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纯——最早奔赴皖东北的女将

来源 :铁军·纪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提示
  1942年春,刘少奇从苏北回延安后说:“整个新四军中,杨纯是第一个最好的女干部!”本文记述的是苏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前,杨纯到这里从事革命活动的传奇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她无私无畏的高贵品质,大智大勇的革命胆略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1939年3月,淮阴地区完全沦陷。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在淮阴成立了伪苏淮特区专员公署,并在沦陷区相应建立县、区、乡、保、甲的伪政权。而自1937年12月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从镇江移驻淮阴后,淮阴又是国民党江苏省党部苦心经营多年的“模范区”,国民党的反共势力在这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在这种敌伪顽严重夹击的情势之下,1938年底至1939年初,中共山东分局和苏皖特委根据党中央“巩固鲁南,向苏皖发展”的战略方针,先后派遣几批干部,深入苏北淮海地区各地建立和发展党组织,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斗争。其中,不乏一批革命女性。杨纯,就是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
  化名赴敌占区,她与江上青在酒席上接头
  杨纯,原名万国瑞,1917年生于四川,早年在武汉大学化学系就读。“一二·九”学生运动时,是武汉学联的负责人之一,曾组织发动学生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在武汉的爪牙杨永泰,遭到反动当局的武力镇压。学生运动转入地下后,她又成了秘密学联的负责人,同一些进步青年学生成立了秘密共产主义小组,学习马克思等人的著作,研究列宁、斯大林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提高了阶级觉悟。1936年,她弃学投奔革命营垒,到北京寻找党组织,于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到山东,先后任八路军山东抗日第四游击支队队长、山东淄博特委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皖东北地区沦入敌手之后,县城和重要城镇大部为日军和维持会占据,国民党部队及地方土匪武装盘踞广大农村,斗争环境极为险恶。1939年2月,杨纯和江彤肩负着中共山东分局的重要使命,南下泗县中心区(今泗洪境内)开展党的活动。南下时,上级派一个排护送她们过陇海铁路。这是年轻的杨纯第一次穿越敌占区,她觉得一切都新鲜有趣,虽怀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和对革命的向往,却缺乏对处境的正确判断和白区工作的经验,一行人甚至没有改换便衣,也不懂得隐藏行踪,出发不久就被汉奸盯上了。
  这天,杨纯等人吃了午饭,正在村外休息,一行人还唱起了革命歌曲,忽然,一排冷枪打了过来,原来是汉奸引来了敌伪。杨纯等人寡不敌众,迅速向附近的一个小山上撤退。山路上,杨纯跑得不快,日、伪却紧追不放,在一阵扫射中,一名姓吴的同志及时用身体掩护住她,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另外一名同志拉着她向前跑,终于脱险。经历了这次变故,杨纯自责不已,因为自己的“单纯”,白白牺牲了几位同志的性命。经历了这次血的教训,她很快坚强地成长起来,杨纯明白,懊悔是没有用的,只有坚持完成自己的使命,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敌人已经看到了自己的长相,一定会注意对她的盘查,日后的路程更加艰险。为了避免目标过大,杨纯决定先走,江彤则暂留在邳县铁佛寺,等待消息。杨纯女扮男装,剃了光头,用锅灰弄脏了脸,穿上粗布衣服,挑起一担烟叶,行为动作也故作粗鲁,俨然成了一个矮小、瘦弱、历经风霜的烟农。就这样,她从铁佛寺出发,经睢宁、双沟、大庄,辗转几百里,一路上经过了敌伪的据点、岗哨,都没有被识破,安全到达了皖东北。
