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施农业是采用透明(越冬茬、早春茬绿色蔬菜生产)、半透明(夏季遮阳设施蔬菜生产)或不透明覆盖物(蔬菜黄化栽培、食用菌栽培)人为创造的小气候环境以满足作物生长或软化、黄化(如韭黄、蒜黄、芹黄等)栽培的农业生产方式。在透明覆盖中最初的设施栽培多用于作物育苗或加代繁殖等科学研究,设施面积小,以10~20 m2为单位,建造成本大。改革开放后设施农业才得到大发展。下面主要以透明覆盖为例来谈谈设施栽培的特点。
1 优点
1)经济效益高。透明覆盖设施改善了室内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温、气、热等生长的环境条件,创造了作物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满足淡季人们对鲜活农产品的需要,价格明显高于露地时令农产品价格,经济效益高。用于规模化生产的设施栽培大多是为满足市场淡季对商品的需求,因而通常也叫反季节栽培。
2)商品品质好。露地生产因作物需要经受外界风雨的袭击,适应外界生存环境,在太阳可见光和紫外线的共同作用下,植株体内的纤维素含量高,食用品质差。在设施中栽培,因覆盖材料薄膜本身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一定的反射和吸收作用,使得进入设施内的紫外线数量显著减少,植株体内纤维素的合成受阻,含量降低。另外设施内部的空气流动性较差,空气湿度又大,环境刺激及自身生长需求两方面都不利于植物组织纤维化,这一点恰巧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所产出的商品表现为器官鲜嫩,风味独特,品位高、品质佳,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潜力巨大。
3)生产性能高。设施农业的出现使得单位面积土地上作物适宜的生长时间提前或者推后,农作物年生长时期相对露地普遍延长,特别是日光温室的出现,一下子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作务观念,打破了古老的种植格局,显著提高了我国北方单位土地面积的年总产出,生产潜力显著增大。
4)产品花样多。保护地设施人工创造的小气候环境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它不仅可以生产组织鲜嫩的各种叶菜类蔬菜,还可以在严寒时节生产各样的果菜类蔬菜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保护地设施主要包括地膜覆盖、阳畦、大中小拱棚和日光温室等,目前主要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推广应用。既然设施可以提供北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温、湿等环境条件,那么同样可以提供南方作物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消除农产品地域性差异,为农产品多样化生产开辟新的途径。
2 缺点
1)作务技术要求高。由于设施中的农作物是在人为创造的小气候环境内生长的,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水、肥、气、热等条件都需要小环境来提供,且每种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所需要的生态指标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绿叶菜类是以绿色植物组织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大多数都是处于营养生长阶段,自身生长过程中不需要性型分化期环境生态指标的调节,也就是说不需结果、结种子,产量构成上只需培养健壮幼嫩的植株即可。这类蔬菜除氮磷钾作基肥外,后期以氮肥为主作追肥,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 ℃。果菜类蔬菜是以幼嫩或成熟的果实作为生产目的,这类作物其生长过程包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而且在前期的营养生长阶段同时也隐育着生殖生长的初期阶段——花芽分化,因此如何调节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生产中存在的较突出的技术问题。花芽分化的质量和数目决定着果实的质量和数量,果实的多少关乎产量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最终的经济效益。果实大小、外观形状、整齐程度、着色情况,以及颜色的都在影响着蔬菜的商品性,从而影响蔬菜价格,进而影响到最终的经济效益。产量和价格是最终构成经济效益的两大主要因素。综上所述,作物生长的好坏取决于从业者的栽培管理技术。
2)设施建造成本大。一般设施是由骨架和覆盖物构成。由最初级的保护地设施地膜到温室大棚,其建造成本由每亩几百元到五六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不等,而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与成本投资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在技术水平达标的情况下,采用不同设施,投资大的收效大。但相对于离城较远的农村,这几万元的投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投资,更何况目前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多数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几百元也可能是他们一家一户一年的生活开支。
3)生产销售风险高。绝大多数商品蔬菜是鲜活的农产品,这就决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其鲜活性。它包括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的风险:生产风险包括技术熟练程度的高低和极地灾害性气候环境因素的应对。销售方面包括销售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销售渠道是否畅通等因素。
4)农民投资意愿不高。城市始终是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高收入、高消费人群集中的区域。而农村,特别是离城较远的偏远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宁肯借钱盖房也不愿投资建棚种菜搞生产经营,其结果是房子盖好了,用于发展的钱没有了,且盖好的房子年使用率极低,几乎没有任何产出,还让自己负债累累。
3 瓶颈解决对策
1)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包到户,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但发展到现在,这一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体制逐渐变成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一方面小面积的耕地不适应大型机械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另一方面有其他行业发展机会的农民难以摆脱土地的束缚,视土地为负担,将土地撂荒。因此,应加快土地流转工作,将小块土地集中连片,统一规划,企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2)加强农民培训尤其是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现阶段农村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入,农民不再是身份和地位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一种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技术工种,是一种职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适应国际世贸组织的需求,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有为的职业农民已迫在眉睫。因此,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职业农民的理论水平和作务技能,使每个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成为本行业的行家 里手。
3)扶持和引导涉农企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阻碍了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因此,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以征用或长期租赁的方式将农民分散的小块土地集中起来参与和引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已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 优点
