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国现象级影视作品之观察

来源 :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了2019—2020年度在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市场效应等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六部中国现象级影视作品:《流浪地球》《都挺好》《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祖国》《八佰》《我和我的家乡》来进行观察解读,并围绕这些作品所引爆的艺术创作、产业发展、国际传播等方面话题作出分析探讨,以此留下我国影视创作的时代性印记.
其他文献
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遵循着两种并行不悖的发展轨迹,其一是以文学、戏曲等艺术形式为参照进行改编,并由此衍生出中国电影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影戏”观念;其二是在“影戏”观念的基础上萌生了以表达家国理想为主的民族主义创作观.“影戏观”的出现和民族主义的艺术创作倾向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理论的早期形态.本文就早期中国电影理论生成的环境、代表论著以及思想理念,结合史料,意图对现代中国电影理论的生成路径进行一番梳理.
解释与描述不同,描述旨在转述事实,解释旨在阐发意义.比较而言,描述比解释更为客观,解释比描述更有弹性.如果仔细区分,解释还可以分为形式分析、意义解释和理论阐释.我们可以将意义解释称之为低度解释,将理论阐释称之为高度解释.低度解释通常表现为意图主义解释,高度解释通常表现为反意图主义解释.通过解释,我们不仅可以识别作品的风格,而且可以明确作品的范畴.风格和范畴都与作品的意义阐发密切相关.
进入新世纪后,以宏大叙事、语言杂糅为核心特征的大型主题歌舞,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元素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以更有力、更丰富、跨门类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完成更为复杂的审美范式与文化形象的塑造.在世界范围内,大型主题歌舞以形式审美为话语形态,强调身体经验的同构与差异,超越了语言逻辑的隔阂,更易唤起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情,使其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审美情趣及艺术形象一方面呈现出艺术语言自身的跨界融合、杂糅等现象,另一方面也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形象,成为舞台表演形式“中国气派”的典型代表.借助
现代意义上的数字艺术介入我们的生活已近三十年,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艺术加速渗透至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同时,数字艺术的边界也更加模糊,产生了超过其他艺术变革对广义上和狭义上的文化的影响.其中,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本质的,是结构化和多元化的.本文并不试图探究数字艺术对文化传承与保护、对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是通过对与数字艺术相关的诸因素进行研究,呈现数字艺术视域下文化传播的基本状态,以及这些状态背后的文化传播逻辑.
本文以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古代舞蹈实践为研究对象,在比较艺术学视野下对唐乐舞、汉唐、敦煌、汉唐乐府在问题思考、实践途径、舞蹈形态和艺术指归等几个方面的异同进行平行研究.上述四种中国古代舞蹈的当代研究和实践从不同维度关照并借鉴了音乐学、图像学、考古学、艺术哲学等不同视域的研究方法,并在各自的实践成果中体现出峰岭嵯峨的动态特征与审美风范,彰显出殊途同归的、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追溯.
当代中国的网络“影响者”群体经历了从互联网初始阶段,以微博为主要平台,以对时政热点、公共事务进行观点表达和传播为主要表达内容的精英群体,逐渐转化为以从微博扩散到移动互联网的各类应用为基本平台,以对日常生活的感性经验分享为主要内容的知名直播主播、短视频创作者群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影响者群体向更为广泛的圈层拓展.他们在进行内容创作的同时,也逐渐通过审美范式的创造、审美风尚的引领将影响力辐射到艺术和公共文化领域.这样的转变既与媒介的迭代、当代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及其在全球市场地位的转换等因素有着紧密的关联
要思考人工智能之于设计的意义,必然首先会触及人类心智的特征以及心智的文化内涵.事实上,正是心智的演化导致了人心与人造物的相关性——心与物的设计演化进程既构建了物质产品的设计史,也映射了人心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可以把物质产品看成是内在心智的媒介.基于此,就有理由进一步来思考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核心命题——衍生于生物之心的人类文化如何能被人工智能所延续或扩张,或者说,超级人工智能是否必然意味着“人造之心”的出现?亦或相反——人的文化是否只能由人类心灵所传承和延续?
摘要:亨利·卢梭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朴素派代表艺术家,其笔下充满着茂密的丛林、看不见脚又有些许稚拙的人物以及具有拉美原始艺术风格的动物。朴素派诞生的原因众说纷纭,或许是因为“欧洲中心论”的日渐式微,又或许是因为工业时代艺术家回归自然田园寻求精神寄托。在符号论美学的指导下,卢梭作品中的动物形象与其整体形式的有机关系能得到解释,卢梭作品背后的艺术意味也能得到更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亨利·卢梭;动物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活动,使陕甘宁边区焕然一新。本文通过整理大量相关文献与著作,对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历史背景、策略、特点和启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既能回顾这段历史,巩固历史知识,又能从中获取经验,这对我国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唐耿良先生是20世纪中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苏州评话艺术家.2021年1月适逢他百年诞辰.有关方面适时整理并出版了据他典范传承和创新编演的长篇传统苏州评话本《三国》(100回).这对保存和传扬苏州评话艺术、研究并总结唐耿良的艺术贡献,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值得特别关切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