  在杨纯到达之前,1938年11月,中共安徽省工委以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名义,派中共地下党员江上青、吴云邨、吕振球、赵敏等随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专员兼战区第五游击司令盛子瑾到皖东北地区。盛子瑾受到国民党桂系的排斥,打起了抗日的旗帜,中共就利用这个机会,和他搞统战关系。此时,上海中共党组织也派地下党员朱伯庸、戴纪亢、刘沛霖等到皖东北地区开展工作。1939年春,江上青鉴于皖东北抗战形势发展很快,派朱伯庸赴鲁向山东分局汇报,请求派干部到皖东北工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杨纯到了泗县管镇(今盱眙境内),在皖东北日报社安顿下来后,便通过朱伯庸到魏营(今泗洪境内)去找江上青联系。
  由于国民党大搞白色恐怖,她与江上青一时无法接头。于是,在朱伯庸的精心安排下,由江上青操办了一桌酒席,杨纯与江上青坐到了一起。酒桌上,大家边划拳边喝酒,好不痛快!就在这一片喧闹声中,朱伯庸悄悄地把杨纯介绍给江上青,杨纯应声站起身来,微微一笑,伸出手来。江上青吃了一惊,他没想到坐在身边的这么年轻的一个女同志,竟是上级派来的领导干部,一时愣住了。杨纯故意皱眉说:“怎么,不欢迎?”江上青赶紧站起来握住杨纯的手说:“欢迎,太欢迎了!”大家都笑了起来,随后就倍加小心地讨论起今后的工作来。
  在江上青的协助下,杨纯成了盛子瑾保安司令部的政治部民运科长,化名“陈光薇”。她利用这一合法身份,积极组织抗日团体,开办训练班,进一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暗地里秘密组建中共皖东北特委,杨纯任书记,统一了皖东北党的领导,发展了新党员,建立了县、区党组织,为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历险下淮海,她在货栈摆脱了日伪的追捕
  1939年初夏,杨纯受中共苏皖区党委的委派,从皖东北秘密来到沭(阳)宿(迁)海(州)地区,开始了向苏北淮海区进发的征程。9月,苏皖区党委调整、充实了苏北各级党组织,将中共海属中心县委改为第二地委,下辖东海、灌云、沭阳、宿迁四县委,杨纯任书记。1940年3月,苏皖区党委决定将第二、第三地委合并,成立二三地委,由杨纯任地委书记。
  这一时期,日、伪军对各地频繁扫荡,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王光夏部趁机制造摩擦,地方土匪武装也蠢蠢欲动,气焰十分嚣张。1939年7月,海属地区发生了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团长汤曙红被国民党常备队杀害的“汤沟事变”,这标志着淮海地区斗争形势日趋恶化。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杨纯不顾个人安危,历尽艰险,义无反顾地进入淮海区,并在这里扎下了根。1940年5月,苏皖区党委在半城(今泗洪境内)召开会议,杨纯和地委宣传部长李风一起前往。因为不熟悉路径,请了地委机关里的淮阴小伙子纪乐天当向导。三个人商量了一下,就乔装起来。杨纯扮嫂子,李风是小姑子,两人找出旗袍穿戴起来。她们都是处于青春年华、读过大学的知识女性,只不过平日里专注于革命工作,粗衣敝服,不注重个人形象,这样刻意打扮一下,立刻成了两位城市小姐。纪乐天穿起长衫,装成小叔子,一家人就这样“高调”出发了。他们从淮阴码头过了运河,经顺河集,乘船渡过洪泽湖到了半城。一路非常顺利,没有遇到什么危险。   会后,杨纯等人又向东返回,回程远没有来的时候那么平顺。洪泽湖的情况并不像水面那么平静,盘踞在湖上的顽匪拥有数百只船和数千武装,这些顽匪与国民党顽固派部队沆瀣一气,依托湖荡苇滩,经常出扰沿湖的乡政府,抢劫群众财物,并拦劫商船,扰乱社会秩序。
