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氛围的“开放”
1.情感“开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实际上是师生情感的“开放”.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给予学生以身心方面的安全感和充分的信赖,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鼓舞.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更加活跃的思维,表现出更加高涨的探索热情.例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出示了四组数据,即
问学生“你想到什么?”这样才能给学生创立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空间.此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想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学生一直在躲避我探寻的目光,于是我马上和他沟通,引导启发他回忆曾经遇到的类似情况,这就给予学生知识上的支持.之后我又看到另一个学生完全没有开始着手研究,便走过去摸摸他的头,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给予简单指导之后,让他和同桌交流.这些看似很普通的体式语言,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真切的关心与理解.学生在这种教师关爱、学生互帮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不仅学会对知识和能力的主动构建和“再创造”的策略,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管理“开放”,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有以下特点:顽皮、淘气、所作所为事逾常规,带有嬉戏态度.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是教师喜欢老实听话的学生,对调皮的学生强制管理,以免扰乱课堂纪律.实际上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要理解调皮、好动是儿童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格,可以允许学生有点不听话或犯一些“错误”,这样做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开放”.作为教师,要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巧“管理”,给学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现、去遐想、去创造.
二、过程“开放”,引领学生成功
教师要树立创造工作的意识,要大胆开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施教法,使教学过程具有更突出的作用.
1.整合教材,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地域特性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挖掘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改变教材中远离生活实际的内容,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从学生熟知的内容出发,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之中,赋予教材内容以新的活力.例如,教学“认识平面图形”,因为学生已经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简单知识,认识了这些几何形体,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相关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的素材.首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再动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这时学生有的说“滑滑的”、“冰冰的”.其中对圆柱体的表述是“上下两面是平的,中间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听到学生这样的表述时,教师要适时地归纳从而引出新课.这样的引课更加自然、生动.
2.改变“教”和“学”的方式,体现数学价值
例如,教学“数一数”这一课时.我选择了在室内教学的基础上走出教室,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上室外课.按照要求分组活动,让孩子们在操场上任意地数,再把得到的数在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每組有中心发言人在班内交流.当时孩子们的开阔思维着实让我吃惊:有数篮球架的,有数小树的,有数身上纽扣的.当时一群小鸟从空中飞过,有学生这样说“有许多鸟我数也数不清”,这“许多”不也是用来描述数量的吗?还有的孩子居然在数蚂蚁,所有的这些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多么的精彩呀!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孩子们相互评价谁说得好,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我也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学习水平给予了正确的评价.这样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开放性练习,激活思维“火花”
“开放性”练习题,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在能力. “开放”可以是问题的“开放”、思路的“开放”、结论的“开放”.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再现个性,激活创造的空间.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设计了一个结论“开放”题,星期天小明从家里出发去少年宫,中间要经过街心公园.从小明家到街心公园有三条路,这三条路上分别有超市、幼儿园和社区文化中心.从街心公园到少年宫有两条路,这两条路上分别有文具店和书店.小明可以怎么走?
在这道题中,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不同的答案.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独特思考问题的方式.
总之,教师只有树立了“开放”的理念,采用“开放”的手段,才能改变传统的以“问题”为始,以“结论”为终的枯燥僵化的“封闭”式教学过程,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1.情感“开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实际上是师生情感的“开放”.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给予学生以身心方面的安全感和充分的信赖,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鼓舞.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更加活跃的思维,表现出更加高涨的探索热情.例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出示了四组数据,即
问学生“你想到什么?”这样才能给学生创立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空间.此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想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学生一直在躲避我探寻的目光,于是我马上和他沟通,引导启发他回忆曾经遇到的类似情况,这就给予学生知识上的支持.之后我又看到另一个学生完全没有开始着手研究,便走过去摸摸他的头,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给予简单指导之后,让他和同桌交流.这些看似很普通的体式语言,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真切的关心与理解.学生在这种教师关爱、学生互帮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不仅学会对知识和能力的主动构建和“再创造”的策略,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管理“开放”,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有以下特点:顽皮、淘气、所作所为事逾常规,带有嬉戏态度.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是教师喜欢老实听话的学生,对调皮的学生强制管理,以免扰乱课堂纪律.实际上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要理解调皮、好动是儿童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格,可以允许学生有点不听话或犯一些“错误”,这样做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开放”.作为教师,要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巧“管理”,给学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现、去遐想、去创造.
二、过程“开放”,引领学生成功
教师要树立创造工作的意识,要大胆开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施教法,使教学过程具有更突出的作用.
1.整合教材,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地域特性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挖掘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改变教材中远离生活实际的内容,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从学生熟知的内容出发,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之中,赋予教材内容以新的活力.例如,教学“认识平面图形”,因为学生已经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简单知识,认识了这些几何形体,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相关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的素材.首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再动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这时学生有的说“滑滑的”、“冰冰的”.其中对圆柱体的表述是“上下两面是平的,中间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听到学生这样的表述时,教师要适时地归纳从而引出新课.这样的引课更加自然、生动.
2.改变“教”和“学”的方式,体现数学价值
例如,教学“数一数”这一课时.我选择了在室内教学的基础上走出教室,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上室外课.按照要求分组活动,让孩子们在操场上任意地数,再把得到的数在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每組有中心发言人在班内交流.当时孩子们的开阔思维着实让我吃惊:有数篮球架的,有数小树的,有数身上纽扣的.当时一群小鸟从空中飞过,有学生这样说“有许多鸟我数也数不清”,这“许多”不也是用来描述数量的吗?还有的孩子居然在数蚂蚁,所有的这些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多么的精彩呀!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孩子们相互评价谁说得好,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我也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学习水平给予了正确的评价.这样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开放性练习,激活思维“火花”
“开放性”练习题,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在能力. “开放”可以是问题的“开放”、思路的“开放”、结论的“开放”.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再现个性,激活创造的空间.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设计了一个结论“开放”题,星期天小明从家里出发去少年宫,中间要经过街心公园.从小明家到街心公园有三条路,这三条路上分别有超市、幼儿园和社区文化中心.从街心公园到少年宫有两条路,这两条路上分别有文具店和书店.小明可以怎么走?
在这道题中,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不同的答案.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独特思考问题的方式.
总之,教师只有树立了“开放”的理念,采用“开放”的手段,才能改变传统的以“问题”为始,以“结论”为终的枯燥僵化的“封闭”式教学过程,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