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提高医学检验的准确性,保证患者能够接受正确的临床诊治,提高我国基层医院的检验水平,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完善。方法:通过对某院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针对30岁至50岁的中年人群,51至65岁老年人群的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检验工作进行研究分析,摘取其中50次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失误为研究对象发现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不足,进而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和改进。结果:对血液标本的临床医学检验共发现50处错误,分别为血液标本采血管错误6次,血液标本采集量不足11次,血液标本凝固26次,血液标本备注不规范5次,其他2次。结论:血液标本的检验对于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临床医学检验存在着较多的不足,需要进行全面的改进工作。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临床诊治;基层医院
由于临床医学检验对实际的临床医学诊治具有参考作用,因此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就面临着严格的要求。针对某院临床检验过程中血液标本采集的错误进行研究,得出我国目前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亟待加强,采取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临床诊治的高效准确,促进我国基层医院临床检验水平的提高。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某院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针对30岁至50岁的中年人群,51至65岁老年人群的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检验工作进行研究分析,摘取其中50次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失误为研究对象发现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不足,进而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和改进。结论:对血液标本的临床医学检验共发现50处错误,分别为血液标本采血管错误6次,血液标本采集量不足11次,血液标本凝固26次,血液标本备注不规范5次,其他2次。
1.2 方法:数据统计的方法,通过对这50次临床检验过程中,血液标本的采集错误进行数据的整理,进而分析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导致临床检验数据不够准确,无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亟待做出改进和调整。
2 结果
通过对某院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针对30岁至50岁的中年人群,51至65岁老年人群的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检验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临床检验过程中,血液标本采集失误的次数进行统计,其结果为:临床血液标本采血管错误6次,患者血液标本采集量不足11次,血液标本凝固26次,血液标本备注不规范5次,其他2次。其详细的统计数据如表1。
表1某院临床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出现的错误对比
临床检验错误类型 血液标本采血管错误 血液标本采集量不足 血液标本凝固 血液标本备注不规范 其他
次数 6 11 26 5 2
原因分析:血液标本采血管错误,临床检验的知识掌握不够,不知道选取哪种采血管来进行操作或因主观疏忽导致采血管选择错误[1]。血液标本采集量不足,多半是因为临床经验不足所致,不能正确判断需要的血液量;拔针时由于技巧的不熟练造成了时间过长或过短,血液量掌握不准确;盛放血液标本的试管倾斜角度过大,影响了视线,导致主观判断失误。血液标本凝固,临床检验的标准和流程还不熟练,主观思想疏忽导致采血细节关注度不足;④血液标本备注不规范,临床检验的标准和流程掌握不强,没有责任心意识,主观失误等[2]。
3 讨论
针对临床检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切实进行质量控制规范措施的落实,促进临床检验工作的细致和规范,保障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参考。消除潜在的医疗安全风险。
3.1 临床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的强化
由于实际的检验工作不仅繁琐而且细节需要注意的地方较多,临床检验人员通常在细节的把握方面还存在着欠缺和不足,导致临床检验结果的不准确,临床诊治工作没有有效的展开,带来了医疗事故的风险和患者自身健康的危害,因此在这一点上就需要医院进行相关责任意识的教育工作的开展,将责任意识和医疗事故的严重性深入到临床检验人员的脑海中,充分明确地了解自己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其工作的责任对全局工作具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样临床检验人员才能正确树立责任意识,临床检验工作才能真正的做细做精,为临床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3]。
3.2 临床检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由于临床检验工作涉及到的部门较多,设备繁杂,这样就给实际的临床检验工作的展开带来了一定的困難。但是即使再困难,也要抓好日常检验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这样才能对检测的结果有一个切实的保证。临床检验设备由于属于精密的尖端设备,因此其正确的维护步骤和流程就需要临床检验工作人员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储备,充分按照规章流程来进行操作,保证其设备在临床检测工作中的正常运转,数据结果准确科学[4]。
3.3 临床检验数据的录入科学规范
由于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技术含量的设备走入了医学检验工作中。高科技设备的使用在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检验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临床检测标本和结果数据的录入工作需要不同部门的临床检验工作人员来进行交接工作,这样就导致了实际中可能会出现交接过程不规范、数据的录入不准确等现象,这样对临床检验的结果就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下一步的临床诊断治疗就会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临床检验数据的交接录入过程中树立科学规范的标准,严格约束临床检验工作人员按规执行、按章操作,保证临床数据整理工作的高效规范。
3.4 临床检验报告签收的落实
临床检验数据出来后相关的报告在送达各科室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落实报告的签收工作,划分清晰的责任范围,这样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开展报告复查工作,将医疗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提升临床检验的水平和工作人员的检验能力,提高我国基层医院的发展步伐,为我国广大的医学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文军.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04):994.