  杨纯等人的船只在洪泽湖上开出不久,就遭遇了土匪。还好土匪只是求财,敲了五块钱的竹杠就离开了。船在洪泽湖上缓缓行驶,湖面茫茫,偶有船只交错而过,有鸟儿在湖面上盘旋鸣叫,凉风习习,大家的神经慢慢放松下来。杨纯坐在舱中,想着区党委会上传达的新指示,想着淮海区严峻的斗争形势,神情默然。船到达高良涧时,被地方警察拦了下来,要上船盘查。杨纯一下子紧张起来,原来为了更好地在淮海搞宣传工作,为党员训练班准备教材,这次去开会的时候特意收集整理了一些马列主义书籍,用小说书的封皮进行了伪装,放在衣服包裹里。杨纯向纪乐天示意一眼,纪立即会意并起身,假意询问警察怎么配合检查,顺势用身体挡了一下。杨纯和李风装作收拾行李,把装有书籍的小包裹悄悄地放在最不起眼的地方。上船的警察有40多岁,拿腔拿调盘问他们的姓名,纪乐天以假名回答,说是带着嫂子和妹妹回淮阴县老家探亲。警察听他是淮阴口音,也很配合检查,就不怎么起疑心,只草草地翻看了一下几个打开的包袱。忽然,他看到有个包裹没打开,就叫杨纯打开看看。杨纯笑了一下说,这是小姑子放贴身衣物和小说书的包袱,怕羞不好意思打开,这就解开。警察听了杨纯的解释,顺眼瞟了一下那只小包袱,果然只见有几件衣物和几本书,随即就下船离开了。杨纯等人松了口气,把东西重新归置好。
  正在他们准备继续前行时,只见船一阵晃动,转眼间上来一个人。来人身穿长袍,头发梳得油亮,问船夫船往哪去,船夫回答说“顺河集”。他便往船舱里一坐,说也去顺河集。哪有上船才问路的?杨纯觉得来人有点蹊跷,立即警觉起来。船夫随即开船,杨纯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想主意。来人按捺不住,主动搭话,纪乐天不冷不热地回答两句。来人便向杨纯搭讪,说好像在哪里见过面。杨纯确定来者不善,与其躲避不如正面应对,便说自己在半城教书,并反问来人是不是半城人。那人含含糊糊地说自己沿着洪泽湖边跑生意,可能在半城见过杨纯,又追问杨纯口音。杨纯说自己是四川人,在武汉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了纪乐天的哥哥,就随他到这边来了。虽然话中真假参半,但杨纯的语气神态很自然,那人挑不出什么漏洞,就继续东拉西扯地盘问,杨纯从容地敷衍应付。天色渐渐晚了,船只很快就要到顺河集靠岸。那人说跟杨纯等人投缘,问他们晚上住哪里,好过来拜访。杨纯这时已经肯定此人是特务了,如果随口诌个假地方只会让他更疑心,于是决定先稳住他再想办法,就将货栈的名字如实告诉了对方。
  船一靠岸,那人就急匆匆地告辞了,杨纯等人立刻带上东西赶往货栈找到了谢老先生。谢老先生是淮阴中共早期党员谢冰岩的父亲,是十分可靠的接应人。杨纯告诉谢老先生,估计敌伪很快就会来搜查。谢老先生临危不乱,亲自将他们带到地窖中躲藏起来。果然,半小时后,敌伪来搜查了。谢老先生说晚上的确来了几个男女,订好了房间,可是当小二过去送水时,发现房间里一个人也没有,不知是怎么回事。敌伪十分恼火,不死心地到处搜了一遍,一无所获后又威胁了谢老先生一番,才悻悻离开。就这样,杨纯等人成功地摆脱了敌伪,安全地回到了地委机关。
  惊魂入清江,她面临流产的危险,最终化险为夷
  1941年5月,华中局决定撤销苏皖区党委,成立淮海区党委,专门领导淮海区所属各县党的工作。杨纯和她的丈夫张彦都被安排在区党委工作。此时,淮海专署和各县抗日民主政府纷纷成立,杨纯的活动由秘密转入公开。这本来是件值得庆贺的事,但在与敌伪顽复杂而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也常常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杨纯等人依靠群众,屡次逢凶化吉,渡过难关。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在日军对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扫荡期间,不断挑起摩擦,扰乱后方,捕杀抗日人士,掀起反共高潮。