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以前的学生写作文愁,现在的学生写作文也愁,只不过愁的内容已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愁的是没有素材,无米下锅,现在愁的则是面对众多的素材选不好、用不好了。因为现在传媒发达,各种各样的素材网上、电视上、收音机里铺天盖地而来,再加上数不胜数的各种素材宝库、素材必备等等之类的书到处都是。
写作时应如何来选好素材、用好素材?“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想引导学生把文章写得“感情真挚”、“有创意”,除了遵循“真实”、“健康”、“鲜活”这几个选材原则以外,还要学习一些方法与技巧来处理好材料。
化大为小,集中一点
中学生作文在命题上一般很少设置审题障碍,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发挥空间,有助于学生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字。
但是,这样的命题选材范围无穷大,也给学生带来了困难,学生无从下手选材。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化大为小,无疑是一个较好的处理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加入限制语的方法缩小材料的范围,如以“发现”为话题的作文,就可以用“谁发现了什么”的方法缩小选材的范围。
如河南省优秀作文《煮咖啡》。作者将“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一个大命题,转化为生活中极其普通的一件小事“煮咖啡”,通过“煮咖啡”,表现自己对“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的意见”的认识看法,可说是大话题与小材料的完美结合。
再如以“科技发展”为题写一篇作文。“科技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能面面俱到。我们选材时可择其与环境保护关系最为密切的,即所谓的“热点”来谈,才容易写细、写透,从而达到人们常说的“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效果。
另外,体裁不同,选材也不同。拿到文题后,先确定好写作的体裁,这样选材的范围自然就小了。
例如,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如果写记叙文,可以选取与某种色彩相关的人,例如可以写与绿色相关的邮电工作人员,或以红色来写朝气蓬勃青少年。如写散文,描写大自然中各种赏心悦目的色彩,也可以由色彩引发联想和思考,阐述对人、对事、对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化大为小,就相对集中了写作素材。
化窄为宽,适当拓展
我们写作文有时会发现,有的作文题目乍看起来范围很窄或很浅,经过深入思考,又会发现其含义是多项而又丰富的。
因此,审题时要引导学生选好切入口,尽可能地化窄为宽,由浅入深,逐步扩大选材的范围,丰富选材的内涵。
如作文题《门其实开着》,可以从“门”的本义切入,写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门,例如教室的门、办公室的门,家门、房门等等;也可以从它的比喻义切入,写心理之门、理解之门、国门等。
如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选材时只要联系生活,范围就很广: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诸方面选材;也可以从环境、学习、娱乐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受选材;还可以写亲情、友情、师生情、邻里情、家乡情、爱国情等。联想与想象,虚写与实写,角度巧妙,思维就会如泉水一般。
如优秀作文《心灵的选择》:“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章在“窄”列举之后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扩展阐发“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从而将其铺开,化窄为宽,点面结合,使文章的论述无懈可击。
变旧为新,亮人眼球
新颖的材料,首先是指最新的信息,其次是指虽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但是别人没有或很少使用的材料。
“文章最忌百家衣”,新颖的材料,便于生发新意,能引人入胜。材料陈旧,尽是“炒冷饭”、“老一套”,文章就没有生气,就不能吸引人、打动人。
材料要新颖,并不是说老材料就不能用。有时也可以用老材料,但要用得巧妙,使它产生新意。
如,有篇《应该比郓哥更勇敢》的文章,用了《水浒传》中“郓哥不忿闹茶肆”的材料。作者把郓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畏强暴、助武大郎一臂之力的高尚行为,同当前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流氓、罪犯作案时的懦弱表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而阐明“我们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时,应该比郓哥更勇敢一些”的观点。
这篇文章将老材料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立意别致新颖,使读者感到新鲜。
如“家乡的变化”这个作文题几代人都写过,这样的旧话题怎样常写常新呢?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选材就要有时代感,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例如,有的学生通过写农村妇女喝减肥茶、跳健美操来反映家乡的变化,这就不落窠臼,犹如“老坛装新酒”,写出了新鲜劲儿。
再如以“考试”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普通的考试,无非就是老师出卷、监考,学生答题、上交,平淡无奇,毫无新意。如果赋予“考试”新的含义,注意选用吸引人的特别情节,写生活中对我们的意志、品格、心理的特殊考试,用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材料表现主题,很容易做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这样的选材就令人耳目一新,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化抽象为具体,可感性强
作文中有的话题或命题是一个抽象的词语,例如“责任”、“价值”等,这些思想范畴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选材呢?