[2]武海洲,雷树红,郭爱琳.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07):2104.
[3]沙薇,沙莉,安晶红,王黎光.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若干问题[J].中外医疗,2011,12(10):185.
[4]姜杏花.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的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2(01):334-335.
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钙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
张大海韩艳敏
河北省大厂县人民医院河北大厂065300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患者共2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氯吡格雷片75mg/d口服,给予观察组患者氯吡格雷片75mg/d+瑞舒伐他汀钙10mg/d口服。分别于出院后1、3、6、12个月随访,记录患者血脂、肝功能、血小板聚合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MAR)、缺血、出血及消化道不适症状。结果;观察组患者失访7例,对照组患者失访9例。两组患者治疗后MAR较治疗前减低,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6月后MAR降低更明显。观察组患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均较治疗前减低。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为4.0%,对照组脑梗死复发率为7.8%(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发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吡格雷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预防脑梗死复发效果优于单用氯吡格雷片,此种联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复发;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钙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患者更易再次发生脑梗死,且其致残、致死率均较初发患者明显增高,因此,如何更有效的预防脑梗死复发是减少其对人类危害的有效措施。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试验探讨了氯吡格雷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脑梗死预防治疗的临床依据。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首次脑梗塞患者,共218例。男性120例,女性98例,年龄(60±8.9)岁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后昏迷;②脑出血;③胃肠道活动性溃疡、近3月消化道出血病史;④出血性疾病;⑤恶性肿瘤;⑥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⑦对氯吡格雷、他汀类降脂药过敏。
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09例)和观察组(109例)。观察组男59例,女50例;平均年龄(61±8.5)岁;腔隙性脑梗死69例,脑血栓形成40例;合并高血压78例、高脂血症79例、糖尿病31例。对照组男61例,女48例;平均年龄(59±8.8)岁;腔隙性脑梗死67例,脑血栓形成42例;合并高血压79例、高脂血症77例、糖尿病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试验前处于同一基线水平,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氯吡格雷片75 mg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20 mg,睡前口服。
3 随访 分别在患者出院后1、3、6、12个月随访,记录患者血脂(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肝功能、血小板聚合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MAR)、缺血、出血及消化道不适症状。主要随访终点指标:(1)再次脑梗死;(2)心肌梗死;(3)CT证实的颅内出血;(4)消化道或牙龈、皮肤出血。
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 SPSS 16.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血脂、血小板聚合率统计分析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小板聚合率在出院后1,3,6,12 个月均较治疗前减低,且出院后6,12月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减低得更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血脂在出院后1,3,6,12 个月均较治疗前减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血脂在出院后1,3,6,12 个月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3,6,12 个月观察组患者血脂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脑梗塞复发率、心脑血管事件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4例患者复发脑梗塞,脑梗塞复发率为4.0%,对照组患者8例患者复发脑梗塞,脑梗塞复发率为7.8%(P<0.05),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无因心肌梗死死亡患者,1例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对照组1例患者因心肌梗死死亡,2例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详见表2。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对照组患者6例患者出现一次性转氨酶升高,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4例患者出现胃部不适,3例患者出现皮肤、牙龈出血;观察组患者7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3例患者出现胃部不适,3例患者出现皮肤、牙龈出血;两组间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详见表3。
表1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随时间点血脂、血小板聚合率变化((x±s))
组别 例数 随访时间(月) TG(mmol/L) TC(mmol/L) LDL-C(mmol/L) MAR(%)
对照组 102 0 2.79±1.27 6.48±2.12 3.51±1.15 64.5±16.4
1 2.75±1.25 6.52±2.01 3.54±1.20 57.5±15.1*
3 2.78±1.31 6.52±2.01 3.49±1.18 49.7±14.9*
6 2.67±1.27 6.39±1.98 3.45±1.17 43.9±13.1*
12 2.70±1.24 6.40±1.97 3.46±1.19 43.2±11.7*
观察组 100 0 2.82±1.32 6.51±2.15 3.57±1.21 64.7±15.9
1 2.31±1.08*# 5.76±1.98*# 3.18±1.03*# 56.9±13.9*
3 2.07±0.81*# 5.19±1.34*# 2.72±0.76*# 56.9±13.9*
6 1.78±0.65*# 4.86±1.12*# 2.54±0.56*# 40.8±11.8*#
12 1.76±0.67*# 4.85±1.13*# 2.53±0.54*# 38.5±11.7*#