1942年11月,日、伪军在淮海区发起了大规模扫荡。日军华北派遣军以第十七师团藤原联队为主、辅以伪军第三十六师李实甫部,计8000余人,分9路出动,合击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小胡庄、张圩,妄图一举扑灭首脑机关,进而摧毁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民兵和各分散部队的抵抗下,淮海区党政军机关及时跳出了敌人的合击圈,随军转移。这时的杨纯已经身怀六甲,1943年初,由于转移时骑马颠簸,出现了严重的流产迹象,情况很危险。这时部队里缺乏医生和药品,张彦看着虚弱的杨纯,忽然想起来一个人—韩兰田。韩兰田,淮阴县朱集的一个香料商人,为人灵活,眼界宽、门路广,跟国民党县长也有交情,但暗地里却倾向革命,以做生意为名跑上海、无锡、苏州等地,将药品、棉布和其他军用物资藏在石灰下面送给共产党的部队,是一个十分热心又靠得住的人。在组织同意后,张彦连夜用担架将杨纯送到韩兰田家中,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来意。韩兰田看了看担架上虚弱的杨纯,说土郎中靠不住,最好是送到清江城(今淮安市区)里的仁慈医院急救。清江城是日伪军驻扎在淮海区的中心城镇,不仅城防设施坚固,有重兵把守,而且看守盘查也十分严格,且汉奸密探多,没有良民证无法通行。这时,杨纯在担架上抬起头来问:“你认识吴文崇吗?”韩说知道,是个汉奸。杨纯点点头,说:“我曾经跟这个人见过两次面,他知道我的身份,还向日本人告密,日本人悬赏一万元来抓我,就是他的主意。现在他就在清江城里,要是进城后被他发现,不但我凶多吉少,而且还会连累你。”但韩兰田坚持救人要紧。杨纯看了看张彦,又看看自己的肚子,下定决心对韩说:“好,要是你不怕,那我们就进城。”韩兰田简单地收拾了一下东西,就找人用担架抬着杨纯上路了。
  半夜一点钟左右,他们到了城北的王营大桥。这里有个伪军据点,韩认识据点里的伪军头目惠金友,告诉他担架上的人是上海一个香店的老板娘,来韩家催货,没想到晚上在门前跌了一跤,要流产了,现在要连夜送到医院,不然没法对老主顾交代,说着又向惠金友塞了点钱。惠金友见钱眼开,连忙派人拉开了铁丝网的门。过了这一关,趁着夜色,杨纯被悄悄抬到仁慈医院。韩兰田径直敲开了外科主任医师刘瑞卿的门,将刚刚向惠金友说的那番话又重复一遍。刘瑞卿很谨慎,问杨纯有没有良民证,韩说没有。刘赶紧说:“没有良民证不行!日本人三天两头查房,稍有怀疑就拖出去活埋。这一阵子已经有四个人被他们活埋了。”韩再三央求,刘瑞卿就是不肯答应。韩兰田没有办法,就仗着自己跟刘有从小一起长大的老交情,干脆跟他交了底,说明了杨纯的身份,刘瑞卿听后,脸一下白了。韩兰田看他那副模样,便连忙开导说:“人家杨纯一个四川小姐,家里有产有业,还念过大学,要不是为了抗日,跑到我们这里来干什么?你我可都是中国人……”正说着,刘瑞卿的老婆从房里走了出来,冲着刘瑞卿说:“还愣着干什么?快把她抬到我们房里去!” 杨纯终于化险为夷。
  为了躲避日、伪的检查,杨纯一直都躺在刘瑞卿夫妇的房间。她跟韩兰田约定,把迎街窗台上的水仙花作为暗号。“你尽量不要到我这里来,万一有情况要来,就先望望这个暗号:花盆在,说明安全无事;一旦花盆不见了,就是有危险,你要赶紧走,不要顾我……”韩兰田被杨纯的沉稳细心和先人后己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每天他都借着生意之名进城,并注意那盆水仙花。七天后,他将杨纯抬了回去。1943年4月,杨纯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
  杨纯是一名出色的中共地下工作者,也是一名出色的抗日敌后根据地开拓者。1939年春,她从山东到皖东北,又从皖东北到淮海、盐阜。1945年3月,她随大军南下到浙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离开淮海区时,又是一个春天。在抗日烽火的年代里,杨纯用青春和热血,赤诚和勇敢,与日、伪进行秘密的或公开的斗争,书写了壮丽的巾帼传奇!
