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焙鱼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l521fnn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岭之夜,漆黑如墨。微弱灯影摇曳,倏地,风拂灯灭,几条黑影闯进屋里,拳脚雨点般落下,把她逼近墙角。
  你们是谁?
  柳晓东在哪儿?
  卖鱼没回来。
  夜里也卖鱼?他到底在哪儿,快说!
  不晓得……
  来人不耐烦了,把她往死里打,她双手护头,咬牙挺住,瘦小的身子缩成一团,始终不曾求饶。来人打累了,屋里屋外翻遍,找不到人,骂骂咧咧地走了。
  大约过了半小时,柳晓东从秘密联络点回来,点亮油灯,看见她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赶紧扶起来。娘啊,是我连累了你。
  她苏醒后,抓住晓东的手颤巍巍道,娘不怕,只要你活着。
  她躺在晓东怀里,凝视着土墙茅屋外的沉沉夜空,盼等天亮……每次想到这里,她内心就充满了惆怅。那是他们母子俩最后一次紧紧相拥,咋就没感到异样呢?咋就忘了给晓东捎上几条火焙鱼呢?
  奶奶,您要吃火焙鱼,怎么不动筷啊?我用刁子鱼腌的,熏了两天两夜,佐以辣椒生姜烹炒,味道好极了,您尝尝吧。
  她是我奶奶,这会儿盯着桌上的火焙鱼发愣。
  我牙不好,嚼不烂。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挤出一丝笑,望着那盘菜,泪花闪烁。我知道奶奶又想她儿子,也就是我父亲柳晓东了。
  几个人高马大的汉子轮流打我、踢我,逼我说出晓东的去向,说晓东是共产党,还是个头儿,要绝根灭种……奶奶每忆此事,就会仰起头,目光炯炯:共产党的根绝得了?咱画岭起始就晓东一个党员,后来发展到十多人,影响带动周边村子,一呼百应闹革命。唉,晓东这孩子,出去就不回来,忘了娘,忘了妻,忘了儿……
  我父亲那晚免遭毒手,次日凌晨荡一叶“划子”与同志们碰头,徒步数县,翻山越岭寻部队,终于找到了陈赓的队伍。父亲参加过大小无数次战斗,作战英勇,为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那个不平凡的晚上,怀我的母亲回了娘家,只有奶奶一人在家。我没见过父亲,家里没有他的相片,不知他长什么模样。奶奶说他英俊威武,会做火焙鱼,我娘就是爱吃火焙鱼才嫁给他的。母亲听了脸红,又抹泪。
  我家在水府庙水库边上,靠水吃水,一家人除了种菜,就是把我捕的鱼虾挑到棋梓街上贩卖。鳜鱼、银鱼、刁子鱼适宜腌制,晒干水分,用茶壳谷壳烟熏火烤制作火焙鱼,吃起来酥里带软,韧中带香,让人回味无穷。
  那时候,渡船是我们外出的唯一交通工具。一天清早,我挑鱼虾搭轮渡过河,奶奶也来了。上了岸,路边已有些摊担,奶奶提出去大街,能卖好价钱。我和奶奶抄小路,七拐八绕,要横过铁路——那儿只铺了三块水泥板,可推自行车经过,奶奶左顾右盼,嘱我小心火车,快些跑过去。
  日上中天,鱼卖完了,肚子也瘪了。我买了几根油条,奶奶不吃,说一点儿也不饿。返回的路上,奶奶嘴里念叨着,你早些成亲吧,我还想抱曾孙呢。过岔口时,我只顾啃油条,没注意火车驶近,奶奶已踏上水泥板……多年以后,水府大桥飞架南北,巨龙一样横跨碧波,每次开车从桥上经过,我总要瞥一眼那里。
  我结婚成家,妻子贤惠能干,跟着我织网晒鱼搞网箱,出没风波里。儿子呱呱坠地,上学读书。守寡多年的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遵母亲遗愿,葬于南山之阳,与奶奶共枕长眠。
  我从事网箱养殖,尝到了甜头,拥有了别墅和小车,风头正盛。儿子却当起了说客:碧水变臭了,水质恶化了,网箱搞不得,必须拆。
  我有些想不通,觉得儿子在打我的脸。一辈子与水打交道,忽然要上岸,靠什么生活?儿子说得头头是道,我爷爷那些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江山,绝不能毁在环境污染上。
  兔崽子,你爷爷我都没见过,你晓得什么?话到嘴边,又咽回肚里。想想啊,儿子的话是对的,我老糊涂了。
  儿子胸有成竹,水府游客众多,老爸你开农家乐,火焙鱼就是金字招牌!