标注:*:患者治疗不同时间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同治疗时间点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脑梗塞复发率、心脑血管事件病死率比较
组别 例数 脑梗塞复发 心肌梗死死亡 脑梗塞死亡
对照组 102 8(7.8%) 1(1.0%) 2(2.0%)
观察组 100 4(4.0%)* 0 1(1.0%)
标注:*: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组别 例数 转氨酶升高 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消化道出血 皮肤、牙龈出血 颅内出血
对照组 102 6(5.9%) 8(7.8%) 0 3(2.9%) 0
觀察组 100 7(7%) 7(7%) 0 3(3.0%) 0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其所致的急性脑血管事件是血管病理改变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炎症反应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在粥样斑块部位的聚集,局部血栓形成及血栓和斑快的脱落阻塞远端,导致远端的血液循环障碍。因此,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是脑血管事件的关键预测指标],血小板在此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粥样斑块的药物干预治疗是预防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理论上任何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斑块内基质合成和减少其降解的措施,均能增强斑块的稳定性。氯吡格雷是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拮抗剂,抑制ADP受体依赖性的血小板糖蛋白nb/llla复合物的形成,并阻断??ADP释放诱导的血小板活化扩增,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此外,CAPRIE的一项随机、双盲、前瞻性及多中心的研究表明,氯吡格雷能显著抑制粥样斑块形成。血脂的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TG、TC、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辛伐他汀通过抑制内源性TC的合成,致使细胞表面LDL 受体数目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水平升高,从而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膜功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此外,他汀类药物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NO,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且这种作用与患者的血浆胆固醇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给予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片+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后患者的血脂及MAR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1年随访期内,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降低,心脑血管死亡事件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无增加。因此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但是,本研究属于小样本研究,且随访时间仅1年,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延长随访时间,为医生提供更充分的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治疗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兴洲,苏克江,高宗恩.他汀类药物与卒中防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3(5):195-200.
[2] 黄泉跃,赵水平. 他汀类药物的抗血栓作用[ J ] . 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12-14.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临床诊治;基层医院
由于临床医学检验对实际的临床医学诊治具有参考作用,因此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就面临着严格的要求。针对某院临床检验过程中血液标本采集的错误进行研究,得出我国目前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亟待加强,采取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临床诊治的高效准确,促进我国基层医院临床检验水平的提高。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某院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针对30岁至50岁的中年人群,51至65岁老年人群的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检验工作进行研究分析,摘取其中50次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失误为研究对象发现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不足,进而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和改进。结论:对血液标本的临床医学检验共发现50处错误,分别为血液标本采血管错误6次,血液标本采集量不足11次,血液标本凝固26次,血液标本备注不规范5次,其他2次。
1.2 方法:数据统计的方法,通过对这50次临床检验过程中,血液标本的采集错误进行数据的整理,进而分析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导致临床检验数据不够准确,无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亟待做出改进和调整。
2 结果
通过对某院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针对30岁至50岁的中年人群,51至65岁老年人群的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检验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临床检验过程中,血液标本采集失误的次数进行统计,其结果为:临床血液标本采血管错误6次,患者血液标本采集量不足11次,血液标本凝固26次,血液标本备注不规范5次,其他2次。其详细的统计数据如表1。
表1某院临床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出现的错误对比
临床检验错误类型 血液标本采血管错误 血液标本采集量不足 血液标本凝固 血液标本备注不规范 其他
次数 6 11 26 5 2
原因分析:血液标本采血管错误,临床检验的知识掌握不够,不知道选取哪种采血管来进行操作或因主观疏忽导致采血管选择错误[1]。血液标本采集量不足,多半是因为临床经验不足所致,不能正确判断需要的血液量;拔针时由于技巧的不熟练造成了时间过长或过短,血液量掌握不准确;盛放血液标本的试管倾斜角度过大,影响了视线,导致主观判断失误。血液标本凝固,临床检验的标准和流程还不熟练,主观思想疏忽导致采血细节关注度不足;④血液标本备注不规范,临床检验的标准和流程掌握不强,没有责任心意识,主观失误等[2]。
3 讨论
