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使他们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广的思维空间。因此,在阅读教學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反应,创造时机,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自我的丰富与发展,形成钱梦龙老师的"教的艺术"——"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艺术。"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下面一些方法途径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通过导语激活
教学《黄鹂》,先引导学生回顾、吟诵描写黄鹂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何处经年绝好音,暖风吹出啭乔林……",从这些诗句中,学生能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黄鹂通常都是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老师趁机提问:孙犁写于60年代的散文《黄鹂》叙述了些什么,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再细读课文,勾画并概括出描写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状态的有关内容:炮火连天的抗战时期,黄鹂发出"尖利的富有召唤性的启发性的鸣叫",但美丽一闪而过;青岛疗养时所见的黄鹂是生活于枪口之下的惊弓之鸟……。启发学生阅读文章的说理部分,教师再相继点出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写作背景,学生便不难领悟作者以黄鹂在不同环境中的反应流落出自己的生活观,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思索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二、通过标题激活
一般地说,文章的标题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因此,抓住它,往往能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窥见全篇,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就可以把文章的标题作为激活点。第一步,抓住标题中的"游"字,引起学生对游踪,以及与游踪紧密关联的描写点、描写重点的思考。泰山游记,古今不乏佳作,本文之所以不落窠臼,独具风格,一个"雨"字引出一篇佳作,全文紧扣"雨"字,不仅借"雨"写景,缘"雨"抒情,而且借"雨"组织材料,推进文章。最后,抓住题目中的"泰山"二字,引导学生归纳雨中泰山的特点,并总结全文。
三、通过诵读激活
诵读激活,是指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化课文的文字语言,对文章进行理解、品味和记忆的教学方法。
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有一句:"虾米皮熬白菜,嘿!"结合全文,反复揣摩,便知作者意在用"嘿!"凸现北京人易于满足和满足后自我陶醉的心理,因此应该读出一种由然而生的幸福,一种通体顺畅的舒坦。
通过重音、停顿、语调和节奏处理等听觉艺术,能把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和观点主张酣畅地表现出来。
四、通过文眼激活
关于文眼,清人刘熙载《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文眼即文章构思的凝聚点,是作品中脉络层次的关键之语,它往往能"一字穷理,定全篇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脉络"。因此,抓住"文眼",常常能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威尼斯》以颇具特色的语言,介绍和描绘了威尼斯颇具特色的风貌。第一句"威尼斯是个别致的地方"中的"别致"二字就是全文的文眼。那么"别致"在哪儿呢?两个特点——"水上的城’’和"文化艺术的城"。文章两部分的过渡处,作者写到"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这是另一处文眼。只是比起前一处来,低了一个层次而已。"明媚"回头概括了"水上城市"这一特色,是第一部分的文眼;"华妙庄严"概括了下文描述的"文化艺术城市"这一特色,是第二部分的文眼。巧借这三处文眼,就能一动万随,纲举目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通过讨论激活
教学韩东的诗歌《山民》,可以先将《教参》上的两段话展示给学生——
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
《山民》在诗中消失了他原有的含义成了一种符号,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激情。
然后要求学生就上面两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该诗的主旨。学生认为,以上两段话是矛盾的。既然"山民"有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又怎么会成为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呢?通过讨论,学生认为,该诗旨在呼唤"山民"有更先进的改革意识,给"山民"以更广阔的开放空间,使以后的"山民"不"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六、通过比较激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可与高适的《别董大》相比较,以领会两首诗的主旨和情调。两诗虽然均为送别诗,都是七绝,都是先景后情,由景而情,但两诗切入、运笔和落点不同:王诗不写依依不舍,没有细语叮咛,不言日后相思,而写秋雨连江,楚山孤寂,突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的情调悲哀怅惘,借送别以明心志;而高诗写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荒寒黯淡,重在以景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情,无哀怨之语,情绪激昂,胸襟开阔,借送别以劝友。通过这样的精细研读,能得到比较的实效,使思维迅速扩展,突破原有的认知模式,形成"叶叶相交通"的思维网络,获得创造性的认识。
七、通过联想、想象激活
教学《荷塘月色》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对众多精彩的比喻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加以描述。例如,由"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学生可能就会联想到月光般朦胧柔和的灯光,山泉般叮咚跳跃的音乐,舞池中轻轻旋转的女郎,以及女郎雪白修长的双腿,飞扬舒展的翠绿的裙子,甚至荷花般娇嫩红润的面庞。这样,既丰富了比喻的内涵,又有助于深入领会其精妙之处。