  (作者柳宏为系中共淮阴市委党史工办原主任)
  (编辑:魏 冉)
其他文献
20世纪30年代,日军铁骑践踏华夏山河。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淞沪会战失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华中大部沦为敌后。国土残缺,救亡烽火燃遍九州。组建于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的新四军,长期浴血于华中敌后,除肩负沙场鏖战的历史责任外,还承载着开辟抗日根据地和建立新政权的使命。  在艰难险恶的持久斗争中,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创造了一整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的制度,锻造了一大批治党、治军、
期刊
刘金山是电影《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洪”的原型之一,1996年8月去世。近日,笔者走进江苏省苏州军分区桃花坞第二干休所,采访了刘金山的老伴徐惠华,从徐老的往事追忆里,一位根植于人民之中的“铁道英雄”的形象浮现在眼前。  穷苦娃参加铁道游击队,化装潜入敌营击毙日军特务头子  1915年10月,刘金山出生于山东省枣庄市蔡庄村的一个矿工家庭。祖父刘凤祥早年死于矿井下。父亲刘济美也是煤矿工人,全家仅靠父亲
期刊
1942年6月17日,国民党顽固派将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的共产党员、新四军指战员和爱国志士武装押解转往闽北,途径崇安县赤石镇时,第六中队的80多名“囚犯”举行暴动。这次成功暴动有20多位同志英勇牺牲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屠刀下,有一位青年英烈未满20岁,名叫杨华年。他的大姐杨瑞年在暴动后惨遭国民党当局枪杀,二姐杨青年则在解放战争的一次突围转移途中牺牲。他们便是镇江革命史上著名的“杨门三烈”。  1937
期刊
朱理治,江苏南通人,1907年生,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初期,他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正确路线,开创和发展了以豫鄂边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敌后游击战争,为奠定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在豫鄂边区乃至中原的战略地位,尤其是为创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新四军迅速发展的基础。  恢复和重建河南中共组织  1937年5月中下旬,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白区工作会议,出席30余人。接着,6月
期刊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数不清的热血青年冲杀在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的抗日战场上,英雄团长殷逸便是其中一位。  投笔从戎,参加管文蔚创建的抗日自卫团;自办农场,卖地买枪,解决抗日部队军需  殷逸原名殷朝法,江苏丹阳县访仙乡东卯塘里人,1919年1月29日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他6岁丧父,从小在叔父家长大。殷逸天资聪明,思想活跃,读书刻苦,成绩优良。16岁那年
期刊
开国大将黄克诚,一生战事频仍, 从参加北伐、湘南起义,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辽沈战役,骁勇善战,功勋卓著。作者应《铁军·纪实》之约,特将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健儿与苏北根据地军民,喋血抗日之片断,特写如下。  从1940年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的5年中,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与日、伪、顽大小战斗4700余次,歼灭对手6万余人,部队由2万余人发展至7万余人,本身伤亡1万余人。开辟了拥有4
期刊
阅读提示  汪道涵之名闻遐迩,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源于著名的汪辜会谈。其实,70多年前在新四军淮南抗日根据地,青年时代的汪道涵已是一位优秀的党政领导干部。汪道涵的一生,多姿多彩,在每个革命阶段,都有过重大贡献,特别到晚年又当重任,谱写了最华彩的篇章。  “汪道涵先生”,是1993年4月下旬首次“汪辜会谈”,共同签署《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项协议之后,海内外人士对汪道涵的尊称。“汪辜会谈”举世瞩
期刊
保田大队故弄玄虚,新四军以静制动寻找战机  1942年中秋节前,新四军一师三旅第七团,回到了苏中四分区二窎附近。部队刚刚打了胜仗,准备把祝捷和过节合起来庆祝一番。各连排练节目,教新歌、杀猪、买月饼,搞得热热闹闹。谁想,中秋节一早刚起床,情况传来:日军保田中佐亲率五十二大队(保田大队)一部和一帮“黑老鸦”(伪军),昨夜占了白龙庙,现在正直奔北新桥。  接着,旅首长来了指示:保田要钻我们的空子,他认为
期刊
他坚定而又有些蹒跚地穿行于历史的史诗之中,那一漫长的穿行,凝重中又不失飘逸。在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中,他甘为鲁迅麾下,酣畅淋漓地挥洒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世间真谛的人格力量。作为鲁迅的学生,他始终立身沧桑,以笔投枪。他与茅盾、巴金等文学巨匠一直挽手并肩,合力而行。那是一种跋涉的脚步,而跋涉又是一种境界。一次采访行动竟然成为一生的重要转折,并由此成为新四军中的文化人。黄源,不仅是一个名字,还是一
期刊
铁军文化亦即新四军文化,是诞生于红军游击队时期,伴随着新四军的组建、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开辟创建并依托根据地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因而新四军文化具备新四军和根据地两大要素。  新四军文化具有内容丰富和精神深邃的特质,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体现在人物、事件、物件和精神诸方面。人物是指抗战时期在新四军和根据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