针对临床检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切实进行质量控制规范措施的落实,促进临床检验工作的细致和规范,保障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参考。消除潜在的医疗安全风险。
3.1 临床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的强化
由于实际的检验工作不仅繁琐而且细节需要注意的地方较多,临床检验人员通常在细节的把握方面还存在着欠缺和不足,导致临床检验结果的不准确,临床诊治工作没有有效的展开,带来了医疗事故的风险和患者自身健康的危害,因此在这一点上就需要医院进行相关责任意识的教育工作的开展,将责任意识和医疗事故的严重性深入到临床检验人员的脑海中,充分明确地了解自己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其工作的责任对全局工作具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样临床检验人员才能正确树立责任意识,临床检验工作才能真正的做细做精,为临床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3]。
3.2 临床检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由于临床检验工作涉及到的部门较多,设备繁杂,这样就给实际的临床检验工作的展开带来了一定的困難。但是即使再困难,也要抓好日常检验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这样才能对检测的结果有一个切实的保证。临床检验设备由于属于精密的尖端设备,因此其正确的维护步骤和流程就需要临床检验工作人员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储备,充分按照规章流程来进行操作,保证其设备在临床检测工作中的正常运转,数据结果准确科学[4]。
3.3 临床检验数据的录入科学规范
由于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技术含量的设备走入了医学检验工作中。高科技设备的使用在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检验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临床检测标本和结果数据的录入工作需要不同部门的临床检验工作人员来进行交接工作,这样就导致了实际中可能会出现交接过程不规范、数据的录入不准确等现象,这样对临床检验的结果就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下一步的临床诊断治疗就会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临床检验数据的交接录入过程中树立科学规范的标准,严格约束临床检验工作人员按规执行、按章操作,保证临床数据整理工作的高效规范。
3.4 临床检验报告签收的落实
临床检验数据出来后相关的报告在送达各科室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落实报告的签收工作,划分清晰的责任范围,这样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开展报告复查工作,将医疗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提升临床检验的水平和工作人员的检验能力,提高我国基层医院的发展步伐,为我国广大的医学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文军.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04):994.
[2]武海洲,雷树红,郭爱琳.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07):2104.
[3]沙薇,沙莉,安晶红,王黎光.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若干问题[J].中外医疗,2011,12(10):185.
[4]姜杏花.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的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2(01):334-335.
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钙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
张大海韩艳敏
河北省大厂县人民医院河北大厂065300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患者共2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氯吡格雷片75mg/d口服,给予观察组患者氯吡格雷片75mg/d+瑞舒伐他汀钙10mg/d口服。分别于出院后1、3、6、12个月随访,记录患者血脂、肝功能、血小板聚合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MAR)、缺血、出血及消化道不适症状。结果;观察组患者失访7例,对照组患者失访9例。两组患者治疗后MAR较治疗前减低,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6月后MAR降低更明显。观察组患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均较治疗前减低。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为4.0%,对照组脑梗死复发率为7.8%(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发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吡格雷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预防脑梗死复发效果优于单用氯吡格雷片,此种联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复发;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钙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患者更易再次发生脑梗死,且其致残、致死率均较初发患者明显增高,因此,如何更有效的预防脑梗死复发是减少其对人类危害的有效措施。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试验探讨了氯吡格雷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脑梗死预防治疗的临床依据。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首次脑梗塞患者,共218例。男性120例,女性98例,年龄(60±8.9)岁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后昏迷;②脑出血;③胃肠道活动性溃疡、近3月消化道出血病史;④出血性疾病;⑤恶性肿瘤;⑥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⑦对氯吡格雷、他汀类降脂药过敏。
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09例)和观察组(109例)。观察组男59例,女50例;平均年龄(61±8.5)岁;腔隙性脑梗死69例,脑血栓形成40例;合并高血压78例、高脂血症79例、糖尿病31例。对照组男61例,女48例;平均年龄(59±8.8)岁;腔隙性脑梗死67例,脑血栓形成42例;合并高血压79例、高脂血症77例、糖尿病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试验前处于同一基线水平,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氯吡格雷片75 mg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20 mg,睡前口服。
3 随访 分别在患者出院后1、3、6、12个月随访,记录患者血脂(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肝功能、血小板聚合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MAR)、缺血、出血及消化道不适症状。主要随访终点指标:(1)再次脑梗死;(2)心肌梗死;(3)CT证实的颅内出血;(4)消化道或牙龈、皮肤出血。
