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审美教育提出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那么如何在初中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利用新教材优势,进行情感审美教育呢?现结合具体事例略作论述。
一、导想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由于文学作品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的对立与统一、和谐综合,所以,在情感审美过程中,必须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进行联想,才能使审美请情感更深刻。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脑中有声有色活起来。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为教会此诗,在优美动听的乐曲声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此诗,联系生活实际,摆脱消极的感受,驰骋想象,力求把抽象有限的文学符号变成形象可感、内涵丰富的画面。1.构轮廓。请同学们按方位,有序地在脑子里展现孤山寺、贾亭、湖水、白云、早莺、新燕、暖树、鲜花、绿草、绿扬荫、白沙堤等轮廓。2.着色彩。用想象的色彩斑斓的笔,在脑子里给各种事物描上恰切的色彩。学生们发挥创造性,争先恐后,说出自已眼前出现的美景:清清的湖水,重叠的白云,碧绿的生机盎然的树,乌黑的轻捷的新燕,红黄蓝各色的花,青色逼人的小草……3.补细节。我还要求同学们补上恰当的细节,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如:紧贴着水面翻卷的白云边缘被浪花溅湿了;弯弯的枝丫上,稀疏的绿叶中,两三只黄莺羽毛细密,反射出太阳的光亮,它们不时转动着脑袋,唱着春天的赞歌;点点细草,喝足了水,憋足了劲,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着往上长。经过以上四步由浅到深的想象、联想,学生们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来补充、增加诗歌所提供的画面,他们感受到此诗写得太美了,内容太丰富、太典型了,进而深切感受到诗人笔下春天的绚烂、活力与可爱。
二、动情
审美感受的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审美情感,即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情绪愉悦和精神快感。这种体验既决定于主体是否情绪专一地进入了审美活动,也取决于主体是否准确把握了审美对象所包涵的情绪因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最感兴趣,最能开启他们思路,最能拨动他们心弦的地方入手,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来触发情感共振,从而进入较高层次的审美状态。如《生命 生命》是饱蘸作者生命的汁液,从心灵深处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肺腑的优美诗篇。学生情感能否调动并到位是教学本文成败的关键。为上好此课,我反复考虑,精心准备,设计了拨动学生情弦的三步骤。1.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景。尝试用音乐作为钥匙来开启学生的心扉。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体悟音乐旋律中迸发出的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2.介绍作者珍爱生命的故事。作者12岁时,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她以顽强的毅力强忍病魔的折磨,进行文学创作。3.美读,扣击心灵,直觉大意。配乐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从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缝中生长和静听自己的心脏跳动来感悟生命,呼唤珍惜生命,体悟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由于准确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因素,学生专心致志地进入了审美实践。他们真心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永恒,以及人类为探索追求生命真谛所付出的艰辛。
三、美读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通过美读,使学生从字词句入手,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的感情,真正做到“披文以入情”。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须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美读能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进而借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从而使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熔为一炉。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悟上、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
另外,生活中,美与丑密不可分,美与丑同时出现。认识丑与认识美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审丑是审美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丑的回避与恐惧,是审美的跛足。与其他名篇一样,《皇帝的新装》具有强烈的美育功能,它在教人们审美的同时还教人如何审丑,它那精心构思的情节和高度典型化、漫画化的群丑形象是审丑的极好的教材。使我们在审丑过程中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体味其蕴涵的深意——那种具有超越故事本身的某种普遍的象征意味。领悟到:“新装”实际上已经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从而引发种种联想:岂只是这位“皇帝”,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给自己(与现实)穿上种种名目的“美丽的新装”,将自己“美化”或者将现实“理想化”,从而把“真相”掩饰起来,这是“美饰”,更是“伪饰”。学生在整个审丑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审美教育是不容忽视的。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来思维。”情感教育也就是艺术化的教育,能最大程度上开发学者的内驱力,能优化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如没有情感的参与和思维的介入,就不能准确、深入地感知入境和丰富合理地想象联想,反过来,如没有具体、可靠的感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联想,想象不能有情感丰富与审美感受的体验。只有使它们和谐统一,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赏心悦目、陶冶情感、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的最佳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在初中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利用新教材优势,进行情感审美教育呢?现结合具体事例略作论述。
