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垃圾分类的管理办法。建构乡村地区垃圾分类体系是工作难点,组织传播作为乡村地区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之一,是推动乡村垃圾分类体系建构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余东古镇地区为例,采用个案调查法、访谈法,研究组织信息传播对村民垃圾分類行为的影响,深入探究组织传播在乡村垃圾分类体系建构进程中的价值。
关键词:组织传播;信息传播;垃圾分类;乡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0-02
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垃圾分类作为科学处置垃圾和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这为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和处理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中央政府将推广乡村地区垃圾分类列为重点工作,要求地方政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形成健全的垃圾分类体系[1]。
1 组织信息传播的表现形式
组织是人类社会合作的团体形式之一,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完成分散的个体或群体所不能完成的生产和社会活动而组成的一种合作主体。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所从事的信息交流交换活动。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在乡村社区的信息传播中,组织传播是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乡村地区的媒介整体水平较低,组织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大众传播媒体需要参与者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人际传播难以发挥管理与服务的作用[3]。因此,组织传播成为乡村信息传播的有效方式,引导和协调村民的各类活动[4]。
乡村社区的组织有不同的类别,其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是官方基层政府组织,如村民委员会、驻村工作组、村党支部以及村务监督委员会等[5]。主要采取下行传播方式,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的信息自上而下传达并贯彻实施。这里主要指基层组织采用张贴各类海报布告、发放宣传单、口头通知到每家每户等具体措施,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带领乡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贯彻落实[6]。
2 乡村垃圾分类信息组织传播的个案考察
2.1 样本地区概况
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余东镇为例,余东镇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北部偏东,核心地区常住人口约1500人。余东镇从试行垃圾分类工作开始算已有10年,2019年6月政府开始成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引导村民形成垃圾分类习惯,正确分类,目前工作正稳定开展。
2.2 余东镇乡村垃圾分类信息的组织传播进程
2.2.1 政府组织引导
余东镇初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时,由于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分类工作难以推进。在大多数村民的认知中,垃圾分类箱与普通垃圾箱并无差别。因此,余东古镇垃圾分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增强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7]。
为宣传与推广垃圾分类观,余东镇政府采取多种组织信息传播手段[8]。首先,组建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面向全体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引导村民正确分类,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其次,在社区开展多项组织宣传主题活动,如情景剧表演、垃圾分类专题讲座及知识竞答,让村民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并掌握垃圾分类的正确流程与方式。最后,各村村干部按户分发免费家用分类垃圾桶,并在分发现场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讲解垃圾投放要求,从源头上解决村民们对垃圾分类不了解、垃圾分类行为不到位的问题[9]。
Q:你们社区有没有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是以什么方式宣传和开展的?
访谈对象A(20岁,女):有的,社区工作人员有到家里发过关于环保、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手册,也跟我们讲解了一些常见的垃圾分类知识。
访谈对象B(49岁,男):我们社区有开展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居民楼下还挂着横幅,志愿者向我们讲解了生活垃圾的类别还有有害垃圾的处理方法等。
在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引导中,政府利用组织信息传播手段,将垃圾分类的工作任务由上到下进行传达和贯彻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2.2.2 村民养成垃圾分类意识
在组织信息传播的影响下,余东镇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逐步养成。这一过程基本分为三个阶段:村民由于上级的压力被迫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开始垃圾分类行为;随着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深入了解与生活习惯的养成,村民初步形成垃圾分类意识;村民进一步感受到垃圾分类对整个社会的意义,开始自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
Q1:你们家是否会进行垃圾分类?
访谈对象A(18岁,女):会,因为每栋楼都有几个公用分类垃圾桶,每天出门随手带上垃圾扔到对应的分类垃圾桶里挺方便的。
访谈对象B(49岁,男):我们家准备了几个垃圾桶,每天按照分类要求对垃圾进行分类。有些我可能分不清是哪类垃圾,就会用手机百度,不知不觉已经养成习惯了。
Q3:你对国家开展垃圾分类的看法是什么?