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可以用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将“责任”这个抽象的话题演绎得生动而深刻;话题为“价值”的作文可以这样化抽象为具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价值,哪怕普通的一块石头、一张纸,都可以通过形象的事物谈价值;人生大事小事只要是美好的,就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如《面对大海》这个文题,“大海”的含义就很宽泛,也很抽象,若单纯写实,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上,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
此时,若能从具体的方面入手,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联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联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化共性为个性,彰显特点
批阅学生作文,发现学生作文内容往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写老师必然写深夜备课,写母爱一定写雨夜背孩子上医院……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理念强调:作文需张扬个性。
如“成功”这个话题作文,要求学生选材能够反映自己生活和自我感受,说真话,抒真情,大胆表现自我。喜爱文学的同学,可以从文学家成长的经历中感悟成功;喜欢数理化的同学,可以从科学家成长经历中感悟成功;喜爱体育的同学可以从运动员身上感悟成功。
作文材料来自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是他们内心的表白,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以前愁的是没有素材,无米下锅,现在愁的则是面对众多的素材选不好、用不好了。因为现在传媒发达,各种各样的素材网上、电视上、收音机里铺天盖地而来,再加上数不胜数的各种素材宝库、素材必备等等之类的书到处都是。
写作时应如何来选好素材、用好素材?“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想引导学生把文章写得“感情真挚”、“有创意”,除了遵循“真实”、“健康”、“鲜活”这几个选材原则以外,还要学习一些方法与技巧来处理好材料。
化大为小,集中一点
中学生作文在命题上一般很少设置审题障碍,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发挥空间,有助于学生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字。
但是,这样的命题选材范围无穷大,也给学生带来了困难,学生无从下手选材。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化大为小,无疑是一个较好的处理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加入限制语的方法缩小材料的范围,如以“发现”为话题的作文,就可以用“谁发现了什么”的方法缩小选材的范围。
如河南省优秀作文《煮咖啡》。作者将“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一个大命题,转化为生活中极其普通的一件小事“煮咖啡”,通过“煮咖啡”,表现自己对“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的意见”的认识看法,可说是大话题与小材料的完美结合。
再如以“科技发展”为题写一篇作文。“科技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能面面俱到。我们选材时可择其与环境保护关系最为密切的,即所谓的“热点”来谈,才容易写细、写透,从而达到人们常说的“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效果。
另外,体裁不同,选材也不同。拿到文题后,先确定好写作的体裁,这样选材的范围自然就小了。
例如,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如果写记叙文,可以选取与某种色彩相关的人,例如可以写与绿色相关的邮电工作人员,或以红色来写朝气蓬勃青少年。如写散文,描写大自然中各种赏心悦目的色彩,也可以由色彩引发联想和思考,阐述对人、对事、对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化大为小,就相对集中了写作素材。
化窄为宽,适当拓展
我们写作文有时会发现,有的作文题目乍看起来范围很窄或很浅,经过深入思考,又会发现其含义是多项而又丰富的。
因此,审题时要引导学生选好切入口,尽可能地化窄为宽,由浅入深,逐步扩大选材的范围,丰富选材的内涵。
如作文题《门其实开着》,可以从“门”的本义切入,写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门,例如教室的门、办公室的门,家门、房门等等;也可以从它的比喻义切入,写心理之门、理解之门、国门等。
如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选材时只要联系生活,范围就很广: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诸方面选材;也可以从环境、学习、娱乐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受选材;还可以写亲情、友情、师生情、邻里情、家乡情、爱国情等。联想与想象,虚写与实写,角度巧妙,思维就会如泉水一般。
如优秀作文《心灵的选择》:“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章在“窄”列举之后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扩展阐发“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从而将其铺开,化窄为宽,点面结合,使文章的论述无懈可击。
变旧为新,亮人眼球
新颖的材料,首先是指最新的信息,其次是指虽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但是别人没有或很少使用的材料。
“文章最忌百家衣”,新颖的材料,便于生发新意,能引人入胜。材料陈旧,尽是“炒冷饭”、“老一套”,文章就没有生气,就不能吸引人、打动人。
材料要新颖,并不是说老材料就不能用。有时也可以用老材料,但要用得巧妙,使它产生新意。
如,有篇《应该比郓哥更勇敢》的文章,用了《水浒传》中“郓哥不忿闹茶肆”的材料。作者把郓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畏强暴、助武大郎一臂之力的高尚行为,同当前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流氓、罪犯作案时的懦弱表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而阐明“我们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时,应该比郓哥更勇敢一些”的观点。
这篇文章将老材料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立意别致新颖,使读者感到新鲜。
如“家乡的变化”这个作文题几代人都写过,这样的旧话题怎样常写常新呢?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选材就要有时代感,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例如,有的学生通过写农村妇女喝减肥茶、跳健美操来反映家乡的变化,这就不落窠臼,犹如“老坛装新酒”,写出了新鲜劲儿。
再如以“考试”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普通的考试,无非就是老师出卷、监考,学生答题、上交,平淡无奇,毫无新意。如果赋予“考试”新的含义,注意选用吸引人的特别情节,写生活中对我们的意志、品格、心理的特殊考试,用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材料表现主题,很容易做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这样的选材就令人耳目一新,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化抽象为具体,可感性强
作文中有的话题或命题是一个抽象的词语,例如“责任”、“价值”等,这些思想范畴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选材呢?
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可以用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将“责任”这个抽象的话题演绎得生动而深刻;话题为“价值”的作文可以这样化抽象为具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价值,哪怕普通的一块石头、一张纸,都可以通过形象的事物谈价值;人生大事小事只要是美好的,就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如《面对大海》这个文题,“大海”的含义就很宽泛,也很抽象,若单纯写实,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上,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
此时,若能从具体的方面入手,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联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联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化共性为个性,彰显特点
批阅学生作文,发现学生作文内容往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写老师必然写深夜备课,写母爱一定写雨夜背孩子上医院……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理念强调:作文需张扬个性。
如“成功”这个话题作文,要求学生选材能够反映自己生活和自我感受,说真话,抒真情,大胆表现自我。喜爱文学的同学,可以从文学家成长的经历中感悟成功;喜欢数理化的同学,可以从科学家成长经历中感悟成功;喜爱体育的同学可以从运动员身上感悟成功。
作文材料来自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是他们内心的表白,这样才会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