一、导想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由于文学作品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的对立与统一、和谐综合,所以,在情感审美过程中,必须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进行联想,才能使审美请情感更深刻。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脑中有声有色活起来。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为教会此诗,在优美动听的乐曲声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此诗,联系生活实际,摆脱消极的感受,驰骋想象,力求把抽象有限的文学符号变成形象可感、内涵丰富的画面。1.构轮廓。请同学们按方位,有序地在脑子里展现孤山寺、贾亭、湖水、白云、早莺、新燕、暖树、鲜花、绿草、绿扬荫、白沙堤等轮廓。2.着色彩。用想象的色彩斑斓的笔,在脑子里给各种事物描上恰切的色彩。学生们发挥创造性,争先恐后,说出自已眼前出现的美景:清清的湖水,重叠的白云,碧绿的生机盎然的树,乌黑的轻捷的新燕,红黄蓝各色的花,青色逼人的小草……3.补细节。我还要求同学们补上恰当的细节,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如:紧贴着水面翻卷的白云边缘被浪花溅湿了;弯弯的枝丫上,稀疏的绿叶中,两三只黄莺羽毛细密,反射出太阳的光亮,它们不时转动着脑袋,唱着春天的赞歌;点点细草,喝足了水,憋足了劲,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着往上长。经过以上四步由浅到深的想象、联想,学生们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来补充、增加诗歌所提供的画面,他们感受到此诗写得太美了,内容太丰富、太典型了,进而深切感受到诗人笔下春天的绚烂、活力与可爱。
二、动情
审美感受的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审美情感,即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情绪愉悦和精神快感。这种体验既决定于主体是否情绪专一地进入了审美活动,也取决于主体是否准确把握了审美对象所包涵的情绪因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最感兴趣,最能开启他们思路,最能拨动他们心弦的地方入手,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来触发情感共振,从而进入较高层次的审美状态。如《生命 生命》是饱蘸作者生命的汁液,从心灵深处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肺腑的优美诗篇。学生情感能否调动并到位是教学本文成败的关键。为上好此课,我反复考虑,精心准备,设计了拨动学生情弦的三步骤。1.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景。尝试用音乐作为钥匙来开启学生的心扉。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体悟音乐旋律中迸发出的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2.介绍作者珍爱生命的故事。作者12岁时,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她以顽强的毅力强忍病魔的折磨,进行文学创作。3.美读,扣击心灵,直觉大意。配乐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从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缝中生长和静听自己的心脏跳动来感悟生命,呼唤珍惜生命,体悟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由于准确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因素,学生专心致志地进入了审美实践。他们真心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永恒,以及人类为探索追求生命真谛所付出的艰辛。
三、美读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通过美读,使学生从字词句入手,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的感情,真正做到“披文以入情”。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须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美读能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进而借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从而使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熔为一炉。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悟上、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
另外,生活中,美与丑密不可分,美与丑同时出现。认识丑与认识美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审丑是审美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丑的回避与恐惧,是审美的跛足。与其他名篇一样,《皇帝的新装》具有强烈的美育功能,它在教人们审美的同时还教人如何审丑,它那精心构思的情节和高度典型化、漫画化的群丑形象是审丑的极好的教材。使我们在审丑过程中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体味其蕴涵的深意——那种具有超越故事本身的某种普遍的象征意味。领悟到:“新装”实际上已经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从而引发种种联想:岂只是这位“皇帝”,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给自己(与现实)穿上种种名目的“美丽的新装”,将自己“美化”或者将现实“理想化”,从而把“真相”掩饰起来,这是“美饰”,更是“伪饰”。学生在整个审丑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审美教育是不容忽视的。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来思维。”情感教育也就是艺术化的教育,能最大程度上开发学者的内驱力,能优化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如没有情感的参与和思维的介入,就不能准确、深入地感知入境和丰富合理地想象联想,反过来,如没有具体、可靠的感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联想,想象不能有情感丰富与审美感受的体验。只有使它们和谐统一,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赏心悦目、陶冶情感、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的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