  火焙鱼,父老乡亲的最爱,天下游子的乡愁,如此好的名片,我可不能浪费。况且儿子已是非遗传承人,正式接过了我的衣钵。
  下了水府大桥,走一段水泥硬化路,就是我的农家乐。不远处,有儿子的厂房,一条龙制作加工火焙鱼。湖岸青山叠翠,游廓隐隐,彩旗招展。有一处码头,泊着一条仿制“划子”,儿子正给游客解说:当年我爺爷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其他文献
“啪”的一声脆响,不知是被喜鹊踏断了,还是春风拽断了,枯枝像一条黑色的长蛇从古树上落了下来。古树下是一条黑水沟,沟宽不足十米,沟里的黑水长年都不流动,人称死水。枯枝半截落在死水里,半截落在了岸上。枯枝落下时,正在向古树下游来的几只白鹅似乎受到了惊吓,它们掉转头,扑扇着洁白的翅膀,嘎嘎地向远处游去了。一只地老鼠,刚伸出头又立马缩了回去,也许落下的枯枝砸塌了老鼠的门楼,老鼠不得不改走靠近黑水边的后门了
期刊
我叫申生,是晋国的太子。当年,我的爷爷晋武公击败了草原雄鹰戎狄,活捉戎首诡诸。为纪念胜利,爷爷就给他的爱子取名诡诸,也就是我的父亲,后人所称的晋献公。  我的献公老爸比起武公爷爷更是神勇,他统帅晋国铁军先后吞并了周边十七个国家,威服三十八家诸侯,使晋国版图扩大了好几倍。成语“假道伐虢”“唇亡齿寒”等都跟我老爸有关。你们不要以为我老爸打下的江山以后都是我的,我会很高兴,其实不然,我天生就是忧郁满腹。
期刊
是李作家的那篇《A与蝉》把我耳朵里的那个小东西唤醒的。我本以为,它早已离我而去,可事实上,那是我的一个错觉。  它住进我的耳朵,是1979年。那是个蝉鸣聒噪的夏日,我正在上寄宿制高中。  读这篇小说之前,我从来也没想过,耳朵里会住进一只蝉。是作家的想象力,让我确信了这样的存在。  我仿佛成了作品里的A,只不过,我和A的故事截然不同。  周末回家,娘塞给我10元钱,除了一个月9元的伙食费,剩下的1元
期刊
娃站在山坡上朝爹娘去打工的方向望,旁边的松树上掉下一个松塔。  奶奶说,松塔是松树的泪珠。  松树也有眼泪吗?娃只看见奶奶面颊上挂着泪珠。  娃的爹娘进城打工后,奶奶进山打理番薯地,娃跟着去,捡起松塔玩儿,掰出鳞片中的松子。  奶奶说,松子是松树的种子。  娃问,种下松子,就能长出大松树吗?  奶奶点了点头,等松子长成松树,你爹娘就会回村了。  娃盼爹娘早回家,他在番薯地边埋下松子。  娃白天盼著
期刊
我小时候很想有一条红领巾。我娘是个瞎子。  十岁那年,村里刚时兴办副业,我们大队办了个红领巾厂。村支书是我干爷爷,他叫娘来当工人,说:“大牛子娘按半个工算,干多干少大伙儿多担待。”娘干活儿虽不惜力,毕竟不比常人利索。我每天打完猪草都去帮娘,娘只要伸出胳膊摸不到该搬的箱子了,嘴角就会微微上扬。  娘领工资第一天就花光了。她先去集上给我买了一身新衣服和书包,又跑到学校交了学费。就这样,我就是春风镇小学
期刊
自打半年前,晓曼花了近四万元的医药费,在口腔里种了三颗假牙后,不知不觉添了一个小动作:叩齿。  她不知道为什么会叩齿。要说是因为这几颗牙疼吧,还真不是疼。可那伴有肿胀感的不适,更像一种疼,时不时骚扰着她。  她想找到这种不适的根由所在,去了一家很有名气的牙科诊所。结果X光片显示,这几颗牙齿都和牙床高度整合了。医生用方方正正的小红纸片测试牙齿咬合度之后,告诉她,牙齿的高度也没问题,再磨低点的话将不利
期刊
猫是在废品回收站捡回来的。  猫有个好听的名字——中秋。  和日历中的中秋佳节无甚关联,而且那晚的月亮实在不怎么好看,睁着大大眼睛的男孩喜欢圆月。  父亲说月圆时,该叫中秋。  一年就一次咧,说这话时的父亲,带着微醺的酒气,面庞上憨坨坨的,挂着两枚酒窝。  圆月一般。  同样的圆月挂在天上,可望而不可及,天边的月亮如地上亲人的脸,男孩望天,父亲加班晚回家,他就总望天。  仅有月半弯的天。  傻孩子
期刊
北方的冬天,似乎有落不完的雪。  响晴的天,纷纷扬扬下起雪来,有时是细细的雪末,随风飘扬,落在黑土地上,像撒了一层白色的细沙。雪末叠着雪末,慢慢盖住树木、房屋和村庄。  大清早,空旷的原野白茫茫一片,十二岁的阿香,戴着一条红围巾,举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看守着几十只绵羊。  咩——咩——咩——  绵羊一边吃着雪地里的苞谷叶,一边眯着眼睛看飞扬的雪花。雪花落在羊头、羊角上,偶尔,绵羊抖动一下,雪末便窸窸
期刊
黑狗在害害跟金豆成亲前的那天夜里爬上了害害家的墙头。  黑狗还想再看一眼害害,他是不想也不敢看到明天蒙着红盖头骑在黑毛驴儿上的害害。  土屋里影影绰绰闪动着一个娇小的身影,黑狗的眼里蓄满了疼。  害害要嫁的正是和黑狗一起长大,情同手足的兄弟啊!黑狗不能怨,黑狗只能疼。  全是命啊!  黑狗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那次在深深的青纱帐里,害害羞着脸说,等着黑狗哥接自己过门儿……黑狗的身上还能感觉到,那天的日头
期刊
在黃河滩一带的村庄里,你会经常见到这两口子,他们开着电动三轮车游村串乡收破烂。三轮车驾驶座位宽敞些,他们挤坐在一起,拖斗的横梁扶手上拴着一个小电喇叭,哇啦哇啦放着戏。要么是《沙家浜》,要么是《红灯记》,再么就是《白毛女》,从没别的,更没招徕生意的吆喝声。  如果有人把废纸箱啤酒瓶拎到门口,男人都会坚持着过完称,给钱,不接,让来让去,男人只好收起钱,喊女人下车,男人半蹲着来了一段《白毛女》:人家的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