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要制定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达到这个目标,要由措施和学法作指导。这里的学法指导也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科学知识急剧增加的要求。
事实上,学生并不喜欢被动地接受以教师权威为基础的结论,他们更喜欢通过模型,活动实验等,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学具操作手段进行学习。尽量改变以往的教师干讲,学生干听,教师演示教具学生光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方式,尽量将数学课设计成师生共同操作的教学课,让学生中操作活动和实验中发现数学,欣赏数学和学习数学,而不光是被动地接受数学,就不仅使数学中的概念和规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而且也能帮助学生掌握一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生在用学具操作活动中发现数学
直观形象,焕发兴趣,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的形象为主体,对形象新鲜,形态各异的物体非常敏感,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对一些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小结的归纳过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推导、归纳。比教师告诉要好得多,这样有利于建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学数学第三册,在进行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时,先完成“准备题“,我用6个花瓣组成的花作教具,学生也用同样的花做学具,我带领学生先数我手里的花的花瓣,一朵花由6个花瓣组成,两朵花由12个花瓣组成,一朵花是一个6,2朵花是12个花瓣,2个6是12,同时学生也进行操作,学生就从数每朵花的花瓣得出1个6是6,个6是12,3个6是18……6个6是36。这样让学生自己编出6的乘法口诀。这样由学生自己通过试验和观察发现的结论,从学生认识事物的这个角度的意义来说,这个“发现”给学生带来了乐趣,这是十分重要的。
二、让学生在用学具操作中理解概念
在小学生能够较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规律之前,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需要对这些数学对象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学习。事实证明,教学过程中,匆忙揭示概念和结论,而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巩固练习上的做法,既是费力,效果又不好。而对数学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必要和有效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我在教學“角的认识”时是这样做的,教师准备教具:大三角板一副,红领巾,折扇一把,钟一个,硬纸条两根。学生准备:小三角板一副,直尺一把。通过教师对教具的演示,让学生直观获取知识。红领巾,三角板有角,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亲自感受角是什么样的。进一步教学生做活动角,用活动角演示,操作,学生跟着老师操作,得出大小不同的角。从活动角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活动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认识什么是角。这样,只要写好一个点,用直尺或三角板就可以画出所需要画的角。
在课堂教学中,这种不单纯以得到的结论为目的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由自己的实践而发现的喜悦。这样对所学的概念就记得牢。
三、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解答应用题
数学知识来源了于生活,应用题又是把数学中有关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以用生活中的物体来做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帮助解答应用题,比如我在上“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做的教具是用纸片剪的小鸡21只。学生用小棒做学具。课本上的21架飞机图,我想到本班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飞机,用飞机来讲比较难懂。再说,用这种对比的两种方法来讲,学生掌握比较全面。教材上的是摆的3排,每排7架。我用小鸡图片在黑板上摆的是摆成了3组,每组7只。让学生知道一道应用题有不同种摆法,结果是一样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用小棒学着书上摆,学着老师的摆,再说说不同摆法的意义,真正发现把21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3,把2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7,都用除法计算,用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
另外,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做好“尊重”工作。所谓“尊重”,即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尊重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扩展,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谓“做好”,即是指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够引导和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切能动性,让学生们能轻松学习,喜欢学习,自主学习。
如果我们在小学特别是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就采取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自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求答案的话,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大大的提高,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也得到大大的加强,因此,教具和学具在当今素质教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发挥学生主导能动作用的重要性。
事实上,学生并不喜欢被动地接受以教师权威为基础的结论,他们更喜欢通过模型,活动实验等,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学具操作手段进行学习。尽量改变以往的教师干讲,学生干听,教师演示教具学生光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方式,尽量将数学课设计成师生共同操作的教学课,让学生中操作活动和实验中发现数学,欣赏数学和学习数学,而不光是被动地接受数学,就不仅使数学中的概念和规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而且也能帮助学生掌握一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生在用学具操作活动中发现数学
直观形象,焕发兴趣,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的形象为主体,对形象新鲜,形态各异的物体非常敏感,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对一些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小结的归纳过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推导、归纳。比教师告诉要好得多,这样有利于建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学数学第三册,在进行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时,先完成“准备题“,我用6个花瓣组成的花作教具,学生也用同样的花做学具,我带领学生先数我手里的花的花瓣,一朵花由6个花瓣组成,两朵花由12个花瓣组成,一朵花是一个6,2朵花是12个花瓣,2个6是12,同时学生也进行操作,学生就从数每朵花的花瓣得出1个6是6,个6是12,3个6是18……6个6是36。这样让学生自己编出6的乘法口诀。这样由学生自己通过试验和观察发现的结论,从学生认识事物的这个角度的意义来说,这个“发现”给学生带来了乐趣,这是十分重要的。
二、让学生在用学具操作中理解概念
在小学生能够较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规律之前,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需要对这些数学对象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学习。事实证明,教学过程中,匆忙揭示概念和结论,而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巩固练习上的做法,既是费力,效果又不好。而对数学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必要和有效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我在教學“角的认识”时是这样做的,教师准备教具:大三角板一副,红领巾,折扇一把,钟一个,硬纸条两根。学生准备:小三角板一副,直尺一把。通过教师对教具的演示,让学生直观获取知识。红领巾,三角板有角,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亲自感受角是什么样的。进一步教学生做活动角,用活动角演示,操作,学生跟着老师操作,得出大小不同的角。从活动角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活动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认识什么是角。这样,只要写好一个点,用直尺或三角板就可以画出所需要画的角。
在课堂教学中,这种不单纯以得到的结论为目的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由自己的实践而发现的喜悦。这样对所学的概念就记得牢。
三、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解答应用题
数学知识来源了于生活,应用题又是把数学中有关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以用生活中的物体来做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帮助解答应用题,比如我在上“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做的教具是用纸片剪的小鸡21只。学生用小棒做学具。课本上的21架飞机图,我想到本班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飞机,用飞机来讲比较难懂。再说,用这种对比的两种方法来讲,学生掌握比较全面。教材上的是摆的3排,每排7架。我用小鸡图片在黑板上摆的是摆成了3组,每组7只。让学生知道一道应用题有不同种摆法,结果是一样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用小棒学着书上摆,学着老师的摆,再说说不同摆法的意义,真正发现把21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3,把2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7,都用除法计算,用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
另外,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做好“尊重”工作。所谓“尊重”,即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尊重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扩展,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谓“做好”,即是指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够引导和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切能动性,让学生们能轻松学习,喜欢学习,自主学习。
如果我们在小学特别是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就采取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自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求答案的话,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大大的提高,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也得到大大的加强,因此,教具和学具在当今素质教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发挥学生主导能动作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