1)经济效益高。透明覆盖设施改善了室内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温、气、热等生长的环境条件,创造了作物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满足淡季人们对鲜活农产品的需要,价格明显高于露地时令农产品价格,经济效益高。用于规模化生产的设施栽培大多是为满足市场淡季对商品的需求,因而通常也叫反季节栽培。
2)商品品质好。露地生产因作物需要经受外界风雨的袭击,适应外界生存环境,在太阳可见光和紫外线的共同作用下,植株体内的纤维素含量高,食用品质差。在设施中栽培,因覆盖材料薄膜本身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一定的反射和吸收作用,使得进入设施内的紫外线数量显著减少,植株体内纤维素的合成受阻,含量降低。另外设施内部的空气流动性较差,空气湿度又大,环境刺激及自身生长需求两方面都不利于植物组织纤维化,这一点恰巧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所产出的商品表现为器官鲜嫩,风味独特,品位高、品质佳,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潜力巨大。
3)生产性能高。设施农业的出现使得单位面积土地上作物适宜的生长时间提前或者推后,农作物年生长时期相对露地普遍延长,特别是日光温室的出现,一下子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作务观念,打破了古老的种植格局,显著提高了我国北方单位土地面积的年总产出,生产潜力显著增大。
4)产品花样多。保护地设施人工创造的小气候环境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它不仅可以生产组织鲜嫩的各种叶菜类蔬菜,还可以在严寒时节生产各样的果菜类蔬菜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保护地设施主要包括地膜覆盖、阳畦、大中小拱棚和日光温室等,目前主要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推广应用。既然设施可以提供北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温、湿等环境条件,那么同样可以提供南方作物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消除农产品地域性差异,为农产品多样化生产开辟新的途径。
2 缺点
1)作务技术要求高。由于设施中的农作物是在人为创造的小气候环境内生长的,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水、肥、气、热等条件都需要小环境来提供,且每种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所需要的生态指标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绿叶菜类是以绿色植物组织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大多数都是处于营养生长阶段,自身生长过程中不需要性型分化期环境生态指标的调节,也就是说不需结果、结种子,产量构成上只需培养健壮幼嫩的植株即可。这类蔬菜除氮磷钾作基肥外,后期以氮肥为主作追肥,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 ℃。果菜类蔬菜是以幼嫩或成熟的果实作为生产目的,这类作物其生长过程包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而且在前期的营养生长阶段同时也隐育着生殖生长的初期阶段——花芽分化,因此如何调节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生产中存在的较突出的技术问题。花芽分化的质量和数目决定着果实的质量和数量,果实的多少关乎产量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最终的经济效益。果实大小、外观形状、整齐程度、着色情况,以及颜色的都在影响着蔬菜的商品性,从而影响蔬菜价格,进而影响到最终的经济效益。产量和价格是最终构成经济效益的两大主要因素。综上所述,作物生长的好坏取决于从业者的栽培管理技术。
2)设施建造成本大。一般设施是由骨架和覆盖物构成。由最初级的保护地设施地膜到温室大棚,其建造成本由每亩几百元到五六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不等,而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与成本投资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在技术水平达标的情况下,采用不同设施,投资大的收效大。但相对于离城较远的农村,这几万元的投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投资,更何况目前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多数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几百元也可能是他们一家一户一年的生活开支。
3)生产销售风险高。绝大多数商品蔬菜是鲜活的农产品,这就决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其鲜活性。它包括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的风险:生产风险包括技术熟练程度的高低和极地灾害性气候环境因素的应对。销售方面包括销售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销售渠道是否畅通等因素。
4)农民投资意愿不高。城市始终是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高收入、高消费人群集中的区域。而农村,特别是离城较远的偏远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宁肯借钱盖房也不愿投资建棚种菜搞生产经营,其结果是房子盖好了,用于发展的钱没有了,且盖好的房子年使用率极低,几乎没有任何产出,还让自己负债累累。
3 瓶颈解决对策
1)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包到户,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但发展到现在,这一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体制逐渐变成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一方面小面积的耕地不适应大型机械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另一方面有其他行业发展机会的农民难以摆脱土地的束缚,视土地为负担,将土地撂荒。因此,应加快土地流转工作,将小块土地集中连片,统一规划,企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2)加强农民培训尤其是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现阶段农村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入,农民不再是身份和地位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一种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技术工种,是一种职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适应国际世贸组织的需求,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有为的职业农民已迫在眉睫。因此,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职业农民的理论水平和作务技能,使每个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成为本行业的行家 里手。
3)扶持和引导涉农企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阻碍了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因此,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以征用或长期租赁的方式将农民分散的小块土地集中起来参与和引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已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