访谈对象A(18岁,女):我觉得这样做能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吧,让我们的社区变得更加卫生,环境水平更好。
访谈对象B(49岁,男):垃圾分类是一项文明行动,如果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更好。响应国家号召不仅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对下一代负责。
村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养成过程可以用埃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是创新,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主意的信息被传播的基本社会过程就是创新扩散。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包括获知、说服、决定、实施与确认五个步骤,最终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10]。对于村民而言,垃圾分类是一个创新的观念和实践。村民接触这一创新观念和实践并略知其运作方式;通过上级的说服逐渐形成有关垃圾分类的态度;决定参与垃圾分类这一创新活动;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行为;在充分意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之后,强化了自身关于垃圾分类的决定[11]。 2.2.3 完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垃圾分类作为“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12],不仅体现在对村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塑造上,还体现在对垃圾分类的管理上[13]。虽然大部分村民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垃圾分类意识,但垃圾违规倾倒的混乱局面依旧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余东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对垃圾分类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一方面,加强对垃圾违规倾倒行为的监控,监控方式主要是安装监控探头及人员日常巡逻。余东镇从2019年开始在村居垃圾中转站安装太阳能监控探头,监控垃圾违规倾倒行为,助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求保洁人员每日进行日常巡逻,监督查处各种违规行为,建立起“人员监督,探头辅助”的24小时长效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完善关于垃圾分类的奖惩体系。在对普通村民的管理上,以奖为主。社区每月会对家庭的垃圾分类表现进行评分,表现较优的家庭社区将给予奖励,如垃圾袋、毛巾、肥皂等。在垃圾中转站的管理上,以惩为主。政府已将垃圾中转站维护工作纳入污染防治攻坚和人居环境整治的考核内容,严控有害垃圾混入普通垃圾,规范装运车辆操作,坚决打击违规行为,对考核不通过者予以惩处。
在完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结合监控、奖惩和考察等多种管理办法,组织信息传播的效益达到最佳[14]。
3 乡村垃圾分类信息组织传播的价值:多元主体得到利益平衡
乡村垃圾分类的体系建构,经历了政府的组织引导、村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养成、垃圾分类管理体系的完善这一长过程[15]。在这一过程中,组织信息传播发挥效用的最大价值,在于多元主体在垃圾分类体系的建构中得到了利益平衡:地方政府、村干部和村民都因垃圾分类体系的建构而获利。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乡村垃圾分类体系建构作为当地绩效考核的内容,是当地政府工作的重点。政府重点采用组织传播的手段宣传,由政府通知村干部,再由下村干部达给村民,成本小,见效快,是利益相对较大的宣传方式,对地方政府实现环境治理与完成自身政绩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村干部而言,村干部是连接地方政府与村民的桥梁,既要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又要与村民做好沟通,维护村民的利益。同时,他作为一个理性人,也要追求自身的利益。从这三个层面来说,对垃圾分类进行组织宣传对其有利。当村干部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时,他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当村干部作为村民利益的代言人时,宣传垃圾分类对村民而言是利大于弊的,垃圾分类体系的建立能改善环境以及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当村干部作为理性人时,完成垃圾分类的宣传对他个人的名誉与利益都有正面影响。
对于村民而言,垃圾分类的利益循序渐进式增长。刚开始宣传时,村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知之甚少,甚至因强制垃圾分类的要求感到利益受损。经过一段时间后,村民逐渐感受到周围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村庄在卫生治理方面的进步,深刻体会到了垃圾分类对整个社会的意义[16]。因此,村民得到了垃圾分类带来的利益,开始自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养成垃圾分类习惯[17]。
4 结语
组织信息传播一直是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建立“国家—基层政府—农民”的线性关系,推进乡村环境治理进程。因此,在未来的乡村垃圾分类体系的建构中,要充分发挥组织传播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引导作用,努力形成由政府主导、各类组织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信息宣传的局面;要积极构建科学的组织传播体系,为乡村的环境治理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妍.基于知识图谱的乡村传播研究热点、进展与趋势分析(1993-2019)[J].东南传播,2020(06):38-42.