以上所论仅是举例性质,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途径很多;在阅教学中的使用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多种方法途径综合使用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活起来,实现阅读的功能。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下面一些方法途径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通过导语激活
教学《黄鹂》,先引导学生回顾、吟诵描写黄鹂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何处经年绝好音,暖风吹出啭乔林……",从这些诗句中,学生能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黄鹂通常都是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老师趁机提问:孙犁写于60年代的散文《黄鹂》叙述了些什么,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再细读课文,勾画并概括出描写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状态的有关内容:炮火连天的抗战时期,黄鹂发出"尖利的富有召唤性的启发性的鸣叫",但美丽一闪而过;青岛疗养时所见的黄鹂是生活于枪口之下的惊弓之鸟……。启发学生阅读文章的说理部分,教师再相继点出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写作背景,学生便不难领悟作者以黄鹂在不同环境中的反应流落出自己的生活观,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思索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二、通过标题激活
一般地说,文章的标题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因此,抓住它,往往能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窥见全篇,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就可以把文章的标题作为激活点。第一步,抓住标题中的"游"字,引起学生对游踪,以及与游踪紧密关联的描写点、描写重点的思考。泰山游记,古今不乏佳作,本文之所以不落窠臼,独具风格,一个"雨"字引出一篇佳作,全文紧扣"雨"字,不仅借"雨"写景,缘"雨"抒情,而且借"雨"组织材料,推进文章。最后,抓住题目中的"泰山"二字,引导学生归纳雨中泰山的特点,并总结全文。
三、通过诵读激活
诵读激活,是指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化课文的文字语言,对文章进行理解、品味和记忆的教学方法。
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有一句:"虾米皮熬白菜,嘿!"结合全文,反复揣摩,便知作者意在用"嘿!"凸现北京人易于满足和满足后自我陶醉的心理,因此应该读出一种由然而生的幸福,一种通体顺畅的舒坦。
通过重音、停顿、语调和节奏处理等听觉艺术,能把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和观点主张酣畅地表现出来。
四、通过文眼激活
关于文眼,清人刘熙载《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文眼即文章构思的凝聚点,是作品中脉络层次的关键之语,它往往能"一字穷理,定全篇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脉络"。因此,抓住"文眼",常常能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威尼斯》以颇具特色的语言,介绍和描绘了威尼斯颇具特色的风貌。第一句"威尼斯是个别致的地方"中的"别致"二字就是全文的文眼。那么"别致"在哪儿呢?两个特点——"水上的城’’和"文化艺术的城"。文章两部分的过渡处,作者写到"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这是另一处文眼。只是比起前一处来,低了一个层次而已。"明媚"回头概括了"水上城市"这一特色,是第一部分的文眼;"华妙庄严"概括了下文描述的"文化艺术城市"这一特色,是第二部分的文眼。巧借这三处文眼,就能一动万随,纲举目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通过讨论激活
教学韩东的诗歌《山民》,可以先将《教参》上的两段话展示给学生——
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
《山民》在诗中消失了他原有的含义成了一种符号,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激情。
然后要求学生就上面两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该诗的主旨。学生认为,以上两段话是矛盾的。既然"山民"有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又怎么会成为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呢?通过讨论,学生认为,该诗旨在呼唤"山民"有更先进的改革意识,给"山民"以更广阔的开放空间,使以后的"山民"不"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六、通过比较激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可与高适的《别董大》相比较,以领会两首诗的主旨和情调。两诗虽然均为送别诗,都是七绝,都是先景后情,由景而情,但两诗切入、运笔和落点不同:王诗不写依依不舍,没有细语叮咛,不言日后相思,而写秋雨连江,楚山孤寂,突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的情调悲哀怅惘,借送别以明心志;而高诗写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荒寒黯淡,重在以景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情,无哀怨之语,情绪激昂,胸襟开阔,借送别以劝友。通过这样的精细研读,能得到比较的实效,使思维迅速扩展,突破原有的认知模式,形成"叶叶相交通"的思维网络,获得创造性的认识。
七、通过联想、想象激活
教学《荷塘月色》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对众多精彩的比喻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加以描述。例如,由"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学生可能就会联想到月光般朦胧柔和的灯光,山泉般叮咚跳跃的音乐,舞池中轻轻旋转的女郎,以及女郎雪白修长的双腿,飞扬舒展的翠绿的裙子,甚至荷花般娇嫩红润的面庞。这样,既丰富了比喻的内涵,又有助于深入领会其精妙之处。
以上所论仅是举例性质,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途径很多;在阅教学中的使用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多种方法途径综合使用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活起来,实现阅读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