供有利于当地特色经济发展的统计服务,而各级统计部门之间既垂直又非独立的特点,上级对下级只有安排任务,上级统计部门不可能给基层创造相应的人才、物力和财力条件,基层统计部门的责、权、利不配套。
2.统计机构事多人少 顾此失彼 就拿县级统计机构调查来看,机构设置难以适应步骤的统计普查工作任务,形成了县级统计局人少事多,工作任务重,导致统计系统凝聚力下降。首先,县级统计局人员编制数不适应,一般情况下,县级统计局人数就在20人左右,小县可能不到15人,扣除领导职数,具体承担报表业务的大约10人,他们担负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综合统计、工业统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批发零售贸易业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20个以上的专业统计工作,还要完成党委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任务,往往一人兼搞2-3个专业的统计工作。现在普查又频繁,10年内分别要开展1次人口普查、1次农业普查、2次经济普查,一次普查进行2-3年,加上一些抽样调查,基本上是年年有普查。统计局人员在完成普查工作任务时,还要完成经常性的统计报表工作,实在是首尾不能相顾。其它统计部门也有类似现象。
3.统计系统内部再教育力度不够 统计系统培训工作力度与实际需要明显不足,特别是对基层的培训太少,导致基层统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个别地方的工作思路、个别同志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而对新时期新形势对统计工作愈来愈高的要求束手无策,难以适应。现今时代是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有的同志现在还不会使用电脑,而又很少正轨的培训工作,这就很难紧跟时代的步伐,要想搞好统计那只能是一句空话。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着统计事业的发展,阻碍着统计功能的发挥,另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因素也一定程度的影响着统计事业的发展。
(一)物质文化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由于我国的统计知识普及率不高,有人甚至把统计理解为1加1等于2,社会对统计的要求也没有达到相当高度,统计工作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诸多方面的原因都导致了统计部门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其他部门相比相对较低,加之统计和数以海量的数据打交道,且要搜集到准确的数据难度较大,枯燥无味,这种低收入与高难度之间的矛盾使得人们在择业时不愿步入其中,有些甚至干了一段时间就会改行;统计事业的发展又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各种原因造成统计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激情不高;统计教育工作都相对缺乏,整体素质偏低;统计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所有这些都不利于统计领域的整体提高。
(二)制度文化的影响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包括国家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
在这一方面,我国的现状相对贫乏。《统计法》这一唯一有关统计的法律条文在很多方面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以致有人把《统计法》戏称为“豆腐法”。如,对提供虚假或隐瞒重要事实的统计资料,《商业银行法》规定可以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统计法》规定最多只能处5万元罚款。统计工作实际上有法难依,并缺乏其他方面的监察监督机制。这种由法律体系不健全引致的混沌状态破坏了统计在社会上的形象,制约了统计事业的健康成长。
(三)精神文化的影响
精神文化包括了风俗习惯、道德标准、思想意识形态等,主要体现为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等形式。
很长一段时间来,由于统计工作整体水平不高,一方面统计资料不够系统、合理,另一方面对现有统计资料的利用和挖掘有限,统计的服务和监督职能未能发挥出来,使得社会对统计的关注度、信任度不够,“数字为官,官要数字”、“三分统计,七分估计”,甚至有些人不知道统计是做什么的,这些都反映社会对统计的不关心、不信任。同时不可否认,部分统计工作者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信心不足,对统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客观真实的统计数据对帮助我国经济运作,制定客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在部分工作人员看来,统计工作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他们虽然从事统计工作,但是却没有真正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针对上述社会文化影响及统计系统工作的现状,应如何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呢?提出以下几点作为参考:
第一,要完善《统计法》,要健全统计法制建设。依法统计,尤其要严格执法。强有力的法律实施机制将使得违法成本极高,从而真正杜绝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阻挠统计执法检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加大普法力度,广泛宣传《统计法》,增强社会各界的统计法制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依法统计,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性。大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与人大、政协、监察局、法制、司法等部门联合开展执法大检查,对违法案件进行处罚和曝光,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员的统计法律意识,使得统计数据质量得到提高。
第二,要进一步理顺统计管理体制。增强统计系统凝聚力,更好地体现整体性特点,发挥统计整体功能。必须坚持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一致的原则,一方面在统计机构和制度上,提高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约束机制,减少各方面的干预。这是科学管理的工作要求决定的,这样有利于贯彻责权利的统一。
第三,要进一步增强县级统计局的力量。按照统计工作的流程对各级各类统计机构设置合理的内部机构进行系统优化。把统计局建设成为符合未来形势发展要求的,灵敏、快速、高效、精干的调查机构,提高效率,并使之适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各县可按照普查制度规定成立适应普查任务要求的普查机构,专司各项普查工作。
第四,要切实树立全国统计大系统的观念,各级统计部门的领导要多为基层着想,为基层办实事、解难事。在开展普查时,要贯彻受益者出钱的原则,按照受益大小分担经费,使基层统计局的领导从为上级要经费的尴尬局面中解脱出来。上级统计部门要切实为基层统计干部在待遇上排忧解难。一是争取提高统计人员待遇上的有关政策,二是对经济贫困部门实行经济扶贫,增加经济投入,解决统计人员经济待遇差的问题,确保统计干部队伍稳定。
第五,我们必须要加强统计宣传工作,让公众更多地了解统计、认知统计。要提高统计分析的质量,统计分析工作的最高水平可以用三句话来衡量:提的建议领导能听,写的材料领导想看,在思想上比别人站得更高,在眼界上比别人看得更远,在学习上比别人学得更精;统计人,不能只满足于做好基本的报表,不能只局限于基本的计算,不能只变成一个计算器,我们应该成为数据的解读者,让每一个数据都发挥它应有的服务功能和应用功能。
第六,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统计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就必须加强基层统计组织的建设。一是狠抓基层统计机构的设立,统计人员的配备工作;二是加强对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的业務指导和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三是抓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针对部分乡镇统计力量薄弱,工作条件差,有些部门统计、行业统计工作削弱、人员精减、统计人员兼数职、统计台帐、原始记录不全的状况,必须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强化统计基础工作;软硬并举,统计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争取领导重视,充实统计信息化的硬件设施;统计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使乡镇单位实现了联网直报 。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解决经费问题和改善基层统计组织的工作条件,提高先进统计设施在基层统计部门中的普及率和应用率。可以考虑建立部分数据的有偿使用机制,帮助筹措更多的资金来更好地收集数据,以维持统计基层部门工作的正常进行。帮助统计机构建立激励机制,以奖励那些对数据的搜集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另一方面,要着手培养和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采取定期培训或考核的办法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熟练掌握统计新知识、新方法,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并做到培训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