[2] 卜嘉敏,戴蔓琳.乡村振兴语境下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研究——基于对淮安市Y镇的调查[J].东南传播,2020(05):59-62.
[3] 张伟博.从熵理论解读“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自媒体传播乱象[J].东南传播,2020(03):24-26.
[4] 冯广圣.互嵌与协同:社会结构变迁语境下乡村传播结构演变及其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91-101.
[5] 易艳阳.助残社会组织内源发展动因与策略研究[J].江淮论坛,2019(02):137-142.
[6] 卫欣,张卫.社会化媒体视域下乡村初级群体的交往行为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7(09):50-57.
[7] 蔡雅雯.环保认同与社会责任:绿色广告话语的形成逻辑分析[J].新闻知识,2019(10):78-81.
[8] 蔡雅雯.绿色广告的情感传播类型和策略研究[J].传媒,2019(17):69-70.
[9] 邵悦.绿色广告的社会价值:理念、话语及内生矛盾[J].戏剧之家,2019(21):212-213.
[10] 杨艺,谢慧.融合传播语境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盐城市A镇为例[J].东南传播,2020(07):51-52.
[11] 赵呈晨.傳播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流动与再生产研究[J].东南传播,2020(01):16-19.
[12] 代淇.绿色广告的道德式微:表现、原因及管控建议[J].大众文艺,2019(11):160-161.
[13] 代淇.绿色广告的管理困局及其化解[J].大众文艺,2019(09):179-180.
[14] 王俊霞.新媒体视域下乡土传播的优化与整合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10):186-187.
[15] 黄晨.乡村健康传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视角[J].新闻知识,2019(05):71-73.
[16] 葛婷婷.绿色广告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研究——以L村为例[J].东南传播,2020(11):50-54.
[17] 位云玲,冯广圣.算法新闻推荐的社会责任反思[J].新闻知识,2020(09):23-26.
作者简介:茅竞月(200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社会学。
乔一(200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指导老师:冯菊香(1972—),女,安徽全椒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传播。
关键词:组织传播;信息传播;垃圾分类;乡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0-02
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垃圾分类作为科学处置垃圾和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这为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和处理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中央政府将推广乡村地区垃圾分类列为重点工作,要求地方政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形成健全的垃圾分类体系[1]。
1 组织信息传播的表现形式
组织是人类社会合作的团体形式之一,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完成分散的个体或群体所不能完成的生产和社会活动而组成的一种合作主体。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所从事的信息交流交换活动。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在乡村社区的信息传播中,组织传播是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乡村地区的媒介整体水平较低,组织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大众传播媒体需要参与者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人际传播难以发挥管理与服务的作用[3]。因此,组织传播成为乡村信息传播的有效方式,引导和协调村民的各类活动[4]。
乡村社区的组织有不同的类别,其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是官方基层政府组织,如村民委员会、驻村工作组、村党支部以及村务监督委员会等[5]。主要采取下行传播方式,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的信息自上而下传达并贯彻实施。这里主要指基层组织采用张贴各类海报布告、发放宣传单、口头通知到每家每户等具体措施,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带领乡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贯彻落实[6]。
2 乡村垃圾分类信息组织传播的个案考察
2.1 样本地区概况
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余东镇为例,余东镇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北部偏东,核心地区常住人口约1500人。余东镇从试行垃圾分类工作开始算已有10年,2019年6月政府开始成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引导村民形成垃圾分类习惯,正确分类,目前工作正稳定开展。
2.2 余东镇乡村垃圾分类信息的组织传播进程
2.2.1 政府组织引导
余东镇初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时,由于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分类工作难以推进。在大多数村民的认知中,垃圾分类箱与普通垃圾箱并无差别。因此,余东古镇垃圾分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增强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7]。
为宣传与推广垃圾分类观,余东镇政府采取多种组织信息传播手段[8]。首先,组建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面向全体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引导村民正确分类,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其次,在社区开展多项组织宣传主题活动,如情景剧表演、垃圾分类专题讲座及知识竞答,让村民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并掌握垃圾分类的正确流程与方式。最后,各村村干部按户分发免费家用分类垃圾桶,并在分发现场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讲解垃圾投放要求,从源头上解决村民们对垃圾分类不了解、垃圾分类行为不到位的问题[9]。
Q:你们社区有没有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是以什么方式宣传和开展的?
