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润心无声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爱的主题,写出了无数动人的篇章。梁晓声这篇散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写出了母爱润心无声,写出了“大羹必有淡味”,写出了母爱的另一面——儿时与母亲的心灵冲撞中,母爱给予的坚强和面对生活的勇气,这种爱使自己克服人性中的虚荣、懦弱,使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不断走向前进。
  这是发生在作者小时的一件事。儿子上学需要一支钢笔,母亲却买不起钢笔。然而,儿子的困难相对于家庭的困难,是很容易克服的,自己只要用蘸水笔替代就可以了。这时儿子和母亲在心灵上发生了第一次冲撞,“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非立刻给买一支吸水笔不可。”作者将自己儿时性格的虚荣与家庭生活的困难加以对照,在冲突中展开情节。
  接下来,作者没有写母亲如何对自己呵护和宠爱,而是写母亲告诉他家庭面对着怎样的困难,买粮的钱、交房费的钱和给妹妹看病的钱都是向邻居借的。于是作者和母亲产生了第二次心灵冲撞,母亲打了他两巴掌,他哭着跑出了家门。
  第三次心灵冲撞,作者没有直接写,没有像前两次那样伴随着母子之间的直接冲突写,而是写母亲在前拉车和儿子在后推车,却相互不知,进而产生心灵冲撞。儿子饿着肚子,在推车时想“偷劲”,但他稍一松劲,前面的车就顺坡倒转,因为拉车人——母亲也是拼尽全力在坚持,自己只好不再“偷劲”。作者在刻画儿子的心理时是多么的不惜笔墨呀,第三次心灵冲撞就是在作者这种心理渲染中不断得到强化的。最后儿子终于发现拉车人是母亲时,这种心理渲染达到极致。
  母亲对儿子付出的爱就围绕着一支钢笔的故事,在三次心灵冲撞中不断得到升华。这篇文章最后点明,儿子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支粗糙廉价的钢笔,儿子收获的更多的是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坚强的性格,“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那支笔所承载的,我想,不仅有母亲对儿子的爱,还有警示、激励和鞭策。
  清水无香,真爱不言,一件小小的事,却将母爱的坚韧和伟大渲染得如此让人刻骨铭心,却又如此不露斧凿,可见作者之匠心独具。其实谁的身边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呢?只要我们细细地体味,细细地咀嚼,一朵小花就可以嗅出春天,一片树叶就可以读出森林。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999年8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始,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
期刊
引 言    金龙老师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冬季专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阅读教学忧思录》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把时下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值得忧思的内容概括为“阅读目标的偏离”和“阅读主体的消亡”两个方面。这可以说是抓住了阅读教学问题的关键。然而品读再三,仍感意犹未尽。阅读教学的问题,绝不是这两个方面可以涵盖的,它应该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故不揣冒昧,狗尾续貂,略加补正如下。    忧思之三 阅读
期刊
温家宝总理探望“初度”九十五岁的季羡林先生时,送去一盆君子兰,并送去一句经典的话语——“红衣少年”,一时间“红衣少年”的美称传遍大江南北,飘荡在学术界那清冽而高远的天空,将北京的秋天点缀得更加美丽和清新。不久,《光明日报》刊载了季老的散文《九十五岁初度》。我展读这篇佳构,为那“红衣少年”坦然的心态而折服;我细研这篇新作,为那学术巨擘诚挚的情怀而感染。  从容看生死,信笔写真心。  九十五岁高龄的季
期刊
庐隐被茅盾先生誉为“‘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在时代的感召下,她凭借着女性特有的视角和自己率真的性情,以鲜明的创作个性、众多的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篇章。庐隐是1921年7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时参加成立大会的唯一女性。在当时读者的心目中,庐隐与其同乡冰心齐名,堪称新文坛上的双星座。然而,庐隐一生坎坷,在三十六岁时便因难产而辞世。对
期刊
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
期刊
微笑在瞬间  北 溟    大年三十,我乘上了南去的列车,换了票,找到铺位,草草地安顿一下,就躺下了。  悠悠一觉醒来,天尚未晚,我略略扫视一下车厢中我住的这个单元,连我在内只有两位旅客。那一位卧在我对面的铺位上,用毛毯蒙着头,很委屈地蜷缩着。我暗自庆幸运气不佳的不只我一个,朝里一侧身,继续睡觉养精神。  夜色渐渐浓了,车厢里的灯显得很亮。这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估计那位蒙头旅客开始吃“年夜饭”了
期刊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姜夔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綠筠枝。  (1)这是一首______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出自姜夔的______。  (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绕”字的表达效果。  (3)后三句用的是湘妃的典故,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其经典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结尾,以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口气这样写道: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
期刊
“今天是你余生的第一天。”  在维尔玛·丹尼尔的书《欢庆快乐》中,她给了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一个全新的解释。她曾经采访过一个去阿拉斯加拜访爱斯基摩人的人,那人的话使每个人有所领悟。  “永远不要问爱斯基摩人他多大了。如果你问,他会说:‘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他们中的一个人就对我这样说。”  “当我第二次问他的时候,他说:‘不到,就这样了。’这对我来说还不够。于是我问他:‘不到多少?’然后他说:‘不到
期刊
我们知道,宋词分为两大派别:豪放派和婉约派,而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首推柳永。《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是婉约词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地里一朵芬芳四溢的奇葩。该词上片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虚写想象后的孤独寂寞,全篇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这首词既有音乐美,又有意境美,更有情感美,下面重点谈谈我是如何引用名言佳句来体悟其情感美的。  问题设计一:这对有情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