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 SPSS 16.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血脂、血小板聚合率统计分析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小板聚合率在出院后1,3,6,12 个月均较治疗前减低,且出院后6,12月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减低得更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血脂在出院后1,3,6,12 个月均较治疗前减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血脂在出院后1,3,6,12 个月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3,6,12 个月观察组患者血脂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脑梗塞复发率、心脑血管事件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4例患者复发脑梗塞,脑梗塞复发率为4.0%,对照组患者8例患者复发脑梗塞,脑梗塞复发率为7.8%(P<0.05),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无因心肌梗死死亡患者,1例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对照组1例患者因心肌梗死死亡,2例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详见表2。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对照组患者6例患者出现一次性转氨酶升高,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4例患者出现胃部不适,3例患者出现皮肤、牙龈出血;观察组患者7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3例患者出现胃部不适,3例患者出现皮肤、牙龈出血;两组间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详见表3。
表1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随时间点血脂、血小板聚合率变化((x±s))
组别 例数 随访时间(月) TG(mmol/L) TC(mmol/L) LDL-C(mmol/L) MAR(%)
对照组 102 0 2.79±1.27 6.48±2.12 3.51±1.15 64.5±16.4
1 2.75±1.25 6.52±2.01 3.54±1.20 57.5±15.1*
3 2.78±1.31 6.52±2.01 3.49±1.18 49.7±14.9*
6 2.67±1.27 6.39±1.98 3.45±1.17 43.9±13.1*
12 2.70±1.24 6.40±1.97 3.46±1.19 43.2±11.7*
观察组 100 0 2.82±1.32 6.51±2.15 3.57±1.21 64.7±15.9
1 2.31±1.08*# 5.76±1.98*# 3.18±1.03*# 56.9±13.9*
3 2.07±0.81*# 5.19±1.34*# 2.72±0.76*# 56.9±13.9*
6 1.78±0.65*# 4.86±1.12*# 2.54±0.56*# 40.8±11.8*#
12 1.76±0.67*# 4.85±1.13*# 2.53±0.54*# 38.5±11.7*#
标注:*:患者治疗不同时间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同治疗时间点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脑梗塞复发率、心脑血管事件病死率比较
组别 例数 脑梗塞复发 心肌梗死死亡 脑梗塞死亡
对照组 102 8(7.8%) 1(1.0%) 2(2.0%)
观察组 100 4(4.0%)* 0 1(1.0%)
标注:*: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组别 例数 转氨酶升高 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消化道出血 皮肤、牙龈出血 颅内出血
对照组 102 6(5.9%) 8(7.8%) 0 3(2.9%) 0
觀察组 100 7(7%) 7(7%) 0 3(3.0%) 0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其所致的急性脑血管事件是血管病理改变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炎症反应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在粥样斑块部位的聚集,局部血栓形成及血栓和斑快的脱落阻塞远端,导致远端的血液循环障碍。因此,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是脑血管事件的关键预测指标],血小板在此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粥样斑块的药物干预治疗是预防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理论上任何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斑块内基质合成和减少其降解的措施,均能增强斑块的稳定性。氯吡格雷是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拮抗剂,抑制ADP受体依赖性的血小板糖蛋白nb/llla复合物的形成,并阻断??ADP释放诱导的血小板活化扩增,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此外,CAPRIE的一项随机、双盲、前瞻性及多中心的研究表明,氯吡格雷能显著抑制粥样斑块形成。血脂的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TG、TC、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辛伐他汀通过抑制内源性TC的合成,致使细胞表面LDL 受体数目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水平升高,从而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膜功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此外,他汀类药物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NO,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且这种作用与患者的血浆胆固醇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给予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片+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后患者的血脂及MAR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1年随访期内,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降低,心脑血管死亡事件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无增加。因此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但是,本研究属于小样本研究,且随访时间仅1年,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延长随访时间,为医生提供更充分的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治疗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兴洲,苏克江,高宗恩.他汀类药物与卒中防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3(5):195-200.
[2] 黄泉跃,赵水平. 他汀类药物的抗血栓作用[ J ] . 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