访谈对象A(20岁,女):有的,社区工作人员有到家里发过关于环保、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手册,也跟我们讲解了一些常见的垃圾分类知识。
访谈对象B(49岁,男):我们社区有开展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居民楼下还挂着横幅,志愿者向我们讲解了生活垃圾的类别还有有害垃圾的处理方法等。
在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引导中,政府利用组织信息传播手段,将垃圾分类的工作任务由上到下进行传达和贯彻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2.2.2 村民养成垃圾分类意识
在组织信息传播的影响下,余东镇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逐步养成。这一过程基本分为三个阶段:村民由于上级的压力被迫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开始垃圾分类行为;随着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深入了解与生活习惯的养成,村民初步形成垃圾分类意识;村民进一步感受到垃圾分类对整个社会的意义,开始自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
Q1:你们家是否会进行垃圾分类?
访谈对象A(18岁,女):会,因为每栋楼都有几个公用分类垃圾桶,每天出门随手带上垃圾扔到对应的分类垃圾桶里挺方便的。
访谈对象B(49岁,男):我们家准备了几个垃圾桶,每天按照分类要求对垃圾进行分类。有些我可能分不清是哪类垃圾,就会用手机百度,不知不觉已经养成习惯了。
Q3:你对国家开展垃圾分类的看法是什么?
访谈对象A(18岁,女):我觉得这样做能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吧,让我们的社区变得更加卫生,环境水平更好。
访谈对象B(49岁,男):垃圾分类是一项文明行动,如果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更好。响应国家号召不仅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对下一代负责。
村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养成过程可以用埃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是创新,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主意的信息被传播的基本社会过程就是创新扩散。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包括获知、说服、决定、实施与确认五个步骤,最终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10]。对于村民而言,垃圾分类是一个创新的观念和实践。村民接触这一创新观念和实践并略知其运作方式;通过上级的说服逐渐形成有关垃圾分类的态度;决定参与垃圾分类这一创新活动;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行为;在充分意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之后,强化了自身关于垃圾分类的决定[11]。 2.2.3 完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垃圾分类作为“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12],不仅体现在对村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塑造上,还体现在对垃圾分类的管理上[13]。虽然大部分村民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垃圾分类意识,但垃圾违规倾倒的混乱局面依旧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余东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对垃圾分类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一方面,加强对垃圾违规倾倒行为的监控,监控方式主要是安装监控探头及人员日常巡逻。余东镇从2019年开始在村居垃圾中转站安装太阳能监控探头,监控垃圾违规倾倒行为,助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求保洁人员每日进行日常巡逻,监督查处各种违规行为,建立起“人员监督,探头辅助”的24小时长效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完善关于垃圾分类的奖惩体系。在对普通村民的管理上,以奖为主。社区每月会对家庭的垃圾分类表现进行评分,表现较优的家庭社区将给予奖励,如垃圾袋、毛巾、肥皂等。在垃圾中转站的管理上,以惩为主。政府已将垃圾中转站维护工作纳入污染防治攻坚和人居环境整治的考核内容,严控有害垃圾混入普通垃圾,规范装运车辆操作,坚决打击违规行为,对考核不通过者予以惩处。
在完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结合监控、奖惩和考察等多种管理办法,组织信息传播的效益达到最佳[14]。
3 乡村垃圾分类信息组织传播的价值:多元主体得到利益平衡
乡村垃圾分类的体系建构,经历了政府的组织引导、村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养成、垃圾分类管理体系的完善这一长过程[15]。在这一过程中,组织信息传播发挥效用的最大价值,在于多元主体在垃圾分类体系的建构中得到了利益平衡:地方政府、村干部和村民都因垃圾分类体系的建构而获利。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乡村垃圾分类体系建构作为当地绩效考核的内容,是当地政府工作的重点。政府重点采用组织传播的手段宣传,由政府通知村干部,再由下村干部达给村民,成本小,见效快,是利益相对较大的宣传方式,对地方政府实现环境治理与完成自身政绩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村干部而言,村干部是连接地方政府与村民的桥梁,既要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又要与村民做好沟通,维护村民的利益。同时,他作为一个理性人,也要追求自身的利益。从这三个层面来说,对垃圾分类进行组织宣传对其有利。当村干部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时,他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当村干部作为村民利益的代言人时,宣传垃圾分类对村民而言是利大于弊的,垃圾分类体系的建立能改善环境以及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当村干部作为理性人时,完成垃圾分类的宣传对他个人的名誉与利益都有正面影响。
对于村民而言,垃圾分类的利益循序渐进式增长。刚开始宣传时,村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知之甚少,甚至因强制垃圾分类的要求感到利益受损。经过一段时间后,村民逐渐感受到周围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村庄在卫生治理方面的进步,深刻体会到了垃圾分类对整个社会的意义[16]。因此,村民得到了垃圾分类带来的利益,开始自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养成垃圾分类习惯[17]。
4 结语
组织信息传播一直是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建立“国家—基层政府—农民”的线性关系,推进乡村环境治理进程。因此,在未来的乡村垃圾分类体系的建构中,要充分发挥组织传播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引导作用,努力形成由政府主导、各类组织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信息宣传的局面;要积极构建科学的组织传播体系,为乡村的环境治理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妍.基于知识图谱的乡村传播研究热点、进展与趋势分析(1993-2019)[J].东南传播,2020(06):38-42.
[2] 卜嘉敏,戴蔓琳.乡村振兴语境下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研究——基于对淮安市Y镇的调查[J].东南传播,2020(05):59-62.
[3] 张伟博.从熵理论解读“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自媒体传播乱象[J].东南传播,2020(03):24-26.
[4] 冯广圣.互嵌与协同:社会结构变迁语境下乡村传播结构演变及其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91-101.
[5] 易艳阳.助残社会组织内源发展动因与策略研究[J].江淮论坛,2019(02):137-142.
[6] 卫欣,张卫.社会化媒体视域下乡村初级群体的交往行为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7(09):50-57.
[7] 蔡雅雯.环保认同与社会责任:绿色广告话语的形成逻辑分析[J].新闻知识,2019(10):78-81.
[8] 蔡雅雯.绿色广告的情感传播类型和策略研究[J].传媒,2019(17):69-70.
[9] 邵悦.绿色广告的社会价值:理念、话语及内生矛盾[J].戏剧之家,2019(21):212-213.
[10] 杨艺,谢慧.融合传播语境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盐城市A镇为例[J].东南传播,2020(07):51-52.
[11] 赵呈晨.傳播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流动与再生产研究[J].东南传播,2020(01):16-19.
[12] 代淇.绿色广告的道德式微:表现、原因及管控建议[J].大众文艺,2019(11):160-161.
[13] 代淇.绿色广告的管理困局及其化解[J].大众文艺,2019(09):179-180.
[14] 王俊霞.新媒体视域下乡土传播的优化与整合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10):186-187.
[15] 黄晨.乡村健康传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视角[J].新闻知识,2019(05):71-73.
[16] 葛婷婷.绿色广告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研究——以L村为例[J].东南传播,2020(11):50-54.
[17] 位云玲,冯广圣.算法新闻推荐的社会责任反思[J].新闻知识,2020(09):23-26.
作者简介:茅竞月(200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社会学。
乔一(200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指导老师:冯菊香(1972—),女,安徽全椒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